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页数:229  字数:190000  译者:任海龙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春天,译者的一名学生在迷茫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让身边所有的人震惊不已。悲痛过后,是无尽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国校园,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走上绝路,不仅终结了自我,还为周围的人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而在本该宁静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国每年自杀人数逼近30万,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而那些没有做出如此极端抉择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有多少?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精神苦闷、忧郁、灰心、沮丧的人又有多少?物质的极大丰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压力极大的环境中。甚至连上一个好的幼儿园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更不必说每年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实乃世界罕见。好不容易大学读完,在越来越残酷的劳工市场环境中,繁忙的工作几乎不留给个人的心灵哪怕一丝歇脚的机会。心灵的宁静!这恐怕是多数人在养家糊口、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根本无暇顾及的话题。放缓脚步,休息一下吧。翻开本书后,读者会发现,作者是一名犹太教的“拉比”,即犹太教的神父角色。他从宗教的观点和个人接触心理学疗法的经验出发,于1946年出版了这本书。本书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创下了占据榜首58周、连续三年上榜的记录。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人会对这本书如此痴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人类刚刚摆脱史无前例的浩劫,历经战火洗礼的心灵布满伤痕。如何抚平伤痕?人类内心的矛盾如何解决?人性中的破坏力量如何合理加以释放?人类文明到底去向何方?这些话题迫使那一代人低下头来,扪心自问,摸索治愈心灵的道路。作者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诚然,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表面上大相径庭,但依照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理论来判断,当代中国勿宁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相杂糅的古怪混合。一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都会已然演变为现代化和财富展示的庞大景观;另一方面,广袤的内陆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挣扎于贫困线上。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变革,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巨大的贫富差异,失落的传统文化身份,激烈的社会竞争,急速的经济地位变化,金钱至上、你死我活的社会环境,让国人的心灵世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这使得这本初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书放到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作者虽然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宗教的理念,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讲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宗教描述均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不但没有摆着宗教的架子排斥现代科学,反而敞开心胸,以宗教悲天悯人的情怀补充并支持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作者从道德心、爱自己、爱他人、恐惧、悲伤、死亡、信仰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宗教和心理学的观点,逐一为读者照亮酿成人生痛苦的各种源泉,用宗教和心理学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一个又一个死结。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自诞生以来,在国外风靡多年,改革开放后也逐渐传进中国,到了21世纪,更是在各个领域方兴未艾。就拿校园来说,全国各级院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社会上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自己心中的苦闷。虽然心理治疗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话题,普通大众仍然有些误解,如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精神不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人能够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向心灵的永恒宁静迈进。这本书写于上世纪40年代,心理疗法对当时的美国人也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因此书中举了很多简单易懂的例子借以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空变换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作者多年以前的观点和笔法,非常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不但是一座灯塔,为读者找寻心灵的宁静指明方向,同时也富含了哲学价值。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将当代社会的变迁轨迹描绘为“拟象”、“仿真”以及符号之“内爆”的机制。景观或影像僭越了时代所承载的意义,人类的现实生活竟蜕变为某种对想象的模仿。意义真的消退了吗?或者说,马克思、弗洛伊德与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意义的确定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否已然被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所扼杀?这是许多近现代的心灵哲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身为犹太教拉比的作者在宗教信仰的法则体系内,为意义的迷失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可喜的是,作者并未藉宗教之名排斥科学,而是积极倡导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寻求缔合。心灵的宁静被视为一种能量或一种物质的存在,在生成、转化与陨灭中对意义进行着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匮乏、荒诞、苦恼与悔恨都成了带有积极色彩的话语,它们不但建构着人类的心灵世界,更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症结开出了一剂温婉的药方。如前面所述,中国拥有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社会基础,但笔者(包括作者和译者)坚信人性的共同基础是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屏障的。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正面对的是与上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同样的问题——如何在这种奇异且扭曲的社会现状内为意义设定形状?如何消解传统文明面临后现代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分歧?科学与神学并不是唯一终极的路径,但势必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在翻译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总是让译者不经意地回想起那名自杀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社会制度能够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教会人如何应对内心的灰暗和沮丧,让人学会释放压力、直面生活的挫折感,也许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寻觅内心宁静的曲折道路上贡献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对我的那位学生最好的纪念。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美国西北大学常江博士的诸多帮助;负责推广本书的傅娉女士和吴金岭老师务实、细致的工作风格亦使本人获益良多,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任海龙(译者)致读者在今天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危险世界中,竟然有人撰书描绘心灵的宁静,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更为奇怪的是,作者竟是一位犹太教的拉比,而他的民族在历史上所拥有过的和平实在少得可怜。尽管如此,我还是激起自己的勇气,无条件地放手寻觅灵魂的答案,希望能够解开欲望、动机、恐惧和梦想等种种人性中的重要谜团。