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欧洲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何力  
Tag标签:无  

前言

“践行”的意义到世界各地去,都是为了寻找一次“艳遇”。与阳光、大海,与城市、村舍,与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习俗、制度相遇,发现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和美,同时也唤醒自己,重新发现自己。当年黑塞漫无目的地在阿尔卑斯山区旅行,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旅行者,内心深处都渴望一次“艳遇”,“艳遇”不是对某位姑娘的,而是对整个世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充满深情的关注,因为只有在“艳遇”中,人才会真情专注地凝视,无私地欣赏、体验,内心充满善意与爱。或许这就是“践行”的意义。在今天这个讯息密集、交通快捷的社会里,人并不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意义与他人的生活。现代人可怜的头脑里,像蚂蚁窝一样攒动着各种离奇的观念与费解的数据,它们的作用不是使这个世界变得亲切熟悉,而是遥远陌生。人生活在信息里,而不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能深入不同社会民族的生活中“亲证”,就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环境与意义。“践行”的目的在于“亲证”。我们从各种渠道获悉这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源起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全世界蔓延。这场危机在过去的几年里,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可能恶化,谁也不知道这场危机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制度与生活,它将如何结束,什么时候结束,结局是什么样子。资讯为我们剪贴各种消息碎片,不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危机的意义,而是让我们从“消费”新闻中获得快感;经济学家为我们解释危机的意义,既难分析出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也未必能够提供解决危机的办法;政治集团为走出危机制定各种政策,动机与目的可能都不在危机本身,而在维护或获得某种权力。在这个陌生的、破碎的世界里,为了把握我们生活和世界的意义,我们必须“践行”、“亲证”,发现问题、觉悟道理。什么是人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经济危机”?当有人生活在经济危机深处,却坐在闹市餐馆里,兴高采烈地向你讲述危机是多么严重,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可怜,你会感到某种怪异,危机究竟是个“财政数据”问题,还是个“现实生活”问题?当有人跟你讲述他们在异乡创业的艰辛与成功,你会突然感到某种莫名的哀怜与恐慌,他们不是没有“危机”,而是危机没有“爆发”,因为他们从来就在危机中,危机不来亦不去。当有人告诉你,他们的国家没有经济危机,人们忙碌着争取更好的生活,你却可能意识到,他们的经济可能暂时没有危机,但国家依旧在某种历史性的危机中,这是地缘政治的宿命。当有人得意地宣称,凡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中国制造”,你不能细想,因为这个世界不公平,为什么有人就注定投胎为牛马,一生劳动储蓄;有人就注定投胎为猪,生前快乐地哼唧着,哪管死后被吃掉?什么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动因?经济危机不仅是经济的,还可能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危机,它由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造成,也可能动摇一种既定的社会制度,完善或改变现代性社会制度,现在是时候了吗?我们这个社会是否存在着某种“根本性错误”?又错在那里?我们有能力改变吗?经济危机的原因,不仅是经济的,还可能追溯到深远的文化传统与人性特征,可能追溯到塑造我们历史与性格的某种观念或“观念误区”,数千年铸成的事,难道数年就可以改变吗?“践行”、“亲证”,让我们发现问题。思想不是由“好答案”构成的,而是由“好问题”构成的,否则思想转瞬间就会成为教条。欧盟的经济危机,不仅是欧盟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向世界经济体系蔓延,还考验着世界政治体系。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我们可以宽容某个族群的“被动习性”并制定某种包容性政策,那么为什么“欧盟”不行?如果欧盟是一个“整体”,为什么不能在制度上包容某几个国族的“被动习性”呢?这让我们怀疑“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合法性,难道现代世界的最高集体形式只有“国家”一种选择吗?我疑问,故我思想;我思想,故我存在。可问题是,我们觉悟到的我们的存在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呢?经济危机是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感冒”,它不可避免,但也不可忽视,转成“肺炎”就可能致命。人们必须警觉并努力,人是一种危险的动物,当他们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会兽性大发。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因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经济危机”的黑手。经济危机仍在蔓延,我们有办法吗?这个世界仍是个危险的世界。而我们,又注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有再多的不如意和危险,再多的荒唐和苦难,我们也别无选择。弱弱地再问一句:这个世界会好吗?

