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汪姣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谜一样的普京 树是这座城市的主角,人迹消失在丛丛密林里。 静静的莫斯科河在城市里蜿蜒。时值深秋,道边的草坪依然泛着青绿。柳条留恋绿衣,它们与红艳的枫叶相映,绚烂得不像寒带深秋应有的风景。 马涅什广场在狂澜过后,重归寂静。空气像在伏尔加河里淘洗过一般清洌。这里没有林立的店铺与热闹的摊贩,车窗外的一切都在秩序安然里静静地后退。 8年前,当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时,北半球的高纬度仿佛令时光退回了20世纪的60年代。机场的装潢就像被定格的老式黑白电影,挑逗着记忆中关于苏联的影像,直到触目所及机场旁清素柔和的白桦林时,俄罗斯的味道才第一次真切地随木香浅浅溢进脑海。 初到此地,顾不得休整便急急拉着友人四处探访。我最先遇到的人是彼得大帝。抬头望着雕像,逆光处,他的表情模糊,但脚下的帆船仿佛能在静默的空气里激荡起浪花。 “设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将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 他在300年前喊出的豪言回响在耳边。直到那一刻,我才想起这个国家曾有过的辉煌。上天给了彼得大帝足够的时间,不知道那位向俄罗斯人民要20年的普京,是不是也能给昔日大国带来奇迹。 这里,商品经济已经覆盖了每寸土地,那场十月大变革里打响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巡洋舰仍依靠在涅瓦河边,静静守着流光飞逝。不知道普京要如何在这个充满时空交错感的国家里变幻出“奇迹”。 我并非热心于政治的入,只是当时那个矮个子男人所说的话——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着实带着浓浓的彼得大帝范儿。在他的办公室里,彼得大帝的画像未曾稍离。 关于普京,这是最初的印象,和所有人知道的一样,坚毅果敢。直到后来偶然读到一篇报道,我对他的印象起了变化。 2007年1月,普京与默克尔会面时的一则报道。 德国总理与俄罗斯总统会面时,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猎犬在众“记”睽睽之下溜进会晤大厅。 这只身材高大的拉布拉多虽然只是静静地伏在默克尔脚边,但它还是把见过世面的默克尔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就在她不知所措时,普京轻轻拍了拍狗,将它从默克尔脚边引开,然后安慰女士:“不用担心。它很乖,不会伤害你。它只是喜欢记者。” 普京的安慰令默克尔定心,于是二人聊起了狗。 那是一只5岁的拉布拉多母犬,原本是白色,后来普京将它的毛色染黑。普京很爱它,唤它科尼,还给它戴上装有全球定位系统的项圈,以防走丢。 嗅觉更敏锐的记者拿这件事情大做文章:俄罗斯的现状,俄美关系……就这样,一只狗与政治产生了联系。但我只想知道,一个对温和活泼的拉布拉多犬情有独钟的铁腕政治强人,在政治以外会是什么样子?他在抚摸科尼时,或在看着他的妻子柳达时是否一如他直视其他人般冷峻?…… 我试图了解这个爱狗的政治大腕。不过,我不敢肯定我能比专业记者得出更多的结论。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斯丁格尔用了3个小时“左突右击”,也没有从普京口中“抠”出任何自己所期望的话来。 那次访问中,唯一令斯丁格尔感到安慰的是,普京告诉他,自己平时会读《圣经》,喜欢柴可夫斯基与莫扎特,也喜欢披头士。 于是我问友人——普京的崇拜者:“你眼里的普京什么样?他真的像新闻里看到的那样总是板着脸吗?”友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却讲了个故事: 在纪念阿尔卡季·赖金创建的剧院落成60周年庆典上,莫斯科讽刺剧院著名演员希尔温德特喝得太多。