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马楠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内容介绍:第一部分: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
唐前春秋三传各为专门之学,注家多至数十,唯公羊何休、左传杜预、穀梁范甯三书完帙具在。何、杜、范注解本传,往往兼采二传为说:何氏解诂暗用左传,杜预集解颇取公穀,范注多本何杜。三家虽采摭他传,而能自守本传传义,不相扰乱。解诂犹能发明条例,前后相贯,最为精密。集解亦能据左氏以正公穀,辨旧史而章新义。孔、徐、杨疏,更能左右撷取,补苴罅漏(第一章)。
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谓夫子比次事理,发义于经文异同、详略、有无之间。左传举事以明春秋,公穀比辞以明褒贬。春秋之所以书写结撰,即三传之所以传经,何杜范之所以注经、传,孔徐杨之所以疏经、传、注。(第二章)。
“舍传言经”起于中唐而滥觞于何郑。究其根本,春秋一经,本有文同而事异,事类而褒贬异,褒贬同而文辞异的书法;三传凡例,皆一以贯之,验诸全经各处,总有龃龉不合。于是公穀有春秋一贬不再贬,事类从可知的解释;左氏有春秋因承旧史,新义随事而发的说辞。比经推例渐趋详密,学者以三传传例皆不足以贯通全经,更推比经文,按诸旧史,取舍三家,一更为新传(第三章)。
第二部分:从郑注三礼到礼是郑学
“三礼”之名,得于郑玄,康成注讫,后人始能卒读。黄季刚称:“三礼中,周礼广大,仪礼繁密,礼记纷错,等之未有易治者”。郑注则诚所谓
“其所变易,灼然如晦之见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学礼者出而由户,必循斯道。后儒于郑注固多驳正,方法条例则一仍旧贯,冲远每云“
礼是郑学”,信如斯言。推究郑氏治礼,训诂章句或因旧说师承,创通大义则以比经推例。
礼书简奥幽微,非推比经文,反复周匝,不能发明其义;郑注非特训释字词,疏通文意,更能标举经书差次比列、举轻包重、据是言非、上下相照、平列对文诸例(第一章)。
仪礼缜密严栗,同篇则上下互文,各篇则彼此照应,或此详彼略,或相兼乃具;且有尊卑、轻重、隆杀、吉凶之变,进取、逮下、屈申、不嫌之异。郑注则排比上下,通连经、记,就经明例,据例通经(第二章)。周礼事项繁杂,前列叙官,继以职文,官有主属,职有互备;常事各官分掌,大事众官同共;礼关吉凶宾军,事见造圭左氏。郑注内则通连“六官”,彼此相系;外则广涉六艺,引经证经(第三章)。
第三部分:比经推例之经学意义
经文结撰书写,时代相去未远,文例多有相类,学者比经推例,系联经文、发明经例、诸经互证,多能重证据实,言而有徵。“比经推例”虽不乏牵强之失,却往往因经师未能备举经文、贯通条例(第一章)。
注经所本,无非二端。一则师说家法、章句授受,所谓“因承”;一则比经推例、群经相证,所谓“推证”。东京师法家法没而通儒之学兴,学由
“恪守所闻”、“莫敢同异”而至分析条理、综该群经(第二章)。 《比经推例(汉唐经学导论)》的作者是马楠。
作者简介
馬楠
1982年出生于北京市宣武區,00年至04年就讀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08年獲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專業爲古典文獻學。08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學習歷史文獻學,師從彭林先生,並參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簡的研究保護工作。曾在《中文學刊》、《清華大學學報》、《出土文獻》等刊物發表文章數篇。
马楠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jinan/
书籍目录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
第一章 何杜范兼采二传
第一节 孔疏主杜不主贾服
(一)贾服杂引公穀,自扰左氏
(二)杜注孔疏排公穀,兼排贾服
(三)杜预兼取公穀,不乱本传
第二节 兼取二家,弥缝本传
(一)何范兼取二传
(二)徐杨弥缝公穀
(三)孔钟采史言经
第二章 比经推例守传言经
第一节 比经定例,据例说经
(一)公穀比经定例
(二)左氏发凡
(三)据例说经
第二节 就史言经,据经断史
一(一)公穀不见国史,据经断史
(二)左传就史合经,以事传经
(三)事不可考,须以经例断之
第三章舍传言经
