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张玉法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固定的。有的由于新史料的发现,改变后人对他的看法。譬如唐太宗是一代名君,他以次子继承帝位,新旧唐书都说他英明能干,唐高祖乃传位给他。后经历史学家考证,是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时杀了哥哥建成,高祖不得已才传位给他。这虽然无损于历史学家对贞观治绩的肯定,在人格上总是有亏。另外,由于后人的政治观点与前人不同,对前人也产生不同的评价。譬如王莽篡汉,一向被视为奸臣,但胡适却大为赞扬他的改革措施,目的在鼓励后人勇于改革,不要保守。又譬如宋朝岳飞攻打金兵,勇敢善战,一向被捧为“精忠报国”的偶像,但民国初年吕思勉写《中国通史》,感于当时军阀乱国,不听号令,乃迳指岳飞为军阀,因为宰相秦桧主张与金兵谈和,岳飞不听命令,下了十九道金牌,才将岳飞调回。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也有类似的情形。曾国藩逝世于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到现在共一百二十年。在此一百二十年中,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大体是肯定的;但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对曾国藩则持否定的态度,说他帮助满人压制汉人、说他代表封建地主压迫农民。曾国藩逝世后,首先胪陈曾国藩的功业而加以肯定者为江苏巡抚何璟,他在奏疏中认为曾国藩“辅佐圣世中兴之业”,是在极为艰困的情形之下:“一钱一栗,非苦心经营,则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心训诫,则不能战。”而且曾家兄弟及其所带的湘军,皆忠勇为国,“湘军阵亡文武官兵,可以按册而稽者,多至万余人。咸丰八年三河(安徽)之战,其胞弟曾国华随李续宾以单骑冲贼死。同治元年,雨花台之战,其胞弟曾贞干(国葆)于退数日,带疾而死,可谓一门忠义矣!”曾之幕府容闳则赞曾为“完全之真君子,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以后,孙中山倡导民族革命,革命党人如章炳麟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反满运动颇有微词,但提倡改革的梁启超则对曾国藩大为赞扬,他说:“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民国建立之初,受民族革命史观的影响,对太平天国的革命给予较高的评价,对曾国藩的评价相对减低。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将《清史稿》查禁,部分原因即为《清史稿》表扬曾国藩的中兴之功,而称太平军为“匪”。到一九三○年李一尘著《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一九三二年张宵鸣著《太平天国革命史》,复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指曾为保护地主、商人及清朝政府,为反民族革命的大官僚。国民政府适正在江西从事“剿共”,对曾国藩剿太平军的处境深为同情,乃开始肯定曾国藩的道德、学术与事功。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训练团的讲演中,公开赞扬曾国藩的坚忍沉毅精神,且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约在同时,蒋星德于一九三五年出版《曾国藩的生平及事业》、何贻焜于一九三七年出版《曾国藩评传》,均对曾国藩的立德、立功、立言,大为赞扬。对曾国藩持否定态度,除前述李一尘、张宵鸣的著作外,较为著名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范文澜于一九四四年在延安所写的《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书中指曾国藩为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刽子手,并指明他是“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但对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尚能包容。其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对曾国藩的评价大体与范文澜的观点相似。一九五七年以后,中国大陆由于极左思想抬头,大陆学者不敢轻易研究曾国藩。