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赵国明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前言
推介一部新式台湾史 张景旭 恰逢两岸关系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之际,赵国明(荒芒)先生撰写的《台湾台湾》一书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是一部用诗话体风格介绍台湾古今历史的开拓性著作;是一部力图融知识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历史著作。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人们了解台湾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学术著作往往是严肃的、枯燥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著作尤其如此。究其原因,学者们更多地关注论证和考证的细节,而轻忽故事的经营,更别提诗歌这一纯文学因素的加入和领衔。《台湾台湾》一书就是这样一部探索诗意表达的新式文本,是一部将古今中外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分析推理和近体诗融会贯通的通史类著述。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新”。 一是定位新。该书是首部史料翔实而又别开生面的台湾全史素描。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虽然如此,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近代明郑之后较多,早期《三国志》、《隋书》等史册中有一些片断,而远古夏商以前更是难寻历史的踪影。这就需要根据史料和最近考古发现去反推、去梳理,因此文本的叙述要大量地关乎出处以及辨伪,否则会面临内行人士和读者的质疑,而这些东西太多又会影响可读性。《台湾台湾》一书则在梳理史料和考古成果时较好地关照了叙述方式,用推理的形象故事和通俗而又诗意的叙述,以中国历朝作为参照的时间坐标,以片断的方式亮出该时代的声音和容貌,让台湾的远古“复活”、还原。 就以第一章中的《住在海底的“海峡人”》和《四千六百年前那场残酷的浪漫》二文为例。作者并未纠缠于考古新发现,而是结合这些遗址文明的文化特征,着重叙述了两个凄美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又不是目的,是为了介绍远古人群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住在海底的“海峡人”,与峻美的山水、各种动物和谐共处,却又在灭顶的水灾来临时,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那场残酷的浪漫,以对一个殉情女子的行为的肯定,表现人类对于群婚制的厌恶和对甜美婚姻的歌颂。 又如第二章《卫温率兵赴夷洲及其命运》一文。《三国志》中有关卫温赴台的描述很简单。对于东吴舰队的构成、赴台湾的登陆点、军队活动,以及抓壮丁的原因都未介绍,而该文却根据考古发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细致的复原图,一个相对完整的渡海故事。 总之,书稿中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且新,而考古发现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以及故事、想象的支点。有了史实的权威性,以及诗歌和诗意的表达,使得该书介于史书和故事书之间,它比一些台湾通史类著作更平易,比《我们台湾这些年》更权威、严肃。 二是主线清晰而新颖。通过一个主线来贯穿整个台湾的历史,而每一章又是这一主线的不同侧重点。这一条主线就是“台湾人民的性格和精神的源头,台湾人民与大陆的精神的联系”。 台湾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如何减裁,一定要有个标准。标准不同,文本的内容、价值以及史实的判断也不同。例如,书中把从卫温赴台到明末之前的这一段历史的主线定为:“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这是准确而可信的。台湾与大陆一峡之隔,且先住民大都是从大陆而来,作为开疆拓土的古代中国王朝,寻求文化上的拓展和联系,是当时的通常做法。 西荷据台时期和日本据台时期的主线,则分别侧重在“台湾人民民族意识的首次亮相”和“坚持抗战,坚守民族意识”上;对于明郑时代、清统时代,主线的侧重点分别放在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来经营台湾、防止台湾分裂上;而二战以后的台湾的主线,则定在争取民主,促进和平统一上。 明晰而新颖的主线抓住了台湾历史的魂,也增添了本文的条理性。 三是观点新。新的观点贯穿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文章中有,就连诗歌中也有大量的独家观点。 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中存在的空白点,或是重大事件留下的谜团,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比如,作者对徐福船队被飓风吹散,部分船只来到台湾的论证,很有新意:作者对照《史记》与旧时日本僧人留学中国时的口述实录,发现了船队出发时和到达日本时人数上的差距,得出至少有一大半的“振男女”散落在海中诸岛。 