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呐喊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九州  作者:尹雪珍//吴亚枚|主编:刘海涛  页数:226  字数:208000  

前言

  这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里这种学习方式被定义为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和大学里被理解为研究式学习。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了一个探究文学问题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整合自己过去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确定新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通过自己投入身心的感受、体验以及创造性的写作去表达自己的理性认识和审美态度。这种阅读、品味、感悟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语文选修课(研究型课程)要经历的全过程。这样的课程和过程.有利于培养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忽略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有利于激活同学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把“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真正落实到教与学的实处。  在大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中究竟怎样有效地开发出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学类选修课?怎样引导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怎样构建同学们开展研究式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教学平台?这样一种“读·品·悟学习法”开始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关注。“读·品·悟学习法”是让同学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文体中开展广泛的有选择性的文学阅读,在广泛的文学阅读中挑选出一篇或一组真正感动了他们、启迪了他们的文学精品,并把这些挑选出来的文学精品当做他们研究社会、研究人生、研究历史,甚至是研究他们自己的案例。

内容概要

杂文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人间万象生活百态,让人在纷繁芜杂的生活里依然能看清人情世故;在思想争鸣的时代里仍有属于自己的清晰的思想和行为。    本书精心选编的感动中学生的近百篇杂文,短小精炼,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读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有助于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仿佛高悬夜空的北极星为我们指明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自由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刘海涛,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教学名师。长期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文学欣赏、文学刨作的教学与研究,主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讲的课程《文学写作》获广东省精品课程称号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其所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出版的主要著作:《文学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写作学新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艺鉴赏概论》(主编之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小说的读与写》,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书籍目录

尘世脸谱  在镜头面前/周云龙  摆谱的观念与现实/鄢烈山  伪小人/韩少功  向死魂灵“借光”/怡然  回家的路/孙春云  你是要画还是要猫/肖复兴  贪官是这样“出来的”……/张文兵“鬼话”连篇  神童之“神”与爱因斯坦之“无知”/姜钦峰  天下最难写的字/杨学武  中国足球特“圆”/乐明  尊重咱们自己的公民/张心阳  又见“精神鸦片”/周彪  道德丰碑下的殉葬品/吴钩金剑  短的启迪/祖丁远荒诞时代  “市长救人”的新闻该怎么写/曹林  不留余地的狼/陈仓  两只鸡吃掉一只狗/魏得胜  我们是这样退化的/夏菲  申冤得靠好运气/梅桑榆  无处可逃/邱红波  应尝试“假定腐败”/王海波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刘金暗中曙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丑虫/刘心武  洗苹果的艺术/乔新生  优秀总是有点怪/潘国本  读书为什么/赵牧立此存照  从笑话看德国/沙叶新  日本的一种“主旋律”/商金林  公德/冯骥才  我们正在变得又聋又瞎/孙少山人情世故  “卑怯性格”种种/毛志成  人往低处走/孙睿  笑与被笑/公孙欠谀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台湾)龙应台  不要只说“不要”/吴名  要倒的油瓶我不扶/汪强  口中剿匪记/丰子恺  流浪的自由/盛大林  人与猴/王洪亮  “吃到葡萄”才是本事/慕野  多想半步/胡守文  扔掉自卑/刘恒菊人生冰火  阿Q的幸福指数/肖相智  有用的人/王鼎钧  快乐与成功/柯云路  动物的仁爱/游宇明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毕淑敏  亲情的力量/佚名  活着的滋味/谌容  龙在我的心目之中/周实社会档案  应该怎样纪念屈原/施蛰存  让梨之难/陈志龙  一位农村教师的一天/卢杰  “有野心”有什么罪/黄波  告别英雄/王跃文  李鸿章的“国情论”/杨学武踏迹寻隐  老妈今天买什么莱/甄黛  懒惰/庹震  征服者的喜剧和悲剧/张帆  四字真言/叶子  咀嚼思想史/陈四益  上帝的大拇指和孩子的泥巴/慕毅飞现代传说  乞丐是一面镜子/商子雍  然而,孩子们在笑/司徒伟智  自由的代价/韩三洲  是否“大题小做”/芥微  猪假虎威/王洪亮  采访小偷/邓刚  老家来信/陈晓东  优点零/毕淑敏  敬畏/孔曦

