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林格  页数:196  
Tag标签:无  

前言

作者麦家说,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识字有限,但知识与智慧是两回事。父亲的一句话让他永远记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麦家说,这句话以异常的华丽色彩和哲理内涵永远烙在他的心里,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    中国的家教文化,其实与文化水平高低无关,却贯穿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过程,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宗教。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再加上母亲的良好情绪与内心温度,应当是家教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什么是家教    家教是一个固定的名词,就好比佛陀的教育被称为“佛教”,家庭的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作“家教”,沿用至今。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有没有家教,是指一个人有没有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或者影响,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暗算))的作者、著名作家麦家说,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识字有限,但知识与智慧是两回事。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永远记住了——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麦家说,这句话以异常的华丽色彩和哲理内涵永远烙在他的心里,成了他人生接受的第一句“名言”。改变,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一念之间。他上学后,父亲送给他的这句话,让他时时心有磐石和灵犀,对这个日益喧嚣、物化的世界,保持了应有的距离和警惕。    巧的是,我在讲学中经常引用好友田玉的父亲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句忠告:大年三十一算账,人在本钱在。据说,田兄的父亲80多岁,不识几个字,但有着高深的人生智慧。    朋友转发香港电台著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的信,抄录如下: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的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二、没有人不可替代,没有东西必须拥有;三、与其盼望长寿,不如早点享受;四、世界上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五,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六、你怎么待人,并不代表别人怎么待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只会徒增烦恼;七、亲人只有一次缘分,好好珍惜,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我想说的是,中国的家教文化,其实与文化水平高低无关,却贯穿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发展过程,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宗教。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再加上母亲的良好情绪与内心温度,应当是家教文化最根本的流露。    ……    ——截选自《绪论: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内容概要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告诉我们: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灵温度;教育之道在于心灵,温暖心灵是教育的核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温暖的,他的大脑潜能就会自然激发与拓展。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所倡导的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教育,上有温度的课。

作者简介

林格,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并主持中国教育整体改进项目。教育作品有《管一辈子的教育》、《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下)等。

书籍目录

包容——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孩子开放——打开心门,让阳光照进心间自尊——呵护自尊,让孩子真正“立”起来真爱——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行走平静——教育者之美,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表达——是什么控制了我们的教育倾听——轻轻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秘密——父母的一个善行:最好少一只手玩伴——真诚接受孩子的朋友理性——教育之妙在于藏起一半的爱信任——永远不对孩子说“你不行”平等——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发现——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自信——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上进——培植活力,让孩子内心向上尊重——给孩子足够的重要感选择——给每个孩子一份私人进程表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状态 ——“不言而教”是一种大智慧母爱——母亲的呼唤是世上最动听的声音父爱——父亲的肩膀是世上最高的高度港湾——不要把家变成课堂文化——构建一个有真爱的家庭回归——拥抱阳光,让教育回归心灵深处

章节摘录

我的朋友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作者,中医研究者)说,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们却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于自相残杀。    中里巴人进一步指出,对待自己的身体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关心它、帮助它、引导它、锻炼它,不要漠视它、压抑它、强制它、仇视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要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给警察、送进监狱,当然也不可放任自流。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长就像身体的成长,不听话、叛逆、顶撞,其实就像偶尔小恙。身体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体,很多人想得到却难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于“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长,压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于古代裹脚导致身体重要部位——脚的异变与畸形?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真爱,就像对待自己身体的爱。    身体本体的存在与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    培根说过:“天性常常是隐而不露的。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应当及时灌溉前者而芟除后者。”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现出的禀赋。天性既有从父母身上继承的遗传品质,也有蕴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潜伏在孩子灵魂深处的固有品格。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个体的千差万别。教育者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寻找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爱因斯坦生下来除了头颅比正常的婴儿大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的婴儿一样,不过语言发音比正常的婴儿要晚一些,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母亲用美妙的音乐把孩子带入充满梦幻般想象力的艺术殿堂,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爱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爱因斯坦的父亲最能理解儿子,他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儿子想要做什么。就在小爱因斯坦厌倦课堂老师的说教,对数学和物理发生浓厚兴趣的时候,父亲把一颗指南针放在了儿子的手上,从此,这颗指南针为爱因斯坦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父亲和母亲不但把各自的优秀品质传承给爱因斯坦,而且还帮助爱因斯坦释放出其灵魂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样,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为它创造成长的环境和空间。爱因斯坦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下,如饥似渴地汲取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这时,爱因斯坦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上。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就对感兴趣的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最优秀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可是这个拥有纯真天性,充满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奇才,最初因为怀疑牛顿的经典力学,而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疯子。他常常在课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教授尴尬得无法回答而当众出丑。大学里的学术权威对他异想天开的荒诞想法感到匪夷所思,进而横加指责,但是爱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去探索研究更深层次的物理问题,丝毫不为批评指责所动。20世纪初,年轻的爱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开创了理论物理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曾是一个笨孩子、学习成绩糟糕的差等生,从他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经历,我们可以到很多启发。同样,下面这个故事也会启发我们的思考。    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啊!”    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还有一个同样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男孩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无意中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母亲不在家,那些瓶子对他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小男孩忍不住打开瓶子,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的,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他母亲回来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对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视而不见,却惊喜地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这个男孩就是本杰明·威斯特,后来成了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对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则交给他自己——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能,并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P2-6

编辑推荐

林格认为,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灵温度。因此,在《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中,他将探讨教育的24个关键精神能量,即孩子的需要,包括自尊、包容、开放、真爱、平静、信任、发现等,这应当是新家教的逻辑主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