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全知道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徐彦辉  

前言

总纲综论“正统”与“世俗”三教九流说到国学,离不开“三教”;说到“三教”,会顺延出“九流”,合称“三教九流”。关于“三教”,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孙权和上书令阚泽的谈话,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收录诸子189家,以儒、道、墨、法、名、阴阳家、纵横家、杂家与农家九家最为重要。汉代以后,“三教九流”成为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并逐渐演化为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受到明清白话小说或现代媒体的影响,现在人们说到三教九流,便理解为旧时代闯荡江湖、从事各种不是很正当或者低等行当的人,多半含有贬义。其实,中国传统上将人群划分为士、农、工、商,一直沿用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其中,“三教”是没有争议的,就是指儒、释、道。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后来更演化为27种职业,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版本甚多。那么比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呢?先说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一流是佛祖,是世人的精神导师;二流是玉皇大帝,他统治天界,比人间帝王高一级,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么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如皇帝的老师等;宰相是皇帝的臂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的解元是科举省试的头名。唐伯虎是民间最出名的“解元”,他29岁在南京乡试夺魁。第二年,他进京会试不幸受科场舞弊案牵连而下狱,此后便变得放荡不羁。多亏好友祝允明规劝,他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终成一代名家。再谈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他们不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就是科学工程技术人员。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画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都是非常正当的职业。末讲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磨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下九流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版本,叫做“一师(师爷)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拐骗及巫婆)、七盗八窃九娼妓”。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在古代,“官”跟“僚”区别很大。科举考上的这一部分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员自己去搭台组班,提供经费,师爷属于“僚”,所以被排在下九流;媒人是婚姻介绍者,经常夸大事实,被认为不够诚实;“时妖”是搞一些坑蒙拐骗,做假货、搞“仙人跳”之类的诈骗,是邪门歪道。这个版本有点幽默色彩,很鄙视那些油水大、经常滥用职权的职业,所以把从事那些职业的人和一些非法人员,例如盗窃犯以及卖淫女列在最末二级中。有人或许会问,说“七盗八窃”,为什么明火执杖的“盗”比偷偷摸摸的“窃”地位要高?小偷小摸是不入“流”的,没有“道”,基本是无赖,不讲是非,惹人讨厌;但是盗不同,俗话说“盗亦有道”,大盗有他们的游戏规则,比如说他们不会调戏朋友的妻子,借钱会还,甚至会劫富济贫。中国文化特别耐人寻味,盗和窃的区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元朝政府按所从事职业的不同,把臣民划分为“十流”,即十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分明显的是,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特别敌视知识分子,因而把儒列在娼妓之后,当他们是“臭老九”。对“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国学”,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内容概要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对“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国学”,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作者简介

徐彦辉,非典型80后。生于河北藁城,长于滹沱河畔。幼时嗜学成瘾,读书良多;及长贪玩,幸得入读河北大学,以传播学硕士毕业。此后,曾供职于某著名黄金机构,兼职某大专院校教师和某报社撰稿人,现为北京大兴区基层公务员。

书籍目录

