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戴日强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抗战时期,戴秋生和林子涵一见钟情,两人在龙眼林下确立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然而,内战的混乱、家人的颠沛流离、甚至是无奈的一纸婚约……都总是让相爱的两人擦肩而过。直到内战结束,苦守八年的林子涵终于盼来了从军之后凯旋而归的戴秋生,然而,一句“我是国军”,却让两人再度天各一方,狭窄的海峡又一次无情地斩断了两人的情愫……  直到公元2008年,一个名叫戴子涵的女孩作为志愿医护人员,出现在了汶川地震之后的废墟之上,一段断层了长达半世纪的海峡两岸的爱情,才终于等到了救赎的那一天……

作者简介

戴日强,个人简介:从2009年5月出版首部青春小说《木棉花又开》起,就倍受业内人士的关注。作协主席铁凝曾写信鼓励其“从青春年华的写作开始”,著名评论家白烨更是赞扬他是一个有“相当造诣”的文学青年。曾在《读者》原创版、《大学生》、《最小说》、《散文诗》、《香港文艺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众多作品。个人荣誉: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大赛二等奖蔡丽双杯散文诗大赛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被风吹过的夏天第二章 伤城未央前第三章 以梦为马,生如夏花第四章 人,生来就寂寞第五章 海峡救赎第六章 黎明破晓前

章节摘录

  1 《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相关信息   抗战时期,戴秋生和林子涵一见钟情,可内战结束后身为国军的戴秋生万般无奈下只得随军到台湾,自此两个恋情被无情的海峡分隔两岸。

编辑推荐

《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书太好看了。建议大家看一下
  •     终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把这本期待已久的书给看完了。我终究是喜欢那种一生一世的浓厚感情。于是,对于这本书,就有了期望。不过,也许到底作者年龄尚浅吧,我感觉终究是无法驾驭这种深厚的感情。我本以为会遇到一如《山楂树》一般纯粹且深沉的爱恋。但是,不免有一些失望的。
       对于戴子涵和林以生的感情,我真的是没有什么触动。即使是在5.12特大地震的氛围下渲染出来的刻骨铭心相濡以沫,对我来说,却还是觉得不够。始终觉得,年青一代的我们感情仍是脆弱而经不起考验的。我看着他们互相猜忌,又互相思念,好像是孩子在玩的游戏,小打小闹罢了。真正的压轴戏,还是戴秋生和林子涵这半生的相思。
       我看着那个叫林子涵的女子在年轻的时候扎起麻花辫,在龙眼树上,和心爱的男子一起吃龙眼,就觉得那时候的感情,是干净而纯粹的。他们没有现在人的浮华与欲望,只是浅浅的喜欢着彼此,感情如河流般清澈见底。我喜欢看着戴秋生故意用龙眼逗子涵起急来争着吃;喜欢看到子涵扭了脚后,戴秋生会背着她一路前行。我始终会被这样细小的事情所感动。只是战争的无情,到底是分开了这对有情人。就算他们彼此再相爱,也要分开的。毕竟,没有国哪有家,他就算再不舍,也要为国争战。这女子,就这样静静的等着,等着他抗日归来,却被一句“我是国军”再次分隔两地。而这一次的离别,却是半世纪的等待。
       她等不起了。也许,她内心比任何人都痛苦,到底是无法再等下去。她毕竟欠了黄少华太多,她能还的也只有她这个人了。她选择在心里等着他,将自己的心,等成雕塑。而他,在海峡对岸不是不想念的。终身未娶,是他等待的见证。他的爱,比任何人都要深沉。想到这里,我不免想起《山楂树》里的老三。老三的死是在青春年华,很多人都在质疑,如果老三没死,老三会不会如他所说,会等静秋一辈子。这些都是未知。而戴秋生却是真真实实的等了林子涵一辈子。而无数个日夜,对于他来说,是只能依靠着回忆过活了。
       值得庆幸的是,半世纪后,戴秋生最终迎来了他心爱的女子对他的爱情救赎。这份迟来的爱,对晚年的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有她在身边,不管之前过的多辛苦,在这一刻,都是值得了吧。我看着老人满足的闭上眼睛,内心泛酸,不能不动容的。而林子涵最终也可以让自己过了一个最美好的晚年,想象着他们年轻时深刻的爱恋,满足而安详的离开了人世。
       一生的等待,半生的相思,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是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情的存在。相思未完,我希望我们这代人也会有这样的感情发生。
      
