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司马迁、张传玺、 陈秉才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01出版)  作者:(汉) 司马迁 著  页数:276  译者:陈秉才  

前言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前145~约前90年)撰,全书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总计五十二万余字。记事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中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史记》系中国纪传体正史开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县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他出身史官世家,远在周朝其远祖就曾任史官,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长期做太史令。其父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之职。其父生前就已着手编撰《太史公书》,所以说司马迁撰写《史记》也是继承父亲未竞之志。他童年时曾从事农牧劳动,十岁时开始学习古代典籍,师从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研读儒家经典,博览先秦和汉书诸子百家学术著作,并且掌握广博的天文历数知识,具有了渊博的学术知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所有这些良好的学识修养都是成就他史学、文学杰作的重要条件。    司马迁二十岁时,“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次长途旅行,广泛考察社会,深入了解民情风俗,探寻了许多历史传说的遗迹,搜集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之后他任郎官,侍卫汉武帝。三十岁时,“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为平定西南、开发西南地区做出了贡献,这也为他考察西南地区民族、山川形势、风俗习惯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他创作民族史、边疆地方史提供了丰富史材。三十八岁任太史令,使他有条件遍阅历代典籍、皇帝图书档案,为他编撰《史记》提供了客观条件。四十二岁时,他主持制定《太初历》,随后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司马迁在四十八岁时,因他为李陵降匈奴事件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宫刑。面对奇耻大辱,司马迁没被巨大精神创伤摧垮,反而含悲忍痛更加愤发写作,越发坚定了完成《史记》这部鸿篇巨著的决心。他以历史上圣贤们勇于面对灾难的精神激励自己,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尽管这里有说错的地方,但是它说明《史记》也是“发愤”之作是确定无疑的。他在五十岁时被赦出狱,担任了由宦官才能担任的中书令一职,经过十多年忍辱负重的辛勤创作,终于在五十五岁时完成了倾注他毕生心血的伟大著作《史记》。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迁的宏愿终于实现,《史记》也终成名山之作。    《史记》的纪、表、书、世家、传五体,是史学史上的创举,是古代典籍编撰形成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本纪”仿《春秋》体例,记事以年月日为纲。“表”仿谱牒体例,创立世表、年表、月表形式,言简事丰。“书”仿《尚书·禹贡》、《礼》的体例,记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与事件,其中不乏有关古代科学的记载。“世家”仿《国语》体例,记西周以来诸侯国史。“列传”,有群传、合传、专传,分别记群体人物、经历相似人物、重要人物个人事迹,其中有一技之长的人物传、少数民族传、藩国传、外国传,都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记。《史记》的五体是纪传体史籍的完备整体,对纪传体二十四史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一直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继起的《汉书》,直至《明史》,合称“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断代史,无不依照《史记》开创的体例成书,并被官方钦定为“正史”。《史记》无疑是历朝历代修史的典范,新兴王朝为已灭王朝修史,皆以《史记》的成规修撰,形成所谓“国可亡史不可灭”的不成文规则,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记》的开创之功,如此伟大,足以永垂史册。    《史记》不仅是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古典文学优秀作品。司马迁以他机敏深邃的洞察力和匠心独运的文学艺术手法,刻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形象,确立了传记文学的创作形式,从而具备了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这种创造性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空前的。《史记》所写人物以叱咤风云、名震千古的大人物为主,即帝王将相、圣贤伟人,同时也描写了一些小人物,如食客、市井豪侠、草莽壮士、商贾贩夫、隐士刺客等。塑造这些人物有的弘扬了人物的豪迈进取精神,成为展示英雄人物的画廊;有的描绘了一些人物的悲壮惨烈壮举,成为展示悲剧人物的画廊。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赵世家》、《吴世家》、《越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斯列传》、《扁鹊列传》等篇都堪称杰出的古典短篇小说,其中历史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读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其中一些人物、事件成了后代小说、戏曲题材。汉、魏、六朝以后传记,唐、宋传奇,明、清志怪小说等在体裁形式上多缘起于《史记》。尤其是《史记》的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语言风格,不仅代表了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更是唐、宋以后散文家效法的楷模。    正因为《史记》在史学、文学两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二千年以来在学者中享有极高声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扬雄对它评价都很高。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虽不赞同司马迁的比较自由的观点,但还是对《史记》给予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肯定,他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南宋史学家郑樵高度评价《史记》说:“使百家而下,史官不易其法,学者不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通志·序》)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又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廿二史刮记》)鲁迅先生指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历代学者为《史记》的体大思精,内容之丰富所折服,自汉至今研习《史记》者众,注释、疏证、评论之专著甚多。特别是清代以后对《史记》的研究蔚然成风,名家名著盛极一时,传世版本也极为复杂众多。这里无法一一介绍,仅就其有代表性研究专著及版本略述一二。刘宋有裴驷《史记集解》,唐代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清代有王元启《史记正讹》、梁玉绳《史记志疑》、崔适《史记探源》等,近人有张森楷《史记新校注》、陈直《史记新证》,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程金造《史记管窥》、韩兆琦《史记评议赏析》、王利器主编的《史记译注》等,可做今天阅读《史记》的主要参考书。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司马迁十篇未完成,“有录无书”,西汉刘向整理皇家图书时,曾建议续史,到后汉续者竟达十九人,但仅有西汉侍郎褚少孙所补十篇补人《史记》一道刊行于世,凡褚氏所补文字,前面均冠以“褚少孙日”字样。    关于《史记》版本,从传抄进入刻印,始于北宋。第一个刊本始于淳化年间的《史记集解》,因残缺而于景韦占、绍兴年间重修,其中还有元末明初递修本,今幸存,被视为海内珍本。南宋有绍熙黄善夫刻本,有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刻本,元代有中统、大德、至元年间刻本,明代有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刻本,其中万历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南监本,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简称北监本,崇祯年间有毛晋汲古阁本。清代有文澜阁本、乾隆武英殿刻本,同治金陵书局刻本。现代有中华书局的繁体、简体两种标点排印本,是今人研究、阅读《史记》的主要依据。    为了避免与《汉书》重复翻译,本书做了一些节选,凡是汉代部分均删除不录。先秦部分个别段落文字也有删节。十表只录序言,表格一律不录。八书除汉代部分删除外,有关先秦部分也有删节,尽量选录其中精彩内容。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疑难之处参考了前人及当代研究成果,对有定论的译文也尽量选用成说,不再标新立异。对有争议的译文,则比较众说,参考己见。在翻译原文时,如遇原文文意易懂之处,便使用原文,不再多费笔墨做重复性引申翻译,以便保持译文的简明。翻译古文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难免有错陋之处,见笑方家,敬请指正。    陈秉才    2010.12.26

