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无声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刘宇隆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前言

  真正的音乐在寂静里  --代《自序》  书的序言由自己来写是件不大体面的事情,世俗的原因是没有人愿意做推介人,高尚一点的原因是不能教读者和消费者从一本书里读到更多人的内容,于他们所付出的价格是有减损的。偏偏有不少前辈愿意提携我,而我的书又绝无可能卖出险怪的价格,这篇自序想必来的理所应当一点。  从未真正筹备它的出版,只是把这两三年来的一点文字收拾收拾,也是对我这两三年大学生活的一个交代。  在我的笔下,“感谢”非常多,这两年感谢的内容和过去大为不同,而与今后的那些应当也有出入。从两三岁认字起,我就学着感谢身边的人,后来感谢的圈子扩展了,直至任何帮助过我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寓于感谢的感激之情有浓度上的差别。后来是我的少年,我感谢的范围竟无限大起来,山川日月、春秋冬夏,有时是一串泛着海咸的贝壳,有时是一片打落在我窗前的霜花。再后来就是青年时期,也就是这两年开始,“感恩”泛滥荧屏,我便开始慎重使用我的“感谢”,就好像不再使用“传说”、“寂寞”、“淡定”一样。  而我真正值得感谢的世界的内容也终于趋于固定,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我看,这是人类唯一可爱的方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其他物种的不幸,尽管我们为此也付出过进化的疼痛。就是一年前,我偶尔打开了某个门户的网络新闻,之前我是从不上网读新闻的,消息来源就是耳朵。但我被一组新闻图片震撼了,描绘的是城市的扩张对自然界的挤压,很多鸟类绝迹城市上空,连虫的种类也少了很多,我从这些全世界采集来的图片里轻易认出了中国以及中国式的冷漠。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我身边的城里人,中国目前没有多少乡下人--我说的是心态和心理,而不是户籍。过去我赞美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以为是文明的进步,现在看来:是文明的进步没错,也是文化的倒退,更是人心的劫难。李敖说:“形势大好,人心大坏。”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描述--关于我们的时代。也就是在这种种不道德的夹逼下,情感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很少的“重要”是以“美”为缘由,这估计也就是情感为什么如此可爱而吸引着我。  --所以,我把书的第一章命名为《情感小城》,奈何小城之外的大城和大世界与情感无关。  另有一点我要表达的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好好反思过。我们从小就是崇拜中国文化的,后来数理化了,便无所谓崇拜不崇拜,反正和高考只有一层汉字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的崇拜也无来由,而不崇拜也无来由。今天的中国全民浮躁,“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统统换算为:事关钱权乎?文化遭遇的首先是冷漠的阻击,然后是迷茫的阻击,最后被迫交给听天由命--何况文化本身还是有问题的!我甚至觉得,儒学提供的中国文化的原动力已基本耗尽。儒学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之处已基本被尽数提取出来,积极的部分我们边继承边改良,消极部分我们批判继承,继续挖掘的必要性以及到底还能延伸到何种程度已相当成问题。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哪种学说被赋予如此沉重的兴亡感,即便如“民主自由”或“社会契约”也不过才三四百年的历史,儒学负担的重量早已远远超过它提供的支持力,连缀在儒学上的文化体过于庞杂,而供给其生长的文明形态却早已随工业革命的出现而涣散。今天我们越是强调中国文化,越是透支中国文化,它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需要发展的新动力和基于新动力而产生的新格局犹未成形。儒学需要回归到学说的位置上去,类似在天安门广场弄个孔子的铜像放在那里实在是有待商榷,不是不可以放,如果放也把老庄和墨翟的铜像一并加上。  今天的中国人没有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是对立统一的,这原本很好理解,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在顺风顺水时一定会忽略对立的成分,在举步维艰时一定忽略还有握手言和的可能。中国人的直筒子思维本于抽象性较差,我们的文化处处体现着形象力大于抽象力,宏观崇拜大于微观崇拜。而今天的世风日下与传统道德混合的结果是:我们把太多精力耗费在虚与委蛇上,一边抱拳作揖,一边在心底掘人家的祖坟。当宽容遭遇狭隘,宽容或者被污染,或者被吞噬:这正如阿蒂拉大王的匈奴铁骑拷打基督教文明,带来的历史后果不是野蛮被文明驯服,而是罗马帝国的覆灭。  书的第二章命名为《人与世界》,篇幅上是全书最主要的部分,它试图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可能,并顺手拿掉一些过于简陋的借口。  第三章命名为《走马兰台》,没错,就是“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断章取义。这一章的设立出于无心,就是另有一些篇章既谈不上感谢人类的美丽情感,也谈不上探讨人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不过是这两年人在旅途的一些感受。套用一个和“感恩”使用率平级的词,叫“随笔”。  这两年,很惭愧,真正在旅途上的时间非常少,整天呆在书斋里,或是参与一些以书斋为圆心的社会活动。正经地背上行囊,再扔下一肚子顾忌始终是我排在日程却又迟迟实现不了的。曾几何时,旅途对于我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我写的第一本书叫《和自己去旅行》,旅行最好一个人上路,这才能保证带着充盈感回来。今后一个人上路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会有自己的家庭,有一些赚钱糊口的职业,有记得,有忘记--这些都构成我和自己去旅行的障碍,怎么办呢?直线走不下去,就学会自转和公转吧。  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安静的人,除了和极少数的朋友凑在一起可以大声讲话,绝大多数的时间我都不爱聊天。我的消遣非常多,犯不着非得和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人枯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互相折磨。  德彪西说过:“真正的音乐在寂静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账、江阔云低,真正的人生在寂静里;而今听雨僧庐中,鬓发星星、西风唱断--真正的学问更在寂静里。  于是乎,《谁解无声》就是我的书名。  2011年3月20日

