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姚思廉、张传玺、 刘蓉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译者:刘蓉
前言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而自立,建立了宋朝,此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北朝)并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朝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合称为南北朝。 南朝的四个政权存在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刘宋不过59年,最短的萧齐仅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四个政权中,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1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其疆域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 记载南朝历史的史料是比较贫乏和紊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极为兴盛繁荣,但史书虽多,却大都散佚不存,以致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主要只能从现存的有限的正史资料中去求索。就正史而言,今存二十四史中,南朝时期占有四书(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一史(即《南史》)、一志(即《五代史志》,亦即《隋书》诸志),数量似乎不少,但论内容,却远远不如其他朝代正史的内容丰富,且又多重复处。像《陈书》仅有三十六卷,《宋书》之诸志,则将宋之前诸代之制重复一遍(当然这些重复中不排除有新增内容)。至于《南史》,卷数虽多,却与南朝诸史重复至多。 我们这次选译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就是想删去芜杂、重复,帮助读者梳理南朝史的脉络,使其清晰简明,易于读者去了解南朝看似纷繁无序的历史。 《宋书》一百卷,是由梁朝沈约修纂的,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开始,何承天、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都曾参预编撰,著作郎徐爰曾修成《宋书》六十五卷,这些著作都为沈约修《宋书》时所依据。《宋书》中的突出内容,就是颂扬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体现了士族门阀制度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充分发展。除此之外,《宋书》记述保存了不少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具体情况。《宋书·州郡志》中对于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齐书》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计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是由梁朝萧子显修纂的。《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后亦称《齐史》,至北宋,为区别于唐代李百药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南齐书》,而称后者为《北齐书》。《南齐书》亦有志,其中以《州郡志》与《百官志》尤具史学价值。在列传人物的写法上,萧子显能够“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语),因此被后人誉为“良史”(赵翼)。 《梁书》五十六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是由唐朝姚思廉修撰的,不过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日”,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其父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在内容方面,除政治、军事等问题外,《梁书》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也都保存了一些资料,《梁书·诸夷传》还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海南一些国家的历史,记载了它们的传说、风俗、物产,以及我国人民和海南各地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极有价值。 《陈书》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也是由姚思廉修纂的,其中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日”,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缚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陈书》内容不如《梁书》那样充实,较为简略,或许与陈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建树有关。 《南史》八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唐朝李延寿撰。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这种家传的形式是《南史》的显著特点,突出了门阀士族的地位,反映了南朝的社会现实。另外《南史》也增补了南朝各史中所没有的史料,与南朝各史可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最后,《南史》全书的编纂,显示了李延寿父子历史观方面的进步。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有鉴于此,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中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 南朝170年的历史,自有其特点。 一、南朝综合实力不断削弱,最终形成北强南弱局势。 刘裕的两次北伐都曾取得了辉煌成绩,一度收复了关中地区,对北方诸少数族政权都形成了一定威慑。此后,随着北魏统一北方,形势发生了变化。