      
      
  •     终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把这本期待已久的书给看完了。我终究是喜欢那种一生一世的浓厚感情。于是,对于这本书,就有了期望。不过,也许到底作者年龄尚浅吧,我感觉终究是无法驾驭这种深厚的感情。我本以为会遇到一如《山楂树》一般纯粹且深沉的爱恋。但是,不免有一些失望的。   对于戴子涵和林以生的感情,我真的是没有什么触动。即使是在5.12特大地震的氛围下渲染出来的刻骨铭心相濡以沫,对我来说,却还是觉得不够。始终觉得,年青一代的我们感情仍是脆弱而经不起考验的。我看着他们互相猜忌,又互相思念,好像是孩子在玩的游戏,小打小闹罢了。真正的压轴戏,还是戴秋生和林子涵这半生的相思。   我看着那个叫林子涵的女子在年轻的时候扎起麻花辫,在龙眼树上,和心爱的男子一起吃龙眼,就觉得那时候的感情,是干净而纯粹的。他们没有现在人的浮华与欲望,只是浅浅的喜欢着彼此,感情如河流般清澈见底。我喜欢看着戴秋生故意用龙眼逗子涵起急来争着吃;喜欢看到子涵扭了脚后,戴秋生会背着她一路前行。我始终会被这样细小的事情所感动。只是战争的无情,到底是分开了这对有情人。就算他们彼此再相爱,也要分开的。毕竟,没有国哪有家,他就算再不舍,也要为国争战。这女子,就这样静静的等着,等着他抗日归来,却被一句“我是国军”再次分隔两地。而这一次的离别,却是半世纪的等待。   她等不起了。也许,她内心比任何人都痛苦,到底是无法再等下去。她毕竟欠了黄少华太多,她能还的也只有她这个人了。她选择在心里等着他,将自己的心,等成雕塑。而他,在海峡对岸不是不想念的。终身未娶,是他等待的见证。他的爱,比任何人都要深沉。想到这里,我不免想起《山楂树》里的老三。老三的死是在青春年华,很多人都在质疑,如果老三没死,老三会不会如他所说,会等静秋一辈子。这些都是未知。而戴秋生却是真真实实的等了林子涵一辈子。而无数个日夜,对于他来说,是只能依靠着回忆过活了。   值得庆幸的是,半世纪后,戴秋生最终迎来了他心爱的女子对他的爱情救赎。这份迟来的爱,对晚年的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有她在身边,不管之前过的多辛苦,在这一刻,都是值得了吧。我看着老人满足的闭上眼睛,内心泛酸,不能不动容的。而林子涵最终也可以让自己过了一个最美好的晚年,想象着他们年轻时深刻的爱恋,满足而安详的离开了人世。   一生的等待,半生的相思,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是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情的存在。相思未完,我希望我们这代人也会有这样的感情发生。
  •     这是一部散文般的小说,是满怀着回忆的温情的与现实意义的文字,是一幅充满了闽南民俗风情的画卷。
       初读这本书,就有一个深刻的感觉:作者所表达的方式,是完全不同于《时间之城》那种缓缓如午后之茶的诉说,更像是一本相册,黑白与彩色相交替,照片里的人是美丽至极的,像天使一般降落在人间,作者急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人物的外貌是清晰的,动作是清晰的,神态是清晰的,可以清楚地在脑海中建立每一个人物的样子,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如果说《时间之城》的语言是朴实又不失温情的感动,那么这部小说的语言就可以说是精致而华丽的了。我很佩服作者语言的功力和知识的涵盖面,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描写的文字,优美至极而又充满着华丽的诗情,若不是庞大的故事情节的支撑,我倒是觉得可以沉浸在他的语言里,尽享那样温柔的句落了。
       作者必定是个爱好广泛的有心之人,许许多多个细节都可以发现一些作者的爱好,比如一些闽台的戏剧表演,文中表现最多的诗词歌赋、闽南歌曲……这些都是作者的情调,也是仔细品读文章时发现的淡淡的基调。
       爱国情怀和浓郁的现实意义,是给予我的另一大印象。相比于《时间之城》的幻想类人生哲理阐发,《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是更贴近于历史与生活的,时跨几十年,地跨海峡两岸,从抗日战争到汶川地震,这些不能被磨灭的历史踪迹,是小说的线索情节,也是浪漫色彩最能以得到渲染的途径,当然,更是指导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历史,记忆现实。是现实与浪漫很有力的结合。
       确实是值得推荐的书!
  •     这是一部讲述不同生命在不同时代之下悲欢离散的人生大戏,青春作者戴日强以抒情的笔调,浪漫的情怀,深沉的反思向我们呈现了两代人的生活轨迹。爱与恨的交织,情与血的激荡,离散与重聚,梦想与彷徨,在作者饱含深情的讲述下,演绎成一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大音希声的绝唱。
