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李树尔 九州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李树尔
前言
孔子在评价《周易》一书时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论断揭示了《周易》的含蓄性和难懂性。这也是历代学者所公认的。那么,是不是“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不,不是的。孔子的意思是说,要理解《周易》的真谛,必须把卦辞与象、数、理、利、神诸方面结合起来方能奏效。他明确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真伪)(亦即由卦所表达之道理和数理),变而通之以尽利(吉凶),鼓之舞之以尽神(古代占卜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由此可见,把握卦的结构性分析,是理解卦意的关键。为了满足读者在这方面的需求,本书正是特别关注卦的结构性分析。第一,根据宋代邵雍等学者创立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本书采用了以坤为0,以乾为7,自左而起的二进制自然数排序。此举保全了原卦的结构性不变,凸显了排列的数学递增的科学性,从而有利于卦体的数字化。其转换规则已在本书的导论和各篇章之首,作了详细介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二进制在六十四卦中的实际应用,将有利于确认中国之二进制数学的首创地位。第二,本书对经、彖传、象传所表述的卦辞分别加以注释和译解,以凸显内外两经卦的相关性。《彖》、《象》一般是从不同视角进一步阐述经文基本含义的。彖辞多论证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性并以卦德或主爻论证吉凶祸福。象(或称大象)辞则多以两经卦之卦德卦象的相关性,对全卦作出论断。例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零卦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六十三卦章)“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第二十四卦章)第三,在每卦的爻辞之注释和译解中,本书将每一经文和象(或曰“小象”)文合在一起进行了处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事实上,根据导论中“爻与爻的相关性”一节的提示,作者对每一爻之爻象、爻位及其与他爻之爻象和爻位的关系都做了具体的分析,以便作出较为切近实际的理解。为了有利于发挥原文的哲理性和含蓄性,为了有利于继承《周易》简练的语言风格,在力求注释精准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以四言诗形式对原文进行译解。除乾坤两卦章各10首外,其他卦章均各为9首,共578首,以饷读者,惟望批评指正。第四,本书通过导论,每章的述评、辩析以及结构性分析,导出了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周易》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例如,太极与太极建构及其存在形式;一阴一阳之谓道,及道的运动模式,从“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衍生出道的本体性、整体性(即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相统合的整体性)、开放性(包括科学性与民主性);道器统一论与理气统一论;体用一原与同一性的转化;从结构分析衍生的事物发展之相关性原则……再如,作为卦德的“元亨利贞”向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准则的转换;“吉凶与民同患”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有孚”与诚信;二五之中与中庸之道,等等。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呈现一幅继承与发展的路线图。我们要十分珍惜它,要让这幅路线图永远延续下去。第五,“外篇”虽处体系之外,但属结构分析之继续,对深入理解《周易》之本,堪称锁钥之要。
内容概要
《周易诗解及卦体二进制转换》之含蓄难懂世所公认。要理解《周易》的真谛,必须把卦辞与象、数、理、神诸方面结合起来;而把握卦的结构性分析,是理解卦意的关键。《周易诗解及卦体二进制转换》正是由此入手,根据先天八卦次序,采用自左而起的二进制自然数排序,对本经、《彖传》、《象传》所表述的卦辞分别加以注释和译解,并通过结构性分析,导出了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周易》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从而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周易》的本质。
作者简介
李树尔,1929年4月生,天津市人。曾任东北工业部轻工局、中央轻工业部、中央化学工业部橡胶专业翻译。1959年起在北京化工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90年离休。2000年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理事至今。曾发表了大量的易学、儒学及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论文。
书籍目录
开篇导论第一章太极与太极建构第二章一阴一阳谓之道第三章六十四卦二进制之原起和转换第四章关于《周易》诠释学的几点思考第一篇坤之系列第零卦章坤坤卦(坤第二)第一卦章坤艮卦(剥第二十三)第二卦章坤坎卦(比第八)第三卦章坤巽卦(观第二十)第四卦章坤震卦(豫第十六)第五卦章坤离卦(晋第三十五)第六卦章坤兑卦(萃第四十五)第七卦章坤乾卦(否第十二)第二篇艮之系列第八卦章艮坤卦(谦第十五)第九卦章艮艮卦(艮第五十二)第十卦章艮坎卦(蹇第三十九)第十一卦章艮巽卦(渐第五十三)第十二卦章艮震卦(小过第六十二)第十三卦章艮离卦(旅第五十六)第十四卦章艮兑卦(咸第三十一)第十五卦章艮乾卦(遁第三十三)第三篇坎之系列第十六卦章坎坤卦(师第七)第十七卦章坎艮卦(蒙第四)第十八卦章坎坎卦(坎第二十九)第十九卦章坎巽卦(涣第五十九)第二十卦章坎震卦(解第四十)第二十一卦章坎离卦(未济第六十四)第二十二卦章坎兑卦(困第四十七)第二十三卦章坎乾卦(讼第六)第四篇巽之系列第二十四卦章巽坤卦(升第四十六)第二十五卦章巽艮卦(蛊第十八)第二十六卦章巽坎卦(井第四十八)第二十七卦章巽巽卦(巽第五十七)第二十八卦章巽震卦(恒第三十二)第二十九卦章巽离卦(鼎第五十)第三十卦章巽兑卦(大过二十八)第三十一卦章巽乾卦(姤第四十四)第五篇震之系列第三十二卦章震坤卦(复第二十四)第三十三卦章震艮卦(颐第二十七)第三十四卦章震坎卦(屯第三)第三十五卦章震巽卦(益第四十二)第三十六卦章震震卦(震第五十一)第三十七卦章震离卦(噬嗑第二十一)第三十八卦章震兑卦(随第十七)第三十九卦章震乾卦(无妄第二十五)第六篇离之系列第四十卦章离坤卦(明夷第三十六)第四十一卦章离艮卦(贲第二十二)第四十二卦章离坎卦(既济第六十三)第四十三卦章离巽卦(家人第三十七)第四十四卦章离震卦(丰第五十五)第四十五卦章离离卦(离第三十)第四十六卦章离兑卦(革第四十九)第四十七卦章离乾卦(同人第十三)第七篇兑之系列第四十八卦章兑坤卦(临第十九)第四十九卦章兑艮卦(损第四十一)第五十卦章兑坎卦(节第六十)第五十一卦章兑巽卦(中孚第六十一)第五十二卦章兑震卦(归妹第五十四)第五十三卦章兑离卦(睽第三十八)第五十四卦章兑兑卦(兑第五十八)第五十五卦章兑乾卦(履第十)第八篇乾之系列第五十六卦章乾坤卦(泰第十一)第五十七卦章乾艮卦(大畜第二十六)第五十八卦章乾坎卦(需第五)第五十九卦章乾巽卦(小畜第九)第六十卦章乾震卦(大壮第三十四)第六十一卦章乾离卦(大有第十四)第六十二卦章乾兑卦(夬第四十三)第六十三卦章乾乾卦(乾第一)外篇附录一、八卦取象卦歌二、二进制分篇卦序歌三、朱子卦变图四、上下经“卦变”歌五、《上下经“卦变”歌》之解六、“参伍”之解七、“错综”之解八、“卦各有主”之解九、《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及其新歌十、六十四卦方图与十二消息月、四季节气