第一节 何郑分袒
第二节 经传内证:属辞比事
(一)三传传例辨析
(二)后学为新例以传经
第三节 经史外证:引经证经
(一)五经相证
(二)史地相证
(三)义理相证
第二部分 从郑注三礼到礼是郑学
第一章 注疏通例
第一节 降杀以等,推次以当:
(一)推差次以补经所未言、以明经所指、以为校勘训诂
(二)推差次之例不本于郑玄,毛传先郑许慎已用
(三)清人所推差次例”
第二节 举轻明重,据非推是
(一)正向推论:举轻明重,举重包轻
(二)反向推论:据非推是,据有言无
第三节 上下相照,彼此互文
(一)上下相照例
(二)前后平列例
(三)彼此互文例
(四)具文省文例
(五)类比推论例
第二章 仪礼繁密:排比经记。发凡言例
第一节 排比上下 通连经记(上):详略互明,相兼乃具
(一)经记相明
(二)同篇前后相明
(三)诸篇相兼乃具
第二节 排比上下 通连经记(下):
(一)据同篇见隆杀
(二)据诸篇见尊卑
第三节 就经明例 据例通经
(一)传记注疏发经例
(二)经例不合,则出注以说
(三)就经明例,据例通经
第三章 周礼广大:参合六官通连五经
第一节 参合六官
(一)目凡主属例
(二)尊卑差次例
(三)平列互文例
(四)通连相明例
第二节 通连五经
(一)仪礼 礼记
(二)五经传记
(三)子史谶纬 汉宫
附:礼记纷错:调和三礼 折衷诸说
(一)以夏殷礼当之
(二)以畿内畿外当之
(三)以特例当之
第三部分 比经推例之经学意义
第一章 “比经推例”得失考
第一节 经文文本特征
(一)上下变文,前后相照
(二)经例贯通,就例求经
(三)五经相合,通连以证
第二节 经文易生岐解处
(一)经文简奥,所指难明
(二)所比之经、所据之例难明
(三)经文相异,不能强合
第三节 “比经推例”运用之失
(一)妄生义例,牵合失当
(二)用例失当,拘例说经
第二章 师说相承 学尚通达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三章 舍传言经 舍传言经为春秋学一大变局,寻绎其源,汉晋之间已然发端。质言之,舍传言经,即出入三家,自为新传,以传春秋。汉儒师法相承,以章句授受,虽云“守文俗儒”“保残守缺”,亦能矜慎淳谨,自守传说。何郑杜范,时有兼采,而注疏之学,犹依傍本传。然注疏愈密,比经推例愈详,诗礼古训愈明,三传岐误愈显,故不得不造作新传,此势之必然。汉儒专门之学而至中唐舍传言经,其经学理路,汉末通儒胜俗儒、古学易今学之间已然“具体而微”。 今略述其迹如左: “何休解诂,传主公羊。杜预集解,独宗左氏,虽义有拘窒,必曲为解说,盖专门之学如是。惟范甯毂梁集解,于三传皆加贬辞。”范序云: 盖九流分而微言隐,异端作而大义乖。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币 为用礼。以卫辄拒父为尊祖,不纳子纠为内恶。公羊以祭仲废君为行权, 妾母称夫人为合正。……若此之类,伤教害义,不可强通者也。 凡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 所滞,择善而从乎?既不俱当,则固容俱失。若至言幽绝,择善靡从,庸得不 并舍以求宗,据理以通经乎?虽我之所是,理未全当,安可以得当之难,而自 绝於希通哉……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 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於其道者也。故君子之於春秋,没身而已矣。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明确分析了《十三经注疏》中的《三礼》(《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的内在条理,尤其是传之解经、注之解经传、疏之解经传注中一贯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基本方法对后代文献阐释的重大影响,以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与使用上的缺陷。 今天经学研究大多集中于经学文献学层面,而本书可以视作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在经学史层面,认为两汉经学中通人之学取代专门之学的过程,也正是诸经互证、推理归纳与训诂相结合,逐渐取代敷衍章句、师承授受的过程。这一结论也是相当可信的。 ——著名文字学家 李守奎
编辑推荐
总结汉唐注疏基本条例, 分析春秋礼学研究方法。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