上篇 通三教九流—— 洞明生存般若智慧第1章 儒教——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千年儒教的命运流变教义、思想与终极追求仪礼、技艺与朝圣之地开山祖师及历代圣贤流传千年的儒教经典儒教信徒的人格修养逢乱世衰,当治世兴第2章 佛教——了脱生死的不二法门佛教的创立与向中国的传播佛教的教义、理念、戒律与礼仪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佛教自度度人的经典小故事佛教经典、众神、名胜与高僧崇尚与毁禁佛教的历代帝王第3章 道教——得道成仙的乌托邦追根溯源话道教道教发展简史概说道教的教义、信仰及行为规范道教与道家关系漫谈道教神仙谱系、宗教仪式与道术、道功道教典籍、人物、名山与仙观第4章 墨家——与儒家抗衡的先秦显学反儒——墨家学说的终极渊源《墨子》——中国古代小百科十论——墨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知、辩——墨子的哲学建树譬、援、归、止——辩论术《墨经》——墨家的科技成就墨者——以圣人大禹为榜样止楚攻宋——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善守——墨家的积极防御战法任侠——锄强扶弱,救人急难第5章 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源头中国法脉——古今法家流变史法家先驱——从管仲到申不害集大成者——法家巨子韩非子改革实践——勇于打破旧制度经典览要——历代法家代表作法家困境——艰难的政治改革情、理、法——难之又难的博弈法、势、术——稳定的闭圈结构秦朝兴亡——成也靠法,败也因法第6章 名家——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胜人之口——名家成为先秦显学邓析——有案可稽的名家始祖惠施——口若悬河的辩论高手历物十事——关于“合同异”智士奇书——公孙龙和他的书离坚白——关于“白马非马”第7章 阴阳家——寻求人世和自然的契合点阴阳“源起”与阴阳家“兴衰”五行——水、火、木、金、土五德终始——天道的运行规律四时明堂——天子的四时教令邹衍——整之于身,施及黎庶“邹衍吹律”和“驳白马非马”新地球观——“大小九州”说《月令》——战国阴阳家的杰作第8章 纵横家——游说于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出人头地的良机纵横家之祖——通天彻地鬼谷子约为“合纵”——苏秦佩六国相印巧施“连横”——张仪鼓三寸之舌远交近攻——“天下辩士”范雎礼贤下士——光彩照人的战国四公子逐鹿中原——秦末汉初的纵横人物智慧武器——务实的长短纵横之术第9章 杂家——兼收并取杂合百家闲话杂家——博采各家学说之长杂家先驱——秦国宰相吕不韦杂家名人——西汉淮南王刘安《吕氏春秋》——杂家的治国思路《淮南子》——百家思想的大杂烩德主法辅——融合“德治”与“法治”多欲多用——综合墨、儒的“义利观”重温经典——《吕氏春秋》里的小寓言学点科学——《淮南子》中的天文地理第10章 农家——君民共耕的追求者农家起源——神农与后稷的传说许行——“君王亲耕”的希冀氾胜之——西汉农业技术专家出发点——以民为本,重农抑商天、地、人——农业的三维组合传承与流变——从农家到农学家农典——从《上农》到《天工开物》第11章 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与《孙子兵法》司马穰苴与《司马法》吴起与《吴子兵法》孙膑与《孙膑兵法》尉缭与《尉缭子》范蠡与赵武灵王《六韬》与《三略》文武双全的韩信第12章 医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巫医——中华医家的最初形态古代医生——大夫、郎中、杏林药物疗法——内服外敷药到病除器物疗法——针灸、拔罐、刮痧古代名医——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中华医典——传统医学的百宝箱医药禁忌——宁信其有,勿信其无上医医国——古代医家的人格追求下篇 阅人生百态—— 体味尘世酸甜苦辣第1章 文人——货文武艺与帝王家文人理想——学好文化去当官文人气节——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人之奸——争权敛财胜常人讼师——社会下层文人的出路文字狱——对文人的文化专制第2章 官员——古代从政者的生活精兵简政——中国古代官员数量官职常识——古代各级官员一览有张有弛——古代官员作息时间财产公开——从诸葛亮到白居易腹有诗书——古代官员的读书风第3章 师爷——官员们的“入幕之宾”师爷流变——从诞生到终结无幕不成衙——以专长服务于官员刑名师爷——大席中的大席钱谷师爷——州县官的财神“荐幕”——师爷行里的潜规则前途何在——师爷的收入与出路第4章 塾师——古代教育的中坚力量私塾教育——家塾、村塾和义塾族人学校——从《红楼梦》看家塾有苦有乐——近代名人笔下的私塾识字写字——私塾教育的启蒙活动落魄文人——私塾先生的主要来源清贫生活——待遇不高但较为稳定第5章 丹青——存形莫善于画无名画者——美大业之馨香画工作品——密切联系生活画工题记——争取“署名权”画工的种类、业务与报酬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第6章 武人——“威武不能屈”的勇士古代兵器——天下谁与付吴钩止戈为武——习武就是“求道”历代名将——刀剑霜寒动九州古代士兵——可怜无定河边骨以武犯禁——匹马秋风胆气豪280第7章 镖师——押运着货物走南闯北江湖走镖——旧中国的镖行与镖师三会一不——功夫交情一样不能少联手除寇——老北京八大镖局轶事谈判专家——镖师们动口多动手少揭开神秘面纱——走近现代“镖师”第8章 农人——农业文明的真正创造者耕帝籍田——体味农业生产的艰辛农耕智慧——肥料、农具、耕作法开心农谚——口耳相传的农业秘诀租地生涯——对剥削的容忍与反抗农村民俗——纯朴与迷信相互融合第9章 商贾——搞活商品市场的催化剂商业起源——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易商人分野——相当复杂的社会群体商界风云——著名商帮与商贾名流生财有道——旧时经商禁忌与原则夹缝求生——招商引资与重农抑商第10章 药铺——许仙和白娘子看好的行当药铺由来——从医药分家开始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明清以来几个著名的大药铺第11章 当铺——风平浪静的产权转移典当行——要想富,开当铺当铺规矩——高利息低放款种种黑幕——骗人与被欺骗第12章 