内容概要

  《白话精华24史:史记1》初名《太史公书》,司马迁(前145~约前90年)撰,全书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总计五十二万余字。记事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中期,长达三千年之久。《白话精华24史:史记1》系中国纪传体正史开山之作,故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白话精华24史:史记1》的第〔一〕册。

作者简介

作者:(汉)司马迁 编者:张传玺 译者:陈秉才

书籍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三 殷本纪第三卷四 周本纪第四卷五 秦本纪第五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章节摘录

黄帝生二十五子,独立建姓的有十四子。    黄帝居住轩辕丘,娶西陵氏之女,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妻,生二子,二子都成了天下的君主。长子玄嚣,即青阳,下封为江国诸侯;次子昌意,下封为若水诸侯。昌意娶妻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高阳德行高尚。黄帝去世后,葬在桥山。他的孙子,昌意之子高阳继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项帝,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他镇静沉谋有远虑,通达明理;善于教民种植五谷,圈养牲畜,开发土地,办事顺应季节效法自然,敬奉鬼神并制订礼仪,教育民众,陶冶民气,沐浴斋戒、祭祀天地神祗。他北上幽陵,南下交陆,西至流沙,东进蟠木。各类动物、植物,四处山岳河湖之神,凡日月所照耀之处,无不服从归顺他。    帝颛顼生子名穷蝉。颛顼去世,玄嚣之孙高辛登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黄帝之曾孙。高辛之父峤极,娇极之父玄嚣,玄嚣之父就是黄帝。玄嚣、娇极不曾称帝,至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颛顼之侄。    高辛生来神异,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遍施恩德,广利民众,不为自己谋利。聪明辨析,以知远方;精于观察,以知精微。顺从天意,掌握民众之需。仁爱有威,宽厚信义,洁身自好,天下归服。他收获土地的物产而节约使用;抚慰教育民众而顺应时势加以利导。制订历法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季节的变化,明了鬼神从而恭敬事奉。高辛神态庄重,德行高尚;行事合于时宜,衣着平凡。他的恩德似水灌大地,公正不偏遍天下而无遗。所以,凡日月照耀、风雨施及之处,无不归顺。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又娶姬訾氏之女,生挚。帝喾逝世,长子挚继位。挚即帝位,不善治国,由其弟放勳接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勳。他如天一般仁爱,像神一般聪慧;靠近他,如太阳一样温暖;远望他,如白云一样高洁;富裕而不骄横,高贵而不跋扈。他头戴黄帽,身穿黄服,乘坐白马红车。他保持高尚品德,团结亲近九族;九族和睦,又使百官熟知职守;百官恪尽本职,四方诸侯便能和睦合作。    尧然后命羲氏、和氏,恭顺天意,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以制订历法,谨慎地教民不误农时。他分别任命:羲仲居郁夷的旸谷,恭迎日出,有序农耕。据春分黄昏中天鸟星出现,确定仲春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分散劳作干活,鸟兽交尾育子。又命羲叔居住南交这个地方,有序安排夏天的农活,据夏至黄昏中天大火的出现,确定仲夏季节。这时,人们生活安逸快乐,鸟兽换上了稀疏的新毛。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送落日,管理监督秋收,秋分之夜,昼夜革分,据黄昏时虚星出现在南方,确定仲秋季节。这时民众欢乐,鸟兽的羽毛长齐。再命叔和居住北方的幽都,抓紧安排好过冬事宜。据冬至黄昏昴星的出现,确定仲冬季节。此时民众穿冬装,进屋避寒,鸟兽都长出细密软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校正四季时令。帝尧还向百官公示,各种事都要按时办好。    帝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长子丹朱明达聪慧。”尧说:“唉,他不讲道理,无德,好争,不能任用。”尧又问百官:“还有谁可以?”谨兜说:“共工广聚民众,遍施众事,可以一用。”尧说:“共工善于巧辩言辞,办事无能;外表貌似恭敬,内心却连上天都敢怠慢,不可任用。”尧帝又问:“唉,四岳长老,洪水滔滔,汹涌浩荡,包围了山岭,淹过了高地,众人都忧心忡忡,哪个有能力治水?”大家都说鲧行。尧说:“鲧违背教化命令,伤害人类,不能任用。”四岳长老说:“他的才能很突出,不妨试一试!要是真的不行就算了。”尧便听从四岳,任用鲧。鲧治水九年,治水没有丝毫成就。P2-3

编辑推荐

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史记》的第[一]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