书中还重新评价郑成功父子:郑成功不是完人,治军严苛,巨压之下易怒激变;郑经并非一无是处的割据者,他是驱荷的英雄,也算是明朝的孤臣,他任用陈永华,对提升台湾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再比如,对蒋氏父子在台湾的评价,既客观地介绍了其在台湾的高压统治,又肯定了他们对于坚持与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而对于其在台湾恢复经济、实现腾飞的一系列做法,则是持高度褒扬的态度。真正做到了用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 书中近体诗则是作者集中阐发观点的又一载体。比如,在介绍于右任登高望大陆且相信国家统一时,作者的诗中写道:“天长存瑷谴,日久化甘霖。”论及施琅率水师为统一国家与郑军进行澎湖决战,双方将士各有死伤时,作者有诗议之:“……古今同理论,白骨让蓝图。”此观点既有对生命消逝的悲悯,又含着对历史规律的感慨。像这样观点鲜明又诗意盎然的诗句,书中俯拾皆是。 作者怀着甘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派及架桥人”的满腔热忱,凭借自身的学术专长,兀自经年,在穿越永远没有尽头的时空隧道之中,从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历史陈迹中不断有所惊喜、有所发现,不断地对史料有所搜讨考辨。最终以“蚍蜉撼树,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创作了有关台湾的诗词五百余首(书中选其二百首),人物、事件一百三十余篇;该书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再现了不同时期台湾风云变幻的一个侧面,勾勒出台湾人民热爱台湾、开发台湾、保卫台湾的历史轨迹。这种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必将走向复兴统一的强大动力。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共同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远景,把两岸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我愿意向读者推介这本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对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充满了激情的书。作者是一个受过专业史学训练的媒体人,在从事媒体业务、文学创作的同时,下工夫搜集有关台湾历史的资料,怀着对台湾和台湾历史的热爱,撰写出这样一部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台湾史书。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台湾历史大事和重要人物为纬,意在凸显出台湾特有的开放包容、崇敬自由的精神风骨,同时也展示了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历史画卷。本书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与手记于一体,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介绍台湾历史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人和事,可谓是第一部史料翔实、诗文并茂的台湾通史。
作者简介
赵国明,笔名荒芒、渔光。祖藉江苏南京。历史专业研究生学历。北京青年报编辑、记者。2007年度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等奖获得者,2010年获北京市新闻奖二等奖。出版过长篇小说一部——《别告诉我你是善类》;诗集三部,其中近体诗集一部。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大众音乐协会会员。
作过教师、杂志编辑、晚报专栏作者,自1994年9月供职北京青年报社,现为该报副刊《中学作文》、《东张西望》、《临时主编》等版面编辑。
书籍目录
【推荐序】
赵国明《台湾 台湾》序
推介一部新式台湾史
诗情画意识台湾
第一章 无纪年时代(公元230年前)——海洋族群在汇聚在初垦,打造台湾人特有的精神
第一节 远古时期台湾风物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台湾风物
第三节 夏商时代台湾风物
第四节 周朝时台湾风物
第五节 秦汉时期台湾风物
第二章 台湾纪年时代的开启(公元230年到1604年)——沿海民众拓展生存空间,中原王朝谋求行使主权
第一节 三国时台湾风物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台湾风物
第三节 隋朝时台湾风物
第四节 唐宋时期台湾风物
第五节 元朝时台湾风物
第六节 明朝时台湾风物
第三章 西荷侵占及初步大开发时期(1604年到1661年)——西荷奴役体系逐渐崩溃,台人民族意识首次亮相
第一节 争夺澎湖阶段
第二节 西荷分据台湾阶段
第三节 荷兰独占台湾阶段
第四章 收复后至归统时期(1661年到1683年)——按照传统文化经营台湾,坚守明朝正朔以求克复
第一节 郑成功经略台湾
第二节 文功武治
第三节 关于郑经