优伶——予人欢笑,自饮苦酒巫觋事神——优伶的产生与发展严师高徒——十年如一日勤学艺梨园瓦肆——学艺与演出的地方历代名伶——智慧、技艺、无奈悲喜人生——观赏、奴役、欺凌第13章 风水——藏风聚气为哪般由来——风水先生是社会的产物奥秘——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皇陵——护佑子孙在人间的权力业务——风水先生都在干些什么工具——罗盘、六壬盘、寻龙尺无稽之谈——历代不信风水的人第14章 算命——中国最古老的行当之一神乎其神——算命先生的故弄玄虚观面识人——秦汉时期的看相算命算“八字”——高人名士不能免俗谈命问相——《金瓶梅》中的算命测字风行——看相算命更加世俗化求签——最最简单易行的算命术第15章 厨师——治大国若烹小鲜彭祖——中国首位专业厨师兴旺发达的汉代饮食业各有所专——厨师分工的细化食不厌精——扬州名厨甲天下刀工与配料——厨师的两大基本功社会地位——官厨、民厨各不同第16章 媒人——地上无媒不成婚无媒不交——严男女之大防演变历史——从居间人到媒人媒人别称——红娘、冰人、月老官媒私媒——说门好亲,穿身好新巧牵红线——说媒的技巧和原则第17章 丫鬟——委身权贵富豪家婢女——失却人身不自由女仆——粉面油头青布衫生活——衣食堪忧常受辱婚姻——人生大事难自主更名——丫鬟新名蕴深意第18章 娼妓——青春流逝在勾栏院娼妓流变——从诞生到被净化花街柳巷——吃人不吐骨头饱受摧残——繁华背后是荒芜嫖妓规矩——武陵少年争缠头古代名妓——十年一觉扬州梦第19章 乞丐——生存边缘的自我救赎赤脚褴褛行——乞丐分类与行乞规矩博取同情——乞丐行头和行乞手法流氓化——那些披着丐皮的“狼”丐帮兴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丐风流——出身乞丐行的大人物第20章 宦官——五味杂陈的悲剧人生被阉割——皇帝“家天下”的牺牲品宦官职责——鞍前马后效劳内宫日常生活——工作闲暇的私人世界畸形心理——人格及行为上的变态第21章 赌博——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赌博之始——上古占卜的孪生兄弟赌博类型——多花样的赌戏与赌场十赌九骗——千奇百怪的赌中骗术孤注一掷——导演自己的人生悲剧诱人犯罪——赌博之害与历代禁赌第22章 帮会——草莽江湖,风起云涌反清复明——帮会起源与组织结构拉帮结伙——开山仪式和入帮程序组织维系——宗旨、伦理观、帮规发不义财——走私、聚赌、卖人口双重角色——祸害百姓与推动革命第23章 恶棍——为祸人间的社会渣滓地痞——本乡本土的大灾星流氓——东混西混的闲散人骗子——以假话、假象蒙人窃贼——做梁上君子好多年绑匪——绑架人质勒索巨款强盗——暴力侵夺他人财产

章节摘录

上篇通三教九流——洞明生存般若智慧本篇是思想篇、理论篇,重在以简练的笔墨,深入浅出地阐明儒、释、道三教,以及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兵、医九大思想、学术流派的思想精髓。这些思想,既体现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蕴涵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次思考,又饱含着高尚的社会人文情怀;既有出世的洒脱淡泊,又有入世的脚踏实地;既有普度众生的博爱之心,又有治国为民的高瞻远瞩。总之,其中满贮着的,是生命的大智慧。第1章儒教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儒教站在人生之内,逆觉体证宇宙万物的本源,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审视人的命运、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儒教圣人学说,千言万语,无不是为了将人教化成具有爱的情感,明人伦、守秩序,达到道德自觉的君子。千年儒教的命运流变秦汉之前,儒家非教,只是一个影响较大的思想流派。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一跃登顶,由“家”入“教”。作为封建“宗教”,其“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教义一直钳制着人们的思想,以致近代有识之士要“打倒孔家店”。作为思想学说,儒学这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六种历史形态,即子学、经学、理学、心学、气学、新学等。儒教——是不是宗教儒,最早是举行仪式或祭祀时的司仪,后泛化为知识分子的通称。《说文解字》中说:儒者,柔也,术士之称。《汉书》中说:有道术者皆为儒。《法言》中说:通天地人曰儒。《论衡》中则说: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是“师者”。孔子首倡私学,其学生子夏、子游、曾参等皆为名师。因此,“儒”便逐渐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另外,关于“儒”,孔子还曾告诫弟子,要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君子儒”与“小人儒”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世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儒教没有受到崇拜的人格神,没有“天国”或“极乐净土”,也没有超脱凡俗的出世思想,因而不是宗教。其实,出于下列原因,也可将其视为宗教。第一,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孔子死后,其故宅率先成为祭祀场所。在孔子逐渐被神化后,供奉他的“文庙”也日渐增多,20世纪初达到两千余座。而且,古代学童入私塾就读,每天上下学都要向孔子牌位磕头敬礼。第二,有自己的教义。儒教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当成宗教来信仰,封建宗法制度与神秘的宗教观念融为一体,信奉“天地君亲师”,而“四书”“五经”就是儒教的“经书”。第三,有自己的宗教仪礼。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套祭祀的礼规仪式。