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陈兴武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商务印书馆于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亲自遴选校订的最佳版本,而中华书局通行本《二十四史》作为大陆建国以至“文革”时期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则尽量回避百衲本,选用其它版本参校排印,刊行以后迅速取代了各种史籍旧刻本。《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作者借助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锺书先生所倡导、而由文学所研究员乐贵明先生主持的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工程库,利用其中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数据,对两本进行通体核校,创获甚丰。为方便读者查考使用,加注通行本索引页码。作者认为,通行本《二十四史》当年由于种种非学术因素强行介入,导致体例不一,随意改窜,颇失本真。因此撰成《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于以彰显二本优劣。《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非争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讨论校勘学普通原则,如可否依类书而改古本,随便删窜旧本正字以及臆断妄改之类,对校勘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

陈兴武,广东大埔人。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1996至2003年供职于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任工程师。主编大型地方综合文献《桃源古今文萃》(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4年版,40万字。)2005年6月起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栾贵明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建设及文史研究至今。2007年起应龚鹏程教授之邀于北京国学小院主持燕鸣诗社,2009年2月以大陆地区惟一获奖者身份获第11届台北文学奖成人组古典诗奖项。

书籍目录

龚序
自序
例言
目录
1.史记
2.汉书
3.后漠书
4.三国志
5.晋书
6.宋书
7.南齐书
8.梁书
9.陈书
10.魏书
11.北齐书
12.周书
13.隋书
14.南史
15.北史
16.旧唐书
17.新唐书
18.旧五代史
19.新五代史
20.宋史
21.辽史
22.金史
23.元史
24.明史

章节摘录

版权页:《汉书》,亦称《前汉书》,东汉·班彪(叔皮)始撰后传六十五篇,未竟而卒。子固(孟坚)续之,成纪表志传凡百篇。嗣固死狱中,其女弟昭(曹大家)补八表及天文志,卒成其书,今传《汉书》一百二十卷(析子卷二十)。王先谦《前汉补注序例》云:“颜注《漠书》,至宋仁宗景佑二年,韶州余靖为秘书丞,奏言文字舛讹,命与王洙同校。靖撰《刊误》一书,增入江南张泌校说六条,所谓景佑刊误本也。嗣又有宋景文公祁,合十六家校本。至宁宗度元中,建安刘之问又取宋校本,更别用十四家本参校,又采入萧该《音义》、司马贞《索隐》、孙巨源《经纶集学官考异》、章衡《编年通载》、杨侃《两漠博文》、《漠书刊误》、《楚汉春秋》、史义宗本《西京杂记》、朱子文《辨正》、孔武仲《笔记》、三刘《刊误》、《纪年通谱》,刻之为建安本。明南监本,即用建安本者也。但于注文刊落甚多。汲古阁本注文完足而去其《叙例》,又于《艺文志》、《张良》、《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贾谊传》后,附臣秘校书六条,即张秘也;而三刘《刊误》及景佑《刊误》,皆未之采。国朝文教昌明,图书大备,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漠书》,用监本精校付梓,别加考证。今《补注》以汲古阁本为主,仪说并入注文,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录诸人考证,颜监《叙例》,宋、刘校语,粲然具列,庶览者无遗憾焉。”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较诸传统“手工作坊式”治学方法而言,本书最大特点,在于以计算器与古文献有机结合,做到人库合一,才识并兼,既重技能,尤高品鉴。本书最终成稿,经过多次严格校对,允称基础扎实,可堪信据。是一部科学严谨而又不乏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也是在新工具大革命时代,正确有效地运用计算器智能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性作品。  ——中国古典数字工程库创建人 乐贵明

