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父亲不单有成功的公式,还有长寿秘诀。 他在《养生无术是有术》一文里说,他的养生之术,也可以叫做秘诀,是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这当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不过,他的这个秘诀却是经过他的人生“实验”验证过的,应该属于科学定理之类。 但是当许多朋友听到这一秘诀的时候,都有些大惑不解:果真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可以长寿吗? 答案当然不会这样简单。 先说不锻炼。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从理论上讲,父亲并不是真的主张不锻炼,而是反对“锻炼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又对了。可是在实际上,他的确是不锻炼的。他的所谓锻炼,仅只是带着猫咪散步,登上仅有3米之高的小土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而已。这应该叫活动,不能叫锻炼。那么,他的长寿确实是因为不锻炼吗?不是的。他的长寿,应该归功于他天生的体质。他不锻炼,他不喜欢锻炼,这就让他在与寿命的斗争中只能吃老本,而他的本钱也确实让他活到了98岁。我认为,假如父亲能够有适当的锻炼,他是会活更长时间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万全的事情。据我的观察,凡是头脑极端聪明,又专志于某项研究或工作的人,一般都不喜欢体育锻炼。 我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就是另一例。青年时的他,从来没有觉得锻炼是必要的,只在到了老年才有一点锻炼(其实也是活动)的意思。而他的所谓锻炼也只不过是躺在床上,将两条腿分别上抬几次,总的时间不过几分钟罢了。即便如此,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他还是有利的,于是还把这当作经验向朋友们介绍。可我仍然相信李先生还是能够活大年纪的,因为他的体质好。至于能够活到多大年纪,那就要看他的本钱有多少了。 另外,父亲还补充了一项经验之谈,那就是要长寿,必须进行脑力锻炼。“不要让脑筋闲着”就是他秘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不锻炼中有锻炼。有的朋友会说,我的脑筋从来也没有闲着,那我一定能够长寿吗?我想,这恐怕取决于你是在想什么。如果你想的是研究学问,是天下大事、人民疾苦、行侠仗义、为民请命,等等,这是有益的脑筋锻炼,就可助你长寿;相反,如果你不学无术,整天想的是歪门邪道、损人利已,那恐怕只能减短寿命而绝不会延年益寿的。至于有人真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离脑痴呆不远了,何谈长寿。 再说不挑食。这个秘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不去说它。我的理解,父亲所说“不挑”,是不要刻意挑拣,不要过分讲究。何况一些人的挑拣并没有科学根据,只不过人云亦云或受某些伪营养学家的蛊惑。但是,我愿意告诉大家一个秘诀里的秘诀,那就是父亲是不吃剩饭菜的。一般说来,他都是吃新做的饭菜。这个习惯我想对于人的健康一定是有利的。至于完全不挑拣,倒也大可不必。不能来者不拒、给什么吃什么,或者有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甚至不想吃的也要去吃。应该说,必要的选择还是有益的。至于能做到不挑食,这里可能也有一个先天的因素,那就是很多聪明人,勤奋的人,胃口都很好,他们不但食欲好,食谱宽,饭量大,消化吸收能力也强,很少挑拣食物,这或许是人类进化所赋予这些强脑力劳动者的配套条件。 第三,说一说不嘀咕。对于人的长寿,这显然很重要。可是很多人会说,怎么能不嘀咕呢?人生一世,遭遇纷繁,阳关大道,独木小桥,三亲六故,七朋八友,造谣中伤,恶意谩骂,阴谋诡计,打击报复,怎能事事顺心,毫无挫折?又如何能不嘀咕!其实,父亲的秘诀在于遇到事情,不过多嘀咕,而是善于排解,善于自我化解矛盾,使自己的心情经常处于平静缓适状态。果真如此,那如何能不长寿。譬如对于死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父亲也是嘀咕的,不过他有一个化解的咒语,就是陶渊明的那几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君不见,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是经常念这个咒语的。 总之,你只要这样看待父亲的长寿秘诀,它的确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说句官话,只要你能正确理解,正确使用,他的这一秘诀的确可以让你长寿。 季承 2010年5月
内容概要
一个世纪的跋涉 东西千年的求索
纷繁散去 真理在素朴的心中
季羡林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学术大家”,也是一位著作高产的知名散文家。本书中的60余篇随笔由其子季承亲自选定,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晚年他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在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以最坦率、真诚的态度,在本书辑录的文章里,把自己对人生世相,友情、爱情以及读书、做人的体悟与认识娓娓道来。
他是低调的、真实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
然而却蕴含着许多深沉的智慧: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的文字是平实的,然而魅力也就在这平实之中。从17岁开始写作散文,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是一生辛勤耕耘的磨练。“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曾赞他的文字“如同野老话家常”,这是对写作者至高的赞赏。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多年来长踞畅销书排行榜,也证明了读者对这种文字风格、这种人生态度的追随和认可。
