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福音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保罗·卡卢斯  页数:263  译者:陈晓嫚  
Tag标签:无  

前言

  对于熟悉佛教经典的人来说,这本小书不需要前言,一些学者,如贝尔(Beal),比干德特(Bigandet),布赫勒(Buhler),布努夫(Burnouf),柴勒德斯(Childers),亚力山大·科扫玛(Alexander Csoma),瑞尔斯·大卫斯(Rhys Davids),杜淘特(Dutoit),恩特尔(Eitel),法斯堡(Fausb 11),佛卡斯(Foucaux),埃德穆德·哈德(Edmund Hardy),斯潘思·哈德(Spence Hardy),胡德逊(Hodgson),查尔斯·R.莱曼(Charles R Lanman),F.马克思·缪勒(F.Max MUller),卡尔·吾根·纽曼(Karl Eugen Neumann),欧德伯格(Oldenberg),皮舍尔(Pischel),施福内尔(Schiefner),森纳特(Senart),森德斯图克(SeidenstUcker),彼黑库·南那提娄卡(Bhikkhu Ny~natiloka),D.M.斯旺(D.M.Strong),亨利·克拉克·瓦瑞(Henry Clarke Warren),瓦斯詹(Wassiljew),韦伯(Weber),韦德施(Windisch),维特尼兹(Winternitz&c),靠着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佛教经典已经被介绍到西方世界。对那些不熟悉这一主题的人而言,我要说的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佛教的古老经文。

内容概要

《佛陀的福音》为德裔美籍哲学家保罗•卡卢斯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94年,当年即位列美国当年最畅销书排行榜。1895年,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将其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该书运用《圣经•新约》的叙述方式,介绍了佛陀的生平与最基本的佛教教义,以佛陀的谈话与佛家原始教义叙说佛陀一生的行踪与思想。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佛教的古老经文,许多重要段落都是逐字抄录于翻译过的原始经文。  本书致力于向读者展示一个这样的佛陀与佛教:佛是人而不是神,佛是真平等者,佛不是生而知之者,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法是入世的,佛教是没有排他性的。  本书用散文体写作,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欢迎。是西方读者了解佛教的最主要的书籍之一,被亚洲众多佛教派别作为教科书使用。

作者简介

保罗·卡卢斯(1852~1919),德裔美国作家,比较宗教学学者,哲学教授。生于德国伊尔森堡,先后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等学府。1876年,他在图宾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部队服役,后又在学校任教。他虽成长在一个虔诚且正统的新教家庭,但却逐渐背离了他的传统信仰。
由于他持自由主义观点,便离开了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而前往美国。初到美国,卡卢斯的主要工作是一本德语杂志的编辑,同时他也写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常被一些社团转载。
  不久之后,卡卢斯进入公开法庭出版社任主编。这家出版社由他的岳父于1887年创办,旨在提供一个讨论哲学、自然科学及宗教问题的平台,并使经典哲学著作能走近大众。此外,他还担任出版社两本杂志的编辑,一本是《公开法庭》,另一本是《一元论者》。后来,经人介绍,他结识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他始终与皮尔斯的研究工作保持同步,并出版了他的大部分著作。
  在卡卢斯的一生中,他出版过75本书,发表了1500篇文章,大多数都是通过公开法庭出版社出版的。他写的书和文章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宗教、逻辑、数学、人类学、自然科学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此外,卡卢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大思想家都有交往,与列夫·托尔斯泰、约翰·杜威、尼古拉·特斯拉等人都保持着书信联系。
  卡卢斯更倾向于说自己是一个宗教学家而非哲学家。说到自己时,他总说自己是一个“热爱上帝的无神论者”。他被认为是促进不同宗教间对话的先驱。他探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东学西渐”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是将佛教介绍到西方的关键人物,主张译介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的著作,并与日本佛学大师释宗演保持着一生的友谊。他参加了1893年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之后,对亚洲宗教的兴趣更加浓厚。1894年,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佛陀的福音》出版,博得各方赞誉。
  此后几年中,卡卢斯对佛教学说表现出很强的认同,但却不再局限于佛学或任何其他宗教学说。相反,他不断发展他称之为“宗教科学”的理性观念。他相信宗教会不断发展。经过各种宗教的一番较量之后,他期待能有一种“作为宇宙宗教的普遍真理”从传统观念中脱颖而出。
  在哲学上,卡卢斯追随斯宾诺莎,反对康德关于知识现象和本体、基督教关于灵魂和肉体、自然和超自然的二元论,希望科学能够重构知识的一体性,并认为自己是一位一元论者。

