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领导策略8堂课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作者:李宇昇  页数:304  字数:280000  

前言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最显赫同时也最具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他曾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得到清廷表彰,获得“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也曾在处理“天津教案”时留下“汉奸”、“卖国贼”的恶名。不管人们对他的功过有几多评说,有一点想必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曾国藩绝对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好领导”。曾国藩当领导,善权谋而不谋私利,明大势而能高瞻远瞩,忍小事而尽心治大业,堪称今天所有领导者的标杆和楷模。在大清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国藩从镇压太平天国“叛乱”、创办洋务、与各国周旋等大事,到处理日常事务、引荐人才、修身齐家等小事,无一不做到兢兢业业、滴水不漏。他为官三十多年,凭“卓越领导”的名望影响至今,其领导策略、领导智慧值得后世领导者借鉴。一、“入局”是领导者的首要策略,当领导就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入了局,你就能获得竞争的资格,你的出色才华才能得以施展,你的、远大抱负才有了可实现的平台。置身局外看热闹,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曾国藩正是凭借“成大事者,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策略,才打造了辉煌的政治生涯。二、“形象”是领导者的自我定位,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当正确的领导”,在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给自己贴上正确的标签。曾国藩在官场上能够善始善终,正是得益于他正确的形象策略。三、“做人”是当领导的人脉基础。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以个人修养为圆心,处理好上、中、下级的关系。“布局”是认清形势、看清未来,为事业发展找到一条正确而安全的出路。在布局上,曾国藩有眼光,有头脑,善于大处着眼。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巧妙布局,官运亨通。五、“挺经”是领导者耐性的试金石。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受挫折,后来才悟出生存之道,总结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的“四耐”要诀,以隐忍之心谋求长远建树。六、“鉴人”考的是领导者的用人之策,既要鉴别人才,还要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长处。知人善任,用人如器,这正是曾国藩执掌乾坤、治国驭众的独门法宝。七、“协调”是指巧妙地处理各种势力和关系,办事糊涂一点点。由糊涂而聪明,又由聪明而糊涂。曾国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调整自己,协调与外界的关系,为办事减轻各种阻力。八、“自保”是趋利避害、防御风险的处世策略。在曾国藩的字典里,谨慎、谦退是诀中之诀、策中之策。把好自己的关,不惹是生非,给自己的“野心”勒紧缰绳、稳进缓退,心里多一个“怕”字,也就多了一层保险。当领导难,当一个能做事的好领导更难。本书结合曾国藩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发掘曾国藩的领导艺术,从他的入局策略、形象策略、做人策略、布局策略、挺经策略、鉴人策略、协调策略和自保策略八个方面入手,教你如何像曾国藩那样成为一名人脉亨通、办事有道的卓越领导。

内容概要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在其生前和死后一直都毁誉参半。不管人们对他的功过有几多评说,有一点想必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
曾国藩绝对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本书结合曾国藩一生的从政经历,深入发掘曾国藩的领导艺术,从入局策略、形象策略、做人策略、布局策略、挺经策略、鉴人策略、协调策略和自保策略八个方面,告诉今天的读者如何成为一名会做人、有手腕的领导者。