内容概要

  人生是一场嘈杂的会演,总教人从无边的喜乐中打捞上几朵悲剧的浮萍。

作者简介

   刘宇隆,男,祖籍河南南阳,现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7岁正蒙,9岁即有小文见报。2007年年末,个人首部散文集《和自己去旅行》付梓。2008年冬,新浪开博客——即今做过的唯一有点时髦的事。2011年,第二部散文集《谁解无声》出版。崇拜文天祥、戚继光,拜老子为光天至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为志也。“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是为今生达道。

书籍目录

情感小城初夏写文章之难练气功蝴蝶兰七夕母亲美到荒芜是宁静买镜偶得目送·共老中秋爱过你隔重关,困尘寰我想像渔夫那样人琴弦难续——纪念史铁生先生聪聪我和英语的恩恩怨怨可堪折腰的五斗米人与世界漫谈大学教育小议“文化流氓”浅谈中国文人的审美习惯困局前的一点反思——读《吴晓波全集》寒风政治教育不能承受之轻——我的公民提案王家岭:坐等一个“杀”字偷窥行政成本我们被石油消遣着——谈中石油、中石化之垄断行为及垄断地位从教育豁口处坠下的平庸——由大学生自杀事件谈教育之豁口由“狗屁不通”到“欲罢不能”悲剧和惨剧——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入世界杯做平常人的代价谁动了我的善良谈判桌上的深渊——铁矿石谈判的“中国悲剧”民主的成本——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是谁碰坏了红太阳的一角——谈中国人眼中的权力跛足的文化与吃奶的文化帕索里尼的寓言——观《索多玛120天》革命的两样走马兰台胡同杂话战士与王勃望乡台五台山寂静一院深幸遇偶得中国人的老底且听风雪埋根何处——由传统服饰的发展现状说开去庭院深深深几许人在旅途小镇春秋火的赞歌——谨以我赤忱的敬意聊以为火烧赵家楼之诸壮士菲薄的祭品百般世味总伤怀——火车上读张爱玲远近遥远的清平乐白山黑水三千里中秋思友人纵笔祖屋天地初成始太虚——初读张子《正蒙》这个世界的颜色做北京人的这几年小镇姑娘好一座危楼——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天下第一楼》一楼何奇

章节摘录

   到了初中,我觉得写文章似乎已经和吃饭睡觉差不多了,是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正经八百的语文功课是完全隔离开的。当然也毫不察觉文章之难,只是偶尔为了挖掘一点所谓的“深层内涵”,需要把思维的野马赶到莽原上跑跑,机械地挪动笔尖已对付不来了。   我记得初中唯一一次认识到文章之难是由于市里举办一个读书感想交流会,老师教我无论如何交一篇类似于读后感的东西去参赛。我才上初一,能读过什么书啊!于是我第一次验证了“绞尽脑汁”的含义。当然我说过,虽然成文的过程无比艰辛,但我自得其乐——因为在我眼里写文章从来都不是一件找罪受的活计。我满怀信心地交了稿,本以为至少获个二等奖,却连个鼓励性质的优秀奖都没得到。当时我第一次认识到我对写文章的诸多自信其实是空中楼阁,没有真才实学始终只能在浩瀚文海旁的小泥沟里晃荡。这次幸好参加的是读书交流活动,需要亮出真本事,好让我一眼便看准了自己的差距。一点点赌气情绪飘散过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章的诸多自以为无懈可击的理解。   这是我人生迎来的第一次“悟道”。我没有遵从朱老夫子的话去老老实实地“格物”,也没有能做到王老夫子要求的“知行合一”,我只是在闲暇的时候翻着我原来的文章呆想,想来想去其实只有一个问题——“文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在两年半的深思里时时感受着文章之难。我在这里甚至很难简单地谈一谈初中时被这个问题困扰所做出的一些花拳绣腿的“抗争”,因为还没等我理出个头绪我就猛然发现我真的对文章一无所知。   人往往是这样,经不起沉思的考验。很多东西本以为是自己的,甚至此刻就牢牢地攥在手中,但细细思考后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也皆有其灭亡的演进,无论是存在还是灭亡它都会处于一种暂时的运转状态之中,无数的状态堆叠在一起连接着起点和终点。   文章则似乎不符合这一常理。我说不清它存在的道理,因为小到生活之万一,大到宇宙之无穷都可以见诸笔墨,以人类熟悉和喜爱的方式留存下来。我们需要文章,没有一二三四的原因可以罗列,只要人类还在不停地思考,还在不停地和自己较劲就注定离不开文章。我们纵然可以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字的起源去研究文章的起点,但文章的终点是人类目前的眼界所不可寻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解无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