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An Dong 页数:166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梦”。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清末的仁人志士的“中国梦”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倒帝制后,中国人的梦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梦”则能有纲领、有步骤地去实现,我们要在建国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 一个没有“梦”的民族是不幸的,她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奋斗。一个国家的“梦”必须是由全国民众的梦去组成,脱离了多数民众,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以广大民众的梦为根基的。 近年,我几次参加了由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举办的“中国梦和建设和谐社会论坛”,参加的人多是在改革创新时代中由民众中涌现出来的“成功者”。他们各自的“梦”无一不是与国家的“梦”密切相接的。这个论坛找到了“国家梦”的另一层基础,或者可称为“精英层”的梦。那么,再往下到更平凡人的梦是怎样的?本书作者填写了这个绝不可缺失的空白。作者采访的都是普通的中国百姓,被采访人没有“精英人士”的那份辉煌,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也许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梦”。在追梦中,他们有奋斗,奋斗中有得失、有成败、有教训和遗憾。这些毫无修饰的故事真挚感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放弃努力,都在向前走,他们的梦推动着自己,也推动着社会,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他们的梦与中国梦是同向的,他们不正是中国梦的亿万只“捆绑式”的、犹如中国“长征火箭”上的发动机吗?中国梦的动力如此巨大,怎么会不全速前进而得以实现呢? 2006年3月,经新世界出版社张海鸥副总编安排,我和两三位朋友与安顿在出版社见面,说是谈谈新世界出版社帮我出版的几本书。我们从我的两本《向世界说明中国》中的《对话集》说起,讨论了人际交流中该抱着怎样的真诚、怎样沟通,又说起自信和“理直气壮”是什么关系。安顿说,今天不问“丰功伟绩”,只谈“俗套”。她又关心起我的朋友都是哪类人士,我指着临时“路过”参加谈话的我的挚友、博学的国家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这便是一个;她竟径直问他,你说说赵启正的缺点吧。那完全是一次朋友的聊天,最后,她说这就是“采访”。 不久,安顿的“口述实录”文体的文章发表了,我的年迈的妈妈是退休教授,她一气读了下来说:“盖住名字,也知道写的是启正,不是别人,真切朴实,好文笔!”安顿的“口述实录”有她的匠心:善于引起“话茬”,精取要素,巧妙布局,与被访者和读者都是零距离……确有独到的功夫。 这本《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之三》又一次展现了她的“口述实录”的似小实大的手笔,读起来让我感到真实、亲切、感动,好像我也参加了现场的交谈,更有又认识了10位朋友的喜悦,而这些朋友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机会交往的,也就越觉珍贵。 我相信,读者会与我有同感。 2011年1月
内容概要
即使他们中有人经过了养尊处忧的日子,有人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作家,但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去去描述了一个相同的感思,那就是这些关于艰苦,贫困。挫折、自强而终于改写命运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远蛰伏在他们心底,碰一碰,还是会疼。 《漂泊中的坚持》采用口述实录的纪实手法,采访了10名打工者,以此讲述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在21世纪里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的故事,通过一个个不同年龄和经历的打工者的生动故事,反映当代中国人对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的看法、对理想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全书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个采访主题,由采访对象自己来谈经历和感受。 《漂泊中的坚持》作为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的第三本,秉承了前两本的一贯风格,而重点选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和打工者,选择其中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眼界比较开阔的人,并涉足了不同的职业领域。
