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镜鉴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薛瑄、 赵新平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薛瑄  页数:297  译者:赵新平 注释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哲理有着一种特别的悟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读史使人增智”的认识。我们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书的作者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是明朝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宣德时授监察御史,因忤逆宦官王振,被下狱论死罪,后寻得释。景帝嗣位,召他做大理寺丞,迁南京大理卿。英宗复辟,薛瑄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十,入阁参与机务,后有感于朝政昏暗,弃官告归,专事讲学和著作。薛瑄生活的年代,正是朝廷腐败、动荡多变、内忧外患的时代。作者本是深通华夏历史且颇谙人间世事的饱学之士。当他饱经了世间忧患,尝尽了人间苦涩和世道艰辛之后,有感而发,议论剖析入微,见解不凡,著有《读书录》、《河汾诗集》、《薛文清集》等。《从政录》是作者的压轴之作,很多内容都不愧为千古名言。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把为官者的立身谋略、道德准则、仕途基石以箴言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经验。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其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见解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使人不得不佩服其对传统文化的切肤感受与妙悟能力。我们之所以以此成书,奉献给读者,是考虑到中国有五千年文化的“厚积”,再有就是儒、道、佛思想及各种杂家都融合在一起,我们只能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种观点出发,以为官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知之,可以得下之援”为目标,抓住文化的核心来阐释,由此来选取我们所需的内容。作者在对为官者的告诫中,特别围绕“清”、“慎”、“勤”、“忍”四字展开,从正义、诚心、修身、谨慎、低调等角度来阐释为官之道,可谓用力简而见功多。为了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我们选编了经典的历史故事,以为对作者妙言的佐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智慧和经验。同时,对历史人物而言,像刘邦、张良、诸葛亮、郭了仪等历史名人,都非常精通为官之道,他们善于在权力、命运的变幻中体会什么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韩信、李斯、赵高等人虽然也曾显赫一时,后来却在得意状态下失去手中的一切。对比他们的文治武功,实在令人迷惑,但解析他们的为人为官之道,却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最后能成事,能够全身而退。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读物的失察之处,就是片面地解读历史,殊不知那历史其实是给“内圣而外王”的人读的,其空泛的论调,不切实际的评述,都有让人无所适从的感觉。真正的智慧,来自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解读和体会,这样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启迪。

内容概要

薛瑄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把为官者的立身谋略、道德准则、仕途基石以箴言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见解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我们选编了经典的历史故事,作为对作者妙言的佐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智慧和经验。解析历史人物中像诸葛亮、郭子仪、李斯、赵高等人的为人为官之道,悟出他们进退得失的道理。