两千年来,人们逐渐在祭孔大典中加入佛教、道教的宗教仪式,仪式日臻完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不过,儒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一者,它神秘成分少,无天堂、地狱、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二者,道教有三清、四御、天仙、地仙、散仙等;佛教有佛、菩萨、罗汉、天神等;孔庙中虽有“四配”“十二哲”等,但更像纪念堂,没有神仙派系。三者,佛寺、道观、教堂、清真寺等都有专门神职人员,且世人入教有定规、定仪,佛教、道教更有“出家”“在家”之分,而儒教则无专门的神职人员,信徒入教也无固定的仪式。把“俗人”变成“僧侣”儒教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取佛、道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会化;把俗人变成僧侣,使宗教生活、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宗教辞典》儒教到底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学派,还是世俗意义上的特殊宗教,难下定论。但不管怎样,儒学的观念主张,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中,世代炎黄子孙无不深受熏陶和影响。以此说来,儒家究竟是“学”还是“教”,似乎已不重要了。周礼——儒学的先声提起儒教,人们便会想到孔子,但实际上,“周公制礼”才是儒学的先声。周公姬旦,儒教之“元圣”,孔子之偶像。孔子晚年曾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对孔子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当摄政王。后来,他平定了“三监”叛乱,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后,他便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周公吐哺周公曾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沐浴未毕,用餐未完,便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可谓求贤若渴。所以,曹操才叹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制礼,内容广泛,大到国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礼仪制度;小到个人日常行为规范,如婚礼、丧礼、成人礼、祭祀等,无所不包。根据周礼,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为大宗,其叔伯、兄弟则为小宗,此为“宗法制”。天子之下为诸侯,诸侯又分爵、分等,此为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组成一套系统、严格的礼仪制度。另外,商周两代非常重视祭祀与征伐,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祭祀有隆重的仪式,出征、会盟、饮宴、婚嫁、丧葬等,都有不同的仪式或乐舞。总之,周朝执政者试图使周朝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人们生活及思想,都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两千多年,虽朝代屡更,但西周时所确定的各种礼制多得以传承。如办丧事时禁止谈笑,邻居有丧事时不许在街巷唱歌,听音乐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等。其婚姻制度中的“六礼”和“七出三不去”,更是中国聘娶婚的源头,影响至今。“六礼”和“七出三不去”六礼,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六大程序来完成。七出是解除婚姻的具体条件。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恶疾。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即妻子家族散亡的不可休。二是与更三年丧,即曾为公婆服丧三年的不能休。三是前贫贱后富贵,即娶妻时贫贱,后来富贵的不可休。古时决定婚姻的缔结与解除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才会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陆游的妻子唐婉的离婚悲剧。周公不仅以自身的品格和能力为儒家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典范,而且他所制的“周礼”也为儒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儒教的源头就在周公。西周初年的礼乐制度和典籍文物资料,多保存在《周礼》和《尚书》中。子学——儒学的创始子学,这里指“诸子之学”中的儒学。春秋战国时,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孔子是最早鸣起的巨子。通过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广泛传布,儒家成为显学。春秋时期,孔子施教,讲授德行、政事、言语和文学。其中,德行居首,其核心为“仁”。将德行排于政事之前,表明孔子已有内圣重于外王、德行重于政事之意。德行主要表现为对礼的遵从和践履,仁德修养是践礼和政事的基础,是诗、书、礼、乐的灵魂和根本。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他看来,仁虽为一种内心修养,却必须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于人事上磨炼和体现。