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何建明  
Tag标签:无  

前言

2003年春的中国北京,如同一座恐怖之城、瘟疫之城和面临死亡之城,相信所有当时在北京的人们都有与我一样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仿佛感觉世界快要消亡、人类将彻底灭绝……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窒息的空气里,生活在这座无处躲藏的古城,生活在自己与自己设下的恐惧的天地之间。十年过得真快,十年就像是昨天的事——我们则似乎是翻阅了一页书纸一般。十年过得真快,十年就像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我们已经把它忘得一干二净。悲惨的事像一座不可磨灭的大山,永恒地屹立在星球上;悲惨的事又像一丝云烟,在填满欲望的人的心里很快消失。但我依然这样认为:人类所经历的任何苦难都是宝贵的,把它记住,本身就是财富,而忘却了它才是真正的悲剧。十年前的2003年,我们有太多的记忆如今想起来仍觉唏嘘:——比如说,一位不知从哪个地方来到北京的患者,她带着一声咳嗽,逃进了北京的医院,然后就死亡了。她的死亡未查出任何有记录的病史和病源,于是在人们尚不清楚怎么回事时,又有几位、几十位与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患上了同样的不知病源的病而躺下了,或同样死亡了……可怕的事也同时出现了:整个医院、整个单位、整个街道、整个北京市开始了恐慌,开始有无数好端端的人患上了同样的不知名的病——后来我们叫“SARS”,中文名叫“非典”。听起来很奇怪的名字,文学家们理解为“非常不典型的病”。老百姓说它是“瘟疫”,其实它就是瘟疫——一传染就几乎让人活不成!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而可笑的事:我所在单位的某位,平时像模像样地装出一副酸文人的架势,到处卖弄资格、兴风作浪,这会儿刚有非典疫情,便躲到家里几十天不敢出门。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接,说是“瘟疫无处不在,它能从电话线里钻进来……”于是更令人措手不及的事还在后头:年轻的北京市长刚刚上台没几天,因为扛不住突如其来的灾情——其实他不知如何面对这场巨大灾难带给这座古老城市的后果,所以他采取了某些“隐瞒”的做法。本来这样的事并不鲜见,但灾情来得太突然、太巨大、太影响人类的生命和城市的命运了!年轻的市长不得不草草下台,从海南调来的新市长走马上任……奇怪而反常的事还多着呢:比如当时北京城内的人相互残杀的事都出现了——如果发现你家有个咳嗽感冒的人,就会有人到你家门口泼消毒药水,甚至用汽油烧、木棍打、铁门封,目的只有一个:把瘟神赶走!比如那段时间北京人受到了“史上最屈辱的待遇”:你出了城,到不了外地。如果你偷着出了城,你就可能被“追杀”。有一位北京人告诉我,他无奈因为单位有一桩业务到了外地,结果被当地发现是“北京来的”而整整“追杀”了十余天。没有人敢收留他,没有人敢留宿他,更没有人敢塞给他一点儿吃的东西或让他搭车乘车。结果是他自己靠双腿跑回了北京。“整整跑了天。”回来时单位找不到人,家里人不认识他——他像一个野人,根本没人认识他当时的模样。上面的这些事其实还算不了什么。在与北京接壤的地方——河北廊坊某地段的公路上,有人竟然用挖土机挖了一个深二十多米、宽三十多米的巨型大坑,说是“为了阻止北京城里开过来的汽车”——所有北京方向来的汽车到这个地方只能往回走。还有一个村庄,过去一直靠开农家乐而赚足北京人钱的农民们,这会儿害怕死了,害怕染上瘟疫的北京人跑到他们那儿躲避灾情,所以发动全村力量,三天之内在村庄四周筑起一道高米、长公里的围墙,将整个村庄全部包在里面,进出只有两个门口,门口设有岗哨,而且佩戴着菜刀和铁棒,见陌生人闯进来就立即抓了关进小屋隔绝。如果被发现是北京口音,那就根本不可能越雷池一步进入村庄。类似的事还多着呢!然而那都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其实都是恐怖下的可怕的事,甚至是悲惨的事,永远留在北京人心头的最痛的事!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当时北京传出吃人肉能防非典的话,那么也许整个北京城将出现史无前例的大杀戮!是的,凭我所掌握和观察到的当时的灾情及灾情之中人们的变态精神世界来判断,这样的事绝对可能发生。