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唐大为 编 页数:107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生态危机正在逼近人类!这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生死攸关的境地。生态危机的逼近无疑与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活动规模持续扩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密切相关。中国30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告诉我们,人类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一种由弱变强的力量,致使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是一个累积的历史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面对生态危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绝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在前人给定的条件和环境中去发展;面对生态危机,人类有必要通过历史反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样,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理论,也必须放到历史研究中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正确依据。因此,中国环境战略的确定,既需要前瞻性研究,亦需要回顾性思考。那么,较为系统地研究、编撰与出版《中国环境史》,科学总结在人与自然互动下环境变迁的历史规律,正是回顾性思考的最好途径,不仅有助于更富批判性地了解我们的制度文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工业文明及其对人类家园所造成的环境后果,以便能够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来调整环境法制体系。与此同时,还有助于从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多层次地提出更加富有创见的成熟政策,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更加深邃地了解我们的家园。
内容概要
环境史的叙述范畴,国内外学者已有共识,那就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在2001-2005年发起组织了一个新千年全球生态系统评估研究,千余名专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了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情景分析以及相应机制的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以下简称《评估框架》)就是该研究报告之一,其中指出:“传统生态学家只研究自然生态系统,而社会学家只研究人类福利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同时生态系统在人类胁迫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以后,往往以灾难的形式,对人类行为做出反馈和响应,人类又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保育、恢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维系天人关系得以持续发展。,,这一段文字描述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的关系,已成为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正是我们环境史所关注、要叙述的历史演进。可以认为,在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迷茫而广阔的领域,正是环境史学家登台亮相的大舞台!
书籍目录
编者序:在历史反省中探索未来“生态环境”用语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作为一种新史学的环境史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马克思主义环境史学论纲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水利、霍乱及其他:关于环境史之主题的若干思考环境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学科归属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初论
章节摘录
这样一来,只要我们甄别环境史与上述学科的不同之处,即可明确它的学术主题、任务和目标,亦可确定它作为一种新史学的特殊意义和学科地位。 环境史与现代生态学和人类学之间的界限不难分辨,因为后两个学科均以现存事实为研究对象,环境史则重点考察历史纵深的问题;环境史与考古学也容易区分:考古学主要依靠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重在考察远古人类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史则无论是资料来源还是时空范围,都比考古学之环境研究要广泛得多;农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至深至广,有大量课题值得深入探究,农史学者重视考察历史生态环境是很自然的,但他们的立足点是农业本身而不是生态环境,更不是整个人类生态系统。 最麻烦的是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关系。历史地理学家将考察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视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不仅气候、土壤、河湖、森林、动物……被视为历史地理环境的重要结构性要素,人口、产业、聚落、社会风俗乃至思想观念等也逐渐成为他们考察的对象。在历史地理学家们看来,自人类诞生以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及其变化,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回顾学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地理学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至少有100年的历史,“地理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大论战几番兴息,虽未最终决出胜负,但围绕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论题所开展的大量实证研究却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其中不少成果在今天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环境史”。只要稍微浏览一下现有环境史研究综述和论著索引,心怀创立环境史学科宏愿的人们多少会感到有些沮丧:眼下在中国环境史研究方面较有成就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历史地理学,我们归类为“环境史”的研究课题,有很多是由他们率先提出并开展研究的,中国环境史的学术空间似乎已经被历史地理学抢先占领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