书后附录了15条人生箴言,是季羡林文中哲理的精华,也是被其粉丝和追随者反复传阅吟诵的。值得品味、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语系一级教授,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建树卓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季羡林热心社会事务,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社会。生前曾撰文请辞三项“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书籍目录
父亲长寿的“秘诀” 季承
Part 1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世态炎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笑着走
Part 2 要有自己的故事
八十述怀
虎年抒怀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长寿之道
反躬自省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梦游21世纪
Part 3 尽人事而听天命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满招损,谦受益
长生不老
Part 4 静下心来想问题
忘
三思而行
坏人
毁誉
傻瓜
隔膜
容忍
论朋友
论压力
论恐惧
论怪论
论正义
老马识途
Part 5 把眼光放远一点
爱情
时间
成功
论“据理力争”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希望在你们身上
Part 6 多一些书香气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论书院
从太学到北大
芝兰之室
我害怕“天才”
我不能封笔
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藏书与读书
如何搜集资料
一寸光阴不可轻
思想家与哲学家
真理愈辨愈明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糖史》的写作完成以后,我又把阵地从大图书馆移到家中来。运筹于斗室之中,决战于几张桌子之上。我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吐火罗文A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这也不是一颗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资料,而且多是国外的资料。没有办法,只有时不时地向海外求援。现在虽然号称为信息时代,可是我要的消息多是刁钻古怪的东西,一时难以搜寻,我只有耐着性子恭候。舞笔弄墨的朋友,大概都能体会到,当一篇文章正在进行写作时,忽然断了电,你心中真如火烧油浇,然而却毫无办法,只盼喜从天降了,只能听天由命了。此时燕园旖旎的风光,对于我似有似无,心里想到的、切盼的只有海外来信。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终于在德国出版了。 两部著作完了以后,我平生大愿算是告一段落。痛定思痛,蓦地想到了,自己已是望九之年了。这样的岁数,古今中外的读书人能达到的只有极少数。我自己竞能置身其中,岂不大可喜哉! 我想停下来休息片刻,以利再战。这时就想到,我还有一个家。在一般人心目中,家是停泊休息的最好的港湾。我的家怎样呢?直白地说,我的家就我一个孤家寡人,我就是家,我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这样一来,我应该感觉很孤独了吧。然而并不。我的家庭“成员”实际上并不止我一个“人”。我还有四只极为活泼可爱、一转眼就偷吃东西的,从我家乡山东临清带来的白色波斯猫,眼睛一黄一蓝。它们一点礼节都没有,一点规矩都不懂,时不时地爬上我的脖子,为所欲为,大胆放肆。有一只还专在我的裤腿上撒尿。这一切我不但不介意,而且顾而乐之,让猫们的自由主义恶性发展。 我的家庭“成员”还不止这样多,我还养了两只山大小校友张衡送给我的乌龟。乌龟这玩意儿,现在名声不算太好;但在古代却是长寿的象征。有些人的名字中也使用“龟”字,唐代就有李龟年、陆龟蒙等等。龟们的智商大概低于猫们,它们决不会从水中爬出来爬上我的肩头。但是,龟们也自有龟之乐,当我向它喂食时,它们伸出了脖子,一口吞下一粒,它们显然是愉快的。可惜我遇不到惠施,它决不会同我争辩,我何以知道龟之乐。
媒体关注与评论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编辑推荐
《季羡林真实人生》为“人生之思”丛书之一。与另外两本(朱光潜、冯友兰)书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之笔,都是纵横人生的经典文章。但本书又自有其特色。季羡林杂文长于从自己出发,侧重书写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所思所感,字里行间,包含大学问家历经沧桑后的真知灼见。书名“真实人生”也是一语双关。一则作者为人求真、行文朴实,连温总理都称赞他“讲真话”。“真实”是他给予人们的人生启迪,是他的特色。二则随着老人的离去,围绕他的各种纠纷未来也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定,还给世间一个真实的季羡林。纷扰散去,是学问和人生的撞击,是情与理的交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这是学养,更是一种当世已经稀罕、但绝对需要的精神。浮华背后,是活生生的内心矛盾、是“世故老人”孤独的内心,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对生命的渴望。季羡林作为名人,在普通民众尤其年轻人中粉丝众多。而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通过书籍文章。这里篇篇精选的文章,一个个宏观或微观的人生话题,也能带给年轻人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成为他们常读常新的枕边读物。
名人推荐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 (新华网2006年8月6日)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胡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