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李兆忠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所认识的知日派李兆忠 2000年李兆忠的《东瀛过客》刚一出版我即有幸拜读,并且写了一篇书评《过客与过客——关于李兆忠的日本体验》,先发表在北京的《中华读书报》,后来又发表于东京的《留学生新闻》。十年之后,作者对这本书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提炼。现在新版《东瀛过客》即将出新,作者嘱我作序,我认真读了全文,忽有白驹过隙之感。十多年居然已经过去! 认识李兆忠之前,先认识了他的文字。当然都是写日本的。发表在东京《留学生新闻》上的,还有1998年出版的《暧昧的日本人》。那时候我尚在日本做老留学生,1998年年底回国之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职,与李兆忠成为同事,交往多起来,遂成为朋友。我在书评《过客与过客》中写及李兆忠的外貌,日:“一位白面书生,身材不高,戴着眼镜,有些弱不禁风,却常常提着一个大包,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看上去有些悲壮。”十多年过去,李兆忠的外貌好像没有太大变化。大概是他经常打乒乓球、注意养生之故,或者是我经常与他见面,意识不到他外貌的变化。不过,他学问方面的变化却是很大,日本研究成果甚丰。《暧昧的日本人》一再修订出版,至今已有四个版本,2006年出版了《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201 0年又出版了专著《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 “暧昧”、 “骡子”这些一般性的词汇,经过他的陌生化、学术化处理,变为重要的文化界说。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知日派学者中的重要人物。 称李兆忠“知日派”还是“知日家”,其实我是有选择的。称“知日派”,是强调他所属的那个日本研究群体。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曾经有两个时期大量出现知日派。第一个时期是清末至民国初年。黄遵宪、周氏兄弟、郭沫若、戴季陶、陶晶孙等人就是那时出现的。那与同时代中国人的留日大潮有关。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在经过十五年抗战和建国后三十年间的闭关自守之后,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大量中国人留学日本,新一代的知日派由是而生。尤其是最近十多年间,众多留日中国入学成回国,拿出了许多日本研究成果,成熟并且有分量。这个群体比较庞大,确实已经形成新一代知日派。李兆忠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看来,李兆忠的日本论至少在三个方面做得很成功:一是“自我”的直接介入。这个“自我”并非某种理论、观点的所有者,而是一种“角色”——通过感觉日本、认识日本被重新塑造、重新定义的“角色”。二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李兆忠在谈论日本的时候,总是能够从生动的、涵义丰富的事实之中,归纳出理性的、普遍性的认识。三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李兆忠的日本论常常是将个别“文本”作为起点,最后涉及很大、很宏观的问题。 在李兆忠的日本论中,《东瀛过客》一书其实具有“原点”的性质。书中各篇主要是讲述李兆忠留日时期至归国初期的许多故事,而李兆忠的日本研究正是从感受日本开始的。因为是具有个人性的故事,所以“自我”的介入更充分,也更感性、更具体。有几篇似乎可以作为小说来读,实际上这几篇的文体确实很“文学”。我佩服李兆忠面对“自我”的方式。书中的那位“李兆忠”,有时让我哑然失笑,有时让我心生感慨。作为“过客”经历过“岛国炼狱”的李兆忠,在某些方面已经完成了自我超越。所以,他才能够那样轻松自如地调侃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是强者,李兆忠日本论的力度与此有关。虽然力度过大偶尔也会导致失之于偏。 “故事”总是包含着更多的可能性,所谓“形象思维大于思维”。《东瀛过客》因为是“故事”,所以常读常新。我在相隔十年之后重读这本书,依然有不少新的想法。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著作能够再版是一件幸福的事。再版表明一本书有读者,表明著者写作的成功。被阅读是图书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前提。在新时期的中国知日派中,像李兆忠这样幸福的作者并不多,像《暧昧的日本人》这样多次再版的日本论亦罕见。现在,《东瀛过客》的修订与再版,又一次表明了李兆忠日本论的社会性与生命力。 中国人与日本人差异很大。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种差异大于中国人与美国人、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差异。