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刘琳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傀儡戏作为一种“泛戏剧”形态,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物理特性上的优势,一直活跃于演出一线和一些仪式中;另一方面,理论界对其的关注实在是太少,甚至,连什么是傀儡这样最基本的概念界定都没有定论。自孙楷第先生提出中国戏曲可能起源于傀儡戏影戏之后,学界虽有评议,但多以其不经,短暂的几个涟漪之后,复归平静。
本书作者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先把傀儡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严密界定,对文献中的木人和民间口头中的木偶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逐一厘清。然后考证傀儡之源,傀儡戏之源,使这一研究对象的“源”清晰起来。
之后的篇幅从文献和文物两个方面对宋代的傀儡戏进行深入研究。六种傀儡戏形态中,肉傀儡、药发傀儡二者争议最大,本书于此贡献良多,在民间找到了人活跃着的形态,并和文献逐一对应,解决了这个学术难题。另外宋代文献中还有“鲍老”的概念,学界长期将它与傀儡戏混为一谈,书中对此也详加辨析。影戏与傀儡戏也长期纠缠在一起,且其源流同样模糊。作者只用了一个问题便消解了影戏起源的难题:宋代始开宵禁,之前怎么会有影戏演出的空间?
孙楷第先生的“傀儡说”失之简略,本书作者对前人材料重新解读,辅以田野调查得来的新鲜证据,对“傀儡说”进行了辨析补正,这样一来,傀儡戏于中国戏曲的关系便清晰多了。几十本书的观点仍有偏颇,后来者也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这一重大课题。
作者简介
刘琳琳
男,山西省应县人,文学博士。1995年毕业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04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就职于大同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现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杂志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