第四节 统一台湾
第五节 平台功臣
第五章 归政统一时期(1683年到1895年)——不断调整政策以防分裂,官民联手对抗外侮侵犯
第一节 固台政策及台民起义
第二节 族群的崛起及融合
第三节 胜败荣辱两件事
第四节 清廷的台湾政策及台湾近代化功臣
第五节 台民抗击日军
第六章 日据时期(1895年到1945年)——坚持抗日斗争五十整年,对祖国的认同发自内心
第一节 “前七年”武装起义阶段
第二节 “后八年”武装起义阶段
第三节 非武装抗日阶段
第四节 坚持抗战到胜利
第七章 战后时期(1945年至今)——自强不息迎来民主时代,放弃隔绝共谋两岸发展
第一节 退守台湾初期
第二节 共识“一个中国”
第三节 西式民主运动
第四节 亲情的呼唤
后记
【附录】
百年台湾咏怀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对于清朝坚持的“削发易服”,台湾和谈使者郑平英为缓解民间的对立情绪,提出“三降三不降”。据《台湾通史》记载,这“三降三不降”是“官降吏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这里的“降”字指削发易服。双方的立场基本接近,施琅表示能够接受。和平统一有了希望。据清代史家蒋良骐著《东华录》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十五日,郑氏集团遣冯锡珪、刘国昌和郑平英等带着降表文稿来到澎湖去见施琅,请求缴上相关登记册和大印,率众登岸,以求安置。施琅派使者吴启爵持着文告入台湾,验视军民剃发。福建总督姚启圣转奏请颁赦招抚。郑克塽终于作出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决定,向清政府上表投诚。在呈交给康熙帝的降表中,郑克塽着重请求善待官民和明朝遗老:“至于明室宗亲,格外优待;通邦士庶,轸念绥柔;文武诸官,加恩迁擢;前附将领,一体垂仁;夙昔仇怨,尽与捐除。”郑克塽还请求不要没收他们的产业财物,让他们感受到明君的宽大。不久,康熙帝批复接受郑氏的投降,并颁发特赦令:“……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伪官军民人等悉行登岸,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据史料记载,郑克塽集团在与施琅谈判之后,在岛内提出“三不伤”,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如此,人心才算安稳下来。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率领战船一百艘、将士一万余人驶向台湾,准备登岛受降。这里还有个小小的插曲:由于鹿耳门水道过浅,船队无法进入大海湾,只好停在附近水域。一连数日不见潮起,可急坏了郑氏和施琅,双方都担心情况有变。据《清史稿》记载:水师“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馀,舟平入”。台湾人都很惊奇,当年郑成功兵临鹿耳门时也面临水浅受阻,也是在焦虑等待中迎来了海潮骤起,水面腾升丈余,如此,大军才得以驶进大海湾。只是国姓爷是从洋人手里收复了台湾,而现在是从明郑手中收回了台湾,统一了中国。性质不一样,却都是中华民族的大喜事。18日,郑克塽及文武官全部剃发;施琅宣读康熙帝诏令,听罢诏令,郑克塽等人冲西北方叩谢,随即携家人赴京受封。仪式甫一完成,军民共呼,欢喜雀跃,共祝两岸统一的完成。康熙喜闻奏捷,欣然赋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当日正值中秋,月圆人亦圆。台湾如离家多年的游子重新回归祖国怀抱。自此,海峡两岸终于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乱,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荒芒诗云——将军约法捐私恨,克塽应时解众愁。鹿耳门前潮水起,一一入梦到中秋。第七章第三节四、美丽岛事件——在野派的叫板美丽岛中英俊多,欲开风气遇隔阂。龙蛇趁势成凶猛,汇聚洪流向漫坡。“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中坜事件之后,台湾本地的党外人士已经成为国民党的主要反对力量。为了巩固在“五项选举”中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分享政治权利、宣传社会思想,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委员就达七十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并在全岛设立十多个办事处,大有借创办刊物集结力量以创造实质性政团的势头。如果说七年前的《大学》杂志只是以党外人士为主的书生论道,中坜事件是因国民党在地方选举时不择手段而导致街头行动的话,那么美丽岛事件则是结合了两者特性的一次总爆发。按《我们台湾这些年》里的话说:“这些人也不是无党籍的地方士绅,而是一群‘行动者’,懂得结合政治及社会思想去做‘运动’。”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台湾当局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美丽岛》杂志决定不理会台湾当局的态度,按计划行动。12月10日,集会如期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上6点,黄信介、姚嘉文等就地发表演讲,与会三千多名群众情绪激昂。