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往事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作者:金满楼  页数:340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北伐军横扫中原之时,曾经“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吴佩孚在败局中迎来自己54岁的寿诞。在寥落的寿宴上,昔日风光无限的吴大帅赋诗一首:  民国军人皆紫袍,为何不与民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  此诗意境悲凉,似有无尽的落寞与沧桑。在十几年南北征战后,吴佩孚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也陷入了无限的迷惘和愧悔之中。是啊,辛亥革命打开了国内战争的潘多拉盒子,而所谓“武力统一”,不管是军阀也好,革命党也罢;成也好,败也罢,终究不过是改朝换代,另换一帮人上台唱唱跳跳。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千万农民的子弟白骨累累,荒弃于野,最终承担代价的,仍旧是那些无辜的草民。一部所谓的军阀混战史,其实就是一部黎民百姓的血泪史,可谁又能抗拒这历史的洪流呢?  历史终究是历史,它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很多时候,历史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条“问题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的线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最直白的解释便是,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  1912年到1927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称之为北洋军阀时期,这段历史颇为复杂。之所以说它复杂,原因是这段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同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又有军阀、政客、文人等不同品种,这些人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朝秦暮楚,时聚时散,要想把他们理出个头绪来,却并非是一件易事。  好在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了一个“四四划分法”,算是比较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四四划分法”,便是从1912年到1928年的这十六年间,正好可以以四年为一段,按顺序排列如下:1.袁氏当国(1912~1916);2.段祺瑞的皖系主政(1916~1920);3.曹锟吴佩孚的直系主政(1920~1924);4.张作霖父子的奉系主政(1924~1928)。  唐先生的“四四法”虽然不是至为准确,倒也将这十六年的北洋军阀混战史分了个脉络清晰。在将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作霖几个主线人物确定后,像张勋、冯国璋、黎元洪、徐世昌那些匆匆过客及其王占元、李纯、张宗昌、孙传芳等大小配角们就不至于喧宾夺主,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目前读者手里拿到的这本《北洋往事》,之前曾在笔者的网易博客及天涯、凯迪等论坛上连载过,静雅思听网也曾录制过朗读版,最初连载的名字叫《民国往事》,但因为笔者才力不济而只写到1927年(即北洋时期);而在出版过程中,因篇幅的限制而删除了部分章节,因此与网络版、朗读版稍有不同,敬请读者及听友谅解。  金满楼于上海鹤林阁  2010年5月

内容概要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紧要关口,但民国的未来之路却注定要历经坎坷与波折。在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下,一代枭雄袁世凯以权谋治天下,但洪宪帝制却将其推上绝路。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再度陷入到南北分裂的危险境地。在南与北、血与火的冲突中,北洋军阀内部又分化为皖系、直系、奉系等派别,其间朝云暮雨、风云变幻,演绎了民国史上最纷繁复杂的一段乱世传奇。

作者简介

金满楼
原名金松,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生于七十年代。独立作家,专注于历史写作与时政评论。出版作品:《历史不曾心软》、《晚清帝国回忆录》、《晚清的最后十年》、《女人当国》、《这才是晚清》、《北洋野史》、《大清野史之谜》。