章节摘录
开篇导论第一章太极与太极建构对认识论的反思,给了我们某种启迪。古老的中华文化,你的思维典范是什么?你有没有摆脱当今思维典范局限性的方法?这种疑问可能正在催生一种新的思维典范。太极建构论的思考,也许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易传•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乃宇宙之本体。老子称为“一”,《吕氏春秋•大乐篇》名之曰“太一”。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子的这段话,大体上勾画了古代太极建构论的梗概。这段经典论述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解释的。古代中国人发现了“五行”这五种物质在物理和化学上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概念,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并把这种直观的观察加以转化、类比,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中医药学、伦理学、星相学等方面。周敦颐所说的“五行,阴阳也”,是指它们的阴阳相关性,相生相克的循环过程。无论大系统还是小个体,只要存在着阴阳相互作用的性质,就构成了太极。故“阴阳,太极也”。我们说的太极建构,也可称作“阴阳建构”。对此,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论证:一、有无相生难点在于“太极本无极也”。这是否指“太极复归无极”?还是指太极来自无极?不过,无论从哪个意思上讲,宇宙的发展和一般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太极本无极”可解释为,前一个太极转化为后一个无极,后一个无极再转化为今日的太极,如此循环往复。人类难得亲身经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宇宙大循环中万物是如何复归为无的。但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一切化为乌有的东西,只不过改变了存在形式。具体事物的太极循环,比比皆是,一人、一物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历程是完全可以确证的。太极充满了阴阳,因而,“太极本无极”中所指谓的“无极”同样充满了阴阳。在古代,“无”表示视而不见、听而无声,搏之不得的无形、无象、无限的存在,并非虚无空寂。老子称此现象为“故混而为一”,并作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第十四章)的依据。二、“无形有理”周敦颐所说的“无极而太极”和“太极本无极也”的深刻意义在于点破大道流行的循环性。朱熹则指谓“无极”是“无形而有理”[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卷一。]。如果此理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同义语,则可理解为“无形而有阴阳”,因而,不等于无物而有理。朱熹在另一处明确表示:“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理无挂搭处。理未尝离乎是气”,“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同上。]将这些论述综合起来看,所谓“无形而有理”只是凸显无的存在,以示“无极”中存在着“是气”。这样“无形而有理”才有可信性。所以,气是无之名,亦可作“无极”。三、“太极动”的动因和无形有物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有无形的物质,但是,不可能有没有动因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古代的西方,科学尚不发达,他们把日月星辰的运动归结为上帝的推动,后来,又有所谓神秘的第一推力之说。既然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那么物质便是运动的载体。同理,“太极动”亦是太极内在的阴因子和阳因子相互作用所使然。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就人们所感知的范围而言,似可存疑。然而,这一说法却流传了许多世纪。一直到孙中山,仍然沿用这个没有动因的“太极动”之说。孙中山说,“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成物质,物质凝聚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是太极的动与静产生了阳与阴,还是阳因子与阴因子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太极?太极的内因推动了太极的运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太极的运动也会诱发与之相关的东西的萌生,即再生产出新的阴阳,正如在现代加速器作用下可以使某些微粒子活跃起来。如前所述,在一定场合下,“无”可以视为存在的形式。老子的高明在于他把“无”界定为“混而为一”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朱熹说,“无形而有理”是因为当时还无法确证形的存在。他的机智在于,从未说过“无物有理”。现代科学证明,“无形而有物”同样是真实的。无形、无声、无嗅、触摸不到的东西不胜枚举。场,就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它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能够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电场、磁场、引力场等是。例如,磁体和有电流通过的导体的周围空间都有磁场存在,指南针的指南是地球磁场的作用。由此观之,以能见、能听、能嗅、能触等直觉方法确证物质存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马丁•佩尔花了几年的时间,用最现代化的加速器进行研究,才发现了τ轻子,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花费了30年的时间才真正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些事实证明,物质的现实存在,并非仅限于人的直觉感知的形式。四、太极建构的存在形式当代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包括心理因素、意识、主观经验等;“世界3”则指人类精神活动产物,即思想内容世界或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世界。他认为,它们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编辑推荐
《周易诗解及卦体二进制转换》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周易》的本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