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黄永武 页数:247 字数:2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讲论古典诗歌的顶级作品,翻开它,细读数行,就知道,它和其他同类书划清了界线。它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真正传统,开创了中国诗歌欣赏的新境界,将现时的读者和古典诗歌连系起来。
全书共4册:《思想篇》《设计篇》《考据篇》《鉴赏篇》。
本书为《鉴赏篇》 本书自读者的悟境、诗歌本身的诗境、诗者的心境三方面入手,引领读者透过字义诠释的层次、结构美感的层次、性向风格的层次、道德判断的层次,直与作者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进行“诗的完全鉴赏”。将通往诗歌的崎岖小径拓成平易大道,读者可藉此走近诗歌,走向真正的诗歌鉴赏。
其他三篇:
《思想篇》
引领读者探求诗者思想之渊流:儒、释、道是其本源,但并非全部,鸟兽虫鱼、花木瓜果、江山美人,皆诗者思想原型,寻常卑微之物,一经入于诗人之眼,皆能着手成春,铸就壮语伟词。
《设计篇》
引领读者探求诗者匠心之妙,设计之巧:尽管诗心空灵倏忽、隐微玄妙,但是一首不朽的诗既经设计完成,便成一关节灵活、风韵万千的美人。这种美往往可予分析:意象如何浮现、时空如何设计、如何浓凝字句以求密度、如何横硬气势以求强度、音响之中藏着什么奥秘、笔墨之外如何表现神韵……。本书以细密剖析的方法,讲明这些美如何形成。让抽象的美具体起来,让隐微的美显现出来,让可以意会的,可以言传。
《考据篇》
究中国古诗真伪之辨。诗歌校勘、笺注方法禁忌、辨伪之法、研究古诗重要书目,有条不紊,叙述精详,有志于窥望中国古典诗歌堂奥者、有志于著述者,不可错过。
四本书成一完整系统,是引领读者一窥中国古诗神与美之堂奥的路标。
本书初版于1976-1979年间,修订新版于2008年。此次与大陆读者见面的,是该著的修订版。
作者简介
黄永武,1936
年生人,台湾第一代文学博士,亲炙民国学人。著名学者、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兴大学、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
《中国诗学》是黄永武最知名作品,初创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79年成书,1980年获台湾作品最高奖——“国家文艺奖”。2008年再版,有较大的修订。《中国诗学》至今风行台湾三十余年,对台湾文学影响至深。本书为其2008年修订版。本书创作之初,正值大陆“文革”,作者抱定“延续文化命脉于一线”之愿,耕耘不已。修订之时,见两岸分割,因此寄希望于“靠诗来弥缝”“从文化美感中挽回国族的元气”,拳拳之心,贯注于文字当中,感人至深。
黄永武又是台湾散文大家,其文集《爱庐小品》继《中国诗学》之后,再获“国家文艺奖”(文学创作)。是两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书籍目录
新增本序
自序——谈诗的鉴赏角度
读者的悟境
一、广学识以明诗义
二、富历练以察兴会
三、谙作法以识匠心
四、知校雠以定是非
五、分平仄以辨格律
作品的诗境
(甲)从诗的内容上欣赏
一、显示的内容
1.时空变化
2.时空交感
3.情景分写
4.情景交融
5.情感改造空间
6.情感改造时间
7.情感改造理性
8.情感改造事物
二、潜藏的内容
1.象征
2.影射
3.歧义
4.调侃
三、大传统的内容
1.中国诗中植物世界的基型
2.中国诗中动物世界的基型
3.中国诗中矿物世界的基型
4.以用典为妙的传统
5.以隐士为高的传统
6.以遗民为尊的传统
7.以同性友谊为义的传统
8.以代作为乐的传统
9.以贫病易动人的传统
10.以拟古为雅的传统
11.以怀古的题材引起共鸣的传统
12.以奔迸呼号尽情宣泄的感情为不祥不寿的传统
(乙)从诗的形式上欣赏
一、结构美的欣赏
1.承接的美
2.交综的美
3.翻叠的美
4.对比的美
二、辞采美的欣赏
1.巧与拙各有其美
2.奇与常各有其美
3.浓与淡各有其美
4.雅与俗各有其美
5.刚与柔各有其美
6.藏与露各有其美
三、声律美的欣赏
1.从句型上欣赏
2.从音节上欣赏
3.从拗救上欣赏
4.从谐律上欣赏
四、神韵美的欣赏