书籍目录

楔子
一 落第的秀才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二 枪杆子里出官衔,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三 新官上任三把火,载沣要杀袁世凯
四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五 武昌楼上风云起,小排长断送了大清朝
六 各地纷纷独立,清廷大势已去
七 袁世凯从容拔树,摄政王退政慌张
八 孙中山海外归来,袁总理妙计逼官
九 宗社党妄图保皇,革命党炸死良弼
十 优待条件要商量,清帝退位凄惶惶
十一 定都之争闹纷纷,兵变突起系谁主张?
十二 袁世凯当上总统,唐绍仪南京组阁
十三 新内阁危机重重,唐绍仪负气出走
十四 陆征祥组阁难产,袁世凯多重斡旋
十五 宋教仁的理想:和平竞选!
十六 宋教仁遇刺与可能的真相
十七 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
十八 袁世凯的“总统制造记”
十九 国民党解散,国会也解散
二十 黎元洪人瓮,瀛台安置副总统
二一 《二十一条》的真相与屈辱
二二 袁克定的“太子梦”
二三 古德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二四 “筹安会”干不过“请愿团”
二五 开弓没有回头箭,皇帝不当也不行
二六 蔡锷揭起了“护国”的大旗
二七 窝里反,二陈汤,皇帝友人不买账
二八 “关门皇帝”羞愤而终
二九 好运气,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
三十 “府院之争”:一场新的斗法开始了
三一 “菩萨好拜,小鬼难缠”
三二 你说要断交,我偏不批准
三三 “督军团”大闹总统府
三四 张勋人京调停,请错菩萨拜错神
三五 慌慌张张闹复辟,轻轻松松讨逆军
三六 闹剧一场:复辟余闻笑话多
三七 总统轮流坐,今年到我家
三八 三湘大地烽烟再起
三九 冯总统与段总理闹翻了脸
四十 段祺瑞三任总理,徐世昌就任总统
四一 欧战结束,南北议和正当时
四二 惨败!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
四三 五四暴起狂飙,神州风云激荡
四四 五四之后的民众洪流
四五 老段也弄起了枪杆子
四六 秀才的江湖:“吴大帅”的崛起
四七 靳云鹏内阁风波与短命的直皖战争
四八 直奉首战,吴佩孚威震中原2
四九 黎元洪法统重光,曹锟贿选总统V
五十 东北王厉兵秣马,直奉再战
五一 冯玉祥发动政变,段祺瑞再度出山
五二 张宗昌大举南下,孙传芳五省联军
五三 郭松龄倒戈,奉系阵脚大乱
五四 “联冯讨奉”与“联奉讨冯”
五五 段祺瑞下野后的北洋残景
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彰德秋操数年后,隆隆炮声早已烟消云散,人喊马嘶的练兵场也在乡民们的记忆中日渐淡忘。当年被数万大兵践踏过的山川旷野,如今也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好似那太行默默,依旧春花秋实;洹水依依,曾经万古长流。  天高气爽话中秋,太行山下、洹水河边某座高宅大院里,陡然又响起了本地罕有的喧闹,只见院中戏台高筑,锣鼓喧天,虽然宴席上早已是高朋满座,但宅前大道上的来往宾客们却仍旧络绎不绝,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一天,也好似当年秋操的天气,尽管阳光高照但已略带寒意,所幸主人待客有道,各方宾客在杯觥交错、相互致意间,其气度显然非一般的地主老财家所能相提并论。  正当园子里排开酒席、戏班鸣锣开唱大戏时,突然一匹快马从远处大道上疾驰而来。看来,这位骑士不像是来赴宴,而是要报告一件急如星火、了不得的大事。在众人停杯错愕间,报信人已经勒住缰绳,飞身下马,只见他拨开人群,三步并作两步的赶上前,从怀里掏出一封电报呈给其中的一位矮胖老者,也就是宴席中被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  这时,戏台上也识相地停止了吹拉弹唱,诸宾客都屏住呼吸,试图从当事人的脸上看出些许端倪。矮胖老者倒还算遇惊不乱,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接过电报,但当他看完电文后却突然脸色大变,在杯子跌落脚下的瞬间,他失声道:“大事不好!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此矮胖老者,你道是谁?乃是三年前便赋闲在乡、朝野内外大名鼎鼎的袁世凯是也。  这一年,是辛亥年;这一天,是1911年10月11日,也是袁世凯的52岁生日。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在数百年问,老袁家原本也是默默无闻,不过家道还算殷实,在免于饥馑之忧的同时尚有余力,数代人都是以耕读传家。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篙子翘了,还是文曲星偶然路过他家,这袁家突然间便忽喇喇的发了……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乖乖,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就成了当地望族。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这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的“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的“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常说,科举乃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也就是说,要想科举得中,一要靠命,二要靠运,三要靠祖坟的风水,四要靠先辈积阴功,这第五才轮到读书。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头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这举人和进士哪个不是过十五关斩十六将、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大牛人(要不怎么说范进同志在中举后会激动得发疯呢?)。那时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多如繁星,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你想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真是了不得、不得了啊。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袁家虽然显赫,但家里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将兵,并在疆场上与太平军、捻军以命相搏,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最终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袁甲三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两位的寿命更短,分别在52岁和48岁便告离世。  说完了袁甲三家,再来说说袁世凯家。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是袁甲三的长兄,他老人家和弟弟袁甲三相比,文才差得太远,不过混了个秀才(而且还是捐的)。