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我深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还在与自己的灵魂进行“内战”,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内心已经被仇恨的强酸腐蚀得千疮百孔,这种人怎么能建设一个奉行合作与共赢的世界?如果每一个构建社会的人在经济、情感和精神上都感到极不安全,那么我们疯狂吹捧的“安全社会”就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白日梦罢了。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力对种种困扰人类的问题进行解答,其中包括道德、爱心、恐惧、悲痛和神祗等方面。我的人生可以证明,这些答案使我的生命获益匪浅。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任何一种社会里都普遍存在,人类只要一日没有进化为更高级的物种,就不得不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反应,会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这是事实;同样,不公正的经济处境也会给人们带来种种精神隐患,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社会改革家认为,只要还在被迫为了生存而搏命,且常饱受挫败之苦,那么人们就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和。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毫无疑问,树立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秩序,确实有助于平息无数人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失衡。奉行经济自由主义者和社会的激进革命派看到了这些事实,因此,他们指责心理学家和宗教人士,说他们的作用只是在为经济剥削这种不治之症涂抹些不痛不痒的膏药罢了,治标不治本。这些批评者的潜台词是:只要去掉经济剥削这个毒瘤,一切心灵上的问题就会彻底消失。我觉得这种看法实在是太简单化了。为了保护人们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我们当然要建立一个有尊严的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经济秩序,因为这种秩序一旦实现,人类当代文明的许多心理问题亦会随之消失。但是,不管在哪一类社会中,人类心理的负面作用仍然会不时出现。影响人们情感的常见因素始终存在,也就是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都必须学着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冲突。在这点上,古人和今人没有什么不同。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人们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亲子、手足、婚姻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同时还要面对生与死这类深刻的个人问题。无论是在莫斯科、伦敦还是纽约,每个人都要学会理解并把握好在家庭和工作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从容应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好斗心态,以及在遭到排挤和打击时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与一种缺乏人性、竞争残酷的社会制度相比,在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准则的社会中,人性定然会发展的更为健全。在温饱、安全和尊严的问题都能得到保障之后,对于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事便是去寻觅那来之不易的精神财富了。社会精英们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着自己的人生,满怀信心地力促社会的变革。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创造心存感激。我们应该加入到他们为之战斗的队伍中去,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实现经济自由、政治民主和工业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只有健全的人,才能建立健全的社会!有时候一个人会因为对最亲密的人抱有负罪感而忧心忡忡,他想去爱别人,但却迷失了方向,畏畏缩缩、死板麻木,结果在外人眼中显得很冷漠;有时候一个人又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一旦亲人去世或不经意间想到自己的离去的事实,马上就会心惊肉跳、沮丧万分。许多宗教典籍只会使阅读者深感自己罪孽深重,而许多心理学图书虽然想给人带来抚慰,但却把读者说得晕头转向,误以为自己是不正常心理的病例,徒然增加了内心的不安。因为不知道怎样寻找恰当的指导,人们只好把烦恼和忧愁过多地藏在心里。我的个人经历以及我作为犹太教神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让我得以与大众产生广泛的接触,也使我认为不妨让一个宗教人士来写一本书,以便阐述一下现代心理学在人们身上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憎恨自己和他人,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恐惧,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人生失去了信仰。在这几个问题上,本书也许会给心存疑惑的现代人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应该如何去改造自己,改善自己的个性与人际关系,并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这本书的主旨,在于向读者呈现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见解精要,向大众传达心理学给人类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启示,这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本书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将这些新发现与真正的内心领悟及人类灵魂的永恒目标结合起来,在更广泛的心灵舞台上进行开放的讨论。

内容概要

  ※灵性的觉醒,让心智走向成熟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是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知名心灵导师、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绝世灵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响力的灵性读本。作者在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回归宗教的本源,拨开信仰的迷障,与我们分享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时代观念。这种正信将启发人们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扰,重获安宁。
  本书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其主旨,在于向读者呈现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见解精要,并将新的发现与真正的灵性觉醒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汉密尔顿,19岁时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后取得希伯来联合学院的博士学位。从1939年开始,他长期担任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犹太教圣殿的拉比。同时,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广播电台布道师与演讲者。他在全美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讲,拥有数百万的听众;在新英格兰六个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广播,听众也达上百万之多。
  作为全美最为知名的心灵导师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于1946年出版以后,很快独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58个星期,且连续3年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影响了无数读者的一生。
本书出版不到两年,李普曼即神秘辞世,死因至今未解。当时,本书仍然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创造了出版业的畅销奇迹。

书籍目录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目录
译者序
致读者
第一章 内心的安宁
 第一节 神的礼物
 第二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共同目的
第二章  道德压力下的懦夫
 第一节 人是有道德感和灵魂的造物
 第二节 心理分析和忏悔
 第三节 良心的掩饰
第三章 勇敢爱自己
 第一节 人们不会天生对自己好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
 第三节 因自卑而自毁
 第四节 放弃的勇气
 第五节 学会接纳自我
 第六节 你与众不同,潜力无限
第四章 爱与死的抉择
 第一节 人无法只为自己而活
 第二节 仇怨隐于爱中
 第三节 为爱奉献一切
 第四节 发自内心的宽容
 第五节 真正成熟的爱
第五章 面具下的多重恐惧
 第一节 恐惧机制
 第二节 何为神经性恐惧?
 第三节 愤怒、侵害和敌对
 第四节 经济恐惧——真实与虚幻
 第五节 形而上的恐惧
第六章 悲伤使人睿智
 第一节 死亡与忧伤的召见
 第二节 你的悲伤可以克服
 第三节 难于宣泄的负罪感
 第四节 诚实地对待悲伤
第七章 永生的暗示
 第一节 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死亡铺陈生命的舞台
 第三节 存在即是永生
 第四节 活一次足矣
第八章 神啊!你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一节 万心归主,寰宇太平
 第二节 无信仰者
 第三节 不可知论者和无能的信徒
 第四节 神的法则
 第五节 “天启”时刻都在发生
 第六节 与神为伴
第九章 宗教和心理学的整合
 第一节 相信什么?
