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孟彬先生口述历史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张力  
Tag标签:无  

前言

池孟彬先生,字敬超,民国五年十一月生于福建省林森县。世代书香,幼年随父宦游京、晋、吉林等地。少年时期,双亲相继弃养,承先祖“读书报国”之庭训,由大伯督修两载,十九年入上海南洋中学,二十年考入马尾海军学校第六期航海班。二十六年海校毕业,于永绩舰见习时,首遇敌机,初尝抗战滋味。后分发至辰溪水雷制造所见习,了解水雷特性,随即派赴湖南沅江及皖南至德一带,担任长江中游的布雷游击工作。三十二年秋,奉召赴渝参加海军赴英留学考试,时因故延至翌年十月始举行。录取后,十一月抵英,先后在皇家海军学院,枪炮、航海、通信、鱼雷等专科学校,进行为期四年的训练课程。期间多次在英海军之航空母舰与驱逐舰上见习,为接收灵甫舰而准备。三十六年十月担任灵甫舰枪炮官兼副长,翌年五月我国正式接收重庆、灵甫,两舰随即自英回国,于八月中抵沪,旋奉调为左营海军士兵学校中校教育处长。四十三年一月,获蒋中正总统亲批,接任太康舰舰长,于防卫大陈时之鰕门头门海域作战、台山列岛作战、协助大陈撤退等役,均勇敢沉着,不负使命。四十五年任海军总部人事署署长,四十八年奉调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五十四年返国接任国防部连络局局长,五十八年任海军指挥参谋大学校长,五十九年任海军官校中将校长,六十一年任国防部参谋本部中将次长,六十三年任海军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六十五年军职停役,外调台湾航业公司总经理,六十七年任阳明海运公司暨招商局总经理,七十年升任阳明海运公司董事长,七十七年届龄退休,仍兼海运发展协会理事长,八十三年三月正式退休。先生在事业的各阶段,无论军职或航运界,均廉洁严正,尽忠职守,与人相处,亦和谐圆融,然而对于一切人事请托,均严予拒绝,故能戮力从公。从原先的军事到企业商人乃至平民角色,虽则身分数变,均以“做什么,像什么”的理念从事,因而一生淡泊名利,不忮不求。于其届龄退休,离开阳明公司董事长一职时,同仁以“知人之明,用人之能,待人之诚,容人之量”誉之,可为先生人格之写照。此一口述访问,承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驻美国波士顿办事处前处长李大维先生(现为外交部政务次长),于八十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其任所引介,得以顺利展开。是年九月张力自美返国,先进行三次初步访问,再与曾金兰继续合访,合计三十二次。期间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刘素芬、董安琪教授曾参与一次访问。先生为一温文敦厚长者,对其口述内容,则力求翔实可信,不时提供相关资料照片,以为佐证。本册访问纪录对于了解民国海军史与台湾航运发展史,应有相当之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池孟彬先生口述历史》记载了池孟彬先生作为军人和商人的人生历程。青少年时期,承先祖“读书报国”之庭训,1931年考入马尾海军学校。海校毕业后时值抗战爆发,担任长江中游的布雷游击工作。1943年秋参加海军赴英留学考试,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并受训,接收灵甫舰自英回国。后被蒋介石亲批接任太康舰舰长,国共台海危机期间参加台山列岛、大陈岛作战。1956年任海军总部人事署署长,后升任国民党海军副总司令,1976年军职停役进入台湾航运和海运界。

作者简介

张力,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金兰,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