编辑推荐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失误举例,兼评五十年来史部古籍整理得失。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内容简介:百衲本《二十四史》为商务印书馆于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亲自遴选校订的最佳版本,而中华书局通行本《二十四史》作为大陆建国以至“文革”时期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则尽量回避百衲本,选用其它版本参校排印,刊行以后迅速取代了各种史籍旧刻本。《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作者借助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锺书先生所倡导、而由文学所研究员乐贵明先生主持的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工程库,利用其中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数据,对两本进行通体核校,创获甚丰。为方便读者查考使用,加注通行本索引页码。作者认为,通行本《二十四史》当年由于种种非学术因素强行介入,导致体例不一,随意改窜,颇失本真。因此撰成《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于以彰显二本优劣。《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非争一二版本之是非,而是讨论校勘学普通原则,如可否依类书而改古本,随便删窜旧本正字以及臆断妄改之类,对校勘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   中华书局全新修订史记已出,原删的内容虽补,但位置次序未正。阅读仍有不便。
  •   繁体 横排只靠数据库检索和古汉语辞书来做学问的典范之作。徒以撮录为功,发明极少,案语多空论,几成蛇足。
  •   故纸堆里辨真伪,可不是易事。
  •   是书以百纳本与通行本《二十四史》勘校,近年来对通行本《二十四史》勘校著作较多,如《文史》等中多有连载。是书则以二书对勘,量大而可观。值得一置。唯“按”语似待作思惟修。
  •   《通行本二十四史勘评选》作者 陈兴武
  •   粗粗浏览一遍,感到有话要说。幸得见豆瓣读书无知妄人兄一篇评论,发我所欲发,特转引于此,该书究竟如何,诸君明鉴: 只靠数据库检索和古汉语辞书来做学问的典范之作。徒以撮录为功,所发明者少,案语多空论,几成蛇足。   中华书局校点本问题多多,为世所知。其因或如作者所言“編校未得其时、取据未得其本、領事未得其人、任人未尽其才、举錯不得其法”。但一涉及具体问题,作者便一味指责点校者学识浅薄,妄增臆改,“少所见而多所怪”,至于究竟是所依据版本出问题(受客观条件限制较严重,您不可能要求点校者自备善本吧),还是在校勘上出问题,是当时国家文字政策的强制命令,是排版印刷鲁鱼之误,还是出于其他非学术原因(参看赵守俨的回忆文章)则完全无心探究。故陈直、王仲荦、唐长孺、陈垣、刘节、柴德赓、罗继祖、邓广铭、杨伯峻诸老先生在作者笔下俨然为造成神州文化沦胥之罪人,直可谓抱屈黄壤,含冤莫白。此可议者一。   此书于前四史,尚稍采南北二监、江南、金陵诸本参校,其中《史记》不采日人水泽利忠校补之泷川《史记会注考证》,是为极大疏失。泷川、水泽二氏所搜罗中外旧刻本齐全,胪列异同不厌繁琐,校勘太史公者岂可绕行?《晋书》以后八代史之部及两唐书等只录百衲本、点校本二者异同,余皆不观。可议者二。   又立说太易,且极狂傲。如通行本《三国志虞翻传》据晋写本古卷改“大司农”为“大农”一...例,此处或可商榷。然作者似全不知西北出土《三国志》吴志残卷之事,遂大诟通行本整理者们“于所谓古写本极为珍视,秘而不宣,未肯言明系何朝何代何时之本”(p43)。其实写本藏于新疆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日本亦有收藏,点校者何得宝而秘之耶?三国志写本残卷自出土以来,广受重视,罗振玉增订《汉晋书影》曾收虞翻传部分,易培基、蒋天枢、日人内藤虎次郎(湖南)等曾据写本进行研究,张元济先生《校史随笔》中《三国志》部分有“古写本之异同”条,单校写本与宋版不同处,六十年代郭沫若据写本三国志论兰亭之真伪,曾引起轩然大波,史界几无人不知。