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浅谈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原石,老鹤 著  页数:117  

前言

  本书关注中华传统文学楹联的基本知识,试图简单扼要地阐述楹联的格律和创作要点,作为一种基本常识来告诉读者这种源于桃符的对偶文学的魅力所在。  本书中所阐述重点,主要是阐述宋以后的文体,因为宋以前,诗词格律比较自由,不宋代律诗空前发展之后,格律要求严密。  楹联作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朵永远散发着灿烂光辉的奇葩。特别是春联,不但有着文学艺术的魅力色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习俗的节日氛围和内容。  楹联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漫长的阶段,发展得也越来越完善。作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学财富中重要的一部分,却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很多年轻人,甚至不了解它最基础的知识,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楹联是我们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宝贵精华,我们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要继承发扬,首先就要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渊源、格律形式、创作要求等,一副好的对联,包含着大量文学知识,不但知识丰富、语言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起到警世喻人的作用。  本书在举例说明的时候,尽量选取了大家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经典句子,为的就是更好地说明对联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笔者近几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对联原创工作和对联知识整理工作,也结识了不少对联爱好者,相互探讨、互为唱和,感觉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也与联友们临屏留下许多涂鸦之作,深感欣慰。写作此书,也旨在将笔者所理解之楹联知识展现于众,不求其他,只希望能与对联爱好者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中国楹联的发扬光大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所讲到的楹联格律、格调、创作要点等知识,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笔者自己总结的经验。它不是一本学术专著的书,是关于对联的基础知识的书,所以书中未能详细阐述理论知识的出处,且很多知识是笔者多年来与联友们创作对联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总结,因此也无法详述哪些是哪个人所说。  本书着重阐述楹联的基本知识,不涉及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楹联的发展经过了诗词的阶段,所以有很多知识和诗词的基本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律偶阶段,因此本书在说明楹联的知识发展时,借鉴律诗中的例子,仅仅只为了说明楹联知识,与中国古典诗词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也从诗词中得到营养,在选举例子的时候,可能涉及古典诗词的句子,或者有些联句中含典故,因较明显,不再一一注释,本书也不作加注,只注明句子作者。  文中所引用到的诗词句子,或者对联名句,也可能会因为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文中也不做注解。  书中最后所附录的对联句子,均为笔者自己创作之原句,或是与联友互出互对之原创句子,因为数量较多,也不一一详注。如果有涉及内容相仿,纯属巧合。

内容概要

  《楹联浅谈》从楹联的发展、起源和概念入手,逐步分析了要创作一幅好的对联所需要掌握的几种基本常识。重点讲述了楹联的格律要求和创作要求,并触类旁通地讲述了楹联的艺术格调和创作要点,全书皆以实例为证,除引用经典例子外,还加上了自己创作的实例加以讲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对联的概念及起源第二章 对联的分类第三章 对联的格律要求第四章 对联的创作要求第五章 对联的艺术格调第六章 对联的创作要点第七章 诗 钟第八章 附录:与友酬唱一百联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对联的概念及起源  对联,指两两相对、亦对亦联,雅称楹联。是一种写在纸上、布上或者镌刻于木头、柱子、竹子上具有对称形式的对偶句,是中国语言文字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认为对联的发展源于桃符。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也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所谓“桃符”,据《淮南子》说,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也是此意。到公元七百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字,才得以有了新的发展。  《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 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挂于门楣的对联,因其是春节时候所题写的联,也是中国第一幅春联。  也有人认为最早的楹联其实是出现在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1 年《文史知识》第四期上谭蝉雪先生的论证文章。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 号敦煌遗书为据,指出其中所遗留下来的对联足以说明。以下是莫高窟藏经洞中的楹联: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到了宋代,人们把桃符的意义更加发扬光大,联语也不仅仅限于题写在桃符上,而直接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当然那时候还是称之为桃符,直到明代时候才用“楹联”二字取代“桃符”而成为一种真正的、独立的文学形式。  对联在明代的巨大发展,始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喜好对联,据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说:“春联之设,自明孝陵窻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 ~1398 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瞏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对联、尤其是春联的鼎盛,是从明代开始起于官方的推动作用而有了更为广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对联民俗之风。  如何才能称之为对联呢?综上可知,对联必须为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当,它的概念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概念。中国古代阴阳的哲学范畴,是对联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的演变之基础和源头所在。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楹联浅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