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拓跋焘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宋朝,对宋朝形成了巨大的破坏,当时人说“虏之残害,古今未有,屠剥之苦,众所共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宋书·索虏传》称:“喋喋黔首,……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系虏,自江、淮至于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甚矣哉,覆败之至于此也。”南朝经此空前浩劫,国力大为削弱。此后宋齐梁陈政权更替频繁、门阀士族日益腐败僵化,兵士身份不断低落,自耕小农经济持续衰颓,加上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再次毁灭性破坏,以及陈朝政治的极端腐败,都一步步削弱着南朝的力量,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局势而一蹶不振,最后统一于北方实则为势所必然。 二、门阀士族的势力臻于极盛,但同时也开始趋于僵化并走向衰落,寒门庶族的势力不断崛起。 南朝的世家大族凭借世资,“坐至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王僧达(王导五世孙)在宋孝武帝时为尚书右仆射后,“自负才地,三年间便望宰相”(《南史·王弘传子僧达附传》),僧达的孙子王融,在齐武帝萧赜时期,“自恃人地,三十[岁]内望为公辅”(《南史·王弘传曾孙融附传》),这些都可以说明他们有着非常优越的政治地位。同时世家大族还拥有雄厚的庄园经济基础,陈郡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宋书·谢弘微传》。琅邪王骞(王导六世孙)“有良田八十余顷”(《梁书·太宗王皇后传》)。会稽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今浙江萧山县)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宋书·孔季恭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更是显赫,他们与寒门庶族的界线也越来越严格,两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论》)。为了保持其高贵身份,士族讲究在门第内通婚,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袁氏等大族之间相互联姻,范围始终限制在很有限的圈子里。土族标榜门第,“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连帝王之家也以与士族联姻为莫大之幸事。 然而高门大族的显赫中已经开始酝酿其衰微的必然。士族普遍鄙薄武事,不肯“屈志戎旅”(《宋书·王昙首传》),结果使得寒门庶族逐渐掌握了军权。此外,由于高官清要都由士族把持充任,君主的用人之权只及于卑官寒吏,加上士族官员们不屑于留心吏治,因此许多机要实权和实际吏治都逐渐由寒人掌控了。寒门庶族的势力不断抬头,预示着门阀时代的必将终结。 三、南朝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东晋以来的战乱流离,引发了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这些流徙的民庶以部曲、佃客等身份依附于世家大族,成为士族庄园土地上的劳动力,江南农业经济因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从刘宋时代起,江南稻米的产量,已经压倒北方,所谓“自淮以北(北朝),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南朝),千斛为货”(《宋书·周朗传》),家庭纺织业固然还不如北方,稻米生产量则逐渐要超过北方了,《史记》中所记的那种南贫北富的局面开始根本扭转,正如沈约《宋书》孔季恭等传论中所说:“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鄯杜之间(关中)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韧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到了唐代,“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了。 四、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汉末以来的长期战乱和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为佛教的流传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适合当权者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也为处于苦难中的广大人民指引了一条精神上的解脱之道,因此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并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名僧,他们翻译和整理佛经,撰写佛学著作,发展了佛教思想,使佛教走上了中国化的历程。慧远宣传因果报应,刘宋初年的竺道生则宣传涅槃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这些学说得到了迅速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佛教的发展到梁朝时达到顶峰,梁武帝则是南朝帝王中佞佛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敬重僧侣、大造佛寺,还亲自讲论佛法,注译佛经。他为严格戒律,反对肉食,撰写《断酒肉文》,强令僧尼一律遵守,从此形成了中国汉族僧尼吃素的传统习俗。在佛教思想方面,梁武帝倡导三教同源说,认为儒道二教都来源于佛教,治国方面则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主张三教并用。此时的佛教实际上已经儒学化和玄学化了。 道教在南朝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刘宋时的道士陆修静整顿天师道组织,吸收佛教仪式,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梁朝的陶弘景把某些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引入道教,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使道教从杂乱的多神崇拜的宗教逐渐走向一神为首的宗教。梁武帝经常向陶弘景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南史·隐逸·陶弘景传》)。 总之,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对于儒学和玄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时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佛道盛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全面持久的影响,最终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书力图通过精心的选目和准确生动的翻译,帮助读者了解南朝的历史,了解其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了解这一时期绚烂多彩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宗教、文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成就,从而把握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传承的脉络。
