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徐尚定 页数:312 字数:24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992年10月3日,新华社发布长篇讣告: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共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9月28日7时16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的许多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因为他曾经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 20世纪40年代初期,胡乔木来到了中共的领袖、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身边,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乔木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获得了“才学超群的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的称誉,他身后留下了数以千万字的文章,这些构成了中共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胡乔木说,“毫无疑问,就我个人来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 胡乔木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将其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写成回忆录性质的两本书,书名拟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如愿。就胡乔木的生命历程来说,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就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来说,40年代、50年代两个10年,以其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转折而最富有典型意义。因此,选择这两个10年来描述胡、毛的云水际遇,是较为理想的角度。 本书动笔于1994年的暮春时节,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将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年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以一己之力实在是不容易的。因此,十分感谢提供有关材料的前辈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有关同志的审稿,以及本书责任编辑所做的大量工作。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讲述了胡乔木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政治生涯。就胡乔木的生命历程来说,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就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来说,40年代、50年代两个10年,以其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转折而最富有典型意义。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
周年,离胡乔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作者认为,以再版本书的方式纪念传主,具有特殊意义。
作者简介
徐尚定,安徽庐江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著作有《走向盛唐》等。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初到毛泽东的身边
二 在延安整风中(上)
三 在延安整风中(中)
四 在延安整风中(下)
五 重庆谈判的日日夜夜
六 战火中的中共代言人
七 从西柏坡到北平
八 在共和国的最初岁月里
九 “大学士”
十 在中苏论战中
十一 不平常的春天(上)
十二 不平常的春天(下)
十三 见证“大跃进”年代
十四 庐山会议的前前后后
十五 人比月光更美丽
附 录
十六 思想的年代(上)
十七 思想的年代(下)
十八 最后的思索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若干历史问题通过两年整风,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会议,主要是由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查,对王明错误路线进行总结性批判。博古、周恩来、洛甫等都作了检查。“党天下”民盟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提出,政协、人大、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应成为“政治设计院”。过火意见终于引起毛泽东的警觉。“引蛇出洞”毛泽东宣布,右派只有两条出路。一条,夹紧尾巴,改邪归正;一条,继续胡闹,自取灭亡。至于是不是要大“整”,要看右派们今后行为来定。庐山会议7月6日,朱德在中南组发言,对58年的吃食堂作了相当激烈的批评,说去年吃大锅饭把东西吃掉了,食堂办不起来就不要硬办。不要怕听不同意见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践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毛、刘的冲突公开化1月3日,三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当天,毛泽东就在工作会议小组会上批评刘: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死开会。小平出山任何社会革命必须有理论作先导,邓小平深知这一点。几乎在他决定进行整顿的同时,他就意识到舆论将决定整顿的成败。他想起了胡乔木。“篡改”毛著不久,政研室的那位负责人找胡乔木谈话,说中央已经决定将胡调出西四院,因为他在编辑毛选五卷时期犯了篡改毛泽东著作的错误。评毛从字面上来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对毛主席有什么批评,但是无论党内党外,看了都会知道,虽然没有直接的批评,但是暗含着一种批评。评毛思想邓小平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路,要求“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这方面。错误的东西要批评,但是要很恰当。批“左”建国以后,这样一个曾经力挽革命于狂澜中的伟大人物,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推行着一系列“左”的做法,重复着他自己曾经力主纠正的“左”倾错误。思索文革“文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如何发生并演变成那样一场撼天动地的全民族运动?胡乔木的思索,带动了中国理论界对于这场灾难的思索。胡氏公式胡乔木将晚年毛泽东、邓小平与“四人帮”加以比较,提出的一个公式性的看法:毛泽东是革命加空想;邓小平是革命加科学或实际;“四人帮”则是假革命加破坏和阴谋。中国人不斗行吗?这是什么逻辑?中国有八亿人口,怎么就接下来不斗行吗?假如中国只有八百万人口,是否不斗还可以?因为有了八亿人口,一定要斗掉它一批才行,是不是这样?这种话完全是一种武断。用三段论式也不完全,大前提在什么地方?小前提在什么地方?犯错与阶级根源因为人犯错误,并不都是因为有个什么阶级根源,不但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会犯错误,就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犯错误也不能都说是由于阶级根源,如科学家搞试验经常要犯错误,你说这是什么阶级根源?这是胡扯!
后记
再版后记本书初稿于1995年写就,当时并没有想到马上出版,倒是在胡乔木去世十年后的2002年写了可以看做“后记”的一段文字,但不知这段文字初版时为何没有用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随着相关资料的公布和研究的进展,这本旧著的缺憾和不足想必更加明显。去年一本相当有影响的杂志要求摘录相关部分并重新发表,这令我稍感意外。有了这个理由,我想起了再版这本旧著,并附上十年前写的那段文字,权作再版后记:写人物传记不易,给胡乔木这样的人物写传记尤难。众所周知,给毛泽东当秘书,可谓胡乔木此生最重要的际遇。但是,这也注定了胡乔木此生将不得不生活在这位伟人巨大光环之下。毛泽东以光照千秋的丰功伟绩,足以使20世纪中国大地上一切黯然失色,胡乔木自然也不能例外。胡乔木时代虽然不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场景,却少见于他的生涯中。这一点,多少会降低胡乔木传记的可读性,因此,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胡乔木是大理论家,面对他的理论遗产,人们可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其化为传记性文字同样令人赞叹。这多少印证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胡乔木是思想者,思想者的生命历程永远不会枯燥。因此,笔者选择了思想的变迁作为叙述角度。在跟随毛泽东的20年中,胡乔木始终与毛泽东的脉搏一起跳动,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格。思想是理论家的生命,而“生命之树常青”。从这个角度说,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 年无论如何是有可读性的。十年前,胡乔木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长久地离开了思维的王国,带着一颗殚思竭虑的大脑,带着对理性与思想自由的无尽向往与追求。如果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研究所应追求的境界,那么,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还应加上思想与语言的统一。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年,既涉及历史,又涉及逻辑;既涉及思想,也涉及语言;既可看做历史研究,也可看做学术研究。在撰写过程中,笔者追求着两者的统一,追求着笔者认为的最高境界。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周年,离胡乔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因此,以再版本书的方式纪念传主,想必也是恰当的吧!二〇一二年九月
编辑推荐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详述了胡乔木跟随毛泽东二十年政治生涯;展现了中共党史40年代、50年代重大政治事件;庐山会议全程真实记录;剖析了“文革”性质及根源;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功过是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