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唐彩云 页数:158 字数:180000
前言
华夏五千年缔造出的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长卷中,有三幅最为璀璨夺目,那就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浸润于巍巍大唐的盛世气象中,凝结着众多文人的智慧和情感,在绵长的文学史中熠熠生辉。倘若要选择一种语言来代表中华文化,唐诗当之无愧。精练的用词、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向集于短短熟语之中,不得不令人赞叹唐人的聪明和高妙。唐诗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自然事物、政治动态、社会万象、平凡生活,直到个人感悟,几乎无所不包;形式也极为全面,既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又有律诗和绝句之别,还有五言、七言等字数上的差异。可以说,唐诗既有对前代的继承,更有创新和发展,它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诗内容丰富,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思想,既有丰饶的欣赏价值,也有引发思考的深刻意义。不经意间信手拈来,总有一些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总有一些故事能荡涤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人物能影响我们的成长。《唐诗三百首》是现代人学习唐诗的经典选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详尽地介绍其中的每一首,因此我们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唐诗,推荐给青少年朋友。本书根据中小学阶段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接受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遴选了一些最有代表性、最经典的作品,并以通俗而不失蕴藉性的语言娓娓道来,以求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唐诗,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诗词品鉴能力。在体例设计上,书中既有值得铭记一生的诗词曲作品本身,也有难点字词的注释及详尽的赏析,更辅之以相关的有趣故事,使得书本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便于加深青少年朋友对诗歌的理解。最后,编者诚挚地希望本书能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
内容概要
唐诗为什么历久弥新,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宋词为什么感人肺腑,引无数后人争相诵读和借鉴?元曲为什么独树一帜,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和赞赏?当你在浩如烟海的群书中难以抉择时,当你渴望心灵富足却无所适从时,不妨翻开《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上)》这本书,沉实悦读,感受先人不朽的才情与智慧的光芒。《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上)》由唐彩云编写。
书籍目录
唐诗
怀古伤时诗
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杜甫《春望》
杜甫《蜀相》
白居易《卖炭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乌衣巷》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杜牧《赤壁》
韦庄《台城》
咏物抒情诗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王湾《次北固山下》
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行路难(其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江汉》
岑参《逢入京使》
李商隐《无题(其一)》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杜牧《遣怀》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孟郊《游子吟》
刘禹锡《秋词(其一)》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赠友感怀诗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赠汪伦》
李白《送友人》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高适《别董大(其一)》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山水田园诗
李白《望天门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杜甫《望岳》
杜甫《春夜喜雨》
白居易《暮江吟》
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韦应物《滁州西涧》
贾岛《题李凝幽居》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边塞征战诗
王之涣《凉州词》
李颀《古从军行》
李白《关山月》
杜甫《前出塞(其六)》
王维《使至塞上》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王翰《凉州词》
高适《塞上听吹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碛中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贺《雁门太守行》
章节摘录
杜甫《春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安史之乱中,长安一度被安禄山的军队攻占,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因此被迫逃亡灵武。不久之后,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756年,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从此与家人失散,困居于长安。第二年的春天,杜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春望杜甫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②花溅泪,恨别③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⑤,浑⑥欲不胜簪。【注释】①国破:国都被攻破,在安史之乱中,京都长安城曾被叛军占领。②感时:感伤时局。③恨别:怅恨离别。④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形容家信非常难得。⑤白头搔更短:头发变得花白,也越抓越少了。⑥浑:简直。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曾任左拾遗、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后世也因此称之为杜拾遗、杜工部。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篇,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代表作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赏析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并一举攻下京都长安。此后,叛军在长安城内烧杀劫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被叛军俘虏而困居长安的杜甫看到这种情境,联想到国破家亡的现状和自身的悲苦际遇,发出了这样深沉的感慨。全诗充满着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显得沉郁悲壮。诗歌的首联以工整的对仗描写了这样的情景:虽然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一片衰颓。“国破”点明国家沦陷的现实,“草木深”表现出长安凄凉而衰败的景象。这两句诗表面是在写景,实则借景抒情。诗人将自己深沉的情感融于景色描写之中,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在诗歌的颔联,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以“花溅泪”、“鸟惊心”抒写自己对国破家亡这一无奈现实的强烈悲愤之情——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得如此凄凉,花也会为之落泪,鸟也会为之惊心。在颈联中,诗人很自然地由对国家命运的深思过渡到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上,想到自己和家人因为战争而失散,如今自己被困在长安城中,不知家人身在何处,所以非常担忧和想念。尾联紧承上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衰颓的景象,想着当今国家的命运,料想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收到家信了;而且因为担忧和焦虑,自己的头发日益灰白,而且越来越少,甚至连簪子也插不住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已叫人难以承受,如今又添了一层对衰老的焦虑,全诗悲愁尽显。知识链接杜甫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发起的一次反对唐王朝的战争。它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唐代诗歌风格的一个转型期。此时,社会由富庶安康的年代进入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诗歌也由追求飘逸、浪漫的年代,进入一个沉郁、哀伤和面对现实的年代。安史之乱爆发一年多之后,叛军攻破潼关,玄宗皇帝逃往西蜀成都,长安沦陷。杜甫在战乱中带着家人四处逃亡,听说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他马上只身投奔肃宗,但不幸被叛军捉住并带往长安,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在侥幸逃脱之后,他见到肃宗,并被任命为左拾遗。当时宰相房瑁遭人诽谤,被肃宗罢去相职,杜甫因为房瑁说情而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而去,结束其仕途生涯。虽然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杜甫仍笔耕不辍,写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记录当时的政治大事,或抒写自己在特定背景下的感悟和思考,情感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也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蜀相》在杜甫生活的年代,唐朝已经开始由强盛而转向衰落,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比较严重,政治十分腐朽。虽然杜甫曾在危难之中得到朝廷任用,担任左拾遗一职,实际上却是有名无实的。因触怒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终于弃官,带着家人来到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他慕名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动人肺腑的咏史诗。蜀相①杜甫丞相祠堂②何处寻,锦官城③外柏森森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⑤天下计,两朝开济⑥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指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孔明)。②丞相祠堂:诸葛武侯祠,在今四川成都。③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因为汉代时当地织锦业发达,所以成都被称为“锦官城”。④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⑤频烦:通“频繁”。⑥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史诗。杜甫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安史之乱已持续五年仍未平定。这一时期,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到处是一派衰败的景象。此时的杜甫非常渴望为国效力,但由于朝廷政治腐败,他始终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因此对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开创帝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格外仰慕和敬重,到达成都之后,他就慕名前往武侯祠进行瞻仰和悼念。这首诗歌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既表达诗人对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无限崇拜之情,也抒发对其未完成大业就憾然离世的惋惜之情,更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诗歌首联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武侯祠的所在地和周围的景色,渲染出一种安静、肃穆的气氛。颔联描写了武侯祠堂内的景物:台阶上碧绿的青草在阳光下散发着春天的气息,那栖居在茂密树林间的黄鹂也在唱着悦耳的歌声。这些诗句以自然之景反衬祠堂内冷清、孤寂无人的现状,字里行间充满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既说明诗人敬重诸葛亮的缘由,也表达诗人渴望像他一样为国效力、有所作为的决心和勇气。而在诗歌的尾联,诗人以沉痛的笔调写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之遗憾,表现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崇高献身精神的敬仰及对其事业未成的深痛惋惜,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