内容概要
本书力图通过精心的选目和准确生动的翻译,帮助读者了解南朝的历
史,了解其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了解这一时期绚烂多彩的思想文化
和哲学宗教、文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成就,从而把握南朝在
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传承
的脉络。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南史》的第[一]册。
《南史》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作者简介
作者:(唐)姚思廉 编者:张传玺 译者:刘蓉
书籍目录
宋书 宋书卷一 本纪第一 武帝(上) 宋书卷二 本纪第二 武帝(中) 宋书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下) 宋书卷四 本纪第四 少帝 宋书卷五 本纪第五 文帝 宋书卷六 本纪第六 孝武帝 宋书卷七 本纪第七 前废帝 宋书卷八 本纪第八 明帝 宋书卷九 本纪第九 后废帝 宋书卷十 本纪第十 顺帝 宋书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 刘穆之 王弘 宋书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宋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四 谢晦 宋书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王镇恶 檀韶 向靖 刘怀慎 刘粹 宋书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 王懿 张邵 宋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七 刘怀肃 孟怀玉 刘敬宣 檀祗 宋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八 朱龄石 弟超石 毛修之 傅弘之 宋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九 孙处 蒯恩 刘锺 虞丘进 宋书卷五十 列传第十 胡藩 刘康祖 垣护之 张兴世 宋书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庾悦 王诞 谢景仁 袁湛 褚叔度 宋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张茂度 庾登之 谢方明 宋书卷五十四 列传第十四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昙庆 宋书卷五十五 列传第十五 臧焘 徐广 傅隆 宋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 宋书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蔡廓 宋书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 王惠 谢弘微 王球 宋书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殷淳 张畅 何偃 江智渊 宋书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范泰 王准之 王韶之 荀伯子 宋书卷六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羊欣 张敷 王微 宋书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王华 王昙首 殷景仁 沈演之 宋书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 宋书卷六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吉翰 刘道产 杜骥 申恬 宋书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王敬弘 何尚之 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谢灵运 宋书卷六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刘湛 范哗 宋书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 袁淑 宋书卷七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徐湛之 江湛 王僧绰 宋书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颜延之 宋书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臧质 鲁爽 沈攸之 宋书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王僧达 颜竣 宋书卷七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朱修之 宗悫 王玄谟 宋书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柳元景 颜师伯 沈庆之 宋书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萧思话 刘延孙 宋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刘秀之 顾琛 顾觊之 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周朗 沈怀文 宋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宗越 吴喜 黄回 彭文子 孙昙瓘 任农夫 周宁民 高道庆 宋书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邓琬 袁觎 孔觊 宋书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谢庄 王景文 宋书卷八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殷孝祖 刘动 宋书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萧惠开 殷琰 宋书卷八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薛安都 沈文秀 崔道固 宋书卷八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袁粲 宋书卷九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孝义 