他脚步绵软地走在剧院的走廊上,迎面撞上了普京。 或许是酒精作用,他向时任总理的普京伸出了手:“我是舒拉。” “我是瓦洛佳。”总理握住了他的手。 希尔温特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走廊上的谈话。他问总理:“可以为我们的相识干一杯吗?” 总理回答:“为什么不呢?” 于是,他们便一起坐在剧院的餐厅里了。 “普京有魅力,还很强硬。他是英雄,也是凡人,哪有人一直冷着脸过日子。”友人的总结。 “是的,天秤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我的总结。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普京会喜欢拉布拉多:温和的天秤座男人普京与温和的拉布拉多,主人与宠物总有相通之处。这是他真正的样子吗? 1999年8月16日,在确认新总理候选人的国家杜马会议上。根纳季·久加诺夫装作忘记了普京的姓名;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则讲错普京的名字和父称,叫他“谢尔盖·弗拉基连诺维奇·普京”。普京在后面的讲话中,对所有杜马议员表示感谢,并特别对“格里高利·阿列克谢耶维奇·久加诺夫”(亚夫林斯基和久加诺夫的全名的组合)表达了谢意。 回击有力,却不失气度。 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那一刻直到登上俄罗斯权力巅峰,普京没有与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对手有过正面冲突。他身上散发着谦逊,但在维护个人自尊方面,他毫不含糊。这是天秤座的特性,努力维持着平和,自尊骄傲高于一切。 命运给了他最高的尊严,却也将他拖进了无情的政治斗争。他的温和与敏感就这样掩盖在冷酷的外表下。我一直不相信,那个在索契海边救助一只折翼海鸟的普京心与手腕一样坚硬。否则,当选时他为什么会流泪? 我经过马涅什广场时,人群还没有完全散去。我想到,这里定会有一场激情的演讲;我也想到,这个内心敏感的男人在听到众人欢呼时心里一定不会平静;而我原以为,多年的训练已经能让他将冷静进行到底。 我想到了一切,’却没有意料到,这个在日本提出北方四岛的领土要求时语带轻蔑地说出“有本事来抢”的人,这个当车臣恐怖分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时说出把恐怖分子拉到茅房里毙了的人,这个被美国前总统布什说成是冷血动物的人,这个被他的反对者形容为“专制沙皇”的人,在将近11万名支持者面前潸然落泪。 双眼含泪的强势男人看着台下潮水般的人群,脸上带着腼腆的微笑。 他三次竞选,三次当选。究竟是什么让他从圣彼得堡的大杂院走进克里姆林官?又是什么成就了“红场黑马”的传奇? 他曾是职业特工,历经克格勃的沉浮。 叶利钦一眼相中名不见经传的他,将他推向风口浪尖;一句“要照看好俄罗斯”让他从此背负王者使命,一路风雨兼程。 他穿过车臣战火,踏着血与火的阶梯登上俄罗斯之巅,挥斥方酋,睥睨一切。大洋彼岸的对手,对他爱恨交织。 他驾飞机上九天只差揽月,入潜艇下五洋亦敢戏鲸。 他能在黑白琴键上温柔抚触,穿上柔道服时,强力臂膀却逼得对手气势全无。 俄罗斯的审美似乎都在为这个低调沉稳的男人改变。 他是个谜,看得到但不容易读得懂。他的一部分透露给了世人——年轻时也曾为了爱情失落,也曾因事业低潮而彷徨。但生活永远无法在镜头与报纸上看得真切。我试着透过各种角度,走近普京的生活,竭力在最近处看他,谨慎落笔,写下关于他的一切。 作者于莫斯科 2012.3.6
内容概要
魅力领袖、俄罗斯的头号男人又回来了——普京归来。在经历了8年总统和4年总理生涯后,
他为什么还是重掌总统大权?他和梅德韦杰夫有着怎样的长远大计?
本书描写普京1952-2012心路历程,普京依然是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偶像,依然是媒体的宠儿
,依然是新话题的制造者、新形象的缔造者,依然是俄罗斯的魅力一哥。普京归来,他更要用行
动说明,他才是俄罗斯的船长和世界的领袖!
