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起源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沈志华  页数:428  字数:47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说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追寻当下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导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当前一系列国际纠纷和冲突还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学界掀起了“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潮。作为中国“冷战国际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创建者之一,沈志华教授为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自费从俄国和美国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档案文献,并无偿地提供给国内外学者使用,从而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本人,更是与这些档案朝夕相处,潜心研究,近二十年来主编了多部档案文献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乃至国际史学界对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等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为此,我社把沈志华教授1994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根据“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五大主题编辑为五册,以飨读者。除了对冷战史这个广泛领域中许多不同事件或过程的描述,这些论文集也收入了沈教授对同一论题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内容显得重复,但更多的是对历史过程表述的细微变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恰恰显示出随着档案文献不断解密和公布而反映出来的冷战史研究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了解这一历程可能更为重要。同时,在每一册中,作为附录,我们还挑选了沈教授整理、编辑的部分国外档案文献,相信对学者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九州出版社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书籍目录

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一、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二、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三、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四、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一、“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二、“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三、“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四、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
——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导言: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战略目标
二、大国合作:对希腊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消极态度
三、有限扩张:在土耳其和伊朗事件中的进攻态势
四、集团对抗:马歇尔计划及苏联的反应
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
——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
一、解散共产国际和苏联战后对外战略的确立
二、重建国际组织的设想和国际关系背景
三、召开情报会议的初衷和苏共构想的变化
四、情报局的建立和苏联冷战政策的形成
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
——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
一、联盟:冷战与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
二、冲突:巴尔干联邦与希腊革命
三、分裂:斯大林的压力和铁托的抵制
论1948年苏南冲突的结果
——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独立道路的?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一、对日宣战——苏联远东战略的既定方针
二、实力外交——苏联在中国谋取政治权益
三、城下之盟——以最小代价取得的最大成果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美国对中苏结盟的反应与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一、新中国成立前:制约中共,阻挠中苏接近
二、中苏条约签订前:挑拨离间,阻止中苏结盟
三、朝鲜战争爆发前:“全面遏制”战略的出台
四、朝鲜战争爆发后: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一、斯大林否认东方情报局的存在
二、毛泽东一心要建立东方情报局
三、从第一学习组到马列学院分院
四、毛泽东成为亚洲革命的领袖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问题
——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
一、中苏同盟条约与美国对日媾和的决策
二、朝鲜战局变化与美苏媾和方针的对抗
三、旧金山和约与中苏在停战谈判中的强硬立场
附录
斯大林与蒋经国会谈的俄国解密文件
关于共产党情报局建立的俄国档案
关于苏南冲突的档案文献选编
关于1949年刘少奇访苏的俄国档案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唯其如此,苏联在东欧问题上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寸步不让。早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就明确表示了在东欧的权力问题上不容挑战的决心。当美国提出解散波兰卢布林临时政府,而在国务委员会的基础上另建临时政府时,斯大林断然予以拒绝。当美国在1945年9月要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政府改组或辞职时,苏联同样表示坚决反对。与此同时,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基本考虑就是要使苏占区成为保证苏联西部安全的前沿,在巩固苏占区的基础上,增强苏联在全德国的地位,并防止西占区成为依附于西方的独立国家。1946年3月,斯大林在评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时,甚至不屑于理会丘吉尔把东欧国家说成是苏联势力范围的观点,而只强调在东欧建立对苏联抱有善意态度的政府,“这是和平的愿望”,并非“扩张倾向”。研究者在这方面的论著已经很多,而且对于我们所要论述的问题,东欧并不是重点。尽管西方大国对斯大林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表示出不满和猜疑,但在雅尔塔体系中,东欧毕竟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方即使对此做出反应,也显得底气不足。而真正在苏联与西方之间引起冲突并导致双方政策转变的问题,发生在那些雅尔塔体系尚未予以确定或调整的地区,这突出地体现在土耳其和伊朗。 在历史上,近东地区是沙皇俄国与欧洲列强进行角逐的场所。从19世纪以来,控制土耳其两海峡以及南下波斯湾取得一个重要的不冻港,就是沙俄对外政策的既定方针。二战后,土耳其和伊朗在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苏联一旦在这两个国家取得政治和经济权益,不仅能够确保苏联南部的安全,而且还能为苏联提供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发展的基地。然而,在雅尔塔体系中,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列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斯大林在土耳其和伊朗的举动也就引起了西方大国的强烈反响。 在土耳其问题上,斯大林试图以实力为基础,通过恫吓和讹诈手段,实现苏联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和政治权益。根据1936年《蒙特勒公约》的规定,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可以不受限制地通过海峡,而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时,在吨位、等级和停留时间上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显然,这种一般通航权不能满足苏联控制海峡的要求。早在1940年11月,苏联在与德国的会谈中就提出了要在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

编辑推荐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冷战的起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沈志华教授的经典拙作之一,很好看
  •   沈志华老师的书都很不错!
  •   民国的时候,中国国力衰弱,给斯大林欺负,被迫割让外蒙。现在好了,国力如旭日东升。弱国无外交,这就是实力外交的原则。
  •   立场还算中立,对应的史料比较齐,论证细致,书质也很不错
  •   值得一看,写的很好
  •   多难兴邦,没有昨天的艰难,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   新资料,新角度
  •   比教科书上的可信多了
  •   一本好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
  •   刚收到货,还没阅读,应该不错。
  •   喜欢历史的同志可以买。
  •   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入解读,好书
  •   一共五本一个系列,有个精华本就好。
  •   买了很久了,才想起来写评论,沈教授的书有一整套,我刚好缺了这一本,买回去,系统翻过之后,发现那些死扣一个历史片段的家伙实在是太无聊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