龚颖 郭世道 严世期 吴逵 潘综 范叔孙 许昭先 宋书卷九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良吏 王镇之 杜慧度 徐豁 阮长之 江秉之南齐书 南齐书卷一 本纪第一 高帝(上) 南齐书卷二 本纪第二 高帝(下) 南齐书卷三 本纪第三 武帝 南齐书卷四 本纪第四 郁林王 南齐书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南齐书卷六 本纪第六 明帝 南齐书卷七 本纪第七 东昏侯 南齐书卷八 本纪第八 和帝 南齐书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褚渊 王俭 南齐书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柳世隆 张壤 南齐书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垣崇祖 张敬儿 南齐书卷二十六 列传第七 王敬则 陈显达 南齐书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刘怀珍 李安民 王玄载 南齐书卷二十八 列传第九 崔祖思 刘善明 苏侃 垣荣祖 南齐书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 吕安国 周山图 周盘龙 王广之 南齐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一 薛渊 戴僧静 桓康 焦度 曹虎 南齐书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二 江谧 苟伯玉 南齐书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王琨 张岱 褚炫 何戢 王延之 阮韬 南齐书卷三十三 列传第十四 王僧虔 张绪 南齐书卷三十四 列传第十五 虞玩之 刘休 沈冲 庾杲之 王谌 南齐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十七 谢超宗 刘祥 南齐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到■ 刘悛 虞惊 胡谐之 南齐书卷三十八 列传第十九 萧景先 萧赤斧 南齐书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 刘(王献) 陆澄 南齐书卷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张融 周颞 南齐书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王晏 萧谌 萧坦之 江柘 刘暄 南齐书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江激 何昌寓 谢奫 王思远 南齐书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徐孝嗣 沈文季 南齐书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王秀之 王慈 蔡约 陆慧晓 萧惠基 南齐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王融 谢胱 南齐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袁彖 孔稚珪 刘绘 南齐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 王奂 张冲
章节摘录
义熙元年(405年)正月,刘毅等人到达江津,打败桓谦、桓振,江陵平定,天子重归帝位。三月晋帝至江陵,诏授高祖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江九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徐、青二州刺史,这个月,高祖返回镇守丹徒。改授为都督荆、司、梁、益、宁、雍、凉七州,加上从前为十六州诸军事,原官照旧不变。 四年正月,召豫章郡公入朝辅政,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照旧。 当初伪燕王鲜卑人慕容德在青州僭号称帝,慕容德死去,其哥哥的儿子慕容超继位,前后接连成为边境的祸患。五年二月,大肆掳掠淮水以北,活捉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掠走一千多家。三月,豫章郡公上奏北伐,委任丹阳尹孟昶督察中军留守府事务。四月,水军从京城出发,溯淮水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留下船舰车辆等,率步兵进军琅邪。所过之处都筑城留人守卫。鲜卑的梁父、莒城两个城堡的敌人都四散逃跑。 六年二月丁亥,屠灭广固。慕容超翻过城墙逃跑,被征虏贼曹乔胥擒获,杀死他的王公以下官员,缴获人口一万多,马二千匹,押送慕容超到京城,在建康市斩首。 豫章郡公北伐时,徐道覆便有窥伺之意,劝卢循乘虚出兵,卢循不听。道覆就到番禺劝卢循,卢循听从他的意见,于是率领部众越过五岭。当月,侵犯南康、庐陵、豫章,各郡太守都弃官而逃。这时平定齐地的消息没有送到,就急速派使者征召豫章郡公。豫章郡公最初攻克齐地时,想停下镇守下邳,肃清黄河、洛水一带,征召的使者既到,当天就率军回朝。 镇南将军何无忌和徐道覆在豫章交战,大败,无忌被杀。四月癸未,豫章郡公到达京城,解除戒严,休养军队。 抚军将军刘毅上表南征,豫章郡公给刘毅写信,又派刘毅的堂弟刘藩前去劝阻。刘毅不听,率水军二万人,从姑孰出发。五月,刘毅在桑落洲大败,抛下船舰步行逃去,其余逃不掉的部众都被贼寇所擒。 刘毅失败的消息传到,内外动荡不安。北伐军队刚返回,多有创伤疾病。京城的战士,不过几千人。贼寇攻下江州、豫州二镇,战士十多万,船舰车辆绵延百里。失败逃回的人都说他们强盛。孟昶、诸葛长民畏惧贼寇逐渐逼近,想保护天子过江,豫章郡公不听,孟昶再三请求。豫章郡公说:“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说了!”孟昶担心不能取胜,就上表说:“刘裕北征,众人都不同意,惟独臣下赞同,致使贼寇钻了空子,现在国家危急,是臣下的罪过。现以一死来向天下道歉。”封上奏表,就吞毒药而死。 七月庚申,贼众从蔡洲向南逃跑,返回驻守寻阳。派遣辅国将军王仲德、广川太守刘钟、河间太守蒯恩追击他们。豫章郡公回到东府,大力训练水军,都是大楼船,高的有十多丈。卢循派遣他的大将荀林侵犯江陵,桓谦原先从江陵投奔羌人,又从羌地进入蜀地,伪主谯纵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桓谦和谯道福率军队二万人,出兵侵犯江陵,恰好和荀林会合,相距一百多里。荆州刺史道规在枝江斩杀桓谦,在江津打败荀林,追赶到竹町杀了他。 当初卢循逃走,豫章郡公知道他必定侵犯江陵,马上派淮陵内史索邈率领骑兵从小路援助荆州。又派建威将军孙季高率领部众三千人从海路袭击番禺。江州刺史庾悦到达五亩峤,贼寇派遣一千多人占据要地截断峤道,庾悦的前锋鄱阳太守虞丘进出击打败了他们,豫章郡公整兵完毕。十月,率领兖州刺史刘藩、宁朔将军檀韶等水军南伐。任命后将军刘毅统领太尉留守府,后方事务都委托给他。 卢循收集失散的兵士,还有几千人,径直返回广州。道覆退回始兴据守。豫章郡公从左里凯旋。天子派遣侍中、黄门到所在慰问军队。P4-5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南史》的第[一]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