 第二节 精神的多元化
 第三节 英雄的感召
 第四节 大胆承认你的情感
 第五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联合
鸣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节 神的礼物想当年,在我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满脑子都充斥着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天突发奇想,便着手列了一份单子,自认囊括了世人公认的人生“快事”。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己所拥有或渴望拥有的财富列成一个单子,我的这份清单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不过,我列在纸上的,是种种红尘世俗的欲望:健康、爱情、美貌、才能、权力、财富、声望,以及其他另外一些我认为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单子写好后,我感觉十分自豪,匆忙拿给我青年时代的导师过目。他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也是我青年时代的精神楷模。我之所以这么积极的想拿给他看,是想给他留下个好印象,让他觉得我这个人兴趣广泛且聪明智慧。单子交给他后,我满怀信心地说:“这些就是一个普通人渴望追求的一切。只要能拥有这一切,就会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了。”从这位老朋友的眼角里,能看出他由最初的饶有兴致很快转至思索状态,好在他还是坚持看了下去。“这份单子列得还不错”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每一项都很重要,先后排列的顺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轻人,我觉得你漏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如果没有它,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痛苦的源泉。这样一来,我认为这张单子将会成为你生命中无法承受的一种负担。”“那,”我非常不安地问:“单子上到底少了什么东西呢?”只见他拿了一杆笔,在单子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把我的青春梦想一笔勾销了。随后写上了几个字:内心的安宁。“这是神赐予他心爱子民的一份特殊的礼物。”他说,“神确实把才能和美貌赐予了许多人。而财富到底要多少才能算多呢?名声其实又有什么可贵的呢?但是,内心的安宁却是他最赞许的奖赏,这是神仁爱的最高体现。神把内心的安宁赐予凡人的时候是很小心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福享受,而其他人则穷尽一生都在等待这份礼物的从天而降,却等到头发都白了,也看不到半点影子。”他似乎从我紧锁的眉头中看到了疑虑,继续道:“这并不是我的创见,”他解释说,“我只不过是把《圣经》的赞美诗马可•奥勒留a 和道家老子的看法用简单易懂的道理说出来罢了。‘神啊,宇宙的主宰者,’每一位圣哲都曾感叹道,‘把凡夫俗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全部堆积在愚人的脚边吧。但求您将平和的甘露洒在我的头上。请您赐予我一份心灵的礼物,让我永远拥有宁静的心灵。’”当时我根本想不到、也不愿意相信这位犹太教拉比导师竟然拥有如此大智大慧。但是,我在后来二十五年的个人经历和职业观察中,逐渐意识到他的说法确实有如神谕。我终于明白,内心的安宁正是神本身所特有的品质。每当人们深刻思虑自己的人生后,都希望将其视为人生旅途最终的目的地;我终于知道,尘世间的一切财富即使全部堆积起来,也不一定能够营造对等,甚至更多的心灵宁静;我也发现,即使某些人身无分文、体弱多病,却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平静如水的心胸。这个发现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我最终承认,内心的安宁能将草棚茅舍变为玉阁华堂,而如果缺少了它,即便外表如宫殿般华丽,实质上也会形同牢狱。

后记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一开始是为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W.Eliot)在犹太宗教学院的讲座而准备的演讲材料。在此我要感谢校长斯蒂芬·怀斯博士(Dr.Stephen S.Wise)的盛隋邀请,让我有机会能够就心理学和宗教两方面来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同时,我也要真挚的感谢多位友人的鼓励与支持,促成本书得以顺利面世。    这几年,我与纽约大学杰出学者、犹太教士纳森·克拉斯博士(Dr.Nathan Krass)过从甚密,从他的智慧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并由此获得了强烈的灵感。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芝加哥大学的罗伊·格林克博士(Dr.Roy Grinker),谢谢他将我领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全新世界;感谢芝加哥大学的好友所罗门·高曼博士(Dr.Solomon Goldman),多亏了他渊博的学识,让我的众多问题迎刃而解。我要感谢纽约犹太神学院的莫狄凯·卡普兰教授,谢谢他抽出时间审阅本书的初稿;感谢我的人生挚友、希伯莱联合学院的弗兰斯布劳教授夫妇(A N.Franzblau),谢谢他们的耐心和建设性意见;感谢著名心理分析学家爱德华·比布凌博士(Dr.Edward Bibrmg)和格莉特·比布凌博士(Dr.Grete Bibring)夫妇,谢谢他们通读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才华出众的小说家、编辑兼散文家亨利·莫顿·罗宾逊(}Ienry Morton Robinson),谢谢他在编辑上提出的关键建议与指导;我还要感谢我的挚友、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埃里克·林德曼博士(Dr.Erich Lindemann),谢谢他在我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对我始终如一的鼓励与支持。    对我的两位秘书伊妮德·罗森·杰克逊(Enid Rosen.Jackson)和贝茜·伯曼(Bessie R Berman)在收集材料、资料准备和正式写作期间所给予的宝贵帮助,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连岳    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拉比。他在《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勇敢爱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爱你自己,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切实地去爱其他人。很多人因为没有适当地去爱自己,而落入情绪化宿命主义的深渊中。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切实地关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义和目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使命,便应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上帝正召唤他去做一样。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只要是想求得一点内在安宁的人,早晚会发现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书。他的书写得很好,文字的表达清晰动人,读者阅读之后,很难不受到他的影响。    ——印度大哲奥修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秘密。作者讲述了幸福的标准、如何掌控激情、调和个人情感、面对真实自我和对个人缺点的坦然接受。他鼓励我们接受自我和他人,认清人类的局限性。作者对人类的各种心灵力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最后,他鼓励读者通过增强个体和集体的自尊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是一本发现人类精神价值的经典著作。    ——纽约读者约瑟夫·马雷斯卡    我永远记得,挚爱的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此书。他经常说希望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心灵的安宁显然不是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任何最终得到安宁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作者的各种建议并不能保证绝对能让你获得“心灵的安宁”,但静心阅读此书必会有所裨益。