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本书编委会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2-10出版)
书籍目录
1 辉煌古中华磁山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罗家角文化——最早的稻谷遗存河姆渡文化——农业文明的摇篮仰韶文化——彩陶文化的代表西水坡文化——中华龙的起源地大汶口文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大溪文化——古文明的发祥地红山文化——古老的玉文化之一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圣地马家窑文化——史前的“中国画”之源青龙泉文化——中华文化的融合地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璀璨的巴蜀文明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楼兰文化——消失的奇迹殷墟文化——甲骨文的发祥地2 灿烂的世界文明奥瑞纳文化——人类艺术之源苏撒文化——伊朗的古文明米诺断文化——欧洲最早的文化苏美尔文化——两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涅伽达文化——埃及文明奠基者特洛伊文化——先后叠加的城市文化基克拉泽斯文化——精湛的大理石雕像盂斐斯文化——金字塔的集中地哈拉巴文化——古印度文明的缩影玛雅文化——人类文明的奇葩底比斯文化——“百门之都” 奥尔梅克文化——“印第安文明之母” 迦太基文化——地中海的殖民者特奥蒂瓦坎文化——印第安的文明庞贝文化——火山喷发的遗迹吴哥文化——古柬埔寨的王城大津巴布韦文化——非洲文明的代表阿兹特克文化——美洲的古代文化澳洲古文化——土著人的杰作3 历史文化名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最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汨罗诗魂”——屈原“人文主义之父”——托马斯·阿奎纳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欧洲的巨人——哥白尼人文作家——拉伯雷“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古巴的“独立之父”——马蒂诗人哲学家——尼采4 文化的传承话剧歌剧京剧音乐体育电影美术文学茶哲学民俗建筑美食服饰交通传媒
章节摘录
磁山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933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得名。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根据发掘信息可知,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生产工具为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等,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他们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典型陶器为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建筑。 磁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口,在国内外的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磁山遗址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5000余件,其中,陶盂及支架,石磨盘及磨棒是磁山文化有代表性的遗物,遗址内还发现了房基,粮窖和成组的祭祀器物群,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人类的括动中心之一。 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叶松等;动物有兽、鸟、龟、鳖、鱼、蚌五大类23种。专家们认为,粟的发现,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尤其是家鸡骨的发现,是世界已知最早的,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距今4000年)的定论。根据遗物、遗址,尤其是房基和大量粮窖的发现,证明当时人们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采集,过着定居的生活。 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以及粮食堆积的大量发现。证明磁山人已经摆脱了蒙昧状态。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内出土的家畜骨骼,又是当时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佐证。 文化成就 在磁山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陶蓍草器和圭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制订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的东西。由于磁山文化和历史上记载的伏羲、女娲处于同一时期,而且在历史上记载的伏羲、女娲也生活在这一地区,陶蓍草和圭盘在磁山遗址出土。说明伏羲时代的“作甲历订四时”在磁山文化时期已初步形成,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证明磁山地区也是我国农业历法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重要意义 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为寻找中国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也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的先人,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多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磁山遗址,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之后的文化面貌,是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发现。它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依据。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角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县石门镇利星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1956年,当地农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1979年,省、地文物部门对此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1.33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0~350厘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包涵物十分丰富。经碳14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6905±155年,属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从遗物的特征看,这个遗址是同一文化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堆积,其中第四层堆积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090~公元前4955年左右,与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年代基本相当,但二者的文化面貌却并不一致。罗家角的陶器中,有一种用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陶土制作的捺印纹白陶豆,陶质及纹饰和洞庭湖发现的大溪文化的同类制品基本相同。基本陶器则是以夹砂、夹蚌的灰红陶为主,以稻壳为羼和料的夹炭黑陶数量较少,器形主要以圜底、平底的釜为主,占陶器总数半数以上,其次为罐、□、盆、盘、匝等,部分器物底加圈足或三足。器表多为素面,少数陶器饰绳纹、刻划纹。刻划纹图案亦不同于河姆渡,主要为米点、斜线或戳印的圆圈纹等。 罗家角遗址的石器大多磨制光滑,但出自第四层者,多数都只磨刃部,石刀基本上是用页岩等石片加工,表面大多保留石片的自然面,仅在较薄的一侧磨出单面或双面的刃部。第四层发现的两种残石臼,通体打琢修整,器形大而厚笨,略呈半球形,内壁下凹。 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等,陶器有釜、盆、盘、钵、盂、豆、鼎、碗、壶、纺轮等,骨器中有骨耜、骨哨,还有捏塑男性陶人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罗家角遗址出土的四片白陶片。白陶是瓷器的先祖,制作白陶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高岭土铁含量低而铝含量高,较红、耐得起高温,烧成后外型洁白美观,坚硬耐用,人们对高岭土的认识和使用,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家浜文化的白陶比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白陶早了1500多年。P2-4
编辑推荐
“西水坡文化——中华龙的起源地”;“大汶口文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大溪文化——古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与文化(图文版)》(作者《历史与文化(图文版)》编委会)分辉煌古中华、灿烂的世界文明、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的传承四大版块。《历史与文化(图文版)》图文并茂,全彩四色印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