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钱穆 页数:206 字数:13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就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部分所作之分次演讲,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进行一番简要叙述。其后先生有关史学诸作,大体意见悉本于此,欲了解先生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必当研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书籍目录
序
一 如何研究通史
二 如何研究政治史
三 如何研究社会史
四 如何研究经济史
五 如何研究学术史
六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
七 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八 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录
略论治史方法
如何研究中国史
历史与教育
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
中国今日所需的新史学与新史学家
中国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与心智修养
中国史学之特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五 我在上面已说过,中国学术分两纲:一为心性修养之学,另一则为治平实践之学,亦即可谓是史学。我们如欲了解如董仲舒、魏徵等在政治上之贡献,或朱熹、王守仁等在学术上之贡献,无论如何,均须通“史学”,同时又须通“心学”。此“心学”一名词,乃系我个人所新创,与宋明儒所谓心学,广狭用意略有不同。当我们研究董仲舒、魏徵、朱熹、王守仁诸人时,不可撇开其事功实践与人格修养,而单从其著作思想方面去研究。因中国人认为著书立说或建功立业,无论在社会任何方面作任何表现,同时必先有其一番“心性修养”,与其所表现之背后一种“人格德性”作根柢。此种心性修养与人格德性,究已达到何等境界,此事十分重要。 中国传统学术每喜欢评论人物,把人类分等第。如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此种皆自其心性修养与人格德性所到达之境界来分。即如三国时代曹操与诸葛亮,我们对此两人之评价,亦多不专注重在其事业上,亦不专注重在其文章学问上,主要乃自此两人之内心境界与德性学养作评判。此等评判标准,即是中国学术大传统之主要精神所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功业上并无大成就,然其对领袖之忠贞,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仁心诚意,则备受后人崇拜。当其高卧隆中时,抱膝长吟,自比管、乐。然又只愿“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待刘先主三顾草庐,始许出膺艰巨。此等出处大节,更受后人仰敬。至于曹操,他曾对人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别人评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尽管他能横槊赋诗,不愧为一代文豪;又其政治、军事各方面所表现,固能睥睨一世,高出辈流;但他还是备受后世之讥嘲与轻视。此等处,莫看作无关学术。有志研究中国学术者,必当先从此等处着眼。 中国学术是崇尚实际的,一切应自其人格境界与其历史影响两方面来作推究。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一语,意即要知道某一人,必须从其人之一生之真实过程中作探讨、作衡评。孟子所谓“论世”,似并不全如近人想法,只系专指其人之“时代背景”而言。从这一点上,再回到《大学》所提出的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之三纲领来说。“明明德”是“德性”之学,“亲民”是“治平”之学,“止于至善”则是其最高境界。中国人所理想,人在群体社会中,所应向往、所该表现的最高鹄的即是“善”。我们亦可说,中国整部历史,正是蕲向于此善。中国整个民族,也是蕲向于此善。此乃中国学术思想最高精神所在。若没有了这“善”字,一切便无意义价值可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