我要强调一点,本书的益处很难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须慢慢体会书中的思想火花,帮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灵的黑暗。    ——耶路撒冷读者沙龙·弗里德曼    我读的是这本书的第六版,我父亲1946年就读过了!本书的主题是永恒的,应该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头脑,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听从李普曼博士的建议,你的心灵就会获得无上的宁静!我要多买几册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假目将阅读此书的喜悦与我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北卡罗来纳州读者玛丽琳·沙梅    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借到这本书,从中得到的人生体晤一直伴随我走到现在。在我所有渴望的事物中,唯有内心的安宁能帮助我坚持走下去。在健康、财富和幸福之外,我需要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本书让我在人生的不断变幻中,懂得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这其实与宗教或励志没有关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体会和精神需求。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与《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重逢,但我其实早就清楚:只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找,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    这本书极为畅销,仅在上世纪60年代就卖出超过500万本。李普曼的观点让人凉讶不已。如果你有勇气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那么请千万别错过《通往内心安宁之路》。这本书专门为有成长勇气的人而写,无愧为智慧的结晶。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

编辑推荐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新时代的灵魂圣经》是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知名心灵导师、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绝世灵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响力的灵性读本。连续58周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这是一部由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李普曼博士所谱写的传世灵性经典著作。它完美协调了宗教信仰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精华,无数身心灵机构鼎力推荐。开创的新时代的新信仰,能够帮助你摆脱困境,走向内心平和的新世界。

名人推荐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著名作家 连岳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拉比。他在《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勇敢爱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爱你自己,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切实地去爱其他人。很多人因为没有适当地去爱自己,而落入情绪化宿命主义的深渊中。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切实地关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义和目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使命,便应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全能的上帝正呼召他去做一样。——美国黑人领袖 马丁•路德•金这本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秘密。作者讲述了幸福的标准、如何掌控激情、调合个人情感、面对真实自我和对个人缺点的坦然接受。他鼓励我们接受自我和他人,认清人类的局限性。作者对人类的各种心灵力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最后,他鼓励读者通过增强个体和集体的自尊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是一本发现人类精神价值的经典著作。——纽约读者 约瑟夫•马雷斯卡我永远记得,挚爱的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此书。他经常说希望寻找到心灵的宁静。心灵的宁静显然不是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任何最终得到安宁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作者的各种建议并不能保证绝对能让你获得“心灵的宁静”,但静心阅读此书必会有所裨益。我要强调一点,本书的益处很难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须慢慢体会书中的思想火花,帮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灵的黑暗。——耶路撒冷读者 沙龙•弗里德曼我读的是这本书的第六版,我父亲1946年就读过了!本书的主题是永恒的,应该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头脑,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听从李普曼博士的建议,你的心灵就会获得无上的宁静!我要多买几册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假日将阅读此书的喜悦与我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想到这本书在出版五十五年之后,居然还在畅销,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北卡罗来纳州读者 玛丽琳•沙梅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借到这本书,从中得到的人生体悟一直伴随我走到现在。在我所有渴望的事物中,唯有心灵的宁静能帮助我坚持走下去。在健康、财富和幸福之外,我需要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本书让我在人生的不断变幻中,懂得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这其实与宗教或励志没有关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体会和精神需求。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与《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重逢,但我其实早就清楚:只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找,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这本书极为畅销,仅在上世纪60年代就卖出超过500万本。李普曼的观点让人惊讶不已。如果你有勇气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那么请千万别错过《通往内心安宁之路》。这本书专门为有成长勇气的人而写,无愧为智慧的结晶。——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9条)

 
 

  •   此书的土壤虽不在中国,却当可为我们所用。刘小枫曾说:“任何神学家的话语都是一种个人信仰的表白,无论它如何具有逻辑性、知识性或合乎圣经;应该说,每一位神学家的话语仅走在与上帝相遇的路上。”翻看本书可以看到作者由一个普通小男孩,是如何解读与上帝相遇的心灵之路的,它首次提出宗教与心理学的融合是可行并圆通的,这也为协调的人神观做了很好的指引。由此,建立科学的信仰并不会是一种空谈,而培养内心的安宁亦非不能实现的空谈。