书籍目录

弁言/1 前言/3 一、家世与早年教育/3 一代书香/3 随父宦游京晋吉林/5 双亲弃养/8 就读上海南洋中学/10 二、马尾海校“八年四”/11 投考海校/11 看相分班/12 课程和教官/12 靠泳技赚取零用金/13 两位益友/14 海校的足球队/14 开革事件/17 舰课巡洋/18 三、抗战前期布雷工作/23 永绩见习遇敌机/23 辰溪水雷制造所/24 长江布雷/25 战火姻缘/29 四、赴英留学与接舰/32 重庆候考/32 赴英航程/35 初期训练/38 战时英国社会所见/43 上舰实习/47 中尉阶级的分科教育/49 枪炮专科训练/53 巡洋实习/56 接舰训练/60 驶舰回国/65 五、初抵台湾/70 任职海军士兵学校/70 奉调海军总部/72 革命实践研究院受训/75 六、接任太康舰舰长/78 名舰太康/78 防卫大陈/79 大陈外围鲠门头门海战/82 截捕苏联油轮陶甫斯(Toptze)号/86 再赴大陈/87 太平舰遇袭/90 太和舰遇炸/91 大陈撤退/92 七、主管人事业务/95 任职“国防部”第一厅/95 海总人事署署长/96 八、调任“驻美武官”/101 调任新职/101 赴美履新/102 “武官”职掌/104 陈诚“副总统”访美/116 美国海军陆战队/118 几件趣事/119 任满归国/125 驻外人员子女教育之困扰/127 九、“国防部”连络局长任内/130 连络局业务/131 口译经验/134 与美军顾问之交往/135 访问东南亚/141 任内回顾/142 十、重返海军职司教育任务/145 接长海军指挥参谋大学/145 接长海军军官学校/147 十一、军旅生涯的最后阶段/174 任“国防部”参谋本部计划参谋次长/174 出任海军副总司令/180 十二、台湾航业股份有限公司/200 踏入航运业/200 航运特性/201 公司编组/202 确定重要主管/203 船舶及人事问题/206 财务问题/207 业务状况/209 国内自行设计船舶/210 接收油轮/212 揽货代理/213 省府交通处及议会/214 视察各轮/215 出国访问/216 招商局挖角/217 十三、招商局与阳明海运公司/219 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沿革/219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沿革/220 初到招商局及阳明海运公司/221 董事长与总经理之关系/223 积极建造货柜轮/224 赴美日视察及春明轮首航/226 欧洲之行/229 升任阳明海运公司暨招商局董事长/232 远征欧洲与开辟新航线/233 分配建造巴拿马极限型散装轮/234 新船下水的命名掷瓶典礼/235 参与社团活动/237 届龄退休/250 十四、海运研究发展协会/252 改组“中国验船协会”/252 赴大陆开会/255 筹办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257 十五、答问部分/260 海军派系问题/260 赴英接舰/263 海军制度与舰艇武器装备/265 台海风云/269 海军军官养成教育/275 “中”美海军关系/279 其他/286 附录一/289 池孟彬先生简历/289 附录二/292 池孟彬先生战功/292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家世与早年教育一代书香余姓池,名孟彬,字敬超,民国五年十一月廿一日生。远祖世居河南孟津,法灵公携眷南迁至闽,为开闽一世祖,至祖父时已是第十五世。先祖最初居于闽省闽侯县(今林森县)洋里乡仙门村,该村位于山腰间,距福州有几十里路。我对当地印象不深,海峡两岸可以通信后,我写信请福州的弟弟孟熙回仙门村看一看,从他来信的描述,我才知道一些。该村等于是池家村,全为同祖子嗣,以往从村里到福州需要翻山越岭,现已有公路开通。今村内有廿八户人家,约二百多人,年轻一辈皆出外谋事,只余老弱留在村中。在村子附近山上有池家的三座祖坟,一座为一世祖法灵公墓,另一座为其夫人,第三座则是十一世祖孙武公的墓,较新。至于法灵公为何未与夫人合葬,据闻因法灵公在外经商,逝于外地,遗体运回乡时,家人怕不是他的真尸,故将之另葬一墓。我们还有祠堂,此为先祖父任翰林时回乡修建,并将祖先墓茔重新修葺。