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2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沈志华 页数:519 字数:5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说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追寻当下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导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发展方向,甚至对当前一系列国际纠纷和冲突还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学界掀起了“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潮。作为中国“冷战国际史”这一新兴学科的创建者之一,沈志华教授为该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自费从俄国和美国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档案文献,并无偿地提供给国内外学者使用,从而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本人,更是与这些档案朝夕相处,潜心研究,近二十年来主编了多部档案文献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乃至国际史学界对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等重大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为此,我社把沈志华教授1994年以来发表的部分论文,根据“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转型”、“冷战在亚洲”、“冷战中的盟友”、“冷战的再转型”五大主题编辑为五册,以飨读者。除了对冷战史这个广泛领域中许多不同事件或过程的描述,这些论文集也收入了沈教授对同一论题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内容显得重复,但更多的是对历史过程表述的细微变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恰恰显示出随着档案文献不断解密和公布而反映出来的冷战史研究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了解这一历程可能更为重要。同时,在每一册中,作为附录,我们还挑选了沈教授整理、编辑的部分国外档案文献,相信对学者的研究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九州出版社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国内期刊中发表过的对朝鲜战争研究的多篇论文。作者在充分掌握并比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国档案的基础上,对朝鲜战争的起源、爆发、中国被迫出兵朝鲜、朝鲜停战谈判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中苏同盟及中国入朝参战这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
书籍目录
三八线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来自俄国解密档案的新材料
一、金日成积极策划战争
二、斯大林参与策划战争
三、毛泽东接受既成事实
四、苏朝联合发动进攻
中苏条约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
一、形成决策的前提
二、改变决策的动机
三、保证决策的条件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一、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二、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三、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四、斯大林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
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
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一、越过三八线问题的提出和争论
二、战局变化推动的政治决策
三、影响美国决策的制约力量
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一、中国无意介入朝鲜冲突
二、战争初期的军事防御战略
三、毛泽东四次下决心出兵
四、中国领导人的深层忧虑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
一、斯大林把责任推给毛泽东:关于中苏对朝鲜冲突方针和策略的变化
二、毛泽东决心派兵入朝作战:关于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电报的争论
三、中国入朝作战的困难和条件:关于周恩来赴苏谈判的目的和结果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
对朝战初期苏联出动空军问题的再考察——根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解密档案
一、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二、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三、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四、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五、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六、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一、1949年中苏解决朝鲜问题的共同立场
二、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经过
三、苏联代表为何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四、中国决策出兵朝鲜的复杂过程
五、苏联拒绝出动空军入朝作战的原因
试论1951年初中国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决策
一、印度政府的调停尝试与美国的反应
二、毛泽东决定打过三八线再谈停火问题
三、十三国停火建议与中国的最初回应
四、中朝军队越过三八线与联合国停火议案的提出
五、中国拒绝联合国议案及其策略考虑
六、中国错失了停战谈判最有利的时机
对日和约与朝鲜停战谈判
一、朝鲜战局变化与美苏媾和方针的对抗
二、美国为实现对日媾和而拖延停战谈判
三、旧金山和约与中苏在停战谈判中的强硬立场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导人的政治考虑
一、中苏决心与美国对抗到底
二、莫斯科决定主动实行让步
三、毛泽东力争最佳停战结果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
一、中国被迫出兵朝鲜的合理动机
二、毛泽东设定了超越现实的战略方针
三、为实现同一目标付出的多余代价
附录
俄国档案馆关于朝鲜战争的解密文件
关于朝鲜停战谈判最后阶段的俄国档案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再次,美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几天之内迅速改变了对朝鲜政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美国的两党制和议会制以及社会舆论,对于政府的对外政策制订有着重大影响。 尽管与对台政策相比,国务院在朝鲜问题上态度稍为强硬,但总的来讲,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基调是从远东脱身,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更未曾设想在朝鲜半岛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自从美国政府确定了从中国脱身的政策以后,特别是在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苏结成同盟以后,美国共和党掀起了对政府远东外交政策普遍不满的浪潮,他们把美国“丢失”中国的责任归咎于民主党的外交政策。麦卡锡借机指控国务院里有大批共产党,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务院里的中国问题专家几乎全部被清洗,艾奇逊首当其冲,承受了极大压力,甚至马歇尔也难免受到牵连。不仅如此,艾奇逊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受到军方的指责和攻击。在这种背景下,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中,以艾奇逊为首的国务院不得不时时谨言慎行,注意免遭共和党强硬派的攻击。作为总统的杜鲁门则更为重视国内,特别是国会的舆论倾向,而且尤其注意国会中各委员会主席的态度,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立法和法案的通过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人大多主张对一切共产党国家都采取强硬立场,共和党议员对民主党外交政策的猛烈攻击,也迫使杜鲁门为平息舆论而采取让步。共和党外交政策主要发言人杜勒斯进入国务院就是这种妥协的结果。如果说民主党政府在1950年上半年一直在寻找一个与共和党妥协,以迎合舆论,稳定国内政治统治的机会的话,那么,朝鲜战争爆发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事实上,在朝鲜问题上使用武装力量的主张,正是共和党在国务院的代表人物杜勒斯首先提出来的。 朝鲜战争爆发时,杜勒斯刚刚访问南朝鲜后留在东京。当他听到战争到消息后,尚未搞清情况,便立即与他的助手艾利森一道,起草了一份给艾奇逊的电报,其中特别提到:“南朝鲜可能自己有力量抵住并击退进攻。假如是这样,那是最好了。但是,如果出现了他们力不胜任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使用美国军队,哪怕这样做会冒引起苏联的对应行动的风险。”这使杜勒斯成为第一个以文字形式提出美国使用武装力量介入朝鲜战争的人。艾奇逊对杜勒斯的意见十分重视,他认真阅读过以后,便把电报单独呈送杜鲁门。这封电报的意见无疑反映了共和党强硬派的立场,也无疑对杜鲁门和艾奇逊在第二天的布莱尔大厦会议上决定出动海军和空军投入战斗起到了重要影响。
编辑推荐
《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由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