  •   如果说心理学书籍旨在帮助我们的内心走出困境,那么还仅在部分领域能够发挥作用。因为大多数时候,非到出现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要去找相关讯息,以求能够了解、理解,可惜往往为时已晚,心理问题已经叠加到甚为复杂的地步,盘庚错节难以梳理。而更为可怕的是,人们会把出现心理问题视为平常,反正都这样了,就得别人多体谅、多理解,把责任或归因推给他人,如此反倒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与安宁。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自己多年来作拉比的经验、各领域知名人士的思想精华、案例,并汇合了诸多心理学家及其经验、智慧而集成此书。对于心理而言,也许人们已经开始学会了解或运用,然而,道德之于我们的终究不够深刻,不然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与道德有关,想要获得心灵的宁静,这个书写的还是比较宏观的,看来有些启发。
  •   看完啦,看上去通俗易懂,很有启发!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我都一一划出来了,整体感觉不错,思想严谨,且贴合实际生活,神性理应关注于生活,是自我身、心、灵的高度整合。
    好句子不少,先列几个自己觉得不错的句子吧~~~
    1、在我们的祈祷和教义中,应该也让精神追求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不能抱住过时的传统观念不放。
    2、任何一个社会的重建都应建立在个人的思想先得到重建的基础之上。只要个人的内心处失衡,社会就永远不会稳定,内心的安宁是平衡个人和社会不可缺少的前提。
    3、蒙田曾说:人是一种不道德的造物,却又不可避免地要去做与道德有关的事情。
    能意识到善与恶的不同,这就是人的天性。
    4、心理学通过对人类心灵的深刻剖析指出,人之所以萌生自杀的念头,很可能是强烈的负罪感在道德心的驱使下逼迫自杀者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进行赎罪。
    一个成年人必须意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各种违背社会公德的欲望和幻想。当这些东西在脑海中冒头后,只有宽容地加以承认,不简单地对其进行压制,才能在日常行为中拜托这些冲动的支配。
    5、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抱有友好的敬意。
    适度的自爱,从某种更深的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必须先在内心深处搭建好健康、适宜的内部关系,而后才谈得上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外部关系。
    6、人生中的艰难大都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抉择,而是要在一种善与另一种善之间做出选择。
    7、人一旦被错误的心态压制,就难免会向别人传递不正确的观点。
    8、不管是圣徒还是罪人,都会对他看不见的人施加影响,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会在人性这块柔软的土地上留下印记。
    9、行为上的自我控制,正是基于精神上的自我表达。
    10、恐惧骑士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由于长时间的行处,恐惧也就附带了其额外的价值,致使我们反而害怕失去它。
    11、不满意的不是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是别人拥有的比自己更多。
  •   之前还真没看到过有关宗教和心理学整合的事儿,原来这两者不是水火不容,也不是毫不相干啊。读来确在精神修习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甚至关于神性)。
    现在的我们对于宗教总是避而不谈,或是“偏见”的视其为“迷信”,个人认为都是有失偏颇的主观臆断。或许人的生活与科学息息相关,但作为人所持有的人性的成长却毫无建树,现在的心理学只能站着科学的羽翼下被了解和接受,但并不能让人们将之效力发挥至最大,而结合一些信仰之力,或精神之力,才是最好的方式,就像人类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一样。让心灵宁静之路,其实任重而道远,呵。
  •   不管是40年一遇的,还是61年一遇的,还是百年难遇的,我们都遇到了。不管是自己不会保护自己,还是国家准备不到位,还是天灾必定要这样,总会有人遇难。
    还是很感动的,有不少普通人自愿帮忙受困者;还是很庆幸的,有不少好心人仍愿意舍己为他,做自己认为是公正的、善良的、有德行的事。
    在这样的雨天看完了《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真的有种与神共在的感觉,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神就在远处鼓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并要我们善待自己,与我们共患难。
    宁静,来自于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安然,也出自于无垢的灵魂——爱自己、爱你的邻人,爱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都是有人性的人类的一员,正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才更能彰显我们身为人类一员的所有优秀品质,我们的职责、我们的操守、我们的爱、我们的坚持、我们的畏惧。。。。。。全部的全部都会显现,之后,我们看到了,调整了,便会更好更精彩的生活下去。
  •   喜欢书中提到的一句“心灵的宁静并不是遥不可及,但我们始终拒绝向内心寻求……”
    因为各种的不如意,各种的时不与我,我们开始向外所求,开始逃避推卸责任,早已忘了我们的内心需求,它爱这生活吗?它感到负罪吗?它一切安好吗?我们能为自己的内心、心灵做点什么呢?有时候病的不是社会、国家,而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诸多来自自我的、来自情绪的、来自情感的、来自现实生活的困扰,扰乱了我们的心,干扰了我们体会生活本质的能力,也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节奏。
    刚看了画皮II,对于人的心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心之所属必是自我,我们有权让心健康、洁净的律动,人性之始在此,灵性之终也在此啊。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此书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   以前看书上说十字架的横线和竖线分别代表了罪与罚,这不是人们硬加上的莫须有,而是人性对自己的一种爱的表达。因为爱生出的惩罚,因为爱而犯的诸多过错,确实是有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有些是假借什么什么的大旗,用以让自己超脱,然而,也确有一些是我们心甘情愿背负的,愿意为之负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对自己定罪与施罚),因为我们都有良心。然而,并不是说我们就是罪人,是应该被惩罚的,我们除了良心还有爱,有灵魂。
    外国人写的书不一定就是好的,但也不一定就是不对的;写作的时代已然远离了我们,但也不一定就是过时而不实用的;心理学很科学,宗教亦非不能取用。。。。。。如果大家能够多一些包容力、整合力,好好用自己的智慧去分别、分辨,取之所长补己不足,这才是让灵魂真正安宁的方法啊。
  •   喜欢作者的这个视角,即宗教与心理学的整合。心理学在有关道德或责任的领域不是很完善,它让所谓罪恶的东西变得“合理”,仿佛做了坏事是因为社会、家庭甚或不良的教育、教养。而对心理师说出负面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与谅解。然而,错误毕竟是错误,恶念、恶行也无法定义为善,终归是两回事。理解是前提,但转变、改善,知道是错的,才有改变的可能。在这一点上,还是要仰赖于信仰,我们就是缺乏对自己在信仰方面的关注、亲近与信服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屡屡犯错而不自知、自省。
    要想获得自我的安宁,除非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才有可能啊。
  •   很快收到了!虽然包装有小小的划痕,不过里面并没有破损。在美国超级畅销的一本心灵读物!!书中的讲述的东西很深,需要慢慢消化。希望会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宁静才能致远嘛。