作者简介
安顿,《北京青年报》记者。1995年起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个案调查”至今,著有《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包括《绝对隐私》、《回家》、《情证今生》、《相逢陌生人》、《绝无禁忌》、《悲欢情缘》、散文集《动词安顿》、《天堂雨》,小说《欲望碎片》、《焚心之恋》、《因为爱你才害你》均为畅销书,根据原著小说《生死劫》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2005年美国攀贝卡国际电影节、2005年印度喀拉拉邦国际电影节。第五届蒂伯龙国际电影节和第16届亚洲及拉美地区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奖,担任编剧的电影《我们》获得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2007年起进行一百个中国人的梦系列采访,至今已出版一百个中国人的梦之一、之二中英文版。
书籍目录
母亲的角色写作是一种理智的“反抗”心愿的航船“黑中介”的心事功夫小子的白日梦师徒父子情写给天真的道别信和命运交易舞出个未来完美的谢幕后记:碎语人生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有时候往家给师父拉病人。我们做足疗的时候,碰见爱说话的客人就陪着聊天,一般聊来聊去就是治病和保健。好多客人喜欢我的手法,每次点号都叫我,这样时间一长我就敢说话了。人家说我手法好,手上有劲还不会把人弄疼,我说我学过,我师父是骨科大夫。有人好奇了,说你师父能治什么,我说但凡骨科的毛病,师父都能治,正骨推拿是绝活。我这样一介绍,真的有客人带着家里亲戚朋友来找我师父,求师父给治病,师父闲着也是闲着,有病人上门,他高兴。天下病人是一家,有一样的病的人总能互相找到,这样互相传说着,师父的名声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反正病人不断,开不开诊所倒不着急了。师父对我好是真的,每次有特殊的病人上门来,师父都是跟人家约我在家的时间,他让我看,也让我上手练。现在一般的针灸和推拿都是我做了,师父给了我一套他用了一辈子的针。师娘舅说师父现在开始慢慢传给我家底了,不光是手艺。师父是把我当儿子看。哥哥来过济南一次,带着那个女的,说来接爸妈回北京参加他们的婚礼,还说自己错了,以前不懂事,对父母不孝顺,现在知道错了,如果老两口愿意回北京,他还是把家给搬回去。师娘什么都没说,所有的话都是师父说的。师父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就算是儿女缘分也有到头的时候,当初抱养一个孩子就想好了,不是为了这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就是为了两口子有得忙有得惦记互相指着谁也离不开谁,现在人老了,孩子也大了,能给孩子的都给了,这么收场挺好的,干净利索。师父说,小鹏你也听着,咱爷儿俩师徒如父子,你也一样不用惦记着给师父养老送终,你没有这个义务,师父教你手艺是爱惜你,也是你跟了我们老两口这些年应得的,别觉得谁欠了谁的,那就劳累了。这样师父就把哥哥赶回北京了,师父叫我去买的票。我跟着师父这几年,学了好多东西,不光是手艺,还有心气。我觉得我比我的同龄人显大,想得也多。师父让我没事就看书,给我看的都是旧书,我看不懂的,他老人家就给我讲。我们看的那些老医书不光能学医药原理,还学养生,学修行。这时候我老公来跟我说想跟我结婚。我说我没工作了。成了一张嘴,你跟我结婚还得养活我,他说他愿意养活我。谈恋爱不谈恋爱的,我们也没那么多讲究,反正互相有好感也好几年了,相处得也不错,互相瞧着不腻烦、能对上眼光。我说那就行吧,按照老家的规矩结婚就行。虽说都在北京打工没什么讲究,也没条件讲究,明媒正娶还是要的,不然一辈子不好做人。我们老家就是这个规矩。我结婚的时候我爸挺难过的。他把我妈的一对老玉镯子给了我,还给了我一万块钱。镯子我要了,钱我没拿。我说我有钱,我给我自己包一个包,就说是你给的,你不用真给,留着养老,也别都给了后妈,万一你老了我们不在你身边她真不管你,你还能有点儿钱瞧病什么的。我爸掉眼泪了,说对不起我,让我那么小出去打工受累,还要养活弟弟妹妹,他当爸的没尽到责任…我说行了你也别哭了,你瞧这俩小的多出息,咱家有他俩就行了,日后咱们都有依靠了。前些日子,我抱着孩子没事儿干,去潘家园转,结果有个老乡,搞玉的,跟我说,要是愿意把手上的镯子卖了,他给我个好价钱。我说你给我多少钱?他说给5000元一只。我都傻眼了,我爸给我这个东西这么值钱,我还真想不到。后来这人给我讲,说我这个玉是好玉,叫白玉红糖,现在这种料特别少,而且有年份的就更少。另一个也是搞玉的人跟我说,你别卖给他,他给你5000元收过来,转手就能两万卖出去。我回家跟我老公说了,我老公真是个好人,他说既然这么值钱,你别都要了,不是俩吗,你给你妹妹一个,亲妈留下的东西,一人一个。我给我妹妹说了这个事儿,我妹妹说不要,说姐姐你留着吧,妈在我心里呢,不用戴这个镯子,我给人扎点滴,也不方便戴这个。
后记