其照片曾刊于1972《文物》杂志、《兰亭论辩》、通行本《三国志》扉页,极为易得。古写本或有讹脱,未必无误,此亦可商之事。然其价值岂可以一言磨灭?作者于此一无所知,乃狂言“通行本不据宋明清诸朝正版史书而妄引写本,无事生非,引喻失义,非谓邪僻而何?”宋明刊刻之《三国志》为“正版史书”,请问出土之晋写本《三国志》残卷乃为“盗版史书”耶?又,不知作者解夫“邪僻”二字为何谓耶?可议者三。   校勘、考证之案语,言贵清通,事贵谨密,自古迄今,无改斯道。本书案语支离浮滥,如论《史记张耳陈余传》(p8)等条,大有“以论代史”之流风遗韵,再如金陵本删司马贞《三皇本纪》条(p6),全钞小司马补《纪》,浪费楮墨,甚是无谓,盖上海古籍所出之缩印版殿本,泷川氏《会注考证》均收此篇,学人所共知。其后案语虽痛斥红朝学阀之劣行,终归无甚识见,于学术有何补益?詈罢作者豪兴大发,于案语后大书“诗曰”二字,赋七绝一首,遂使文献学研究一变为小说稗官者流。可议者四。   校点本多改古字,其因颇复杂。以余意观之,未必全缪。譬如“呼吁”,今港台所用正体字均作“呼籲”,“吁”“籲”二字秦汉以后意义各别,而“吁”之一字见于金文,而“籲”则后起孳乳浸多之字,先秦出土文字中罕见,后之墓志碑刻中以“吁”代“籲”者亦夥。再如“萬”字,苏轼《寒食帖》作“万”,与今俗字同,盖此字非东坡所创,唐宋人习用也久。今《苏轼文集》、台版《寒食帖》释文均作“萬”,识者无人讥其改窜东坡原文。可见古人所用之异体字未必尽为正体。点校本以“役”改“伇”,以“燕”改“鷰”,以“廟”改“庿”,虽于旧刻本有悖(这当然违背了古籍整理原则,但我个人仍坚持认为此事与时之文字政策有关,绝非诸老先生学识浅薄所致,览诸公著作可知其学问根底),但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未必是错。此书谓“鷰”乃“燕”之本字,非是。“庿”字为古文,固然,然此“古文”实为六国别体文字,“庿”形不早于“廟”,观《金文编》可知。再举一例,《鲁周公世家》:“无坠天之降葆命”(此句诸本皆同),“葆命”之“葆”,金文多作“宝”、“保”,与传世先秦古籍同。陈直谓西周无作“葆”者,此系太史公以汉隶古定书写。请问,依此书作者之逻辑,太史公是否臆断妄窜?此处之“葆”当改否?不当改否?   意以为董理古籍,当明确其文化定位,纯为学术目的者,则宁失于固,毋失于误,不可率尔操觚,妄下雌黄;倘为通俗历史读物者(如标点本二十四史即是),则不必对旧刻搞“两个凡是”,倘若以“整旧如旧”为原则,则宋版中讳“構”为“枏”者,“恒”“弘”阙笔者均当不改,一如原文,徒费排版工作量与读者心力,何益?此类事专业人士知之可矣,学者天职乃是替人读古书,固非逼人读古书也。诚然,点校本中确不当改之字甚多,此涉及文字改革及相关之一系列政治运动与文化风波,倘尽归于参事者学术低劣,则徒逞一时口舌之利而已。为学当有“批判之精神”,亦当有“了解之同情”,二者阙一不可,阙前者则近乎谄谀,阙后者则近乎刻薄。作者率尔断言“多用俗字,非俗本而何”,全拟金圣叹口吻,果足为训欤?观全书所勘评者,十之八九为辨明本字,可谓太仓之谷陈陈相因。撰专文论述可矣,强著一书则不必。可议者五。   八十年代以来,就中华书局校点本提出疑义并作出订正者众多,散见于各类人文社科刊物,此书不见一引。可议者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华标点本句读多歧误,争议纷纭,此书对句读标点之误全然无视,疑是用计算机检索多而通读爬梳之功少。可议者七。   此书言及音训字义几乎全据《王力古汉语字典》,于近百年出土文献与文字学成果一无所取,无乃太惰乎?倘此君试览周法高《金文詁林》数页,持论必不致如此胶柱鼓瑟。前辈学者陈直先生之史记、汉书两《新证》、台湾学人王叔岷之《史记斠证》等书,于字义训诂,名物典则等诸多发明,亦被作者所漠视。可议者八。   另,此书亮点本应在校勘一事上,可惜作者用力不勤,尽用“检索”法 +“理校”法,不仅未能在张元济、张楷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方之以“漏洞百出”的通行本二十四史校勘记,亦远远不及。即使攀扯上已故钱默存先生,对本书的失败而言,仍是无补于事。 阅读更多 ›
  •   买了2个多月了,已经看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