集会组织者多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到11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这次冲突的规模远远大过中坜事件,是1949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警民冲突,共造成双方约两百人受伤。事后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搜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一百五十二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叛乱罪”被抓,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虽然国民党利用戒严体制的法令抓捕了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却在次年的大审判中展示了其开明的作风。按戒严体制,国民党启用的是军事法庭审判,但并未像以往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或是60年代的军事审判那样,有太多的限制和操纵,而是可以让对方聘请“辩护律师团”进行辩护,律师团可以与官方进行交锋。同时法庭也有限向社会开放,各大报纸均可向政府发言人发问,并可轻易得到判决和律师答辩书。这些宽松的细节在以往的台湾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蒋经国已经有意识地想松动国民党在台湾的戒严体制。1980年4月18日,台湾当局对高雄事件中被捕的黄信介等八名非国民党人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台湾当局在判决中,以所谓“意图以非法的方法颠覆政府而着手实行”的罪名,判处黄信介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公权十年;判处施明德无期徒刑,剥夺公权终身;姚嘉文、张俊宏、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各有期徒刑十二年,各剥夺公权十年。黄信介等八人的全部财产除酌留其家属必需生活费外全部没收。从高雄事件发生到次年大审判的过程中,有两件事颇受社会关注,最后终变成了历史悬案。一件事是关于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如法庭上所提供的物证那样——民众袭警在先,还是社会上盛传的那样——政府派人在民众里当托儿,故意攻击警察?另一件事是是谁杀死了主嫌人之一林义雄三位家人?是如警方所言“国际阴谋集团”,企图激化岛内矛盾,还是如传言中所说的国民党“杀鸡儆猴的示警手段”。总之“美丽岛事件”及其大审判,备受当时岛内外社会的关注。作为焦点之一的年轻律师们,也从幕后走到了幕前,有的甚至也在这期间投入到了党外的政治运动,并越来越成为主角。“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现代史上继中坜事件之后又一起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事件,是台湾政治、社会生活发生转折的标志性事件。经过此事,国民党与党外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也促使国民党加快了政体改革的步伐。
后记
从构思到2011年付梓,本书几经周折,几经修整。其间,海峡两岸也经历了诸多大事的考验。 撰写《台湾台湾》,完全出于对那块土地上人和事的好奇。 在平常的阅读中,你总会撞上一些曾在台湾留下华丽符号的人、事。比如“三七五减租”;比如一介书生郑成功如何历尽磨难,淬炼成钢;比如郭怀一杯酒激志抗荷人;比如元世祖、隋炀帝、孙权指点台湾海图;比如台湾最后一次与祖国大陆分离,以及台湾曾经生存过一群黑矮人等。这些精彩有益的故事就像桃花源前的溪水,引领你走人一个广阔的境地,走进一个个陌生而又惊奇的生活画卷。 你会有阅读冲动和阅读期待,渴望并愿意花时间买书、找资料,要找到远古时她的模样。这种阅读冲动很有意思,有点像少时游长江想知道其源头,而当你翻书得知源头何在时,仍然一片茫然,直到有一天,你去了长江源。 正是如同探访长江源的心理,促使我进一步阅读,而阅读给心灵带来的冲击则更出乎意料,就像一路的风景不仅会带来赏心悦目,还会带来风暴过后的狰狞与狼藉。这时,面对已经变得沉寂无声的一切,你的面前你的耳边会有闪回,会有画外音。 先是好奇,然后觉得有一点小小的责任,觉得应该写一本书,按时间顺序用重要的人和事串起台湾,让更多像我这样对台湾一知半解的人懂得台湾。不仅懂得台湾是“山海秀结”的膏腴之地,自古就寄托着四方客家寻找乐土的梦想,而台湾也敞开她宽阔的胸襟,接纳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台湾也因他们的开发而变得更加美丽;还懂得台湾人民不怕牺牲,勇于牺牲,其抗击外国侵略者,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意志历来就坚定,这种反抗到了日据时期则达到了顶峰,其战斗之猛烈、抵抗之顽强、坚持之长久,可以说是空前的;懂得台湾人民始终爱国,台湾人民的命运与祖国大陆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懂得如何抹去封盖在历史表面的尘土,看清其回归的必然,以及作祖国统一促进派及架桥人的可贵。 有关台湾的书很多,大多数是就一个时期的人、事或考古进行研究介绍。而利用考古成果进行梳理,再配以近体诗词的叙述形式,这样的诗话文本之于我,更具有吸引力。 本书的体例和特点是:用近体诗来介绍、感受台湾从古到今的一些人物和大事。