到一九七四年前后,由于要批判林彪,从批评孔子、批评曾国藩来影射,曾国藩才被批评的体无完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受政治上“实事求是”的影响,大陆学者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开始“实事求是”。从卞哲著《曾国藩》、朱东安著《曾国藩传》等书,以及许多有关曾国藩的论文看来,大概是采取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的态度。至少对曾国藩组湘军打太平天国以前从事科考、究心学问、上书咸丰皇帝痛陈民间疾苦等事,是相当肯定的。 至于近年台湾地区及美、日等国的学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略如清末至抗战前,大体仍持肯定的态度。曾国藩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一八一一年(嘉庆十六年)至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除幼稚时期外,大体为求学与应考时期;曾于一八三八年中进士。第二阶段,自一八三八年至一八五二年(咸丰二年),大体居京为京官,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兼署刑左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等职。第三阶段自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七二年(同治十一年),以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为分界,前一段多在湘军营中调度军务,后一段任两江、直隶总督,参预国家大政。 曾国藩除在讨平太平天国战争中,使清朝中兴、人民减少灾难、文化免于沦亡以外,在敦品治学上、在开创洋务运动上,也均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内容概要
张玉法先生,为现代著名史学家,尤在研究清末民初社会政团、政党的著名学者。《中研院学人文库: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收录的十五篇论文,均为张玉法先生精挑细选之精华篇目,主要探索十二位历史人物:曾国藩、袁世凯、孙中山、黄兴、章炳麟、苏曼殊、杨度、梁启超、谭延闿、蒋介石、胡适、傅斯年。或探索其一生成就,或探索其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在历史的洪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浪花,虽然这些浪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作者简介
张玉法,出生于山东,因国共战争而成为流亡学生,辗转自山东南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历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为海内外著名之中国现代史研究权威学者,著有《清季的立宪团体》、《清季的革命团体》、《民国初年的政党》等专书十余册,其《中国现代史》是台湾各大学历史课程的常用教科书。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1982年在美国亚洲学会于芝加哥召开的年会上,他与大陆学者章开沅教授公开辩论辛亥革命的性质,成为史坛之美谈。
书籍目录
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一、前言 二、敦品:从修身到齐家 三、治学:游刃于义理与经世之间 四、定乱:从忠君到保教爱民 五、洋务:开中体西用的宏规 六、结论 袁世凯的仕宦阶梯(1881~1911) 一、前言 二、家世与气志 三、从庆军前敌营务处到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 四、从督练新军到出任山东巡抚 五、从直隶总督到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六、从仕宦高梯上跌落:归隐林园,伺机再起 七、结论 晚清的民族主义(1895~1911):以章炳麟为中心的观察 一、前言 二、晚清民族主义的流派 三、章炳麟的种族之辨及光复理念 四、章炳麟的反帝国主义思想 五、结论 民国初年章炳麟的人际关系(1912~1916) 一、前言 二、官界 三、政界 四、学界 五、益友 六、结论 章炳麟与中国东北边疆(1903~1913) 一、引言 二、晚清视东北为满洲人唯一之领土 三、推翻满清使满人和满人的东北故土属于中国 四、民初出任东三省筹边使谋为中国开发东北 五、结论 苏曼殊的生平及其译著 一、前言 二、生平 三、译著 四、余论 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的反应 