书籍目录

第1堂课  曾国藩的入局策略——做大事要有大权力
在危机时期挺身人局
充分利用历史大势
既要保全实力,又要顾全大局
为官先做好学问
志向是领导者前进的动力
面对大事,敢于迎难而上
把危机变成良机
力支危局,绝不能动摇
找好自己的用武之地
危急时刻要为自己的集团谋利益
要掌握时局,莫“转换时局”
第2堂课 曾国藩的形象策略——当什么官要有什么型
在混乱官场做个“严明官”
敢于扭转“华而不实”的官场风气
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
尽忠是做官第一要招
“勤”字是安身立命的护官符
先靠自己,再靠别人
敌人的长处也要学
领导的口碑靠清廉书写
以身作则,重视下属
领导者要冷静,严格要求自己
第8堂课 曾国藩的做人策略——站得稳,行得通
少树敌,不结党
不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知道怎么说,更要知道说什么
善于沟通是办事的基础
事关成败之时,敢于抗上
坚持圆融行得通
有求于上,有备而发
对下属要恩威并施
刚柔并济,做个不倒翁
不可因一人而坏风气
自己成功,也要让别人成功
第4堂课 曾国藩的布局策略——成大事要有大眼光
把自己和社会兼容起来
不断调试人生轨迹
不得已时,用“滑”字化解危机
用战略眼光审视变局
不变可以应万变
紧紧抓住一个“机”字
内方外圆,能屈能伸
危局中显大度,常存不自满之心
做大事宜缓不宜急
顾大局,敢于硬手腕
维护大局,甘落骂名
第孑堂课 曾国藩的挺经策略——耐得住,打不垮
领导应具有各种忍耐力
忍一步海阔天空
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坚持不懈
从失败中奋起直追
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借助力量,东山再起
做个外柔内刚的“儒官”
倔强起来就压不垮
不抱怨,要挺住
无论胜负都要坚持到底
第6堂课 曾国藩的鉴人策略——会识人,用对人
打造自己的人才库
掌握用人攻心之术
严格鉴才,以朴实为主
建立一套完备的“鉴才”方法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用人所长,也要知人所短
好人才需要真心爱护
特殊时期需要提拔特殊人才
稳重的人最有潜力
“真诚”才能过人才关
第7堂课 曾国藩的协调策略——七分精明,三分糊涂
藏锋敛锐,学会“糊涂”
以诚待人,树立名望
谦怀相待是协调人际的法宝
用“和”字化解矛盾
待人接物应注重尊敬
宽恕他人,成就自己
搞好外交靠的是诚信
用谦让赢得和谐相处
要靠人气闯天下
少一分张扬,多一分实惠
众人皆醉,你就不能“独醒”
第8堂课 曾国藩的自保策略——干实事,不张扬
谨慎是宦海的定风宝珠
居安思危是领导者的座右铭
心知肚明就少说话
少一份贪心就少一份祸
功高决不能盖主
自剪羽翼是消灾纳福
建立最牢固的权力集团
私利可弃,公利必争
薪火相传,保全后路
位极人臣也不可马虎处事
急流勇退,善始善终