诡异的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常常被共有的汉字、共有的黄皮肤所遮蔽。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所以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融入日本社会比融入欧美社会更困难。“留日反日”现象的出现亦与此有关,“过客”常常成为留日、旅日中国人的宿命。在此意义上,“东瀛过客”这个书名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几分暗示性与象征性。中国人阅读《东瀛过客》,不仅能够看到作为“对象”的“东瀛”,并且能够看到作为“过客”的自我。 董炳月写于茶城新居 2011年8月28日
内容概要
“知日派”学者,从自我的“岛国炼狱”开始,深入日本人的骨髓里辨识日本,以超越普通人的视角洞察这个变化多端的国度,由此淬炼出篇篇妙文。
第一编,东瀛炼狱似真似幻,讲述在这个景色如画的岛国里,所呈现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纠结;
第二编 岛国根性,揭露大批日本观光客在中国上演的一幕幕跨国文化喜剧,“岛国根性”尽显其中;
第三编 另类日本人,勾勒那些他们生存艰难,却执意坚守理想,不流时俗的“另类”日本人;
第四编 吟味东洋风情,用日本司空见惯的“混浴”、“痴汉”、“寅次郎”现象,体现着东洋风情的深层内涵。
第五编
“全球化”的喜剧,且看在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犹太人以及海归的克莱登博士依次登台表演。
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直击日本文化性格最深处。
作者简介
李兆忠,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1982年初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1989年初赴日,游学四年,1992年底回国,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出版专著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东瀛炼狱似真似幻
1. 伊豆小姐
2.皮尔的生日
3.一瓶法国名酒引发的恐慌
4.头发的故事
5.东京男子汉
6.清扫工浪漫曲
第二编 岛国根性
1.横田进二
2.桃太郎居酒屋
3.日本人的狗
4.再见,小日本
5.成田机场的孤独身影
第三编 另类日本人
1.艺术流亡者久保田
2.水墨画师今冈琴子
3.等待上帝
4.日本叛徒高桥敷
第四编 吟味东洋风情
1.我与榻榻米
2.太平洋岛国上的高尔夫超级大国
3.痴汉的乐园
4.混浴古风今何在
5.迷人的寅次郎神话
第五编 “全球化”的喜剧
1.来自第三世界的老外
2.今日克莱登博士
3.中、日、韩的“三国演义”
4.古董市场上的韩国太太
5.从东京来的犹太哥们儿
6.神秘的艺术大师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伊豆小姐未去日本之前,偶尔看见那些艳丽逼人的浮世绘美人图,总以为那是舞台上的形象,或是出自好色男性画家的美化夸张。到了日本后,我才惊讶地发现,人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日本女人真是太富有装饰情调和才能了,她们在这方面倾注的热情和精力,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相比之下,我们中国女人不能不显得太朴实,甚至粗鄙。由于这个原因,刚到东京那一阵子,我那双已经看惯中国女人的眼睛在打量日本女人时,老是出差错,甚至闹出天大的笑话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不好意兮(思)了。走在东京街头,常为这样的情形所困扰:远处的摩登女郎,到了近处,变成了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到了眼前,则成了一个浓妆艳抹的老太太。当然,这只是一般的魔术表演,代表草根的美学水准,至于上流女子的精湛表演,就不是我等大而化之的中国男人所能看破的了。退一步说,即便已经看破,也会着迷。总之,在东京一不小心,就会撞上美人。在我所有这一类经验教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伊豆小姐了。那时我刚到东京不久,有一天在银座繁华的街头闲逛,偶尔闯进了一家画廊。当明亮的玻璃门徐徐地自动打开,随着一声清脆柔软的“いらつしやいませ”(欢迎光临),我感到一阵眩晕,幽柔的灯光里,在周围浮世绘美人图的映衬下,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正在笑吟吟地向我鞠躬敬礼,她是那样的光彩照人!一张俊俏的脸,含情的眼,甜甜的酒窝,还有那优美的脖子,无不使人心驰神摇,不能自已。说实在的,比起墙上的那些江户佳丽,眼前这位美人看上去毫不逊色,而且,只有她才是活生生的,有呼吸,有体温。用不着掩饰我当时失魂落魄的样子,她实在是太迷人了。