好在我们的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北京市民保持了最起码的清醒和理智。我的采访是唯一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当时只有我有条件进入灾区采访和接触到北京市非典防预指挥部的高层领导和决策会议。当时我曾经采访近两个月时间,录下了几十盘磁带,准备写部长篇作品,但后来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我越往深里采访,越觉得无法写,不能写。为什么?因为许多关于非典的事至今我们仍然没有弄明白,比如非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一接触就死,有的人与患者住在一个病房里几十天根本没事儿。指挥部后来在总结时得到的一个数据非常令人不可思议:2003.年(即非典灾情暴发的前一年),全北京各医院在春季收治的呼吸道病患者总人数,竟然与2003年非典大暴发时呼吸道患者(包括我们认定的非典患者)总人数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个我们无法自圆其说的结论:非典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根本不知道!或者说知之甚少,少得可怜!十年是短暂的,短暂得连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往更深处想一想就过去了。十年是漫长的,漫长得让我们想都不敢去多想一下,似乎00年的非典是在另一个世纪之前的事——几乎所有北京人把这件让我们疯了一样失去理智的灾难全给忘却了,至少是大家都已淡忘了。非典带给北京和中国的是什么,我们是否作过深刻的反省?中国人似乎一直在为了自己的强盛而发奋,在这条发奋向前的道路上我们甚至连一丝停顿和小歇的时间都顾不上。有时我想想这样的恐怖比非典灾情本身更恐怖,因为一个不能将苦难和灾难作为教训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它是很容易被另一场苦难和灾难摧毁的。非典之后的北京虽然再没有发生过像非典一样的大灾难,但十年中我们的北京城一方面变得看上去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现代化,事实上你也会发现,北京城在这样的美丽、庞大和现代化的外衣下,又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落后……它似乎连一场毫不特殊的冰雪都抵挡不住,它似乎连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都会使整个城市瘫痪,它甚至经不起一场暴雨的袭击,经不起一次污雾的弥漫。生活在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都市,一方面我们每时每刻在感受其伟大和光荣,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不知啥时候降临的灾难。科学发展观,也正是那场空前的非典灾难之后提出的,这是我们党的英明和及时的见解与决策。非典十年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地努力地及时地提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样飞速发展着的大城市,我们的管理体系,我们的灾难御预能力,我们的公民自卫意识,我们对灾难的资金投入,我们对未来城市可能出现的灾难的防备等等措施和思考……我们的市长和管理者,不知你们有多少精力放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市民和居住者,不知你们想过没有,如何一起为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可能出现的灭顶之灾做一份伟大的战略方案或一些实用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地去推广实施?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那十年前发生的非典算是对我们的一次提醒和警示,如果谁都不去做这样的事,那十年前发生的非典只能是我们自取灭亡的前奏——苦难和死亡早晚还会向我们袭来,等着吧——没有记性的人们!