章节摘录

领导者要有挺身入局的政治理念。曾国藩仕途的显赫,不是在太平年景靠着溜须拍马成功的,而是在内忧外患的动乱时期闯出来的。当时各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太平军声势浩大。清廷的江山摇摇欲坠,中国的国情也是穷途末路。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置身于汹涌澎湃的政治旋涡中。力挽狂澜。曾国藩的成功,“挺”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很多人面对困境,往往失去了信心,半途而废,曾国藩却有“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劲头,所以他成功了。特殊国情彰显了曾国藩的文章武功,这其实得力于“挺”字。“挺”字之用,并非全凭威猛,其主要表现在:明辨大局,挺身而出,勇于担当;遇到艰危时刻.挺然而立,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形势有利,则一往无前,挺进不疑。曾国藩的《挺经》未能传世,但其一生办事,处处体现出“挺”字精神。曾国藩出山以后,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事事掣肘,历尽艰险,有两次差一点丢掉性命。咸丰七年(1857年)的家居生活,使他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过去。从自己屡战屡败的经历中,他发现,真正的困难并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内部的倾轧和自身的缺陷。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略,总结出了一个“挺”字。他再次出山后,把这个字看做千金不换的秘诀,并传授给自己的亲信。但是真正能体悟到他的深意的人并不多。曾国藩的秘传心法,有十九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老翁,请了贵客,要留客人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挑京货担子的相持着,彼此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语日:“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以过去,岂不两便么?”其人日:“你教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日:“他身子矮小,水田里,恐怕担子浸着湿坏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长,可以不至于沾水。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请你避让。”其人日:“你这担内,不过是菜蔬果品,就是浸湿,也还可以将就用的。我担中都是京广贵货,万一着水,便一文不值。这担子身份不同,安能教我让避?”老翁见劝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日:“来来,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给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他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日:“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你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僵持,就此消解。这便是《挺经》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可以说,“挺经”是曾国藩经历了官场风波以后的独得之秘,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的总结,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和处世手段。曾国藩去世后,关于他自著《挺经》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挺经”所说的是,在开始做事业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刚气,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要刚柔结合。关于曾国藩自著《挺经》,早有此说。如今已出版的《挺经》均是后人编纂之作,绝非曾国藩原书。目前所见最早提及《挺经》的人是曾国藩的友人欧阳兆熊。无沦哪种说法,都各有道理,无需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曾国藩的挺身入局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挺身入局,不同于一般走向仕途的官僚人员。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43岁,当时在京升授礼部右侍郎,又兼署兵部右侍郎。这样显赫的京官,对曾国藩来说,应该是清闲自在的,但是他没有像众多同僚那样安守于恬淡自保状态。太平天国起义于1851年,到1853年,已经发展到江南大部,几乎占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太平军声威浩大,势如破竹,而曾国藩就在这个危机时期挺身而出,放弃悠闲的京官,到湖南搞团练,准备消灭太平军。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形势很紧。同年9月,曾国藩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短短的几个月,曾国藩就从一个处理文案的京官变成了一个购买枪炮、兴兵制敌的武将。直到后来的数场战役,屡遭失败,但是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稳定了清廷的统治局面。就是靠着镇压太平军,曾国藩达到了文治武功,达到了仕途显赫,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是什么支撑他做到了拜将封侯、力挽狂澜?正是他挺身入局的智慧策略。说起挺身入局,自然又回到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为人处世,大到把握时局,小到教育部下,都离不开“挺”字。曾国藩去世后,其婿吴永在李鸿章帐下为幕僚。吴永听过曾国藩“挺经”中“过田埂”的故事,曾经有这样一段回忆:予当时听之,意用何在,亦不甚明白;仔细推敲,还是曾公说得好: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结合吴永的这段话,可知“挺”字指的是不畏艰难,挺身人局,敢于担当。老翁躬身入局,化解了一场纠纷,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曾国藩主张积极人世,充满着对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时刻等候着国家的召唤和委任。他非常钦佩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勇赴国难,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任国家驱使,不计个人荣辱名利。曾国藩以郭子仪为榜样,树立了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当太平军崛起、清廷面临危亡时,他挺身而出,编练湘军。功成之后,他又奉命剿捻(捻军)。剿捻不力,他不放弃,自愿留营效力,“以散员周旋其间,维湘、淮之军心,通吴、楚之血脉,绝不作置身局外之想”。他回到两江总督任上,依旧尽职尽责,为李鸿章出谋划策,打气鼓劲儿。后来他接任直隶总督,办理“天津教案”。因为恐怕激怒洋人而导致战争,故退让较多,从而引起全国公愤,人人都视之为“卖国贼”,他自己也“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结果他被调回两江任上,由李鸿章接办。曾国藩办事妥当与否,姑且不问,但他绝非“卖国”,后来李鸿章办理“天津教案”,基本上维持原议。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当时晚清局面已经山穷水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曾国藩处于那个时期的局中人,能做到以大局为重,实属不易。曾国藩成为晚清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绝非一般政客所比。他的成就在于他的气魄,纵然在危机时期,他依然挺身入局,为国为民尽其才能,还能一路直上、善始善终。与当时苟且偷生、平庸一世的同僚相比,把握时局,顺势而出,是曾国藩最大的官场策略,正如丁汝昌所说:“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曾国藩勇于往事,挺身入局,其动机暂且不论,这种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借鉴的。P3-5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国藩领导策略8堂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多做人的道理,深入浅出,个人认为适合有一定成就的人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