碎语人生 这是《一百个中国人的梦》这个系列丛书的第三本。 在此之前的两本书的后记除了记录这个项目从确立到真正实施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之外,也表达了我个人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但今天写下“后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心情与此前略有不同,我很想给这篇后记一个标题——《碎语人生》。其实这是我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围绕这本书做采访的过程中最深的感受。 这本书的10位受访者来自城市生活的边缘,有一个我们出于善良或者其他更深的忧虑而不愿意使用的词,事实上他们属于——底层。虽然他们历经奋斗或正在奋斗并已经摆脱了这种界定,但他们坐在我的对面娓娓道来的关于生存和情感、信念和梦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关于自己如何从这个阶层走上所谓城市舞台的回忆。即使他们当中有人已经过上了养尊处优的日子,有人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但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了一个相同的感想,那就是这些关于艰苦、贫困、挫折、自强而终于改写命运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永远蛰伏在他们心底,碰一碰,还是会疼。 和以往大多数受过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的受访者不同,这10位受访者中只有杜静一人有大学学历,而她的职业选择与她的学历完全没有关系,她的创业过程与千千万万漂泊异地的打工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也许是他们的路太长,也许是他们走过的地方、从事的职业、经受的磨难太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时候,每每会格外琐碎、格外细致,也格外容易因为沉溺于回忆而出现短暂的偏离主题。曾经,在采访的时候我担心这样的纠结于细节会不会冲淡了“中国梦”最初定位于梦想这个坚实的主题,但多次反复的采访让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细节的力量。正如我的领导、《北京青年报》前总编辑肖培先生给我所做的口述实录的评价——“正是通过这些人的闲言碎语,透视出一个生动的现实中国”。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能够在一个人简单的生存脉络中凸显的时代特征、民风民情、城市文化和人文氛围的琐碎细节,尽最大可能地去还原他们的语言特点。我坚信这样貌似罗嗦的行文自有它的社会学价值——多少年后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自述来回望这一段历史,没有宏大的叙事,充满人性中的诚实。我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和我一样从中读出这些。当然,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从心底生出的对他人的善意关注。 1998年我的第一本口述实录作品《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正是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10年后我重新回到新世界麾下承担“中国梦”的这个项目,好似命运的巧合。如果说关于情感的采访和写作让我有机会一次次走人人性幽深的峡谷去抚摸岁月留下的每一丝心灵褶皱,那么,为“中国梦”这个项目而工作,让我一次次从身边的普通人身上看到理想的光芒和为了理想去奋斗的人不为命运所摆布的勇敢与顽强。我是那个最终受益最多的人,“中国梦”给了我另一种更加宽广的看世界的眼光。 感谢在采写过程中,所有无条件接受了我的采访并给予我支持的受访者朋友们,谢谢你们贡献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些书;感谢中国外文局和新世界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我的信任,谢谢你们给我机会结识这些平凡而精彩的人;感谢“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开拓者赵启正先生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的书作序,谢谢您给这些文字带来新的高度;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杨雨前社长、张海鸥总编、李淑娟女士,你们的无私帮助和指点让我受益良多。同时更要感谢外文局前副总编辑林良旗,“中国梦”最初的雏形——“中国青年的现实与梦想”——正是来自这位资深的总编辑,虽然我从未有机会与他相识,但在数次与编辑的沟通过程中总能有机会听到来自他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些都给我的采访和写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和提升。 但愿,有更多的人通过“中国梦”结识更多精彩的中国人,和我一起感受他们的碎语人生。 安顿 2010年8月18日
编辑推荐
《漂泊中的坚持》:命运注定他们永远在行走。然而,在无依无靠的漂泊中,他们有坚持。因为他们是扎根于土地的草根。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讲述底层人物比现实还现实的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