作者简介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是明朝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宣德时授监察御史,因忤逆宦官王振,被下狱论死罪,后寻得释。景帝嗣位,召起作大理寺丞,迁南京大理卿。英宗复辟,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有感于朝政昏暗,致仕告归,专事讲学和著作。
薛瑄生活的年代,正是朝廷腐败,动荡多变,内忧外患的时代。作者本是深通华夏历史且顿谙人间世事的饱学之士。当他饱经了世间忧患,尝尽了人间苦涩和世道艰辛之后,有感而发,著有《读书录》、《河汾诗集》、《薛文清集》等。
《为官镜鉴》是作者的压轴之作,议论剖析入微,见解不凡。很多内容都不愧为千古名言,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自律 敢于进谏的魏征   王安石三屈苏东坡   杨恽尖酸刻薄遭杀身   唐太宗自我约束   曾国藩神静心清   乐喜以廉为宝   李固救亡抨时政   张鹏翮一介不取  第二章  用贤 平原君不计私怨荐赵奢   刘邦重用“豪士贤大夫”   孟尝君用人不拘一格   魏文侯用人不疑灭中山   天下中庸有胡广 武丁借梦求贤相   姚崇不因私去贤   刘邦不记旧怨封雍齿   李克仁心荐贤良   诸葛亮用人所长   七擒七纵,诸葛亮收服孟获  第三章 谨慎 马皇后克己绝私   周公妙计扭转时局   夹着尾巴做人的萧何    李斯不辨黑白入迷局    丁公为臣不忠遭杀   乾隆帝严饬鄂尔泰   陈平不卑不亢息众论   臭名昭著的焦芳   商鞅推行法令不计后果  第四章 隐忍 曹操“不念旧恶”   张良喜获《太公兵法》   春申君黄歇的悲哀   喜怒无常的袁绍   秦始皇冷眼旁观吕、嫪专权    交无义和,行必利动的江谧    孟尝君尊贤得义报   以矛制矛,老和尚摆平毕沅     “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第五章 询访 后羿的兴衰存亡   短命昏君秦二世  李林甫弄权误国     司马错远略定巴蜀     远见卓识的陈瓘   孙亮见微知著   李泌明断皇上家事    第六章 慎言 茅焦冒死谏秦王 杨炎色厉取怨 唐太宗谨言慎行 王化基“喜怒不形”    刘禹锡“出言不逊”    宋神宗与“乌台诗案”     叔孙能因势求变 张咏婉言劝友第七章 预防 韩信举事不成反遭灭族   曹植轻佻激怒曹操   低调做人的郭子仪   岳飞之罪“莫须有”    赵普一念之差失相位   王莽篡汉自立   壮志难酬的马援   朱棣佯狂伺机而起   光武“柔道”复兴  第八章 低调 郭子仪功高不震主   诸葛亮自请贬谪   桑弘羊追名逐利自取灭亡   房玄龄推功让能   梁武帝护己之短   孟超然智戏贪官   三将让功   祢衡恃才傲物遭杀身   知无不为的房玄龄  第九章 远虑第十章 应变第十一章 临难第十二章 糊涂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自律【事典】敢于进谏的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他性格耿直,认准的事喜欢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他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一次,唐太宗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一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了已经许配陆家,便将此事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定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之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谏廷诤,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子,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了闷死在怀中。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治皇甫德参的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释评】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曾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在魏征病重时,太宗多次亲往探视。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贞观三镜”的由来。在唐太宗的倡导及魏征的带动下,贞观年代逐渐蔚成直谏与纳谏的良好政风,成就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三镜”确实值得后世治政者深思。【原文】学者大病在行不著,习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处事即求合一,处事即求合理,则行著习察矣。【解译】一些做学问的人,最大的弊病是故步自封,不能究其事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所宣讲的道理不能合二为一。处理事情就要讲求知行合一,合情合理。如此,就可以做到行著习察了。【事典】王安石三屈苏东坡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了建之敏捷。官拜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从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东坡自恃聪明,常多讥诮的言辞。一次王安石与他做解字游戏,论及坡字,坡字从“土”从“皮”,于是王安石认为坡乃土之皮。苏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王安石心中不悦。又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鲵字,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便是鱼的儿子的意思。苏东坡又调侃说:“鸠可作九鸟解,毛诗上说:'鸣鸠在桑,其了七兮。'就是说鸠有七个孩了,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只鸟吗”?王安石听后不再发话,但心中对苏东坡的轻薄非常反感,不久便把他贬为湖州刺史。苏东坡因言辞巧诈而被贬,实为遗憾。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来。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童便将苏东坡迎入东书房等候。苏东坡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得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此老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真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得叫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这几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得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的错。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呀!”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现在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此时已近冬至,苏东坡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于后,苏东坡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竟睡着了,及至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上京来先到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命门官带苏东坡到东书房。苏东坡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王安石原谅苏东坡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东坡献上瓷坛,童儿取水煮了阳羡茶。王安石问水从何来,苏东坡道:“巫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此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别。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唯中峡缓急相伴,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苏东坡敬服。王安石又把书橱尽数打开,对苏东坡言道:“你只管从这二十四橱中取书一册,吟上文一句,我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博,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编辑推荐

《为官镜鉴:解读中国历代为官之道》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把为官者的立身谋略,道德准则,仕途基石以箴言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很多内容不愧为千古名言,一经面世,便引起轰动。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为官镜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本书根据明朝人薛瑄写的一本告诉世人为官之道的书,句句分析,段段讲评,而且点评不是那种枯燥的语言,而是例举出同薛瑄的书中非常相近的具体事例、历史典故来证明书中所说的正确性。在目前这个浮躁的社会,能有作者有时间用心的这么写书,已经非常难得了。可以看出,作者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对读者也非常负责。
  •   让我们学习古人的政治智慧,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刻!
  •   不错的书值是一看
  •   史书都需要自己理解,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