  •   安宁并非让身体安静,也不是偶尔做做瑜伽、祈祷祈祷就能够获得的。没有对生命的正视、对生活本身的体悟、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很难实现。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逃不过时代的框框,70年代有70年代的样子,80年代有80年代的样子,有些相同有些“变异”,我们既是自己又是生长在不同年代的自己,跨不出80的年代,就无法让自己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一切都是相同相容的。相融合,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宗教可以和心理学共处;自我也可以很好的和时代相处;生命可以很好的与时间交友;精神可以和物质握手,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我们有太多对自己的苛责、苛刻与不满。静不下来的原因不少,但并非全然来自外界,扪心自问,我们为自己做了什么?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又在社会中付出了什么。如果,我们已经很好了,干嘛孩子找麻烦的静不下来呢?
  •   如名,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我觉得还不错吧,值得一看
  •   心理学的普及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明白人与人之间(包括自我)产生矛盾的根源,顺着这条科学之路的指引,我们开始了解了一些往昔不曾重视的心理问题。然而,此科学发展至今却又有些偏离了它的初衷——让人们的心理都健康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把过失、过错归因为心理问题,却不积极去解决;另外,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尚未良好的整合妥当,收费颇高,人们也没有真正正视这个修养自己的机会。因此,在这个找回本我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远离道德,没有文化支持的道德,没有科学支持的道德,然而,正因为没有了道德,才使得很多人在遇事、遇人中倍感痛苦。该是时候重新探讨一下我们原本存有的一颗有道德的心了。
    道德心应该成为我们的上帝,在它的引导下,心灵亦将回归宁静。
  •   虽然,在本书中作者并未对犹太教有专属的宣扬,只是严谨又衷心的希望与心理学达成某种整合。但还是被其中有关信仰的部分,及在一些特别的日子中所特有的仪式所吸引。不管人们如何评判信仰,人都是要有的。信什么因人而异,不信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碌碌空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游戏人间没有什么不对,但当有一天我们老了,老到只能反思、只剩回忆的时候,如何评判自己,如何还能宽松的看待自己,就显得颇为艰难了。
    趁着年轻,多读书,多丰富自己精神的正面能量,才真的是一种幸福,一种用智慧创造幸福的快乐。
  •   这个书阐述了关于宗教与心理学的融合、传统与新发现的契合、生与死的统和,以及自性与神性的整合。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用严谨细微的写作态度向我们诉说着古往今来人类在寻求内心宁静道路上的种种历程。其间的许多观点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是对现世的醒世恒言,召见了今日社会、人文、自我的一种预见性的洞察。好书,真是受益了。
  •   从古老的犹太教先贤,人类文明伊始,到现代心理学,此书所涉猎的范围颇为广泛。不仅作者的学识广博,更有着诸多颇有智慧的好友,让案例更为鲜活,分析更加独到。如果觉得沉闷,多半是没有生活经历的人,若有半点体悟,便懂得其中的含义对于自己的灵修是有所助益的。但愿有更多的整合类的书籍问世,不再是某一个教派的自说自话,而是用灵魂能听懂的声音婉转道来,细细滋养。
  •   “人心难测”,我们无法用任何规则去定义、测量一个人的内心,即便可以,也只是当下一瞬的意念,没有实质意义。因它始终都在变化着、发展着,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即使没有方向亦不会有所止息。然而,我们早已忘记有多久没有清理过自己的心了,浮尘渐成泥垢,蒙蔽了它原有的光华,我看不到你的,你也望不穿我的。心与心跌跌撞撞的相遇,又晃晃悠悠的离去,擦身中爱无法维持长久的吸引,反烙累累伤痕。
    这位犹太拉比,让我懂得人心不是别的什么物件,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但有心,还要有有灵魂的心——这颗心使我们懂得自爱、道德、权衡、希望、努力、责任以及使命,我们的外在能动都是基于此,我们受之于前人在此,授之于后世也在此。一切的答案都在心里而已,向内求索,才能企及。
  •   中国的宗教恐怕还是以佛教为主的吧,也有很多人开始亲基督教,但适用于中国人的信仰终究难以整合。佛教晦涩难懂,间或着有些教理需要遵守;基督教虽尚未离开生活,却有些过于神乎其神。这个书给人的感觉很好,不牵强、不煽动,从实际角度出发,从科学视角引入,再贴合自身灵性、智性的沉淀与思考,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认同。
  •   不管是心理学还是神学,都是属于人的学科。人都有一定的神性、人性。处于人性的社会,往往会与人攀比、论人是非,也会贬损自我、放弃自己。心里的称如何端平,全赖心态,而这心态是出自灵魂深处的自我表达,所以,让灵魂归于安宁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最可靠的指引。
  •   早在上个世纪,作者就已对当下我们仍为之困惑的精神问题有着深刻的洞见,他指出“如果对人对自己要求过高而使内心倍感压抑和痛苦;如果人始终未曾学会适度自爱的艺术,反被贪婪的自私心理所摆布;如果人的内心一直被恐惧的阴影所笼罩,迟迟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感,又不懂得如何去超越它;如果人逃避成熟,拒绝担负起成人应有的责任——那我们就无法指望这样的人会努力为他自己打造美好的生活,并与其他人携手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呢。”
    是了,要想企及人类的终极目标——回归心灵的宁静,即需要我们用发乎于心的人性来生活,悲痛、喜乐、挫折、经历、责任、道德、义务、视角、死亡,甚至是永生等等都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我们本身所蕴含的无限潜质。
  •   你能做到内心安宁,才能无所畏惧,应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但愿大家都能拥有一颗安宁之心!
  •   正是自我们开始用脑力而非蛮力征服自然开始,我们就在不断进取中开始变得健忘。我们把希望从宗教的教义中移开转而投向科学,又假借科学的名义成就自己;我们把征服的眼光从自然扩展至同类、领土、资源、外太空,又将视线收回续而渴望征服自己的命运;我们把用于为族群创造和构建幸福生活的智慧,转至提高个人整体的含金量……就这样,人性、灵性及神性便在我们一次次的“见异思迁”中渐渐尘封。
  •   很好的一本书,喧嚣中寻求一点心灵的安宁。经典的书,很好的观点。
  •   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文中所探讨的不是具体哪一种信仰,而是信仰本身;不是教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却是为人性量身打造的高质量精神力提升法。
    获得内心的宁静也许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收益,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积淀,有了它你至少能让自己好起来,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让自己骄傲的人。
  •   我理解中的这个作品是:作者基于对心理学以及宗教在诸多领域的一致性与特定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指出二者的联合是历史必然的趋势——可以完整的兼顾主观与客观、幻想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现象与本质、真理与意义等多元化领域的探索与诠释。如上所及的道德感就是其中之一,笔者鼓励人们在从自己的本性中吸取教训的同时,亦懂得分析并正视自己的人性,或者说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性。
  •   只有让自己的灵魂去体味那久违的安宁与平和才能回归本我、认识它、超越它,用自己无限的能量来让人世间的种种混沌与暧昧在你面前无所遁形。
  •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生命所包含的内涵远非我们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所以,忽略我们通过努力开拓而得来的精神能量,把生活的表象视为生活的全部是极其荒谬的。”合上书时,你就能看到,在表象之下,那深藏在人类命运中所共有的精神追求、信仰与灵魂的终极归属,这才是终至心灵宁静的道路。
  •   透过文字,作者谨慎的把责任、道德、勇气、情谊、爱和希望重新带回到心中;将如何达成最高精神诉求的秘方倾囊相授,让人们得以沉浸在世间能量彼此呼应、相互感召的境界之中。在这里,心底的全部隐疾与诟病都能在新宗教及心理学的联合作用下逐一淡去,并在净化的过程中渐渐升华为更成熟且更恒定的天赋才能。
  •   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好句子,也有不少名人的故事、哲理。人生起伏多变,但有好的文字可以浸润我们的灵魂,让生活安宁下来,让暴风雨变得云淡风轻起来。这也是一种智慧啊。
  •   内心的安宁才是一个人安静的首要条件!好!