祠堂在文化大革命时,惨遭“破四旧”波及,祠牌、供桌和家谱都被烧毁,故现今池家谱系仅存一世祖、先祖父、父亲这几世系谱,其他皆已散佚不清。祠堂中现存有两样东西,一件是先父写的对联:花拥山城红杏子,月登贝阁紫萝蓝。另一件是红缎制的供桌围裙,上面绣有祖父和叔祖父的名字,大概是他们二人去考进士时特地敬献的。因仙门村土地贫瘠,所产米粮仅够自足,十三世祖久达公乃迁到闽都(福州)定居。先祖讳伯炜,字子膺。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在广东做过知县及府道。他写得一手好字,考科举时的试卷原由大伯保存,但日本人侵占福州时,大伯将之交给一位堂妹,要她带出来交给我,但堂妹出来后就忘了,放在家里,被小孩拿来当字帖临摩,最后就弄丢了,真是可惜。我于民国八十四年赴美探亲,偶然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见到先祖池伯炜中进上的名册及当时的状元科举试卷,保存在《闽侯县志》内,真是难得。遗憾的是,祖父五十余岁即逝,据弟弟告诉我,他幼时看见父亲对祖父所遗之清朝官服格外珍惜。仲佑叔祖是祖父唯一的亲兄弟,他中过举人,也在广东任过县官,民国以后在北京政府海军部做秘书[按:民国二年八月廿二日,海军部任之为总务处副官],后来升任上校文宫。国府定都南京,叔祖因年迈去职。他在海军部供职期间所编之《海军大事纪》,使用者众,我认为这本书,因皆系使用当时部内所存档案编纂而成,故真实性很高。祖父治家严谨,以“读书报国”四字为庭训,因此父亲昆季四人,书都念得不错,可说是书香世家。大伯兆清中过举人,民国以后在海军总部当秘书,升至中校:二伯兆仪文章亦佳,中过秀才,担任教习,民国以后为政府公务员,他和大伯都是旧式教育出身。至于父亲幼时虽念过古书,但却毕业于福建法政学堂(据弟弟回乡探访乡老所言,父亲到过英国、日本,这个说法不一定确实,因为乡人以为他会讲英文和日文,就认为他到过英、日两国;就我所知,父亲并未出洋留学),与另一位过继给叔祖的四叔父兆佳,完全是新式教育出身,尤其四叔后来在海关任事,相当洋化。因此可以说自叔祖到叔伯、父亲都经历过民国以后的人事,服过公职。随父宦游京晋吉林先父讳兆修,专习法政,略通英、日文,尤擅长书法、雕刻,于法界素负盛名,故公余之暇,求字、求印者众。幼时我见父亲刻图章,完全不需打稿,站着即可完成。父亲做这些都是不收费的,有时候不认识的人也来求字或刻印,拿五十块大洋来求,但父亲太忙,匀不出时间。我第一次跟随父亲到北京时才两、三岁,他先去山西太原府任事,故暂将我们寄住仲佑叔祖家。叔祖家在九条胡同,他在海军部任职的薪津街佳,家中生活很好,我们住在第三进,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仲佑叔祖因原配去世,娶了两位姨太太,原希望能得一子嗣,然所出皆系女孩,故祖父将四叔过继给叔祖,以承继香火。此次在北京约待到我四、五岁左右,当时四叔已有一子三女,加上我和哥哥孟雄(长我二岁),以及二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姑母,一共七、八个孩子,因此叔祖便请了一位敦古书的先生,在家成立私塾,教我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启蒙,同时每天练写九宫格的大楷习字描红。在叔祖家期间,我们这些孩子的教育全委由教书先生负责,平时则由母亲管教,叔祖因为事情太忙,无法照管我们。那时家中有十几口人,吃饭时大人一桌、小孩一桌:所用菜肴非常简单,平时午饭都是吃北京有名的大白菜加上几片白肉和萝卜,这是所谓的大锅菜,晚上则各加几个菜色。每天下午胡同里面有卖红豆包子,早上大人会给每个孩子两、三个铜板,等卖包子的来叫卖,我们即买包子当点心。九条胡同靠近东四牌楼,小时候我们常在大门口买切糕和小包子;那时觉得大门好高,门口两旁还有两尊石狮。前几年我趁赴厦门开会之便,至北京访问,但因为时间紧凑,只能利用访问后休息到晚饭前的半个小时,找人陪我坐车到九条胡同走一赵,想重温幼时情景:但到了门口,仅一棵大树尚在,门前石狮已经没有了,许多印象都不一样,心里非常失望;我们住的第三进,也不敢进去看,且时间也不够,因为头一进就隔了多户人家,所以我只在外边路上看看就离开了。父亲在山西太原府是当法官,同时兼任山西太原法政学院教师,因薪俸优渥,后来就接我们到太原共聚。那时我们生活不错,家里也请了佣人。