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杭州佛学院,光泉 页数:8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吴越佛教(第7卷)》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影响深远,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吴越佛教(第7卷)》是2009年7月本社出版吴越佛教(第四卷)以来的第七卷书稿,主要是佛教研讨会上的论文稿,作者均为国内外各大院校、研究所佛学领域的教师、研究员等,文章论述严谨,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讨论了佛学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
书籍目录
海慧:论默照禅何松旭:东西方思想中语言观的比较——从默照禅和看话禅入手任健:智旭佛教思维中的阳明心学胡建明:论宗密对永明延寿禅师的佛学思想的影响梁胜兴:文殊的青狮子坐骑渊源王丽心、祝振玉:浅论黄庭坚的入禅历程西谷功:我禅房俊!、泉涌寺僧及南宋佛教桑野梓:宋代美术在日本镰仓时代的影响佐藤秀孝:11世纪后半叶的中日交流与禅宗——以觉阿、能忍、荣西、俊!为中心永井隆之:中世后期的地域社会与大藏经西山美香:日本与南宋五山李向阳:得意篇章浑简易——论诗僧如璧及其《倚松集》释慧谨:澄清南宋宝顶山石刻的两个误解——以《守护大千国土经》、《护口经》为例郭绍林:中华书局版《宋高僧传》的标点错误黄建波赖贤宗:南音之中的宋代普庵禅师普庵咒与佛曲唱持杨宏声:《十牛图》:禅宗艺术诠释王彬:“六趣轮回图”略考黄公元:由“寓”到“专”:南宋宗晓、志磐对净土法门成“宗”的影响江泓:从古塔主公案看五家宗旨时代的逐渐远离阿旺旦增:西藏佛教文化特征吴平:别峰宝印生平事迹考释克能:试论默照禅、看话禅和念佛禅——对“宗内分歧和禅净一如”的辨析闵军:以心传心——南宋禅宗发展之大势谢劲松:大慧宗杲禅师禅偈解袁经文:禅史绝唱:“话头禅”与“默照禅”的风云际会郭美星:南宋看话禅兴盛之因探析韩凤鸣、韩翠:看话禅与默照禅蒋九愚、高翔:仰山雪岩祖钦禅法思想探析杨洋:“截流棒”与“非台镜”——基于大慧宗杲与宏智正觉禅教之法的比较韩传强:北宗禅与象山心学——南宋佛教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宋玉波:真实与剩余——从《联灯会要》看禅宗的主题释明空:南宋禅风刘建华:宗杲对南宋佛教发展的贡献路永照:宗杲“忠义之心”说述略广行:略议宗杲禅师看话禅的止观思想薛江谋:瞎堂慧远禅师的禅学思想初探明杰:论宋代文字禅的多元模式史全超:浅论南宋禅宗的基本走向王赐川:径山宗杲——看话禅的创立者张云江:应庵昙华禅师对南宋时期丛林“禅病”的批评陈丽珍:浅析南宋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发展何孝荣:南宋五山十刹制补考林观潮:南宋禅僧诗偈选《江湖风月集》略考胡晓明:《五灯会元》中机锋对《红楼梦》的影响陈永革:从宋初社会的佛教活动看禅佛教的文化路向佟伟、穆云刚:高僧如何面对生死之探析——以南宋高僧慧开禅师为例尚永琪:汉唐佛教造像与壁画中的“”瓶研究——以石窟寺为中心的一个禕察闫琳锋:论南渡之后的李清照与佛教李发良、赵婧:余杭径山禅寺若干史事小议陈士强:南宋律宗的会元体著作:《律宗会元》刘闻攀:论南宋佛教与政治文碧方、刘乐恒:禅门清规与佛教戒律、儒家礼制苏金成:水陆法会与水陆画——两宋时期的相关文献梳理林妙贞:宋代以后之台“”合流现象及述评许红霞:略论《物初剩语》一书的文献资料价值闫彬彬:从《夷坚志》看南宋佛教民间信仰顾珏:《济公宝卷》及其民间信仰初探心悟:略论志磐对于天台早期法统传承存在问题的解决曾艳阳:南宋时期度牒的作用及原因浅析李媛:从禅师到神癨——浅谈济癫形象之演变江静:从现存墨迹看宋元时期中日禅林的诗文交流陈洁:论佛教对南宋文学的影响陈文博:南宋皇室与杭州佛教关系浅议吴忠伟:体一智异——柏庭善月与南宋天台对山家山外之争的总结徐时仪:《朱子语类》佛学词语考张家成:略述南宋时期赴吴越地区巡礼求法的日本入宋僧陈开勇:龙舒王日休生平小考高永顺:略论生活禅对大慧宗杲禅学思想的继承陈楠楠:《龙舒净土文》净土启信思想刍议徐玉红:宋慈光院晤恩法师修行管窥卢忠帅:试析南宋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伦玉敏:南宋与蒙元对战时期藏传佛教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秦瑜:从后学传继看天台宗十七祖的确立李璐:“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从宋孝宗《原道论》看三教关系在宋代的发展德澄:略论佛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其关系——以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熹、陆九渊相关思想为例广初居士:南宋时期佛教对文人的影响——南宋诗人杨万里诗学中的禅学思想韩焕忠:南宋无垢居士的《论语》偈颂——张九成《〈论语〉绝句一百首》浅析姚南强:朱子禅门多因李万进:圆悟克勤解读“廓然无圣”的公案戒法:论佛教结夏安居制度及其实践意义——以《资持记·释安居篇》为中心许淳熙:南宋时期佛教史籍的特点探析牛延锋:净土信仰在南宋的发展王心喜、胡雪花:钱氏吴越国崇佛影响研究陈坚: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宗晓《乐邦文类》中的天台宗元素达亮:宋孝宗与佛教昌莲:道济诗僧的禅学思想赖贤宗:天台茶禅对日韩的影响叶宪允:国师中峰明本生平考论姚彬彬:略论朱熹与禅学——以胡适、钱穆的研究为视角李玉用:论南宋时期的佛道融合——以白玉蟾“援禅入道”为中心安藤章仁:亲鸾对《乐邦文类》的接纳及其意义孙博:莫生气与请快乐徐丽萍:汉译佛经中的音译现象与翻译原则研究——《金刚经》的五个汉译本分析熊琬:佛经的翻译与诠释陈红:“五不翻”论与鲁迅早期的译词策略——以《月界旅行》为例横山紘一:基于玄奘译本的《唯识佛教辞典》的出版周瑞孟:浅析佛经英语翻译对发展世界佛教的重要性龚隽:译经中的政治——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蒋海怒:浅论严复的译学与佛学横山紘一:译语“真理”的成立杨金萍:汉译佛典日本豪杰译中的取舍问题——以《今昔物语集·天竺部》的两则故事为考察范例黄征、王雪梅: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佛说随愿往生经》校录整理对真如的十种理解……