      从整体脉络着眼,小说向我们呈现出了两方视角,两条时间路线。讲述了两代人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之内,所经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及不同的爱情遭遇与心理挣扎。然而就是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征途,却在时代的变迁与演化下,得以相互交织,最终汇聚一途,牵出了萦绕于岁月中的难解的心锁与生命纠葛。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蕴藏在故事背后更为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轨迹在时代演绎下的被迫扭曲与顽强抗争。小说正是从时代与人生的冲突与承受中出发,向我们揭示这一沉重的思索与感悟。即在大的时代环境下,人往往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以至连爱情的完满、梦想的实现都难以由自己掌控。时代决定人生,这是所有人都无法逃避也无法言说的生存的境遇和难题。
      戴秋生与林子涵的爱情在一开场就蒙上了沉重的时代阴影,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全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挣扎与抗争中。身为大学生的他们饱含一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这即为他们的爱情笼罩上了一个虚无的未来,又为戴秋生的人生方向埋下了伏笔。他们的邂逅,初识,热恋像所有浪漫的故事应该发生的一样,迅疾、热烈、深情满满。但作者并没有让这一美丽如诗的爱情推向平顺与完美,残烈的炮火烧到家园,带来恐慌,死亡,离散。两颗深情的心分分合合,破碎了又粘贴,却终究没有逃脱时代的指掌,将他们生生分隔,终归离散。凄凉也好悲剧也好总之这就是人生,脆弱的我们往往无从掌控。
      时光折返,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生活复归平和。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空间,步入大学的黄以生面对的样是充满遗憾与纠结的人生,看似平静的时代却隐含着急功近利的风气与新一代人的精神迷茫。青春的欢愉背后掩藏了无尽的空虚,领悟了爱情的痴狂与虚无,青春的激情与痛苦之后,从纷繁人生中走出的黄以生寻得了自己的路。为了心中的文学梦想而开始不懈的追逐。这是时代带给人生的另一种思索,在安逸之下永远隐藏着危机与诱惑,为爱而生的我们如何在金钱与欲望之下洗尽铅华,寻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值得所有人深思。
      而之后两代人生命的交结又从偶然中揭示了一种必然,那同样是时代交付给他们的命运。是时代让戴秋生与林子涵分隔,又是时代让他们重聚,这也许是一种补偿,我却更愿把它看做一种昭示。从岁月的洪荒变革中,我们见证了他们的生死离别,也许时代剥夺了我们太多太多,但它又带给我们更精深的生命财富。一个完满的结局并不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悲剧,但它可以给身后的人们昭示一种希望:秋日的寒冷并不永恒,熬过这一季的严寒,下一个秋天或许就是收获与梦圆,在岁月的风起云涌中,我们善待生命,相信未来。
  •     初读此书,便被这年少的纯情与青春的浪漫所感染,不由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图景。秋生与子涵那戏剧性的邂逅更是青春少年的想象与向往。在一片温馨与和谐中,我会想到了自己的历程。随着两人人生之路的不断延伸,遇到了各自的喜怒哀乐,品味了同一段悲欢离合。残酷的战争拆散了连心的鸳鸯,两岸的像个破碎了昔日的幻想。伴随着子涵的出嫁,看似完结的故事却努力缔造者另一个结局。金岳霖与林徽因式的爱情重演了,在海峡相隔的重重岁月与迢迢山水之中穿梭着。由于深沉的爱恋远不似青春时代的天真与浪漫,宛若洗尽铅华后的尘世一片岑寂。落幕的喧嚣荒芜了岁月的庄园,把青涩的幻想深埋心底。繁华过后的寂寥里充斥着难以排遣孤独,在这孤独横行的岁月里,迷失了年少的幻想。就在这样的孤独与压抑中,任时光飞逝若水,任红颜一笑阑珊。也许是命运的垂怜,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这对恋人一同品味了闽台戏曲,走过了烂漫时光,又各自经历了烽火硝烟,支援了地震灾害。终于在迟暮之年四目相对。那呼之欲出的梦想已经泛黄,装点着这斑白的记忆。在岁月中几点的忧乐早已风烟而逝,相看泪眼、相伴余生。
      忧郁深沉却略带欣慰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前后的对比与反差更是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发人深思。
      
