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5-01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页数:285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学问有道,求仁义而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研究历史,必以人为本;学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必定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益。现代史的研究亦如是。 本书整理收录了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以平易亲和的文字,触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活在现世,就应当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历史学家不仅有必要让自己明白些,而且有责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最有助于人们理解的语言文字乃至图像形式,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播开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活得明白些。
作者简介
杨奎松(青石),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开卷有疑—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史与现实 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问题——《中华读书报》访谈录 历史研究的微观与宏观——《历史研究》座谈会发言 拨开中国近代史的迷雾——《南方都市报》访谈录 权力平等,才能分配公平——《南方周末》访谈录 国共关系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南方都市报》访谈录 寻找被埋没的历史痕迹——《新京报》访谈录 我和历史研究——《历史教学》访谈录 研究历史有点像刑警破案——《南方周末人物》访谈 历史还原了,大家都是人——《中华读书报》访谈 国共分合的必然与偶然 中共历史档案的利用与研究——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录第二编 浅议民族主义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书面发言 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抗日战争研究》座谈会发言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南方周末》访谈录 纪念抗战,反思自我——《新京报》访谈录 建构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嘹望东方周刊》访谈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在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的演讲 走近毛泽东——搜狐网访谈 毛泽东的“强国梦”——1958年大跃进运动成因及影响再解释第三编 书序谈史录 我为什么研究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新探》台湾繁体字版序 ……跋图片来源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 一 长期以来,由于坚持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历史观、道德观、社会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意识层面,形成了一整套是与非、善与恶、正与邪、荣与辱和美与丑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各种文艺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出了当时意识形态的这一政治导向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大力批判“中间人物论”、“人性论”、“无冲突论”,因此也就规定了“三突出”的“文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如此“突出”的结果,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英雄人物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就成了所谓“高大全”,成了思想、道德、性格和形象完美无缺的完人。因为一切必须要为政治服务,几十年来,就连表露爱情、亲情,甚至是乡情,都成了禁忌。1979年“文革”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电视片《三峡传说》主题曲《乡恋》播出,仍旧因为内容、曲调不合乎“无产阶级的感情”,而被禁唱禁播。直到几年后,即1983年春节晚会,为了主持人能不能用“无产阶级的(宣传)工具”——话筒,给家乡的父母拜年,能不能给《乡恋》一曲开禁,导演乃至中宣部领导人仍旧会紧张得心惊肉跳。 当然,由于改革开放,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还是逐渐遭到了摒弃,文艺创作中的“高大全”形象也渐渐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以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一个和八个》(1984)、《芙蓉镇》(1986)等创作公映为标志,从人性的视角来发掘或塑造银幕形象再度成为可能。随着思想越来越得到解放,我们可以清楚地注意到,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今天已经很少能见到那种善恶立辨、黑白分明的角色了。“坏人”不那么坏,“好人”不那么好,作者必须尽可能地展现故事中心人物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一面,几乎成了一种文化创作的准则,以往那种基于阶级斗争的是非、善恶、正邪、荣辱、美丑观,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但由此一来,人们以往对历史的认识及其价值判断,也难免要受到极大的冲击。 近两年热播的演绎国共两党恩怨情仇的电视剧,就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和陈默翰,《中国兄弟连》中的袁学勇和曲连虎,《潜伏》中的余则成、李涯和吴站长,以及《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家父子等等,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不论是在共产党里面的人物,还是国民党里面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情,有各自的性格,有理想和追求。他们之所以会对立、冲突,甚至会相互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加入了不同的党派,相信了不同的主义。摒除他们的党派政治背景,他们每个人其实都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毫无两样,有血有肉,有长有短,很难用好坏来区分。就连在向共和国60周年献礼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胜利的毛泽东和失败的蒋介石,也都或多或少地给人留下一种刘邦打败项羽的悲壮印象。更 有甚者,为显示共产党人更人性,有的影片还会别出心裁地编出这样的剧情:毛泽东听说前方打胜了,消灭了很多敌军,不仅没有高兴,眼圈儿还红了,沉痛地说:敌军士兵也是我们的农民兄弟啊。
编辑推荐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国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着书序。
名人推荐
学问者何?明道修德,洁身自好?奈何咱终究还是个中国的学者,骨子里总会有那么点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求知问学,经世致用的企图。因此,对那些自认属于学问范围之内,又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总免不了还是想要发挥一点儿所学所问的知识的作用。何况,学术的东西,如果不能和生活相联系,束之高阁,只供少数象牙塔中人切磋把玩,总让人觉得会有些遗憾。尤其我们做的是现当代史研究的问题,历史研究,目的就在求真。一方面学者有大量真相发现出来,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诸多历史上的问题继续以讹传讹,甚或以之为据,还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古论今,相互指责攻讦,面对这种情况,也着实需要有学者根据所学所问的知识,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不是为了纠偏——这多半不大现实——只是为了让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了解,还有另外一种有点学术态度的,即注重考证和史实的,比较客观一点的说法,让头脑冷静的读者有条件自己去比较,去鉴别。——杨奎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