孔门三戒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就是孔子给出的人生修养要诀: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贪。战国时代,杨朱、墨翟的学说充斥天下。儒者孟轲愤然而起,祖述尧舜,宗师仲尼,滔滔雄辩,摧折百家,迎来了儒学的再次高潮,人称孟子。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为仁由己”“与命与仁”的思想,大肆宣扬“修己以俟命”。修己,即力求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义,至于效果如何、结果怎样,一盖听凭天命。也就是说,只管我能主动管的这一头,我管不了的那一头,不妨洒脱对待。孟子还完善了孔子“知天命”的思想,提出通过命运发展的内在规律──天数循环,来认知命运的新学说。另外,他对自己的才识十分自信,曾言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浩然之气孟子善养“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极为浩大、刚强。它是正义和道德积累的结果,是不能靠伪善、伪义、伪德来获取的。战国末年,养士风起,稷下尤盛。荀况应时而出,三为祭酒,后为老师,洋洋洒洒,气盖群伦,使儒家学说又现辉煌,人称荀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中的一位理性主义大师,他对命运问题,对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对于命运,他提出“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即强调“命运”与事物发展的时间、阶段的相关性。他还从唯物主义天道观出发,提倡以人力制服自然,做命运的主人。化性起伪荀子曾说,圣人化性而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他看来,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纵欲,亟须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借助礼仪、法度和艺术等的“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是“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教化。孔子讲仁爱,是要求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做“会说话的工具”。孟子讲仁政,是要求用人学的观点治理国家,反对统治者的兽性膨胀。荀子讲礼法,是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隐恶扬善,谋求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总之,子学是奴隶解放时代人性觉醒的反映。经学——儒学的突起春秋末年,孔子编撰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形成了六经。此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存世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奉为最高经典。五经内容艰深、不易理解,却包含着宇宙秩序、国家管理、道德规范、日常生活的准则,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士子的必修课,经学由此诞生。经学研究以注疏为主。“注”就是解释经文,“疏”则是对一些过于简要或年代久远的注加以解释。此外,如“考证”“集解”“正义”等,都是对于经书一字一句的详加研究,以期通过剖析、消融、说明经书,来解放思想、释放智慧。注经之法有二: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注我固注我,我注亦注我;我不注六经,六经何注我!一人解释六经,有一人之儒学,一朝人解释六经,有一朝人之儒学;历代人解释六经,乃有历代之儒学。一部儒学史,就是历代儒者不断地解释六经的历史。孔壁遗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先秦儒典几近绝迹。好在“竹简不随秦火冷”,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王府,拆孔子旧宅,从其夹壁中发现多种蝌蚪文古经书,有《尚书》《论语》《孝经》等。孔壁遗经延续了中国文化的道统,正是“天全鲁壁藏,不堕秦火虐”。汉朝是经学的黄金时代,朝野内外诵经成风,《汉书》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汉朝“以经义决狱”,是其治国为政的一大特色,也是经学繁盛的一大标志。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及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将经学思想植根于普通民众中。汉初一些年长儒者,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出已遭焚毁的经书,或把秦时冒险藏匿的典籍重新拿出,这些经书均以秦、汉通行的隶书写就,称为今文经。后来发现的孔壁遗经,以及众多得自民间的古典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经。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引发谶纬之学泛滥。古文经学较少受“师法”“家法”的制约,较为自由,较为简明,也较为理性,与谶纬瓜葛较少。于是,今、古两派就开始互相争斗。秘经秘经,即纬书,是以“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为依据,附会儒家经义而衍生出的书种。它多以隐语形式,预言吉凶祸福、治乱兴衰,昭示上天旨意,推动了经学的神学化。南北朝以后,纬书受到查禁,仅有少量残篇存于《古微书》《七纬》等书中。汉末,今、古文经学合流。唐初,南北经学统一。