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智慧心得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长安  作者:袁岳  页数:257  
Tag标签:无  

前言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治国、修身,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  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既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就是人们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规矩和道理。  翻开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一句句的妙语连珠映入眼帘。它实际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  因此,《中庸》并非什么有着“严格逻辑体系”的论著。它就像一位年老的贤人,断断续续地向学生唠叨那么一些人生的道理,教他们如何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们再去重温这部经典,便要像听长者唠家常一样,去体会其中朴素、温暖而不乏睿智的生活态度。  那么,蕴涵在《中庸》里的这种生活态度究竟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中”。所谓中庸之道,持中而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什么才是“中”?又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能明白《中庸》这部经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了。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的喜悦、愤怒、哀愁和快乐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而表现出来但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由此可见,《中庸》所谓的“中”,就是教人如何处理好内心的各种情感,让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和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宁静、幸福的生活。  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平衡最好的体现,便是孔子对《诗经·关雎》的评价。  在《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淫秽,哀愁而不伤怀。这可以说是对“中”的境界绝佳的阐释。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难免喜怒哀乐的。然而,倘若想要活得平静、幸福,最重要的便是人的情感控制能力。不然,一旦乐而忘我、悲而忘形,就不仅容易伤身,更容易损情。  因而,要做到《中庸》所谓的“中”,简单地说,就是“喜怒不行于色”,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由此,我们便可以见到《中庸》的“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是意义非凡的了。  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里,急功近利使得期望满足后狂喜、自满、虚骄,目的落空后沮丧、恐惧、空虚,都在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在这种心态下,成功者难以守成,位低者欲速不达。此时,我们缺乏的正是《中庸》持中而立的智慧。  现代社会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愈发遥远,猜疑、不信任、没安全感,让人际关系更加难以处理。面对不公平待遇,面对亲近的人,我们需要的也是《中庸》的持中而立,把握过与不及的度,让自己内心平和、安宁。  曾有一则寓言说,有一群浑身长满锐刺的豪猪,在天寒地冻时想要挤在一起取暖。可是,它们那一身尖利的刺,让这个美好愿景无法实现。它们要不就是凑得太近,彼此相互伤害;要不就是离得太远,感觉异常冰冷。  最终,它们在很多次的磨合下,才找到了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温暖了自己,也暖和了他人。  其实,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就是《中庸》的“中”。  记得孔子的高徒子游曾经说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倘若有事没事总爱跟领导套近乎,那么他就离羞辱不远了;倘若有事没事总跟朋友亲密无间,那么他就离与朋友疏远不远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就是这个人太不懂得《中庸》“中”的智慧。  实际上,《中庸》持中而立,就是教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把握好距离和分寸,既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亲近。  这就很像禅宗所欣赏的一种人生境界,即所谓的“花未全开月未圆”。  什么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说简单点,其实就是“中”的境界。  你想,一朵美丽的鲜花,一旦全部开放,那就意味着很快就要凋谢;而一轮皎洁的月亮,一旦全圆,那就离缺损不远了。  因此,最美丽的瞬间,便是那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时刻,因为在那时,我们还能够有所期待和梦想。这也就是“中”的境界,人间最好的境界。  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怒火中烧时、狂喜不已时、极度悲伤时、乐而忘形时,不妨想一想这个“中”字,想一想生活的幸福其实更多是在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如此一来,自然便能“心远地自偏”,远离了人世的嘈杂和喧嚣。在钢铁城市,同样能获得倦鸟归林的自在和逍遥。这便是《中庸》这部经典亘古弥新的永恒魅力所在!

内容概要

  南宋大儒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治国、修身,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既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就是人们日常吃穿住行用之中最基本的规矩和道理。  翻开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一句句的妙语连珠映入眼帘。它实际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庸智慧心得》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智慧的精华全部展现到读者面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上下通达——《中庸》的持中1.妙在恰到好处2.不偏不倚,顺势而为3.千万不要弄巧成拙4.利害大小,不可不虑5.到位而不越位6.一定要避免过激7.做人不要肠冷腹热8.做人过慎,良机尽失9.善于给人台阶下第二章 大爱无涯——《中庸》的仁爱1.仁者,爱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做一个善良的人4.孝以敬为先5.君子之交淡如水6.以道义结良友7.施恩,也要有度8.友善的境界9.爱,点亮世界第三章 诚身有道——《中庸》的诚信1.诚于内,信于外2.人啊,认识你自己3.心中常存一份敬畏4.诚信,必须言行合5.推心置腹,开诚布公6.诚信,需要一份坚持……第四章 自强不息——《中庸》的图强第五章 和而不流——《中庸》的和谐第六章 大智境界——《中庸》的智慧

章节摘录

版权页:等子夏跪坐下来之后,孔子缓缓地向他解释道:“在众多弟子之中,颜回是最讲诚信的,可是,他虽然为人十分诚信,却不知道在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讲诚信。而子贡是所有弟子之中,头脑的思维最敏捷的,因此,他才能做成大生意;但是,他却不知道,一个人在世上,有些时候,还不能过于伶牙俐齿。至于子路,他肯定是当世最英勇的猛士,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在于不知道还应该有害怕的时候。所有学生之中,子张在言行举止上,是最庄重的,可是,他却过于严肃了,严肃到忘记了还应该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一种诙谐亲近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四个人才认我做了老师!”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能让四位高徒心甘情愿地追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无论是孔子的哪个高徒,颜回、子贡也好,子路、子张也罢,都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讲究诚信是可以的,但是过了头,就成了迂腐;一个人在世上没有敏捷的头脑,自然吃不开,可是过了头,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就变成了狡猾、奸诈;一个人肯定是需要勇敢一些的,可是过了头,勇敢就只是匹夫之勇,那就成了鲁莽;一个人是要将就一点行为举止的庄重,这样才会显出气魄来。可是,一旦过了头,庄重得太严肃了,就失去了亲和力和幽默感,那还有什么人愿意跟他交往呢?因此,在《中庸》看来,真正有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凡事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的“中”的智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北宋思想家程颐

编辑推荐

《中庸智慧心得》:《中庸》一部蕴含丰富处世哲理的传世经典。《中庸》,让我们哪怕身处钢铁城市。也能获得倦鸟归林的自在和逍遥。让生命成为一种艺术,少一点怨气,多一分和气。做人不偏不倚,做事手到擒来。一朵美丽的鲜花,一旦全部开放,那就意味着很快就要凋谢;一轮皎洁的月亮,一旦全圆,那就离缺损不远了。最美丽的瞬间,便是那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时刻,因为在那一刻,我们还能够有所期待和梦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庸智慧心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老一辈的人生经验,值得学习,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