内容概要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内容简介:作品通过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作者深入北京各个抗击非典的现场所获取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以及亲身经历,真实地记录了首都北京在非典爆发时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段生死记忆,向人们揭开了“抗非”一线的真实情况,描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务人员、医药界人士、政府协调人员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抗非”英雄,冒着随时可能被传染的生命危险为战胜非典所作出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作者简介

何建明,当代著名作家,苏州人。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在部队工作15年。全国劳动模范。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三次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三次“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四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读物奖获得者。代表作有:《永远的红树林》、《根本利益》、《国家行动》、《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共和国告急》、《国家日记》、《何建明文集》(六卷)、《破天荒》、《中国农民革命风暴》、《部长与国家》、《国色重庆》、《忠诚与背叛》、《三牛风波》等。已出版文学著作近五十部,电影电视作品八部。

书籍目录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 第一篇来自指挥部的特别报告 第二篇瘟疫之源 第三篇的哥和我都哭了…… 第四篇救命的“八味方” 第五篇病毒室中的漂亮大夫 第六篇生死突击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天我们把王某转送到了佑安医院。”但还是同样的原因,武警总队医院和朝阳医院由于都对防备非典缺乏认识和了解,像朝阳医院虽然有了发烧门诊,可医务人员仍然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条件,因此他们在收治王某之后所付出的代价比东直门医院更为惨烈。 “惨烈”这个词我是慎用的,但在此也只有这样的词能够可以形容这两个医院遇袭击之严重程度,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像北大附属的人民医院及几个校园出现的非典传染与隔离,其主要传染源正是从这两个医院出去的。 王某送进佑安医院后,经过一段时间抢救,最终没能活下来。但因为年轻和身体素质好,延续生命的时间也相当长,到5月初才死亡。许多被他传染的医务人员却死于他之前。像北京“抗击非典战役”中第一名被追认为烈士的李晓红,是4月16日牺牲的,年仅28岁。王某自己的家庭也受到严重传染,其父母、丈母娘和姐姐都死在医院。全家共有8人得了非典,至今还有他的亲属住在医院。 王某进入朝阳医院就诊后,由于当时需要对他进行观察,所以他在发热门诊室待的时间比较长,这就给当时那些不了解非典到底有多大传染力的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危害。在王某上朝阳医院就诊第四天的3月31日,毕维杰、张锦等5名医务人员就患上非典而倒下,他们共为四女一男,都是在收治王某时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如23岁的女护士张锦,她是给王某扎针、采血和打点滴时被传染上非典的。第一批倒下的医务人员尚在紧急抢救之中,仅隔一两天时间内,又有刘菲菲等8名医务人员倒下,这回是七女一男。人们赞颂医务工作者为“白衣天使”,我想就是因为在一座座医院和一张张病榻前,出现最多的总是那些如花似玉的女人。 在王某就诊的第五天,李晓红医生就倒下了。这之后的一个星期内,武警总队医院又有十几名医生相继倒下。一天比一天严重的疫情,使得当时的武警总队医院陷入困境。医院所在的三里屯是外国驻华使馆的聚集地,一旦危及各使馆,就不是简单的疫病问题了。在4月初隔离后,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中又不断出现一批批的非典感染者。情况可谓万分火急,他们不得不以最快的军事化方式,将70多名患者转移至北京市郊的大兴武警某基地,以便获得完备的救治。撤离本身并没有错。撤离的目的就是想更快地控制疫情,更好地救治患者。 沈壮的CDC人员很快得知这一情况,他们和卫生局的干部火速赶往大兴。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为这场灾难留下的重要记录。其中的惨烈表现,精神高度,超常行动,生死搏斗等情景,至今读来仍然会使人震撼。    ——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稍有一点见闻和感觉力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抗非”的斗争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培育了伟大的文学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斗争中,作家没有沉默,没有躲避。    ——谭旭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保卫战》力图表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非”的斗争,从不同角度为报告文学的灾难写作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编辑推荐:首部真实披露非典时期北京“抗非”真相的纪实报告文学。十年前非典来袭,十年后禽流感又来,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抗击非典十周年的第一部纪念作品。中国当代纪实文学著名作家何建明临危受命,身赴“抗非”一线的采访实录。数十张珍贵图片将记忆重新定格,悼念逝者,讴歌英雄,启示当下。

名人推荐

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为这场灾难留下的重要记录。其中的惨烈表现,精神高度。超常行动,生死搏斗等情景,至今读来仍然会使人震撼。 ——李炳银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稍有一点见闻和感觉力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抗非”的斗争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培育了伟大的文学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斗争中。作家没有沉默。没有躲避。 ——谭旭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保卫战》力图表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非”的斗争,从不同角度为报告文学的灾难写作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丁晓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凤凰台看到一部纪录片 其中提到本书及作者 想起当年一些事 买了重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