  •     
       写给《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隐忍的感情,只是它在你心中的保质期又有多久呢?与这场跨越海峡两岸历经数十载却亘古不变、坚如磐石的凄苦守侯,它又有几分珍贵?
       《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将向你讲述一段关于等待的故事。它时而飘向台湾,时而回归大陆。为林子涵,戴秋生愿终生不娶:为秋生,子涵愿在岁月暮年,涉过这一湾海去照顾他的一生。两座孤城,天涯咫尺,却遥不可及。
      小说中,戴秋生与林子涵由相遇、相爱,历经抗日、内战,几度离散,最后因身为国军的秋生无奈随军撤到台湾而身隔两地。终生未娶的戴秋生收养的孙女与已身为人妻的林子涵的孙子黄以生在四川支教时的偶然相遇,并迅速陷入爱恋,同时成就了林子涵与戴秋生的感情救赎,还包括黄以生在大学期间的感情纠葛。
      一次次巧遇,巧的让人羡慕,美的让人心醉。虽然最后的结果尚不可知,但独特的过程美便足以铭记终生。谁说人世间没有一见钟情,当戴秋生遇上林子涵,当黄以生邂逅戴子涵,无名的情火变燃烧的一发不可收拾,两颗孤独的心瞬间找到了彼此依靠的港湾。
      本书中包含男女主人公很多的第一次:“除了母亲,没有第二个女人给他擦过脸”,“这是第一个异性喂他吃东西”等等。环境唯美浪漫,描写美妙诗化,心里独白深刻。如今的相恋相爱更多的是像一场暴风雨,来的匆匆,去的也利落。这是一种飞跃现实的美丽。
      作者借“涵秋”的故事,给我们提出了关于人生的问题:当我们的理想追求与情感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取舍?当秋生选择了从军,生命的列车便驶向了另一侧,而他又将何去何从?生命因未知而充满神秘,等待让时光因永恒而变得短暂。究竟怎样做才是最好,恐怕迷乱了剧中人。
      当黄以生出现时,并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他。他对自由、安静的追求,对文学的热爱、执着,有“南方人特有的湿润情怀”,内心饱受孤独忧伤的煎熬,外在却表现出诙谐幽默,以微笑面对世人世事,以及他的博学多才。我们在投以行赏的目光之时,也发现他的可爱与稀有。碧如的多情与对心仪人的不懈追求,痛苦的挣扎徘徊,引发了我们的同情与怜惜。叶知秋的最初沉默,给人一种“仙女般可思而不可求”的感觉,每个人物的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
      “格子衬衣”在诗中反复出现,它既是黄以生的代言人,同时又承载了多重感情。比如,叶知秋的期待与向往,戴子涵的地念与迷茫,碧如的失落与神伤。而“格子衬衣”“风筝般飞扬”似乎是写男主人公的潇洒自由之美。
      每一双眼神都是一部历史,黄以生的眼神忧郁,叶知秋的眼神如水一般清澈。由他们的眼神我们可以解读他或她的过去,而他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读了此书一切便昭然若揭。
      文化因素,如闽台戏曲及普度文化的融入,增加了小说的意蕴,使故事变得厚重,让人感到莫名的吸引力深不可测。其他的一些意象如“龙眼”的清凉爽口使我们遐想初恋的甜美;揭开“麻花辫子”是“最后的精华”让我们领略了闽南古老承诺的神秘。
      感情细节描写细致深刻,“老人觉得呼唤是如此的熟悉,恍如乡音”,读到这,感动此刻就像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心中所有的防线。几十年的风雨飘零,竟打消不掉最初最深处的记忆,那里有她的一切。作者用看似平淡的心里描写,却一针见血地解剖了老人执着守候的思念。
       语言色彩缤纷,时而幽默犀利,时而安静如歌,有时充满忧伤忧郁,有时又满是风趣,个中滋味,值得细细的品味。
      以童话式的情节,用诗意的语言,加之唯美的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在一点点打开,他们每个人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一切都将浮出水面。
      