章节摘录

  尘世脸谱  在镜头面前/周云龙  最初感受“镜头意识”,是作为会议的出席对象。时间到了,人也差不多到齐了,主持会议者却临时宣布:“等电视台的记者到了,咱们就正式开会!”  当时有些恼火:电视台的记者为何老是慢吞吞?转念又想:开会,难道只是为了摄像?  某些领导的“镜头意识”无疑是最强的了。但不知什么时候,这镜头意识也“传染”给了一些家长。幼儿园里“六一”联欢,记者应邀采访。甲家长要求记者给儿子拍个镜头,乙家长又拉去给女儿来个特写……幼儿园的新闻不过是发个简讯,画面只能一掠而过,而一些小孩子,据说因未能在电视上露脸竟“抱憾终日”。  大学生的“镜头意识”就更强烈了。时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高潮迭起,而主办者常常把邀请媒体采访当成“头版头条”。作为电视台的记者,有时感觉他们搞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上电视。这种“镜头意识”、“造势心理”,一旦带入社会,又将会有多少形式主义、花架子招摇过市?  最近一次感受“镜头意识”是在一个夏令营里,有两名美国女孩,一个7岁,一个11岁,开营第一天,两张“洋脸”自然更为引人注目,记者纷纷将镜头对准她们。不久,7岁的孩子开始抹眼泪,11岁的孩子则低着头不说话。  老记不解,询问她们的中文教师,才知道孩子不是因为“想家”,而是“在我们美国,被人拍摄是要征得本人同意的”。记者们只好忍痛割爱。在此同时,中国的孩子却竭尽“挑逗”之能事,一会儿在镜头面前做鬼脸,一会儿与采访对象抢镜头,一会儿还大人似的与记者套近乎:“叔叔,我早就盼着上电视了!”“叔叔,你们做节目时,可要把我的形象‘剪’上去呀!”“叔叔,你们节目什么时候播呀?”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孩子见记者拿话筒采访别人,不禁在背后嘟囔起来:“你们为什么不采访我?”我转身问她参加夏令营的感受,面对摄像机,那孩子一口大人腔。我便试探着问:“这是你的心里话吗?要说实话。”孩子毕竟是孩子,立即从实说出一段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过,实话实说之前,她却要求我们不得拍摄,咱们的孩子就是成熟,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在镜头面前,人的言行有时是虚假的,其实,那正是另一种真实。  虚荣是海,诚实可嘉/徐少燕  文章从镜头说到人的虚荣心,然后又言及形式主义,最后涉及诚信,这一篇短短的不足千字的杂文,却有如此大的包容量,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从文章中看出,孩子们为了上镜头,可以竭尽“挑逗”之能事,可以与采访对象抢镜头,也学会了与摄像者套近乎,甚至还对记者抱怨“你们为什么不采访我”?中国孩子都争着要上镜头,中国孩子也知道在镜头前应该讲什么。中国孩子一口大人腔,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这种真实真是让人害怕。孩子就应该说孩子的话,孩子没有童真,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孩子失去童真,正是成人的庸俗与虚伪的彰显。有一个时期,中小学曾要求孩子们去评《水浒传》、批宋江,孩子们对《水浒传》与宋江都不知为何物,却要他们像大人那样去批这批那,这不是荒谬可笑吗?在成人的“教育”下,现在的孩子是太成熟了,成熟到足可以像一个大人一样溜须拍马、乱吹牛皮,甚至恬不知耻!  此文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镜头面前,人的言行固然有时是虚假的,但是,从其涉及的对象看,更令人震惊,小至幼儿园的孩子,大至大学生、家长及某些领导……各行各业、各种层次、各个年龄阶段,无不如此。这些是否可看成是作者在做着令人心痛的暗示?与这情形相反的是两个显得很“傻帽儿”的美国小女孩,在考虑着什么“征得本人同意”。在镜头面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东西文化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值得深究。  “在镜头面前,人的言行有时是虚假的,其实,那正是另一种真实。”作者确有真知灼见,虚假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种真实,反映社会上存在着弄虚作假、表里不一、华而不实,喜欢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等不良风气。  杂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议论文,说理辩证全面且深刻透彻,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力量。这些要义,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要仔细欣赏,才能赏出真味来。  摆谱的观念与现实/鄢烈山  曾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龙永图先生曾对记者说,他最讨厌讲排场(即俗话讲的“摆谱”)。见多识广的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出国时在机场忽见候机室热闹非凡,原来是县委书记要出国考察,数十号人来送行,围着他点头哈腰。另一个是在意大利出席国际会议,地点是一个小镇的小酒窖里,没有领导席没有嘉宾席,有个老太太独自进来坐在他身边,与他寒暄良久,会后问人才知这老太太是荷兰女王!  两个人的做派是如此不同。一般说来,有现代意识的人会更尊敬“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女王,而从内心深处鄙视那位县委书记。前者称王称尊地位高贵却那么低调,只有在出席象征性仪式时出于不得已才摆摆谱。而后者名为人民公仆,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却似中世纪的小国之君,在众人围着转中得到精神满足,其观念的陈腐不言而喻。  这里面当然有观念问题。有些人别看他西装革履满口平等民主先进文化,脑袋里其实还是“人上人”那一套陈货。