父亲公余之时,我和大哥常跟在他身边,父子生活非常快民国十一年随父亲在山西太原府所摄之全家福。左一为大哥孟雄,左二为母亲林氏,左三为父亲兆修公,手抱者为三弟孟熙,右为孟彬。民国十三年父亲在吉林省城任职,母亲不幸去世;后父亲迎娶继母张氏,照顾我兄弟三人。左起孟彬,继母张氏,孟熙,父亲,孟雄。乐。赴晋期间,旅途上也曾住过窑洞,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我在山西小学上过短时间的课,一两年后,父亲又奉调吉林法院。因往来皆坐有篷的驴车,我们小孩倒不觉得苦,先母林氏则系书香家庭出身,小姐体质,下耐往来颠簸之苦,故我们行经北京时,父亲乃先赴吉林报到,母亲带着我和哥哥孟雄又暂住叔祖家。我们在北京停留一两年,仍旧在叔祖家读私塾,之后父亲即接我们到吉林,依然以驴车为交通工具,我还记得经过了山海关。到吉林后,由于父亲在法院的待遇仍不错,而且母亲身体也不好,故家中仍请了佣人,也有褓姆。此时我已到入学年龄,父亲秉承祖父庭训,常以“读书报国”四字相勖勉,督课甚严。我和哥哥进入吉林省立模范小学,此时我对学校课业兴趣极浓。吉林的地方特色很有意思,冬天下雪,大街上被大雪覆盖,人们即用耙犁当交通工具。耙犁是由两根像雪橇一样的木棍,上面架一块板子组成,底下没有轮子,人坐在板子上面,由小骡子拖着走。小耙犁有时候也由人或狗拉,通常由狗拉,是一种交通工具。当时我们住的城里有条通天街,街两旁的水沟加盖木板,比路面高,是人行道,走在上面咿咿哑哑作响,很有意思。因为街面被往来的耙犁压得很平了,我们小孩子就用自制简陋的冰鞋,拉条绳子,在街上就滑着上学。其实所谓的溜冰鞋,只是用一根粗铁线弄弯套在鞋底,利用铁线光滑的特性,在冰雪上滑;而绑条绳子是怕滑行时铁线冰鞋滑掉,我们可以拉着再穿回去。冬天孩子们上学多用这种方法从家里溜到学校,很快就到了。溜冰上学的乐趣,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到英国留学时溜冰刀鞋,其原理和我们小时候的溜冰有一点像,不过冰刀鞋较不稳,得控制熟练才能稳住。双亲弃养吉林模范小学办的不错,我和哥哥在此读了四年书,三弟孟熙也在此期间出生。原本体质孱弱的母亲,因为生产,身子更坏了。孟熙三岁多时,母亲又有身孕,然不幸感染肺炎去世。父亲和母亲的感情非常好,母亲的去世,父亲打击甚大。开吊后,父亲将母亲的棺木暂厝吉林停棺待葬所,租一个小隔间停棺,待时局较为平静,再设法运回南方安葬。依照吉林的风俗,我们又在母亲棺木的脚尾附上一口小棺材,这是准备给母亲肚子里的小弟弟用的,我们经常去上香、烧纸钱。母亲在世时,父亲做事非常积极、负责、精力充沛,但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即变得非常沮丧,身体日益衰弱。我们兄弟还小,有褓姆照顾,但父亲却没人照顾。虽然我们在东北毫无亲友,但父亲和同事间的感情甚为交融,长官也极为赏识,最后大家劝他再续一房,孩子也有寄托。父亲考虑再三,才决定续弦。继母张氏是吉林人,为乡间颇有田产的笃实农家之女,年约三十岁。继母为人和气,体型微胖,和新的外祖父母都非常欢喜我们兄弟,经常请我们吃饭、到他们家玩。我的个性是三兄弟中比较开朗的一个,做事从来不记在心里,总是很高兴,所以继母也特别喜欢我。虽然我们和继母相处得很好,但父亲总是闷闷不乐,一直想念逝去的母亲。不久,父亲的忧郁症使他的身体日走下坡,精神萎靡不振,在此情况下,继母也很沮丧。后来家中亲友、长辈建议父亲携眷南返养痫:民,国十五年,我们举家迁回南方。南下途经北京,我们停留很短一段时间,此时父亲也病了;母亲的灵柩,虽然因为交通不便无法一并运回,我们想总有一天时局稳定了,我们这些孩子也长大了,再将母亲的灵柩运回安葬,但时局却愈来愈紧张,尽管父亲还可以做一些事,但是身体已经不行了。

编辑推荐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池孟彬先生口述历史》对于了解民国海军史与台湾航运发展史,应有相当之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池孟彬先生口述历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4本书都不错!了解了这段海军历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