宋代理学兴起,“经学变古”。到了清代,大儒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近代学者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经学走向衰亡。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理学——儒学的完善韩愈话道统,周子说太极,张载道气化,程子明天理。南宋有朱熹,平生注四书;综罗百千代,理学始大成。万物皆有理,理物皆有道。理学以道理物,又称道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儒教初具雏形,但其某些宗教特征尚待完善。后世儒者以封建伦理为中心,逐渐吸取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创立了宋明理学,完善了其宗教特征。儒教信奉“天地君亲师”,把封建宗法制与神秘的宗教世界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思想已初具理学雏形。《宋史》说他:“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其弟子程颢、程颐,则最终将理学理论化。二程视“理”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程颢的“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酷似佛教禅修法,程颐则大肆宣扬宗教禁欲主义。正心诚意理学要义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在于“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不仅对小民,也对达官贵人,甚至要求皇帝也要“正心诚意”。据说,程颐凡赴宴只要得知宴会上有歌伎,他便会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为历代统治者尊崇,并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们全力以赴的修养目标。其所谓“天理”,无非是“三纲”“五常”等伦理教条。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更偏重于封建道德、宗法制度、伦理纲常,带有鲜明的宗教性质。儒教虽无入教仪式,但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大量的信徒,不仅读书人,连渔人、樵夫、农民都逃不脱儒教的无形控制。世上无如人欲险胡铨因弹劾秦桧被贬海外十余年,北归之日,饮酒题诗:“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以此来形容侍妾黎倩的一笑之美。朱熹就此认为其修养不够,并特地作诗曰:“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可以说,儒教发展到宋明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整个社会的宗教。它虽然缺少其他宗教的外在特征,却具有宗教的本质属性。例如,禁欲主义、“原罪”观念、蒙昧主义、偶像崇拜,注重自我反省的宗教修养方法等宗教属性,儒教全都具备了。明朝以后,理学成为八股取士的主要内容。后来,王阳明的“心学”一度昌明海内,理学逐渐失去人心。清廷入关后,为巩固统治,禁锢人心,重新推崇理学。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砸烂“孔家店”,新学渐盛,理学遂江河日下。心学——儒学的变异心学,全称“陆王心学”,是由陆九渊、王阳明等发展出来的儒学一脉。心学最早可推溯至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并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代王阳明则首创“心学”概念,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脉络。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常常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客观唯心主义)。宋代大儒陆九渊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他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倡导“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六经注我《陆九渊集》中记载:“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对此,陆九渊的弟子杨简解释说:“《书》者,先生之政事;《诗》者,先生之咏歌;《礼》者,先生之节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者,先生之变易。”六经,天下人的六经,每个人的六经!明代大儒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开创“阳明心学”,又称“王学”。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从自己内心即可求得。他的思想被弟子们继承,并以“讲会”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其中,泰州学派更是将其学说推向极致,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皆可为尧舜”,即使不读书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枝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枝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阳明心学“心即理”的观念,也影响了世人对“人欲”的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欲”便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与“天理”是对立的,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对明朝晚期的“人性复归”和“个性解放”等进步思想的出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心本无善恶,是“意”,让人有了善恶之分。