每一首(组)诗下面对应一篇独立的文章,作为相关人和事的详细介绍。采取这种互动搭配的形式,旨在于注译之外,集中交代相关背景和人物细节。也许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意。 本书中的诗词完全按近体诗要求而创作,由于一百零八部平水韵中许多字的声调已发生较大变化,故韵脚采用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公布的新韵执行,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关于台湾各个不同时期的划分,本书综合了两岸历史学家不同的划分方法,将台湾历史划分为七个历史时期。为便于读者参照,在叙述前两个历史时期时,我在每篇文章的标题旁都注明其所对应的中国历代王朝。另外,为便于叙述,第三时期表述为“荷兰、西班牙侵占时期”,按此划分,荷兰人占据台湾本岛之前的两次侵犯澎湖,便可纳入这一时期。 在写作此书时,笔者搜集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借鉴了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特别感激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海鹏老师,中国作协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老师的热情提携和悉心指导,放下手头大量的事务和研究工作,拨冗写序。 非常感谢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张景旭老师,对全书的史实部分进行逐字逐句的勘误把关,还热情相赠许多有关台湾的书刊,并将最新信息抄录相赠。 本书在写作和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原全国人大常委朱相远老师、著名作家和学者杨力老师、作家安顿女士、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所属《台声》杂志主编窦为龙先生、曾女士的多方建议和指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老师的推介,和九州出版社副社长黄宪华女士的修改建议。同时出版社的其他领导和责任编辑周春,皆为此书做了细致的审阅。对于他们为斧正此书所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谢忱和感激。 还要感谢友人程孟辉、刘烨、曾志崇在成书过程中提供过许多帮助。 由于研究能力不足,书中难免有浅薄、疏漏之处,祈请方家先进教正为幸。 另外,本书图片大多来源于历史资料,也感谢中国台湾网为本书的图片提供网络支持。另有部分图片虽标明出处,但暂时还无法联系上具体作者,请作者得知信息后,与我联系。 赵国明 2011年11月底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怀着深深的兴趣读过此书,深感专业历史学者的历史著作,守于严谨,而缺少文采,使读者有枯燥之感。本书作者兼有文学和史学修养,史学书兼有文学特色,可以说,这是史学著作走向大众的一种好的形式。谨特向读者推荐,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了解台湾的真实历史,喜欢祖国宝岛——台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六十年来,大家对台湾了解太少;读完内容详实的《台湾台湾》,定会大有裨益。 ——阎崇年《台湾台湾》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诗文优美,历史故事翔实。读之让人震撼,让人难忘。 ——著名作家、学者杨力《台湾台湾》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来讲述台湾。不论从文学与历史,还是从文体建设层面来说,都有着开拓性的创新意义。 ——著名诗人杨金亭记者的敏锐、史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激昂文字,使国明先生的这本著作在众多书写台湾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书中独树一帜。 ——著名作家安顿该书是一部融随笔手记、图片以及诗词于一体的创新性著作;是一部浸满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独特著作。必将对人们了解台湾,对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资深研究员张景旭该书的特点很突出,主线明确,凸显台湾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精神联系,以及两岸共谋统一的轨迹。文章自由出入浩繁历史,深入浅出。形式上有多种突破,文字风格多变,诗中更有观点。 ——-《台声》杂志主编窦为龙
编辑推荐
《台湾 台湾》编辑推荐:第一部史料翔实、诗文并茂的台湾通史!一部台湾通史,两岸血脉相连!融诗歌之美、史料梳理于一体,利用考古最新成果及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介绍台湾历史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人和事!张海鹏、阎崇年等联袂推荐!南地有佳人,离岸芳菲撒。渡尽劫波每望乡,要把兰舟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