作者简介
汪姣,俄语语言文学硕士,资深翻译,留学莫斯科大学多年,长期从事中俄关系研究及俄罗斯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等相关工作,亲历两次俄罗斯大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童年·斯拉夫男孩
掌勺不掌权的家族
该死的战争
儿童大战
瓦洛佳一大龄少先队员
再见,193中学
摔跤与手风琴
第二章 少年·英雄的召唤
我就是想去那里上学
16岁,理想丰满
铸造厂大街4号,少年来访
第三章 列宁格勒大学时光
就这样走了,上大学
学习狂
为“流氓”辩护
硬汉的眼泪
第四章 克格勃,看不见的战线
一个人的军队
代号401
请叫我普拉托夫
潜伏德累斯顿
那一夜,莫斯科无语
第五章 尴尬转身
助力索布恰克
克格勃的尴尬
最后的“水手”
涅瓦河畔的“灰衣主教”
失业的第一副市长
第六章 红场黑马
告别圣彼得堡
密送索布恰克
权力场站队
一张“烂牌”
等到胜利再干杯
第七章 请照看好俄罗斯
“我即将离开”
叶利钦为何看中他
踏着血与火前进
先洗牌再开局
没人可以打败他
就职典礼
第八章 铁腕刀锋
一切并不轻松
忠士与叛贼
案板上的寡头
腐败就是叛国
第九章 一个人的选战
投票投的是幸福感
一个人的选战
“我是俄罗斯人”
上帝太高,总统很近
第十章 恐怖的魔咒
“库尔斯克”号,沉了
坠机惊魂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别斯兰,请别为我哭泣
暗杀者在行动
第十一章 强人外交
有本事来抢
妥协与软弱是两回事
我们已背贴莫斯科,没有退路
第十二章 权力漂移
当总理很幸福
我是公民雇来打工的人
俄氏“史塔西”
从冬宫到红场
“我曾经承诺”
第十三章 多面普京
低调的情人
第一家庭中的慈父
最后的明星
“京”人语录,
2000年就职演说
2008年卸任演说
普京答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问(节选)
章节摘录
掌勺不掌权的家族 时近午夜,克里姆林宫的灯光逐渐暗了下来。 这是昔日俄国沙皇举行加冕盛典的场所。据说在17世纪它最辉煌的时候,整座宫殿镀金绘彩,到处是昂贵的地毯和精致的雕塑。每当天色变暗,一簇簇火光便相继点亮,似乎在夜幕中彰显着皇室的高贵。 现在,这座宫殿已没有昔日作为皇宫的奢华,却雄伟依旧,庄严不减。空旷的大厅十分寂静,偶尔有些轻微的响动,仿佛蛰藏着一只不安分的小兽。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一人出现在安德烈大厅,踏上白天已经铺好的红地毯,从大厅的入口举步,缓缓踱到正厅最前方,然后优雅转身,向左右备扫视了几秒钟。 自信的笑容隐隐浮现在这个男人硬朗的面孔上:很好,一切都很正确。 这是2000年5月6日的深夜。再过几个小时,阳光将吻醒红场上栖息的鸽群,微风会唤起道路两旁伫立的白桦,俄罗斯第二任总统的就职典礼也将在这里举行。 从莫科斯出发,朝西北方向行进,会到达俄联邦欧洲部分面积最大的特维尔州。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名叫图尔根诺斯基的村庄,它既不是特别富庶,也没有独一无二的景致,显得并不起眼。 在一户村民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伸出粗短有力的手,指向老旧桦木几案上的电视机,激动地说:“瞧,那可是弗拉基米尔家的孩子!” 正坐在地上修弹弓的男孩抬起头,看着屏幕上那个小个子、蓝眼睛的男人,皱着眉头朝他的祖父嚷嚷:“您说过太多次了!”然后,男孩低下头,重新投入自己的“武器”修理工作中,比之前更加专注。 老人口中的“弗拉基米尔”是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也就是刚刚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先生的父亲。老普京曾是一位勇敢的潜艇舰队士兵,后来在卫国战争中受了伤,不得不告别战场。退役之后,老普京的“战场”就转移到位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一家工厂。直到他的儿子逐渐在政坛崭露头角,老普京也没有停止工作。