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生活美学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作者:李渔 原著,汉宝德 导读  页数:119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甘地被称为“印度圣雄”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快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人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内容概要

  《闲情偶寄》是中国清代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内容驳杂的著作。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闲情偶寄》一书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其中相当大篇的幅论述了戏曲、歌舞、园林、建筑、花卉、器玩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书中有关戏剧美学的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导读者汉宝德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读书人其精神和美学观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怎么样去游戏人间,寻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过得愉快,活得痛快,寻求的是感官的满足。汉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李渔谈居屋的设计,并归纳出三个美学原则:用人情来表达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条新路。如果每个事情还是要回复到中庸之道,那就没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变是很重要的原则。第二点是既要风雅,亦谈庄论,实质上是情理兼备,在追求风雅生活时不忘的礼制,而礼制实际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点是李渔认为非常重要、一再强调的观念,就是要节俭。把这些原则运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经营出富于情致的居住空间。

作者简介

  知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1967~1977)、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74~1975)、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1977~1982)、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处主任(1981~1987)、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1987~1995)、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筹备处主任(1993~1996)、国立台南艺术学院校长(1996~2000)、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
(2001)、总统府国策顾问(2000~2004)、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2002~2008)。
  现职担任总统府资政、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世界宗教博物馆荣誉馆长、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信义基金会董事、台北市文化局顾问、台北市古物审议委员、台北市文化资产审议委员、台北市文献委员、宜兰县公共艺术审议委员等。
  [绘者简介]
  游峻轩
  第一次会拿笔时,就把眼前的黄色挖土机给画了下来,彷佛那台黄黄的挖土机也为眼前挖出了一条画之路;画之路有了起点,沿路的风景,都要一一画上。插画作品有《夏之绝句》、《小叶的外星兔》等。

书籍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汉宝德
图解江南园林 游峻轩
原典选读 李渔原著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研究《闲情偶寄》的专家大都是戏剧的学者,因为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内容是词曲跟它的表演。但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多年前我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书,自然先找与建筑有关的古书,就觉得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几乎没有人谈到建筑;而且认定以著有《营造法式》的李诫等为典型的建筑学者好像就只是盖房子的。难道中国知识分子只把建筑完全当成匠人之事吗?所以在偶然的机会里,看到有一篇文章提到《闲情偶寄》讨论有关建筑与生活的问题,我便开始注意这段生动活泼的历史。 我发现,确实有一段时间文人思想是很活泼的,那就是在明清之交。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人对建筑发生兴趣呢?世上没有一个文化对建筑的文明忽视到这个程度。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问题。知识分子──主要就是统治阶级──利用传统文化来建立社会秩序,作为统治广大民众的一个工具,所以过去的文人读圣贤书很乐于被当权者所驱使。他们几乎生来的使命就在做这件事情,说得好听是治国平天下,但老实说,轮得到他们治国平天下吗?可是每一个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要努力做点事情,那就是做官以便为国为民服务,到今天还是这样。 美其实不是美 过去的读书人,真的有点可怜。在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生活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几乎一致以陶渊明为崇敬的楷模,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弃官不做了,下乡种田去,而且认为做官是很糟糕的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出路,被后世视为高风亮节。从这个观点结合道家的观念,然后多少加上一点出世的思想,去欣赏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之美,创造出中国人独特的一套艺术来。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在这种心灵状态下产生的。这其实不是我们传统读书人主要的理想,而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因为读书人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发挥自己所长,多半终其一生"怀才不遇"。 中国古代诗人事实上只写了一首诗,无论谁作的诗,无论诗的好坏,意思都差不多。大意是这样:山光水色非常动人,自然美不胜收,可是国家事一团糟,我却帮不上忙。每一首诗都是怀才不遇的感叹。像这样的知识分子,要他们去关心建筑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建筑对于他们是太小的一件事情,是匠人之事。 我们的民族是很不重视美感的,因为美感无关于国家大事。圣贤之道不谈美,要是看到古书上面有"美"字,绝对不要以为那是美的意思,那其实是"好"。古书上面的美字全部改成"好",或是改成"善",都通。我们这个民族不在乎美,所以我们没有美学。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德行中要以伦理为骨干。伦理是什么意思?是这个社会井然有序的人际关系与维持这种秩序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文人首要的工作。中国的传统文人和生活美学的关系,其实是非常遥远的。通常他们做不了官只好回到家里来,然后再想到怎么排遣岁月。但是排遣方法的第一件选择先是诗文,诗文可以发牢骚,可以留下来给后世的人颂赞,然后替他打抱不平。而诗文之外,才是生活的情趣,谈到情趣就是枝微末节,人生谈到那里已经绝望,基本上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 一个苦闷的年代 所以什么叫做"闲情"?其实听"闲情"这两个字意思就知道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想的这些事情当作正事,或最重要的事。他写这本书不太好意思,所以告诉你:抱歉,这是我的闲情啦,不是什么真正的人生大事。为什么在明清之交的时候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著作呢?其实《闲情偶寄》只是当时其中的一本书而已。明朝中叶以后,有好几位重要的作者写过类似的书,像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可以说是谈生活谈得最多的,还有计成的《园冶》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抱着同样心情的著作。那个时代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其实整体说起来,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改变有关。 明朝知识分子心情的苦闷特别加剧,比宋代以前严重得多。宋代的皇帝对于读书人大概还有某种尊重,可是到了明朝,皇帝看不起文人,尤其到中期以后,每一个都是昏君,动不动就责罚这些读书人,不满意就拿棍子打,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心情真是苦不堪言。他们还是想治国平天下,还是想努力考试做官,可是谁都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遭遇。所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明朝末年宦官当道,随便一个太监就可以颠覆朝政、欺压官员,你的意见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当时还有掌管东厂的太监,他们就像现代的秘密警察那般可怕。在那种政治情况下,一些真正有脑筋的读书人说不定就萌生放弃为国家做事的念头。 在过去读书人要是放弃做官这个念头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可是在这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江南地区这个鱼米之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江南的经济就开始发达,到了明朝,便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许多人开始经商,赚很多钱,于是便变成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转变,因为过去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主要靠种田维生。但现在不一样了,赚钱的人不一定是地主,而是从事工商业的人,文人原本不放在眼里的生意人变成了有钱人。这个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社会开始多元化,读书人的知能所供应与服务的对象不一定是政府了,也不一定是皇帝了,而也可以是这些有钱的商人。这些富商虽然是暴发户,可是因为传统上尊重读书人,所以他现在虽然有钱,还是自觉不如这些穷书生,因此对他们有一种尊重。江南的读书人开始觉得这种新的经济来源是比较愉快的,生活也可以因而改善,各方面都有很多选择。这个经济来源对文人们产生了刺激,他的诗文书画开始值钱。过去的诗文都光是发牢骚,现在的诗文可以换钱了,有些商人愿意买他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书画都是用来送礼,或者自己在家里做消遣之用,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人开始喜欢艺术,你说他附庸风雅也好,说他品味提升也好,总之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产生出来了。艺术品开始有市场,促使很多艺术家以创作为生,读书人开始转变成艺术家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新的出路,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准备起来,文人可以思考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江南的环境。过去的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北方大致都是平原,当你要到山林去的时候,就要到华山泰山这种地方,而北方的名山秀丽不足峻峭有余,只是一些大石头而已。可是江南不一样:江南是丘陵地带,有山水之盛,这样的环境,如果说不想到京城去争取名利那么痛苦,退回到乡间的时候,你可以悠游其间过文雅的生活,享受山林之乐。这是一个新环境,这些环境条件优越,在明清之交,改变了江南读书人的志趣。