  •      看到题目就觉得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看前面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看到了《云水谣》,都是抗战时期,都是有一个人要离开,都是一个人选择了等待一个人结了婚,而且后面又讲到了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有异曲同工之妙,忽然觉得有点抄袭的嫌疑,但我还是耐着心读了,以为他们是主角,看到后面才知道他们轮为了二号,而黄以生和戴子涵的爱情太纠结了,很多时候只要一句话,很多误会都会解开,偏偏阿生选择了沉默,有点主次颠倒之感。
       总之有点失望。
       这是第一次对书写简单的评论,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作为青春小说,《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具备一定的野心。作者戴日强作为新一代写作者,并不满足简单的故事情节。小说穿插的关于抗战,歌仔戏等传统文化的描述,显见了作者赋予小说新含义的意图。小说跨越海峡两岸的空间以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试图讲述一个宏伟的爱情故事。
      
      只是,作者太过“用力”了。文中关于歌仔戏的描写,以及抗战这段历史的叙述都显得太过生硬。故事本身并不出彩,上一代不能够完成的爱情,由下一代来延续,这种桥段在许多电影或小说都是用烂了的。作者于是想了补救的方法,把故事放置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用以彰显小说的时代感。这个想法本身是好的,可是作为年轻写作者,戴日强在驾驭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时明显力不从心。单单从歌仔戏和抗战的几段叙述就可以看出,它们与故事本身是抽离的。抽掉这些文字,也丝毫不影响小说的的整体性。那么,这些文字在书中就如同鸡肋。无论是后来的汶川地震还是前面其他的时代背景,读来像是说明文,完全融不进情节,大大影响了小说的流畅性。如此解构下来,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就显得极其简陋。故事发展以时间作为线索,然后就是片段式的叠加。一段情节叙述,加一段时代背景,再来一两个传统文化的花边,最后当然是青春小说最不可或缺的貌似隐晦其实直白煽情的抒发。
      
      而在情节的推进上,许多极具张力的转折作者明显是不能驾驭的。举一例子:林子涵、黄子华和戴秋生三人第一次在戏台下见面然后冲突的场面就写得不够好。首先林子涵与戴秋生算是初识(即使“强烈地”一见钟情);而黄子华和戴秋生是从小到大的好兄弟,三人第一次见面两个好兄弟怎么有可能因为一刚搅进来的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翻脸大打出手?这样的情节在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出现过,它在处理这样复杂的三角关系的时候就显得成熟很多。
      
      小说类似的瑕疵还有很多,作为年轻写作者,戴日强对简陋的青春小说写作模式的不满足以及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写作意识都是好的,只是这样的野心一旦急功近利了就容易成为写作的绊脚石。
  •     个人感觉,前半段的情节还是可以的,感觉上一代的情感纠葛以及抗震救灾的心路历程。
      后面的,就不知所云了。
      为了说明要等待而添加的生硬的剧情。不知道在表达什么。人物塑造的也很差。
      个人感觉可读性不强。
  •   写得好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