韩愈在《送李愿归盘谷序》里,借李愿之口对所谓“大丈夫”之志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其在外,则树旗旄(mao),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慧中,飘轻裾,翳(yi)长袖,粉白而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这样的“理想”难道不是当今许多贪官污吏梦寐以求的吗?  当然,人是会变的。有些人起初本是有崇高理想有济世抱负的,但日渐被权势所腐蚀,慢慢就习惯于高人一等的享受了。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诚如陈毅元帅所言:岂不爱拥戴?颂歌盈耳神仙乐。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当官的喜欢警车开道,一路红灯。可谁愿意堵在路上?凭记者证在不少地方的风景区不用购门票,我也不愿掏钱。有朋友开特权车带我出行,我也乐意畅通无阻。  更重要的是,在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你不摆谱还不行。中国古话叫“不威不重”,现代语叫“距离产生威严”。近读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莫理循的传记(莫理循就是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里那个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民国政府政治顾问),写道:此人初到中国时,一句汉语不会,却只身到云南等地去游历,只带挑夫不带翻译,找不到传教士接待的地方,全靠摆谱(以高人一等的洋人自居),才受到各地官绅的以礼相待。他若老老实实践行他的平等观,估计早有人把他收拾了。如今,像我这样无官无职无谱可摆,坐公交班车回老家的人,在乡亲们眼中就等于没有出息老不“进步”。  有时候甚至是逼良为娼。《中国青年报》不久前发表过一篇小科员摆谱的自述。他在县政府做秘书,做农民的哥哥被乡干部欺负了,本想循合法渠道讨回公道,可是一再受挫。他不得不狐假虎威摆出县领导秘书的威风给乡领导打电话威胁对方,问题当然很快就解决了。  那么,摆谱究竟是观念问题,还是现实问题呢?都是。不平等的现实、腐败的政风会影响社会观念和民风。反过来,畸形的观念又加剧了不合理的现实,交互作用。但说到底,还是“形势比人强”。毕竟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平等、民主、为人民服务,这些普世价值观念已相当地深入人心。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循名责实,监督人民“公仆”们带头这样去做。  摆谱,成了社会的助推器/周鹏  摆谱,社会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它已蔓延至社会各个角落,上至高官,下至村居委会干部,乃至学生。为何他们喜欢摆谱呢?他们在众星拱月中能得到精神的满足,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脸上有光,还可以光宗耀祖。何“乐”而不为不呢?那么,摆谱究竟是观念问题,还是现实问题呢?本文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考,并揭示了答案:是观念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不平等的现实、腐败的政风会影响社会观念和民风。反过来,畸形的观念又加剧了不合理的现实,交互作用。”  本文夹叙夹议,开篇以“县委书记出国考察,数十号人来送行,围着他点头哈腰”与“荷兰女王在小镇的小酒窖里的寒暄”形成强烈反差,一针见血,说明我国官员摆谱作风如出一辙,这是摆谱的现实问题。同样,也存在有观念问题,作者引用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的描述,更是进一步讽刺了官员梦寐以求的“理想”。本文说理力度强,有例子佐证,从县委书记的出国,到“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你不摆谱还不行”、“有时候甚至是逼良为娼”的描写,步步为营,辛辣地指出摆谱的“重要性”。  难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到了“你不摆谱还不行”的地步吗?马克思曾说过:恶,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若让摆谱成为社会的推动器,不知我们感到的是希望还是悲哀呢?

编辑推荐

  《风中的呐喊: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最新版》精选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杂文,篇篇精彩,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细细品读《风中的呐喊: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最新版》,会收获痛快淋漓的阅读快感和净化心灵的感动,能尽早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培养敏锐的思辨能力,养成崇尚真善美的情怀;同时,能拉近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更清晰地看待人情世故,更勇敢地追求真善美。此外,《风中的呐喊: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杂文最新版》还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话题素材,有助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中的呐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不要只限于小说。初中生读杂文,可提高自己辨别问题的能力
  •   买给家里的中学生看的,孩子说不错,很好看,
  •   孩子看了有收获
  •   这本书不错,建议大家买,有的缺货就等等,我已经把全套书买了,很好。~~~
  •   已经发给学生看了 学生很喜欢 期待这一系列的其他的书
  •   里面的文章很不错,儿子很喜欢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