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普京能够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政治启蒙,即使扩大到整个家族,也未见任何一位亲属曾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如果非要挖掘这位平民总统的家族背景,那么,他的祖父斯皮里多诺算是曾经距离国家权力中心最近的一位。 斯皮里多诺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只是一名厨师。但别小瞧了这个在炉灶旁工作了一辈子的人,他精心烹制的菜肴,曾被端上列宁的餐桌,也被斯大林享用过。 在普京的父系直系亲属里,祖父斯皮里多诺是农奴制被废除后出生的第一人。 俄语中,“农奴”与“魂灵”是同一单词。作家果戈理在长篇小说《死魂灵》中,带着含泪的笑把俄国社会的痼疾无情地揭露出来:农民生则为奴,流血淌汗地勉强生存;即使不幸死去,他们尚未注销的户口也会被贪婪的地主当做商品倒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很早就痛下决心,要废除农奴制——那是社会的毒瘤和脓包,腥臭的味道在广袤的土地上弥散不去,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寒风凛冽的时节,很多农奴穿着破破烂烂的旧棉袄,棉絮露在外面,稀疏的胡子在风中颤抖;他们垮塌着肩膀,佝偻着脊背,手指枯瘦,双腿打着罗圈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哆嗦着。可怜的人,一生都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1861年,沙皇政府终于意识到“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农奴制被废除。出生于1879年的斯皮里多诺,幸运地没有被贴上“农奴”的标签。他少年时开始在特维尔地区一家小饭馆做学徒,后来去了列宁格勒的餐厅。不知出于何种际遇,在十月革命后,他成了列宁的厨师,并追随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去了莫斯科。再后来,他成了领袖斯大林在瓦尔泰政府别墅的多名厨师中的一位。 斯皮里多诺有很多机会接触整个国家的权力中枢,这无疑增长了他的见识与阅历,甚至让他比政治局成员更近距离地观察到一些细微的政治动态。但是,这些宝贵的经历似乎只是丰富了他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没有成为其为前途铺路的砖瓦。 据说斯皮里多诺是个性格十分倔强的老头,假如有人无礼冒犯了他,那么他会立刻摘下围裙离开厨房。不过,他并不习惯于为难别人,一旦对方弯腰道歉,他也能欣然接受对方的歉意。 在他工作的疗养院里,有一座通风良好、空间宽敞的地窖,里面除了贮藏着一些果蔬,还有甘醇的美酒。有一段时间,斯皮里多诺掌管着地窖的钥匙,但他连一片菜叶也不曾带回自己家中。他更愿意用劳动换取自己需要的一切。 普京幼年时偶尔会到祖父家里住上几天,但小普京不仅从没机会与领导人共享美食,甚至因为偷吃祖父为其他政府官员做的点心而被拧红了耳朵。 小普京摸着通红的耳朵,不满地望着他的祖父;老头儿捻着胡须眯着眼睛,打量着一脸委屈的孙子。 这对视的祖孙二人,恐怕都没有想到,曾经因贪嘴而被拧红耳朵的小男孩,在几十年之后,会入主克里姆林宫。 在普京之前,这大概就是他的家族最靠近权力巅峰的时期了。而即使在这个时候,权力与他们本身也并无实际的联系。 ……
编辑推荐
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曾经承诺的一切必将全部兑现、全部实现。假如天兵向我喊道:“快抛弃俄罗斯,住进天堂!”我定要说:“我不要天堂,请还给我自己的祖国。” --2012.3.4普京于马涅什广场 资深翻译“潜伏”莫斯科,深入一线鲜活内容,普粉必读,最有料、最好看、最有温度的中文版普京传,它像普京的眼泪一样动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