内容概要

《另一个欧洲》是继《不安的生活》和《傻世界,笨生意》后,何力主编的另一新书。介绍了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和波兰这些欧洲国家目前的经济、生活状态,以及经济危机对其的产生的影响。深陷欧债危机,慵懒的意大利人正在重新奋起,西班牙人也在中国人的影响下走上了转型之路,一枝独秀的德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中仍旧持续增长,作为危机导火索和受其影响最严重的希腊依旧享受着度假,几乎没受到危机影响的波兰正勇敢地领导着欧盟走出经济泥潭……透过《另一个欧洲》你会看到一个完全颠覆你想象的欧洲。
海报:

作者简介

何力,从事传媒行业24年,曾服务《中华工商时报》、阳光媒体集团;是《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的主要创始人;做过一段《财经》杂志主编。2011年6月与王涌、李国卿等共同创办《全球商业经典》。

书籍目录

01意大利——新欧洲人来了 欧洲时间 04中国人来了 07“中国速度” 14新新欧洲人 20到意大利“挖”人才 32离开意大利 39西班牙——和中国人一起转型 “经济动物” 44故乡与他乡 49转型之路 54“中国人长生不死” 58归程 61德国——厚重是一种力量 印象德国 63是时候谈谈德国了 67重识德国制造 72西门子的孩子 78“我们不把企业文化贴在墙上” 85赶场 91人,都是有出身的 99娜塔夏 103希腊——迷失在自由中 欧洲的起点或终点 106假如俄狄浦斯王再生——谁是凶手? 117今日苏格拉底的问题——反省自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国人来了 8欧元,这是北米兰圣乔瓦尼一家华人理发店男子剪发的价格。一个欧美人和一个经济学家第一次看到这个价格时可能都会感到震惊。在欧美这些人力成本高的国家,随便剪个头发就要30到50欧元,讲究点的100欧元都下不来,8欧元实在太低了,他们都不好意思不多给点小费;而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这个价格可能会动摇他的世界观。 在国内经济系学生所必修的《国际贸易学》里,有一节专门解释了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商品由于相对便于流通,国际贸易最终会让各国相似商品之间的价格趋同,而相比之下,服务由于难以流通,价格会保持比较大的差异。经济系老师在讲授这个概念时,往往就会以理发行业为例来说明。这一理论是整个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之一,它遵从逻辑,同时也符合现实,令人难以置疑。但在意大利,这一看似坚固的理论岌岌可危。意大利的华人发廊将理发价格拉低到了原来的1/4,甚至1/6、1/10。 周六晚上9点,圣乔瓦尼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但推开这家名为“Nadia”发廊的大门,仍然有四五个人在坐着排队。意大利名字叫Nadia的女店主是温州人,她招呼我坐下,我问她我要不要晚点再过来,Nadia告诉我,用不着,马上就能轮到我。果然,三个理发师片刻不停地刀剪翻飞,店主也亲自为顾客修眉、吹干头发,不到一刻钟,在我前面坐着的四五个人就已经全部剪完。 一位四十多岁的师傅示意我坐到椅子上来。我还没坐稳,师傅已经用电推子给我推掉脑袋后的一大半头发了。“您不问问我怎么剪么?”我说,师傅这才指着墙上一张“经典唯美原创发型图集”让我挑,我看着那些与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小虎队成员似的发模,扫了一圈后说:“照着原来的剪短点就行。” 师傅一边麻利地推着头发,一边向我解释,意大利人的剪法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一剪子一剪子地剪,而他的剪法是先用电推子推出个大概齐,然后再细剪几刀。“我们要是像意大利人那样剪就挣不着钱了。意大利人慢工细活,我们是以多取胜。” 没说上几句话,我的新发型已经完工了,整个过程还不到五分钟。除了一个烫发的姑娘还得捂着头等会儿,我差不多是今天最后一个顾客。老板娘开始盘点今天收到的小费,仅周六一天,这家位于米兰郊区的理发店光小费就挣了130欧元,我问老板娘生意是不是天天这么好,她说今天是周末,不过平时也不错,“因为我们的师傅技术好。” 剪完头,我去理发店旁的冰激凌店买了一瓶水,这家店是整条街除了理发店外唯一还开着的另一家店。刚好路过的理发店老板娘看到我,又跟我打了个招呼,告诉我这瓶水不用付钱了,因为这个冰激凌店也是她的。聊了几句后,老板娘Nadia还邀请我第二天去米兰的华人街“PauloSapi”一起吃火锅,大家AA制,条件是“如果我们能提前一个小时下班的话”。 理发只是华人在意大利进军的若干行业之一,在服装业、采石业等行业,中国人都赢得了一席之地。除了吃苦耐劳,他们的秘诀是:灵活机动,效率优先。虽然说中国人人力成本低,但是在欧洲生活的成本摆在那儿。 低价格和高效率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速度,价格也不会这么低。因为每天剪的头发多,这些温州发廊挣的也不比意大利发廊少。