  •   这不仅仅是宗教与心理学相合的一本精神范本,更是读懂自己的一条蜿蜒小路。作者的思索伴着我们的心智一同成长,更远、更深的在人间与世间行走。
  •   内心的安宁 值 得 一读
  •   无穷的经验,哲人的开示,那些深植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痛苦、快乐及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内心深处,宁静下来,发现它们,价值观便悄然的整合在灵魂深处。
  •   深深地剖析了人的内心,使我们的灵魂都得到了很好的升华,要想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宁静,不将所思所想所悟去升华是做不到的,作者给出了很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很好的照见自己、悦纳自己、爱自己。好书,值得反复品味。
  •   一杯咖啡,伴着轻柔的音乐,青烟缭绕中读着、思索着,关于这世界的真与自己的纯。有些东西始终不能被我们深深的印记或是狠狠的施行,因为我们总觉得这个世界乱了,我们也跟着迷茫了。然而,比我们的世界更糟糕的早期世界不是更加的让人难以生存、难以思考吗?我想大概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获得让灵魂安宁的方法吧。好书,赞一个。
  •   人的认识往往只发生在经验世界之中,对于无法产生经验的、无法亲历的都保有自己的谨慎。但人的内心又永远都渴望去探求未知的,但存在可能的世界。神一直都离我们很近,而我们却离自己越来越远。思考、沉淀与阅读,大概是唯一能够指引心灵的灯塔了。
  •   心灵的宁静,如今已变成了多么奢侈的东西。收藏进眼中就能直达内心,至少为这个夏天增添些舒适与清净。
  •   让人有了新的思考,关于自己、爱人、亲人、朋友、生死、社会、宗教及心理学都提出了一些不错的观点和例证。
  •   拥有信仰有时候并不能救自己于水火,关照自己本身也未必赢得坦途。很多人说中国人就是因没有国教或信仰而散漫,却忘了,我们曾是、现在也是重视良心、在意道德的民族。神或者心理学,也许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关注于它是与每一个个体的实存问题贴合最紧的学问——是关乎人之成人的思考与学问。
  •   我觉得这个书是一本好书,因为只要它能打开你的视野,拆掉一些思维障碍,还能以宗教、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知识和智慧来充实自己,感觉很有收获~~~
  •   很棒的书,总汇了有关心理学及宗教的诸多问题。能够很好、很严谨地扫除宗教和科学的迷雾,串接宗教和科学的智慧。
  •   死亡与活着都是一种仪式,需要接受、理解、接受、认同,然后再出发。我们的生活都太快了,跳过了很多过程,心还没准备好,如何大步向前?我喜欢书里犹太教的一些仪式,这种形式其实比心理医生可科学、更有效,也能让人接受的更彻底。
  •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时末法时代,所谓末法时代大概就是指虚无主义时代或是无神时代的现代吧,这种新的标识就哲学范畴而言就是一种二元论的继续,人的认识、经验、意识、心理,到底如何安置?尽管我们抱定捍卫科学的决心,却还是会在暗夜来临时痛苦的收拾自己受伤的心理,仅凭心理学无法达成一种拯救的责任,而融入了神学的心理学呢?个人觉得还挺有效用的。
  •   买这本书主要是对付自己的不安宁,其中最重要的,阅读之后对死的看法又开了些。哦,我们不得不看开
  •   这个书最好是有点心理学基础、有点生活体悟、有点信仰的人来读,把知识贯通起来,学到的会更多,也开悟更深。
  •   要想获得幸福,不去经营是不可得的;要想获得快乐,不去创造、体悟是不可得的;要想享有安宁,不去思索、没有智慧是不可得的。
  •   第一次接触犹太教方面的书,满好的
  •   以前不理解的东西,觉得能够理解了;以前执着的东西,能够放下一些了。也许,这就是书中想要表达的——安宁。
  •   宗教、信仰、心理相结合的作品,迫不及待把它读完。
  •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注重效率、价值、实质以及现实,在律法及各色标准下,人类逐渐遗忘了原始自性的追寻——心灵的宁静。回归自己,珍重自己。
  •   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放下那些挥之不去的“心理疙瘩”,因为你觉得不快乐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早期的家庭渲染、可能是人际关系的扭曲、还可能是你心态、个性、人格等方面的缺陷所致。如果不能调整好怎么办呢?(人的陋习怎能说改就改呢)那就吃药吧,适量且对症的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于是,我们真的病了,哪个学科最权威就听哪个,缺乏自我判断与自省的能力;专家学者们说什么就听什么,失去了从自我出发向生活学习的能力;我们相信戴上面具才能更有安全的在社会闯荡,失去了本色表达的勇气,把愤怒与压力深埋心底或是一次性发泄个够。可如今,我们的眼泪到底是为什么而流的呢?为那个渺小、不甘、懦弱和虚妄的自己而流。
  •   我们既是这个世界的投影,也是转换周身境遇的载体;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受世界的规则所限,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规则的运行模式;我们乐此不疲的模仿亲友、偶像的德行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在某天却发现自己的某些习惯、模式也成了他人效仿的目标。在这一点上,作者道出诸位先贤、导师的启示,力图使我们融入整个人类历史的恢宏卷宗中,将自己视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部分——站在更高更长远的维度里接纳自己、尊重自己并相信自己,从中体悟到真正成熟的爱、勇气、智慧与希望。
  •   寻找内心的平静 找回真正的自己
  •   精神存在的取向与社会形态发展的走向往往并不同步,前者并不依赖于国家或客观环境,即是从人人都拥有的人性,有渴望发展精神的欲望。有时是可以被接受、认可,甚或是学习的;而有时是连自己也会鄙视、努力克制的。而神性似乎于此相反,是人人求而不得、却完满无暇的。千百年来,我们似乎都只能仰望或暗自祈祷,重复着与神平行的生活轨迹。不过,看了书,有了一定的改观,也许这是最好的整合,是我们的一个新机会,通过两大体系的整合来重新认识自己、关照自己,并接近神、了解神。
  •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如果不去竞争、不去追求就会一无所有,成功才是硬道理,这是生活所迫;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讯息:精神的匮乏将使人形同干尸。每天做着有目的却不快乐的事、有计划却要痛苦纠结的实施、有梦想却得极力克制的阴郁,然而,将之推卸给外界环境,或是国家、社会、他人,都是精神匮乏的一类。唯有顺着灵魂的指引才能找到自我,以及自己安然宁静的方法,让时间和经历无法消磨我们的生命,反而于每日熠熠生辉。
  •   最近碰上了感情问题,顺着连岳看到这本书,我希望能让我淡定下来,但是,有时候停下来,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魔障,希望一切能和好如初。
  •   匆忙中独享心灵的宁静,不着急,静下心来反倒容易企及幸福。
  •   喜欢看有关心理的书籍 这本书是宗教与心理的结合 感觉更赞
  •   达到内心的平静,靠人自己不一定可以时时成功,但这本书告诉你该怎样达到
  •   一个有韧性的人所需要的心灵层面上的东西,也许不一定要从外在汲取。一个只有自己的人所需要的东西,反而只能向外寻找。内外本无从割舍,就像精神与物质。看作者慢慢梳理着关于人的事情。
  •   常常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所思以及所想,最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郁郁寡欢
  •   快速先浏览了一遍。
    感觉内容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箴言、例证,以及自己多年的心路历程,还有众多在不同领域大有成就的名家和导师的开示。
    它使我们懂得人心不是别的什么物件,而是我们自己!我们不但有心,还要有有灵魂的心——这颗心使我们懂得自爱、道德、权衡、希望、努力、责任以及使命,我们的外在能动都是基于此,我们受之于前人在此,授之于后世也在此。
  •   读这本书,就如同与一位伟大的先知对话,生动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慈悲的爱心。让心灵接受了一场圣洁的洗礼,真的是很美好!