编辑推荐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讲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有饮食之乐。而行路之苦,居家之乐,此等况味都要去品尝;要是能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即使是可悲的事,亦成乐事。于是他寻欢作乐,一生都在追求美、追求标新立异。这些热爱生活的主张,都可以在他对园林建筑设计、小说戏曲创作,以及女性容姿的要求上,一一找到线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的生活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生活的艺术,很适用
  •   经典3.0系列一直很喜欢,买了好几本了。汉宝德讲解的部分大部分还可以,但有些观点见解难免偏颇,不太认同。
  •   收到了,很是喜欢这样的书了
  •   透视园林建筑,研究文人造园的方法,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待明朝的生活,这个角度是不曾涉及过的。很新颖,很有启发性,有意思。
  •   这个匆匆的时代,如能放慢脚步多一点闲情,是不错的选择
  •   从建筑角度对李渔的解读,写的的确不错,但内容少,不足以支撑起一本书,所以,将李渔的原著附了一部份上来.有注水嫌疑.整本书插图也多了些,听花哨的.
  •   封面让我误认为是在有趣地讲,其实和电视上的讲座没什么不同。但是讲得很详细,图文并茂。而且,让我费解的是当当自动确认订单,我下午收到的书,晚上准备确认的时候却发现系统显示已确认。当当网需重视,维护消费者权益。
  •   《闲情偶寄》是古典中的经典,各种版本多了去了。这一本的不凡之处,在于是建筑大师汉宝德先生编著的。因怪其多才,曾买过他撰写的《美,从茶杯谈起》。当时就惊奇,一个搞建筑的,竟然涉足美学专题。这套书,本来就买了许多。铜版纸,图文并茂,装帧精美,集历史背景、经典原文、欣赏分析、美图映衬为一体,且价格低廉。再加上又看到汉大师以他特有的眼光带领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一名著,就随他一起穿越吧。这套书不是古典全文,是以赏析为主的。想读全文的可免。
  •   星星代表我的心~~~代表我的心~~~我的心~~~的心~~~心~~~(回音袅袅袅袅袅袅)啊喵呜~
  •   书居然没有包装膜 书也被刮花 这种体验真的很糟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