后记

为《全球商业经典》系列图书写序对我来说是很勉强的一件事,因为书的内容是王涌、国卿带领我们《全球商业经典》杂志的内容团队合力完成的,我只是挂了个名。但想到好像是一位哲学家说的:没有序言的书是令人失望的,这就好比到人家赴宴,进门便直接被带到餐厅,少了前奏的烘托似的,序言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编者对书的感情。显然,对这个系列丛书,我是有感情的。2011年夏天,我们创办了一本新的杂志——《全球商业经典》,这是一本以商业为起点,关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战略、商业模式、投资机会的前瞻性杂志;同时它也是一本好读好看的杂志,是一本希望在信息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坚守阅读的深度与锐度的杂志。在“全球视野、中国主张、创新实践”的编辑方针下,《全球商业经典》力图超越传统的新闻维度,推演商业、社会的深层逻辑趋势,把信息碎片整合为清晰的图景,告诉人们嘈杂背后的真相、混沌中隐藏的秩序、万物并作而共赢的路径和一个时代的价值归属。如纪德在《地粮》中说: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我们希望杂志是一种目光,投向哪里,就有对存在本身的有痛感的触摸,传递的是关心和关爱。如我们杂志的执行总编辑王涌在创刊号的卷首语中写道:我们全新上路的自信和乐观,就来自于我们要忽略表面的变化,抓住深层的未变。由此,我们选择与其让读者知道一百件事,不如让读者明白一件事。一本商业杂志,如此选择,是因为我们没能力把复杂的商业世界简单化。因为基于人性的商业世界是复杂的,其包含理性、感性、欲望、想象……这是一个多声部的复调世界,却总被“聪明”地简化为“成功学”的一个音符,且有一支巨大的单音伴奏队伍。我们不愿再做伴奏队伍中的一员,更不愿做伴奏队伍中的南郭先生。琴有多弦,为何只弹一弦?音有七符,为何只奏一符?的确,如何在飞速旋转的时代找寻一块属于我们的天地,属于我们独有的看待生活与商业的视角,在当代社会,如何与商业世界融洽并富有特质与创造性的建设未来——重新认识市场、理解竞争、懂得生活,建构人与商业的新关系,这对身处无所不在的商业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全球商业经典》系列图书便是我们怀着这样的动机与情感,对《全球商业经典》杂志精华内容的重新编辑与整合的产物。哲学家瓦尔特•本杰明在他的回忆录《柏林童年》中说,如果没有在火车站等很长的时间,旅行中最大的快乐就被剥夺了。高效率与一致性是资本的最爱,而独到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我们与之抗衡的武器。希望我们《全球商业经典》系列丛书能给你带来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是《最后的晚餐》真迹、大卫像的原作,还是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都弥补不了一些中国游客对欧洲的种种失望,他们更希望看到新的、快的、直接的、犀利的、刚猛的,而不是旧的、慢的、迂回的、隐晦的、含蓄的,而这些,恰恰是欧洲人珍视、试图保留和呈现的。——摘自《欧洲时间》一个中国人出差到柏林,他经过市内一个建筑工地——显然是在盖一座楼——还没起来,所以看不出多高。一年后他又经过原地,发现与第一次相比,整个工地几乎没多大变化。他忍不住问:“这楼要盖几层?”“4层。”“要建多久?”“4年。”“这么久?”“建好后能用400年。”——摘自《是时候谈谈德国了》我有位朋友,在雅典生活许多年,问他为什么喜欢希腊,他说希腊治好了他的警察恐惧症。过去没做坏事见警察心也慌,还以为自己上辈子是个罪犯。到希腊后才发现,希腊的警察真“窝囊”,于是找回了做公民的尊严。——摘自《假如俄狄浦斯王再生——谁是凶手?》

编辑推荐

《另一个欧洲》是继《不安的生活》、《傻世界 笨生意》之后,“全球商业经典”精彩奉献第3本,探访世界“10人组”最新报道!如今的欧洲到底在经历什么?身处欧洲的中国人,都在做什么?真实的欧洲,远不是媒体报道和你想象的样子;让你看到意大利的崛起、西班牙的转型、德国的沉稳、希腊的慵懒和波兰的奋进;《另一个欧洲》,带你用2个小时重新发现欧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另一个欧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