可以说,这是我有生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美人,我几乎连正眼面对她的勇气都没有。然而,在她亲切的引导下,我的慌乱很快变成了仰慕。她说的日语动听极了,语调婉转依人,宛如仙乐。我恍恍惚惚,脚底轻如鸿毛,屏气凝神,听她解说这些浮世绘名作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以及收藏价值,其实未必明白她在讲些什么。这种情形与催眠状态没有什么两样。最后,鬼使神差般的,我爽爽快快掏出两万日圆,买下一幅喜多川歌麻吕的浮世绘美人图。值得说明的是,我是个穷留学生,靠打工度日,平常花钱很小心,两万日圆,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伙食费。
后记
十一年前,拙著《东瀛过客》问世。当时文联出版公司推出一套文化艺术丛书,我的同事、社科院文学所的靳大成先生是主编之一,承蒙他的好意,《东瀛过客》忝列其中。 《东瀛过客》收入我留日期间及海归后十年间发表的散文随笔二十余篇,主题围绕我的留东生涯及对日本文化的感悟和解读。正如董炳月先生指出的那样:对于李兆忠的日本论而言,《东瀛过客》具有“原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暧昧的日本人》。因此,这两个文本具有很强的对照性和互文性。读过《暧昧的日本人》的人再读《东瀛过客》,一定会产生“原来如此”的亲切感,或许发出会心的微笑。 时过境迁,重读《东瀛过客》,使我既兴奋又痛苦。兴奋的是,其中不少文章魅力依旧,常读常新;痛苦的是,语言表达上的芜杂、幼稚与乏味——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学人难以避免的通病,文字功力不足,是由学养不足造成的;有些篇章偏重于介绍而显得肤浅,缺乏内涵。这种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强烈,遂产生修订的念头。这一愿望现在终于实现。 新版《东瀛过客》在旧版的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扩充与提升,抽掉六篇文章(包括《地铁中的日本人》《东洋巨无霸》《日本人与狗》《温泉王国物语》《东瀛美食笔记》《东洋魔女》),增补十一篇新作(包括《等待上帝》《水墨画师今冈琴子》《日本叛徒高桥敷》《痴汉的乐园》《迷人的寅次郎神话》《混浴古风今何在》《今日克莱登博士》《中、日、韩的“三国演义”》《古董市场上的韩国太太》《从东京来的犹太哥们儿》《神秘的艺术大师》)。做出这样的调整,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抽掉的部分与《暧昧的日本人》内容上有重叠),也是精神成长的需要。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么,阔别十年,当怎样看呢?何况,这十年正是本人潜心学问、灵性开窍、写作渐入佳境的阶段。有朋友劝我,旧版原有的文章尽量保持原样,我理解他的意思,也感谢他的好意,只是无法采纳。坦率地说,对我等无缘进入历史的小人物来说,保持不保持原样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把新版《东瀛过客》做得更完美些,更精到些,更别致些,以对得起读者的时间。如此而已。本着这样的态度,我对每一篇文章作了认真的修订,语言表达上的洁癖和不可救药的趣味心,使我不厌其烦地修改每一个段落,推敲每一个字句,可谓殚精竭虑。 此外,新版《东瀛过客》增加图片30余幅。其中十余幅照片摄于留日时代,为首次发表。配上这些图片可以增加阅读的兴味。 新版《东瀛过客》付梓之际,我特别感激青豆书坊总编苏元先生,是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我的愿望得到实现,痛苦得到治疗。对本书编辑的认真与辛苦,亦表示感谢。 李兆忠 2011年10月29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差异,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大于中国人与美国人、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差异。诡异的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常常被共有的汉字、共有的黄皮肤所遮蔽。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融入日本社会比融入欧美社会更困难。“过客”常常成为留日、旅日中国人的宿命。 ——董炳月 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东瀛过客(全新修订典藏本)》:这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它的抖擞和崛起,它的勇敢、残忍和彻底,所有这一切,无不使人心惊魄动。这也是我们关注它的理由。——李兆忠一个新一代“知日派”学者,从自我的“岛国炼狱”开始,深入日本人的骨髓里辨识日本,以超越普通人的视角洞察这个变化多端的国度,由此淬炼出篇篇妙文,直击日本文化陆恪最深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