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王寿南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历代思想家》序王寿南中国是一个文化源流久远的古国,中国文化的能久能远,其基本的原因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发达,给予中国人在政治、社会及人生观各方面极大的启示和引导。中国文化能够历久而弥新,便是历代的思想家不断有创新与发明,给中国文化不断地注入活力的缘故。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把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七个时期:“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梁任公的分期大致能为一般人所接受,梁任公所说的衰落时代即指清代,而复兴时代便指清末以至今日。纵观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大势,春秋战国、宋明、清末以后为三个兴盛的高峰,这三个高峰的造成有其共同的因素,便是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物质的与精神的)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产生自救性的觉醒,这种自救性的觉醒使中国文化增加活力而得以继续生存下去,所表现出来的便是思想界结出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花朵。本书编撰的目的是要介绍历代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的生平、思想和影响,希望这份“整理”传统文化的工作,对目前正在推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所帮助。本书的编撰构想和策划从一九七四年夏开始,我首先向前辈学者王云五先生、钱穆先生、屈万里先生、萨孟武先生、沈刚伯先生等请教,诸位前辈先生对编撰方针、思想家人选、撰写体例,都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使本书得以顺利开始拟订体例。本书要求以浅显的白话文撰写,都是希望本书成为一部人人能读、愿读的思想史。我从许多年前便提倡“学术通俗化”,呼吁学术走出古代士大夫的象牙之塔,应该对社会大众作更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学术思想一向受到世人的重视,可是,我们一般民众和学生却很少对我国的学术思想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学课程里虽然选读《论语》、《孟子》,但却很少学生能够畅述孔孟的思想,这是因为教科书所选的是文言文,学生背诵的目的在应付考试,其中思想的精义并没有溶入脑海,所以,背诵古人的名著虽多,却只当作文学作品去欣赏,不能影响观念,本书的力求通俗化,便是希望以通俗的方式,将中国的学术思想介绍给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易于接受。本书的约稿工作从一九七四年九月开始。每篇文稿交来以后,都要另请一位专家学者予以审阅,应邀担任本书审阅工作的有屈万里先生、萨孟武先生、陶希圣先生、林尹先生、严灵峰先生、陈立夫先生、高明先生、胡秋原先生、程文熙先生、沈云龙先生、何佑森先生、魏汝霖先生、龙宇纯先生、杨树藩先生、周何先生、贺凌虚先生、王尔敏先生、张朋园先生、陆宝千先生、张曼涛先生、陈鼓应先生、何启民先生、吕实强先生、陈新雄先生、李云汉先生、蒋永敬先生、黄锦鋐先生、张玉法先生、黄清连先生、李世杰先生、洪金富先生和印顺、慧岳、晓云三位法师,我在此特别向各位审阅先生致谢。本书是由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文复会副会长王云五先生和秘书长谷凤翔先生对本书的编写给予全力的支持,才使本书得以出版。文复会副会长王岫庐(云五)先生是中国出版界的拓垦者,数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园地中辛勤工作的园丁,岫庐先生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他兼任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的董事长和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为了支持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岫庐师特别指示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拨付六十万元作为本书的稿费,不足之数由文复会负担,本书的出版工作则由商务印书馆负责。本书的能够出版,可说是岫庐师和岐山先生的支助所赐,我愿意在此向岫庐师和谷先生致最高的敬意和谢意。本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毋庸详介,他们肯为本书撰写通俗化的文章,我十分感激,本书如果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实在是他们的心血所换来的。本书的出版是学术通俗化的一项尝试,也是为文化复兴工作尽知识分子的力量。本书的缺点在所难免,我诚恳地希望读者先生们给予指教。王寿南谨识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日于政治大学历史系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思想家》系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这套著作将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本书为《中国历代思想家》之《宋明1》,介绍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周敦颐等14位思想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评价。
作者简介
王寿南,台湾著名历史教授。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所长、台湾历史学会理事长、台湾唐代学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现代史。其著作《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之研究》、《唐代政治史论集》、《唐代人物与政治》、《隋唐史》,为当代隋唐史研究重要作品,主持出版“古籍今注今译”系列、“中国历代思想家”系列、“岫庐文库”等,皆影响深远。
书籍目录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一)
范仲淹
孙复
胡瑗
邵雍
周敦颐
司马光
张载
王安石
程颢 程颐
杨时
朱熹
吕祖谦
陆九渊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二)
陈亮
邱处机
叶适
真德秀
耶律楚材
许衡
方孝儒
陈献章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三)
中国历代思想家----先秦(一)
中国历代思想家----先秦(二)
中国历代思想家----汉
中国历代思想家----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代思想家----隋唐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一)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二)
中国历代思想家----清(三)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一)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二)
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不过佛道二家功德修养的目标,与儒家的要求毕竟不同。儒家修身的最高理想为成圣成贤,佛家的要求是寂灭无我,道家则以虚静为其最高境界。尽管在观念上,个人必须以本身修养为人道的基础,儒道佛三家似乎具有共同的要求,然而即因为累积功德的修养过程及终点的不同,因此最后的收获必不可能完全相同。假如有意地彼此来掺和一下,很可能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偏失。其结果往往是始料所未及的,或者是非常有价值,或者是贻害无穷。当时绝难想象预料,而往往必须要等到尘埃落定,始能论定是非。既然宋儒开始引用佛道二家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经典中有关修身的问题,则在修养的方法途径上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启示,但也必然会形成许多新的倾向或偏向。譬如道家讲求虚一宁静,讲求先天气禀,讲求有生于无;佛家讲求明心悟性,讲求无住无碍,无染无着;如果用这些道理来解释儒家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的本体,或是慎独存诚、精一执中的方法,不仅是一定可以讲得通,而且还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意见,于是探讨的程度自会日益深入而细密,在指导人生及社会群众的途径方面,也自然会有非常深广的影响。然而同样的,在思想的路线上也会不自觉地随着这些影响,而逐渐远离现实生活,逐渐趋于抽象的冥想,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境界。起先多少还能把握住儒家的经典为依据,到姚江学派的末流,则严重到根本束书不观,只知静坐自省,希望能从虚无生静、静而能悟的过程中,塑造出理想的儒家仙佛,能悟出圣贤掺和佛道的道理来。稍有一点心得,就召开讲学会,写语录,以广流传。渐渐蔚成风气,得到大家公认,认定这就是学问,这就是圣贤之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