心存善恶之念,一点一点地去做,就能为善去恶。后两句说白了就是知和行的关系,不但要知也要去行。气学——儒学的转折气学,宋明儒学的主要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以张载、罗钦顺、王夫之等为代表。张载是北宋大儒,他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张载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这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张载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罗钦顺是明代大儒,他建立了唯物主义理气学说,主张“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他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反对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他又用“氤氲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气学”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文本,首推张载的《西铭》。这篇铭文虽仅有200多字,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共有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并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宏阔的境界。《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且传诵不绝,并且其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在今天仍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编辑推荐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中最精髓的“蜂王浆”,我们称之为“国学”二我们常说的两个词,一个叫“诸子百家”,一个叫“三教九流”,所指的内容都是国学……据统计,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量典故都出自”三教九流”,我们成语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也出自“三教九流”:所以说,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更不用说它对我们思想方法的影响了。 ——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 “三教九流”这个题目,不是好说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说的,更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得好的做文先做人。 ——资深记者、著名女作家、光明日报社《文荟》副刊主编 韩小蕙 出现在我笔下的名人,分布在政界、学界、商界、军界、宗教界、新闻界等,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在我看来,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江湖大哥,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商界翘楚,都不过是一个人此生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已,他们究竟应该归入上九流、中九流,还是下九流,无关乎职业的不同,而取决于人品的高下。 ——香港《明报》前主笔、国学大师南怀瑾关门弟子 魏承思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三教九流全知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读过很多三角九流的书,大都胡编乱造,很不严谨。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严谨。对于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正统三教九流,可以说是写出了其精髓所在,是国学爱好者学习传统文化的好读本。另外,本书对于世俗三教九流的写作,则不仅超越了同类书多以猎奇为主的高度,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苦难命运的人性关怀,还体现出与现代精神接轨的倾向。想要了解三教九流,这本书是不二之选。
  •   购买这本书本来是想当工具书用的,但是作者虽然很努力的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总共有395页,但是却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掠过,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但是想当成工具书就不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