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陈祥松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从伦理学视角来审视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致力于探究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及道德规范,旨在构建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基础,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革新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修订提供伦理参考,为构建和谐的流动人口管理关系提供伦理前提。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思辨分析法、社会调查法。
  在界定相关概念之后,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状况、基本特征及其管理,清理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伦理思想。
  秦代以后各朝代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伦理思想,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统一疆土,保稳定促发展,发展经济捍卫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以民为本。但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伦理思想毕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整个封建社会的人口流动总体上是强制性的,相关伦理思想总体来说具有压迫性、奴役性、践踏人格尊严、禁锢个人才能的发展等非人性化的特性,必须予以彻底批判。
  民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动荡时期,人口流动规模之大、人口之多是我国以往沥史上所没有的。民国初期的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关注民生惠民利民等伦理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国民党政府一度实施法西斯统治,其流动人口管理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在某些方面具有反人民性、独裁性等特性,必须加以摈弃。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本身就是违背国际法的,其对占领区流动人口的一切管理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现了维护民族尊严、爱民利民、尊重民主权利的伦理思想,也为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分三个层面探讨有关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的若干伦理问题。
  首先,研究7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当遵循的伦理理念和原则。在论述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所体现的伦理思想与流动人口伦理诉求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伦理理念,并且要遵循五项基本伦理原则:公平公正、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义利统一、地位均等、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其次,论述了流动人口管理活动应当遵循的伦理理念和原则。在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忽视和侵犯流动人口的伦理诉求和合法权益的若干情形之后,提出要实行道德化管理,消除对流动人口伦理诉求的忽视和合法权益的侵犯,倡议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遵循寓管理于服务中、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维护个人权益、创造有利于流动人口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等道德原则。
  再次,分别论述了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主客体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流动人口行政管理者应遵循公平、负责、廉洁、效率的道德规范,流动人口使用者应遵循公平、人道、守法的道德规范,流动人口自身应当遵循依法维权、自觉守法、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
  在结语中,本文论述了流动人口管理伦理的基本功能,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道德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展望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未来。随着我国制定出体现“以人为本”伦理理念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实施规范流动人口行政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规范,促使流动人口自身加强道德修养和提升综合素质以融入城市文明中,必将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

  陈祥松,男,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湖南省公安厅人口管理总队副总队长,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政治与法律》等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了《公安行政诉讼理论与实践》《多维视野	中社会治安问题研究》两部专著。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旨、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管理及其管理伦理概述
 第一节 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征
  一、流动人口相关概念分析
  二、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现状
  三、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的管理
  一、流动人口管理概念分析
  二、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依据
  三、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任务
  四、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流动人口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
  一、对伦理概念的认识
  二、对管理伦理概念的认识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伦理概念的认识
第二章 流动人口管理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先秦时期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
  一、原始氏族部落迁徙有一定组织性,但出于生存的需要
  二、夏商时期流动人口管理伦理思想的萌芽
  三、西周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
  四、春秋战国时期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
 第二节 秦代以来历朝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
  一、秦代以来历朝人口流动概况
  二、秦代以来历朝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三、秦代以来历朝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
  四、秦代以来历朝对人口迁移的制度规定
  五、秦代以来历朝流动人口管理伦理思想评议
 第三节 民国时期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
  一、民国时期的人口迁移流动
  二、民国时期的流动人口管理
  三、民国时期流动人口管理伦理思想及其评议
 第四节 外国人口迁移及其管理伦理思想简介
  一、世界人口迁移概述
  二、西方国家人口迁移的理论简介
  三、几个主要国家人口迁移管理制度
  四、西方人口迁移管理的伦理精神
第三章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伦理理念和原则
 第一节 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伦理审视
  一、我国当代不同时期流动人口的特点
  二、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演进
  三、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所体现的伦理思想的演进
 第二节 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所体现的伦理思想与流动人口
  伦理诉求的矛盾
  一、流动人口对管理制度的伦理诉求
  二、我国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流动人口伦理诉求的矛盾
 第三节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伦理理念和原则
  一、以满足流动人口正当伦理诉求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伦理理念
  二、制定满足流动人口正当伦理诉求的管理制度的两个层面
  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应遵循的五个伦理原则
第四章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活动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的演变
  一、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演变的三个时期
  二、我国当代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演变过程中伦理理念的变迁
 第二节 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活动忽视和侵犯流动人口伦理
  诉求和权益的若干情形
  一、对流动人口正当伦理诉求的忽视
  二、对流动人口权益的侵犯
 第三节 实施道德化管理,消除对流动人口伦理诉求的忽视和
  权益的侵犯
  一、以消除歧视和侵犯为流动人口管理活动的伦理理念
  二、流动人口管理活动的人性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三、政府部门管理流动人口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
第五章 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主客体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一节 流动人口行政管理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一、行政管理者行为的若干悖德现象
  二、行政管理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流动人口使用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一、流动人口使用者行为的若干悖德情形
  二、流动人口使用者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流动人口自身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一、流动人口自身行为的若干悖德情形
  二、流动人口自身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六,只允许善良和顺,服从命令的人迁移到新城。这种伦理思想是商在迁都过程中形成的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商朝统治者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人口迁移流动规定。据《尚书·盘庚》记载:“无俾易种慈新城。”意思是说,不让这些坏种迁移到新城来,不让其在新城滋生和繁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商代奴隶主的统治。  上述六个方面的伦理理念,虽然前五个方面是对整个国家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但是,它也首先是人口迁徙流动管理的伦理思想。因为,这些伦理思想的形成都是在迁都过程中、在人口迁徙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商王要迁都,百姓多数反对,商王为确保迁都成功,才形成了那些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商王朝对迁徙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了商王维持商朝统治的基本伦理理念。  商王朝对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较夏朝有进步。因为,商朝在百姓和民的基础上又多出了地位比民要高的“小人”层。但是,不管怎么说,商王朝对人口的管理始终没有改变不平等的伦理思想。其他五个方面的伦理思想,是商王朝在不断迁都和进行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整个国家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更是迁都过程中形成的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较之夏王朝的伦理理念有裉大进步。特别是提出的做官要为百姓积德——给百姓好处、奖罚要公平、民要以法度为准则、重誓言守信用这四个方面的伦理思想是较为进步的,在今天,在进行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商王朝的这些伦理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商王朝在迁都过程中提出的不准不善良不和顺、不服从命令的人迁至新都的伦理思想,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对维护商朝王都的统治秩序的井然有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也有参考意义。但是,不管怎么说,商朝统治者维护的是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于奴隶来说,这些都是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摸不着,更加得不到。即使是对百姓、小人和民也是没有什么好处。做官者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有的只是受压迫,他们的利益永远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