  •   还没有开始读,粗略的看了一下内容介绍,感觉这是一本可以让内心安静下来的读物,安静下来认识自己。
  •   心灵的寄托与安逸 值得一度要多些人物故事就更好了
  •   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对心灵是不是注意太少了?
  •   一直就很喜欢看心理方面的书,可能是在大城市工作所赋予的压力让我们渴望在心灵上能得到些解放吧,很喜欢
  •   心靈的安寧,是宗教的關懷。其實,那個國家、那個政府,如果不關注這一點,註定要失敗。宗教雖然置身政治之外,但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對人的心靈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於所謂的維穩,也是很關鍵的。現在,放開了,不再是宗教的唯一,很多學者也開始介入、學習,及開放的
  •   不论咱承认与否,宇宙之于人都是尚待清晰的领域,那么人类本身呢?尚有诸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我们对于自己的祖先、国家、民族;对于自我的性情、价值、信仰及希冀了解的并不通彻,不如趁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翻开此书,在困惑、不安、等待、回忆与感动中跟随文字梳理出那个隐而未见的自己吧。
  •   开始以为是一本比较宗教化的书籍,看完后发现并不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反而使两者更加契合、互为帮衬。我可以很负责的说,此书非宗教学论著,不会排除我信的思想立场。
  •   “人不会天生就对自己好”,尽管于种种选择、决定中,我们能够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价值取向,然而,即便是最自私的人,也会受到各类情绪、情感的困扰。也许你会说现代人越来越缺乏道德感了,自私冷漠的人大有人在。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正是深深的道德感成为了很多痛苦、悲剧的缘起,无论你相信与否,对自己好的要件之一就是处理好自己的道德心,唯此才能真正对自己“好”起来。
  •   一直认为看一本书并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改变生活也不是笑谈。之前看了有关生死学的书,然后就过渡到这一本,一本本下来,越来越觉得灵魂的事、生活的事、命运的事,都是关联切身的大事。读一读绝没有坏处,智慧是无价的,况有这么多智者相伴乎!
  •   正如作者说的“我们无法仅凭双腿就能稳立不倒”;同理,我们也无法仅凭某一单独的学科就想解决一切问题。期待类似整合性作品的问世,能够引人进入新的、更全面的思索。
  •   文字很深奥也很经典。值得思索与探究,能够给人予启发。
  •   可以看得出作者很博学,也很中肯,其笔下的多数字句都能让人学到智慧,没有任何雕刻文字的迹象。想必是其在用灵魂书写。
  •   如同圣经一样,需要细细地品。
  •   评论晚了。浏览当当时无意中发现这一本,细细读来便发现爱不释手,受益非浅。如今它正醒目的放在我的书柜里,看到时,就会觉得我拥有关于生活与生命的真知。。。
  •   人啊人,很奇怪,每个人都希望有神,却又太多的人排斥神的存在。到底如何,没有人关心,却人人期待神能够帮忙创造奇迹。真想是什么呢?我想,还是至少翻看两页书吧,认识几个人交交心吧。也许,你本身就是奇迹呢。
  •   看了电子书,觉得内容、思想还是很恳切、实用的。文中有不少好句子和作者独到的见解,任何有意的思考都是需要沉淀的,所以个人觉得还是看实体书方便些,可以做点记录。
  •   喜欢,给大家推荐
  •   看过之后心情很好,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别人推荐的,大概翻了一下,很不错。
  •   最初有见到过英文版,确实在国外很受关注。这次也是好奇而买来看看,结果有点失望,觉得道理是有,但有些似乎也没什么。后来朋友说好,就又翻了一下,奇怪的是居然慢慢的又看了一遍,也许所谓的经典就是这样,在反复“咀嚼”中才见真知吧。
  •   人生的道路有长有短,不管怎么说仍是有限的。我们不如自己想象中强大,但却可以留有身后的伟岸,重要的是去认清你价值的长远及功效。看了书,让人有些振奋,原来自己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啊。死,已不是让人逃避的恐怖事件。
  •   看过去的人写的东西总是油然生敬,观点明晰,而且不是一点一点的,而是逐步推进的,别看一个观点可能是人所共知的,但结合更多的角度就变得不一样了。
    原来,好的观点是需要发散着思考的啊!!!值得品鉴!
  •   虽然不同年代,但还挺切合当今社会。这大师的书也够我啃个把月的了。总体来说内容不错,角度见解也较为受用。
  •   心定了下来,人也就有了宁静,我以为关键在反思!
  •   好书,仔细读读,给人们不少启发。
  •   读书之前先查阅了作者的背景,发现有些观点和反思是环境导致的!但是读后感觉大部分还是会让你受益匪浅!
  •   开始的时候没有太多感触,独到后面之后贯通了,才明白作者的用意,原来他是在逐级展开,层层推进,详加分析。值得品鉴、值得览阅,好句子不少。有点帮助、有点受益。
  •   好的作者有两类,一类是读的时候畅快淋漓,读后忘得差不多;一类是读的时候稍显不爽,读后回味绵长。这个书嘛,差不多属于第二类吧。
  •   寻求一份宁静
  •   书中特别关照了有关孩子的事情,我觉得特别好,它叙述了什么样的情况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在什么情况下家长要视孩子的接受情况,让其接受某些事实,而不是用谎言来填色。种种叙述都让人感动、可谓是震撼人心的洞见 。
  •   经人介绍买的,观点表达明确,写的比较好。算是名副其。
  •   功夫是做出来的,文章是体悟出来的,细细品读中。。。
  •   不错的书,还未看完,不过引人深思。
  •   感觉很棒的一本书,看了两遍啦,很不错的!!!
  •   在如此浮躁的时候,看这么一本书是种享受,也是种洗礼。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下看看这本书。
  •   如题。
    圣贤开辟时代,但唯有众生的参与才能创造时代!
  •   收到书拿在手里,感觉很好,原以为这类书大多灌水得厉害,没想到信价比还不错。
    排页方面没有太多留白;内容方面也足具“分量”。整体感觉很满意。
  •   还没看内容,不同的书读者不同感受就会不同,但质量挺好的,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