好在袁树三的儿子袁保庆还算争气,不管怎么说中了个举人,算是给袁树三挣回了点面子。不过,袁保庆有一遗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却依旧膝下无子,于是便在与父亲商议后,从兄长袁保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袁树三的大儿子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虽然不如弟弟袁保庆,但他比弟弟会生孩子,而且一口气就生了六个儿子,这过继给袁保庆的就是其中的老四。  这老四是谁呢,不说大家也猜到了,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凯啊。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赖,他七岁的时候便离开老家跟着嗣父袁保庆在外地的大城市生活,见过不少世面。袁保庆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在家族的荫护下官运亨通,他曾经在济南和南京等地为官,还放过盐法道这样的肥差。可惜的是,袁家的魔咒对这个举人大老爷更加残酷,袁保庆比叔叔袁甲三和两位堂兄弟更要短命,他活到44岁便抛妻弃子,离开了人世。无奈之下,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十四岁的嗣子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他离六十岁那道门槛还差得远了。  袁家当时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毕竟是孤儿寡母,也颇为可怜。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这位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他在回乡省亲的时候见他们母子可怜,而袁世凯年纪虽小,但看上去天资聪颖,似乎人才可造,于是便将这个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让袁世凯跟随他读书,日后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跟着堂叔袁保恒去了北京。  可惜的是,虽然袁保恒自己是个饱学的翰林,但袁世凯在其严格教导之下仍在乡试的时候两试不中,就连当时另一位在京为官的堂叔袁保龄也说袁世凯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据说,袁世凯在羞愤之下将以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娱光阴耶?”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天王就另立门户,造反了。不过话说回来,那时考不中举人真是太正常了,比袁世凯年长一岁的康有为算是有才华吧,可他老人家考举人的时候照样五试不中,足足虚掷十六年的光阴!如此看来,科举顺利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多为守成之臣,而科举之路坎坷者如康有为、袁世凯则多有叛逆之心,或者说更有改革的需求和愿望,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但也许是定数,袁家的那个魔咒随后找上门来,袁保恒于1878年因感染时疫而病逝于开封任上,袁世凯只好再次返回了项城老家,当时他刚满20岁。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这一年分家,袁世凯以袁保庆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丰厚的家产。  由于袁世凯过惯了大都市的生活,因此他在老家呆的时间并不长。在分家之后,他很快便搬到陈州居住,由于家中的长辈大都离世,年轻的袁世凯无人看管,他当时最爱好的活动便是饮酒交友,常常是一醉方休;或者郊原驰马狂奔,行为放荡不羁。陈州府的太守吴重熹是袁家的世交,他见袁世凯不肯读书应试,也常常加以劝戒,但袁世凯并不醒悟。  袁世凯不喜欢读书是有原因的,他学习科举制艺但又不守绳墨,不愿受此束缚。譬如他喜读周犊山的文章,但仅限于摘取文中豪迈不羁的语句而从来不肯卒读,也不求甚解。有一次,袁世凯的老师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他撰写一篇八股文。袁世凯交卷后,王雁臣发现其所作之文有模仿周文皮毛之痕迹,但文章却逻辑蛮横无理,野性难驯,而且前后词句多不通顺。在文中,有一段最为可笑,日:“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曾有一个老师名叫曲沼,此人颇擅武艺,曾教袁世凯练过拳术,后来袁世凯喜欢驰马试剑,估计与此有关。年轻时的袁世凯喜欢骑马,而且善骑悍马,他在归里守制时最爱读兵书,虽不能通晓其中的含意,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言,大加卖弄。当时在他的书房中,曾摆满了六韬三略之类兵书,各种版本都有,当时人送绰号“袁书呆”。  对于这个绰号,袁世凯很不以为然,他曾经对人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敌万人之书,才知道好勇斗狠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要是我手上有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许多只从教科书的单一渠道来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北洋与军阀二者之间的关联是如此的密不可分,血脉相连。即便到了今天,岁月车轮轰然而过,历史的尘埃早该落定,但北洋的历史仍旧迷雾重重,真相难现。辛亥年开启的革命之门,直到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中国社会变化之剧烈、之复杂、之动荡,远非简单一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可论定。对这一段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历史的重新审视,不仅需要研究者有足够的功力拨开层层迷雾,更需要一种大历史眼光,透视整个中国社会在二千多年帝制崩塌之后所遭受到的阵痛、迷惘与挣扎。  ——《南方都市报》副刊部首席编辑 刘炜茗  北洋之历史,不仅在其政局之波谲云诡,悲剧、喜剧、闹剧不一而足;更堪注目者,当为斯时乃古老帝制向现代国家之艰难转型,其进与退、成与败、得与失,皆影响深远于后世。  ——《流血的仕途》、《嗜血的皇冠》作者 曹三公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洋往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袁世凯称帝,再到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成各个派系,对北洋军阀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   北洋,觉得很悲壮的名字,从这里看到了更多的细节让人感动
  •   内容大部分都是在讲袁世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引用史料原文,感觉有演义的色彩
  •   书不错就是有残页。。。。不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