一、前言 二、革命的社会基础 三、孙中山的领导风格 四、争取知识青年之道 五、知识青年对革命的反应 六、余论 黄兴与孙中山之关系 一、前言 二、孙黄出身 三、英雄并起(一八九五~一九〇五年) 四、革命伙伴(一九〇五~一九〇八年) 五、分途奔走(一九〇八~一九一一年) 六、合力建国(一九一一~一九一三年) 七、殊途同归(一九一三~一九一六年) 八、余论/177 杨度的政治行为及其转折 一、家庭、师友与早年志气 二、留日时期的救国主张及活动 三、在君宪运动中别树一帜 四、仕途与理想的困境 五、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抉择 六、再张君宪的旗鼓 七、韬光养晦与思想转向 八、由台前走入台后的一生 梁启超在政治运动中对国民态度的转变 一、前言 二、改造国民是改造国家的基础 三、动员国民达到国家改造的目的 四、结论 民国建立前后的谭延闿(1909~1913) 一、前言 二、谭延闿的出身背景 三、从学堂督办到咨议局局长:徘徊于改革与革命之间 四、卷入革命的洪流:从咨议局议长到都督 五、稳定湖南政局:做一个稳健的省级首长 六、参与国家事务:地方官关怀国事的局限性 七、结论 胡适的学术生涯 一、前言 二、精研中国哲学 三、提倡治学方法 四、推动科学发展 五、结论 1919年的胡适:实验主义的宣扬与力行 一、前言 二、宣扬实验主义 三、论辩“问题与主义” 四、提倡“社会不朽论” 五、鼓吹女子解放 六、余论 蒋介石对日本两次出兵山东之反应(1927~1928) 一、前言 二、一厢情愿:日本第一次出兵山东前后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 三、力避冲突:一九二八年对日本出兵山东的初步反应 四、坚此百忍:五三惨案发生后就地交涉期间蒋的忍让与措置 五、转变方向:五月十二日以后蒋介石力图摆脱就地交涉并突破困局 六、结论 傅斯年的政治理念 一、前言 二、关怀政治的缘起 三、忠爱国家民族 四、落实政治改革 五、向往民主自由 六、结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4.一九〇七年一月五日,黄兴赴香港策划革命,庶务干事由宋教仁代理。至二月十五日,因广东戒备森严,香港无法居留,黄兴复自港返东京。宋教仁欲将庶务于事交黄,黄不应,经孙中山同意,庶务干事由刘揆一继任。黄兴则从事较机动之活动。曾安排宋教仁赴东北运动马侠,并曾为光复会人徐锡麟、秋瑾所部署的皖浙革命军事筹款购械,但至四月,宋教仁事败返日,至七月,皖浙之役亦败。另一方面,孙中山于三月四日,因受日本政府所迫,偕胡汉民等离日,经港至河内设机关部。五月二十九日命会党领袖王和顺于钦州起兵,并派黄兴入钦州郭人漳营运动革命。 时同盟会东京本部发生风波,起因于是年三月孙中山离日时,私下接受日人赠款一万五千元,未经众议,且仅留给章炳麟所主持的《民报》社二千元,章炳麟、张继、宋教仁、谭人凤、田桐、白逾桓等大起非议,章炳麟且愤而将民报社所悬孙中山像除下。是年五、六月问,由孙中山所策动的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起事失败,反对孙中山者日众。反对者并指由萱野长知所代购的武器陈旧,使同志陷于危境。章炳麟等提议免去孙中山总理的职务,另选黄兴继任。以庶务代行总理职权的刘揆一力排众议,受到张继的揪打。刘揆一以党内纠纷日甚,曾致函冯自由等,请劝孙中山向东京本部引咎,为孙所拒。黄兴在港闻讯,致书东京同志云:“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孙总理德高望重,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误会,而倾心拥护,且免陷兴于不义。”尽管如此,光复会人章炳麟、陶成章等仍绝裙而去。这是同盟会中华中和华南人士的一次夺权斗争,如果不是黄兴力为维持,同盟会的分裂,将不只是光复会人的别树一帜。 一九〇七年九月,会党领袖王和顺起于钦州府属王光山,并攻陷防城,直逼钦州。黄兴在钦州谋策动巡防营统领郭人漳内应不成,返回河内。王和顺亦兵败,经廉州退人安南境。约在王和顺发动钦廉防城之役的同时,孙中山亦派人运动钦州会党领袖黄明堂起兵。王和顺失败后,是年十二月二日。
编辑推荐
《中研院学人文库: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编辑推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人每持“盖棺论定”之说,殊为非是。为求历史真相,必须以事论事,不能以人论人。——张玉法《中研院学人文库:近代变局中的历史人物》收录的十五篇论文,秉承“以事论事”的研究态度,摒除成见,在严格忠于史实的基础上,探索了十二位历史人物某个侧面:袁世凯在仕宦阶梯上起落攀爬;知识青年对孙中山革命运动是拥是反;以章炳麟为中心观察晚清的民族主义沿革;1919年的胡适如何身体力行实验主义;蒋介石对日本两次出兵山东之反应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