1.欣赏含蓄性的意境
2.欣赏联想性的意境
3.欣赏改造性的意境
4.欣赏实感性的意境
5.欣赏感悟性的意境
6.欣赏新奇性的意境
7.欣赏无限性的意境
作者的心境
一、考查创作的年代可以推测当时的时事
二、考查创作的地点可以省察当地的情状
三、考查作者的性向可以认识作品的风格
四、考查作者的交游可以指证作品的疑窦
五、考查作者的际遇可以明白作品的背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至于五古的基本要求是淡逸自然,意象浑融,天真自露。能写得“一气浑成,不能举其佳句何在”,最合古意。凡妍隽的秀句、纤细的雕巧,会妨碍古雅的法度,当然,宋代人以为五言古诗“易就”,写成直白的话便缺乏滋味了。 而七古的基本要求是铺叙畅然、开合灿然、气慨超然,以雄俊铿锵为本色,最忌庸俗软腐。能写得“穷高极远,合变出奇”方属上等。七古大概可分歌与行,“歌”要求“开阖纵横,变幻超忽,像疾雷震霆,凄风急雨”;“行”要求“位置森严,筋脉联络,像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见胡应麟《诗薮》及陈函辉《选寒光集》)这些是归纳自许多诗评家的结论,赏诗时可供参考。 至于各诗人个別擅用的作法,如高适的诗,喜欢将颔联写得活泼流动,腹联写得工稳板重,像他的《夜別韦司士》: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三四一联既多用虚字,又作流水对,读起来一气直下,非常明快。五六一联则多用实物名词,是板滞的景物对,景物是各不相涉地并置着,句型是平行的。与三四两句流动成一串者不同。高适的五律如《別韦兵曹》、《使青夷军人居庸》等等,都是同样的手法,《别韦兵曹》的颔联写“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腹联则写“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使青夷军人居庸》的颔联写“不知边地別,只讶客衣单”,腹联写“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三四轻儇而五六填实,这是高适常用的作法,当然也有许多人模仿,后来黄培芳在所评《唐贤三昧集》中以为“三四贵流动,宜写情;五六防塌陷,宜写景,故是要诀”,是将这种布局方法当作律诗的通则了。 至如杜甫的律诗,也有他常用的手法。据洪仲的研究,以为杜诗惯法是:“二必开,七必阖。”是说第二句把意思转豁开来,第七句收阖全首,如杜甫的(雨》诗: 楚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 据王嗣奭的研究,以为中间四句是比况“凶人得志,清士失所,寡妇穷民,苦于兵赋。”(《杜臆》)杜甫写的是雨,第一句还在说雨中的苔石,而第三四句却在作忧国忧民的感怀,这中间全靠第二句的“开”。至结尾第八句又在说雨,则自第六句至第八句的内容差距也很大,杜甫却以“繁忧不自整”来绾合,谓“忧不自整则心乱,故接以雨洒如丝。”(黄生语)“忧多不能自理,故对雨丝而兴怆。”(王嗣奭语),可见全仗第七句的“阖”,才收归本题。假若没有第二句的开,中间即景寓意的“双关”便表达不出,又若没有第七句的阖,则诗题的雨便转收不住,二句开,七句阖,正是杜甫作律诗时常用的手法。 至于李义山的律诗,也有他常用的“惯法”,纪晓岚曾说“五六提笔振起。七八冷语作收,义山惯法。”(见所评义山《南朝》诗)试将纪氏的体会,求证义山其他的七言律诗,也大致不差,如《无题》诗: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邓。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编辑推荐
《中国诗学(鉴赏篇)》是台湾著名学者黄永武扛鼎之作!风行台湾三十余年,引领台湾几代人一窥中国古诗神与美之堂奥!诗歌的鉴赏活动可以说人人都会,也可以说不是人人都能的。如果鉴赏完全是以读者个人趣味为中心,这种印象式的鉴赏,是人人都能的;但如果要透过字义诠释的层次、透过结构美感的层次、透过性向风格的层次、透过道德判断的层次,直与作者的心弦发生生命的共振,则这种鉴赏断非人人皆能。《中国诗学(鉴赏篇)》就是以读者的悟境、作品的诗境、作者的心境三方面并重,来创建一套比较公允的鉴赏标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