章节摘录
一、默照禅的产生 默照禅由宏智正觉开创。默照禅的产生与正觉的求学经历有关,他的两位师傅都强调“冷坐”。其师法成,又名“枯木法成”,有“枯木禅”法。子淳也说:“把今时事放尽去,向枯木堂中冷坐去。”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正觉。 当时的学人很难从传统的禅法得到受用,正觉还看到了文字禅的弊端。他说:“不要作道理。咬言句,胡棒乱喝,尽是业识流转!”而“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默唯至言,照唯普应。”所以要创默照禅以对治。 另外,这与正觉的习性和修行经验有关,他喜欢静坐、默坐。如:“自幼得戒,坐必跏跌”“宴坐入道”。“结屋安禅,会学去来常以千数,师方导众以寂,兀如枯株。”“昼夜不眠,与众危坐,三轮俱寂,六用不痕”“禅毳万指,默座禅床,无謦咳者。” 二、默照禅的方法 正觉常提倡参究“空劫前事”,这也是其禅法的一个方便。《正觉宏智禅师塔铭》云:“盖师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诲人,专明空劫前事。” 所谓“默照”,就是于静默中,以智慧观照本具灵明的心性。如《默照铭》中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缄默之妙,本光自照。”“照”即“本觉”,此觉可恒常遍照一切有为、无为之法。“妙灵”谓为“昭昭地”、微妙灵觉。此“照”清净,无著于相,不同妄识被相所系缚。 “默照”,须“默游内观”,在身心内默默地、缓慢地游移观察、观照,体察真如。或可“默究”,即究察、审察真如,有参究的意味。虽然初始的观察运用的是有漏的观照功夫,但照与所照到最后都要空却,最终显示清净之“照”,即般若智慧。 此照即是本觉之“照”,“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体之有据,取之无形,用时密密,寂处惺惺,是诸佛之本觉,乃众生之妙灵。廓大千而为量,破微尘而出经。”也称为“妙圆觉心”这与慧能的思想是一致的,如《坛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如果将默照之“照”仅仅理解为一般修观的“观照”则显得浅显。近人吕澄等有批评本觉思想,这里暂不讨论本觉思想的教源,但正觉、慧能等确是有如此的禅观体验,也可作为证明本觉思想合法性的一个佐证。 此灵明本觉之“照”是“不对缘而照”。《坐禅箴》中说:“佛佛要机,祖祖要机,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此“照”不照外,而且“返照”、“自照”。如“照与照缘,混融不二。心与心法,淴合无差。所以道:如珠发光,光还自照。” “默”、“照”又不可相离,如《默照铭》: 正偏宛转,明暗因依。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挝涂毒鼓。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问答证明,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花梦觉。 “正偏”、“回互”均为曹洞宗语词,为理事圆融之意。默照,体用圆融。“默”是禅坐的当体,“照”是体之用。如:“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离微”,《宝藏论?离微体净品》:“无眼无耳谓之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智有用谓之微;无心无意谓之离,有通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盘,微者般若。般若故繁兴大用,涅盘故寂灭无余;无余故烦恼永尽,大用故圣化无穷。”“离微”就是体用。“回互”是石头希迁《参同契》的核心思想,正觉也常常引述此论。 “休歇”是体悟真如的前方便。“休歇”,即停止向外攀缘,绝语言、思虑。通过休歇,澄净内心,则真如自然显现。并提倡“自”休歇,发挥个体修行者的主观能动性。“休歇”之法可以说是继承了惠能的教法,《坛经》有“歇即菩提”一说,《宏智广录》卷一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不从人得。”这与惠能是一致的。 “休歇”,须完全、彻底地停止攀缘、思虑,方能体悟真如。如“若休歇不尽,欲到个境界出生死,无有是处。直下打得透,了无思尘,净无缘虑,退步撒手,彻底了也,便能发光应世,物物相投,处处恰好。所以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歇得尽处,无可歇者,即是菩提。”“休歇”,使心地达到一切皆空的状态,本性自显。如:“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下一切皆空,一切皆尽,个是本来时节。” ……
编辑推荐
《吴越佛教(第7卷)》主要是佛教研讨会上的论文稿,作者均为国内外各大院校、研究所佛学领域的教师、研究员等,文章论述严谨,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讨论了佛学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