书籍目录

介 绍                                      1.喜 悦                                    2.轮回和涅槃                               3.真理即拯救者                            悉达多太子成佛                              4.菩萨的诞生                              5.生命的束缚                               6.三种痛苦                                 7.菩萨出家                                 8.频婆娑罗王                               9.菩萨的探索                               10.苦修之地宇奴唯拉村                      11.魔王波旬                                12.觉 悟                                   13.最早的皈依者                            14.梵天的请求                             正义之国的建立                              15.郁婆伽                                  16.波罗奈国布道                             17.僧 团                                   18.波罗奈国的年轻人耶舍                    19.迦 叶                                   20.王舍城说法                              21.国王的礼物                              22.舍利弗和目犍连                          23.须达多                                  24.关于施舍的说法                          25.祇园精舍                                26.三个特征和非造物                        27.佛陀之父                                28.耶输陀罗                                29.罗睺罗                                 佛陀宗教的巩固                              30.医生耆婆                                31.佛陀的父母达到涅槃境界                  32.允许女人进僧团                          33.比丘们对女人的行为                      34.毘舍佉                                  35.诵戒和波罗提木叉                        36.分 裂                                   37.恢复和睦                                38.比丘们受指责                            39.提婆达多                                40.名和形                                  41.目 标                                   42.禁止奇迹                                43.世间的虚空                              44.秘密与公开                              45.苦的破灭                                46.避免十种罪恶                            47.说法师的使命                           导 师                                      48.法句经                                  49.两位婆罗门                              50.警惕六个方向                            51.辛哈关于幻灭的问题                      52.一切存在物皆有灵                        53.同一和非同一                            54.佛陀无所不在                            55.一个本质,一个规则,一个目标            56.教训罗睺罗                              57.针对辱骂的说法                          58.佛陀对天神的回答                        59.教诲的话语                              60.阿弥陀                                  61.不为人知的导师                         寓言和故事                                  62.寓 言                                   63.寡妇的两文钱和三个商人的寓言            64.生来眼盲的人                            65.走失的儿子                              66.轻狂的鱼儿                              67.智胜恶鹤                                68.四种价值                                69.世界之光                                70.奢侈的生活                              71.喜乐的传递                              72.迟钝的愚人                              73.沙漠中得救                              74.播种者                                  75.被遗弃者                                76.井边的女人                              77.和解者                                  78.饿 狗                                   79.暴 君                                   80.梵瑟维达                                81.在阎浮提的婚宴                          82.捉贼的聚会                              83.在亚摩茹阿哲的魔界里                    84.芥菜籽                                  85.跨过河流追随导师                        86.生病的比丘                              87.宽容的大象                             最后的日子                                  88.幸福的条件                              89.舍利弗的信仰                            90.巴达离布达                              91.真理之镜                                92.庵婆罗                                  93.佛陀的最后说法                          94.佛陀宣布他的去世                        95.铁匠纯陀                                96.弥 勒                                   97.佛陀最后进入涅槃                       结 论                                      98.佛陀的三种人格                          99.生存的目的                              100.赞美诸佛

章节摘录

  寻求和沉思生命吧!  万物稍纵即逝,无物能够恒在。有生即有死,有成长也有衰败,有聚便有散。  这世上的荣华恰如鲜花一般,在清晨中盛开,而在晌午时凋零。  无论你在哪里观望,都有一种对快乐的迫切的、努力的、焦急的寻找。痛苦和死亡中有令人恐慌的生命流逝,那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极为炙热。世界是空虚之物,充满了变幻和转化。一切都是轮回。  这世上无物常在吗?这喧嚣的宇宙中没有一个休憩之处能让我们烦恼的心灵找到平安吗?无物永恒吗?  但愿我们能停止焦虑,但愿我们能熄灭欲望之火!什么时候我们的心灵可以变得安宁平静?  佛陀,我们的主,为生命的种种不幸悲伤。他看到世间幸福的虚无,并在不会消逝和毁灭、可以永久停驻的事物中寻求拯救。  你们这些渴望生命的人啊,知道不朽隐匿在无常之中。你们这些希望拥有没有遗憾的幸福之人啊,将率先得到正直的生命。你们这些想要财富的人啊,将会得到永久的财宝。真理就是财富,幸福就是拥有真理的生命。  一切和合之物将再次被消解,而决定万物聚散的真理同自然规律一样永远存在。肉体会归于尘土,但思想的真理不会被摧毁。  真理知道既无生亦无死,真理无开端也无终止。让我们来欢迎真理吧。真理是思想的不朽部分。  在你们的心灵之中确立真理吧,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形象,它描绘了永恒,揭示了恒在,赐给人类不朽的恩惠。  佛陀揭示了真理。让佛陀的真理在你们的心田中停驻吧。将你们心中每一个与佛陀教诲相反的欲望扑灭吧,这样在灵性成长的完善中你们将会像佛陀一样。  必须去除你们心中不能或不愿成佛的想法,因为这只是幻相和不真,是你们的谬见之源,痛苦之因。  你们要靠用真理填充头脑来努力得到不朽。为此,你们要像容器一样随时装灌佛陀的话语。清洁你们自身的罪恶,使你们的生命得以圣洁。到达真理别无他路。  要学会区别自我和真理。自我是自私之因和罪恶之源;真理坚守无我,遍在宇宙并通向公平和正义。  自我,似乎是那些将自我当作本质来爱的人,不是永恒,不是恒在,是必然要消亡的。不要寻求自我,但要寻求真理。  如果我们将我们的灵魂从渺小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希望不去伤害他人,变得如同反射真理之光的透明钻石一样洁净,那么,一幅光明的图景将呈现在我们心中。这图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各种混合在一起并蠢蠢欲动的欲望,没有扭曲的错误幻相,也没有执著和不安的焦虑。  然而,你们爱自我,不能放弃对自我的爱。但是,你们实在应该学会区分错误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自我及由此而来的所有自尊自大是错误的自我。错误的自我是一种不真实的幻相、一种可以消亡的聚合。只有那些将自我等同于真理的人才能达到涅槃境界,进入涅槃境界的人才能达到佛的境界,获得至高的善,成为永恒和不朽。  一切聚合之物将再次被消解,世界会毁灭成碎片,我们这些个体将被驱散,但是佛陀的话语将永远存留。    破除自我便可得救,灭绝自我是悟道的前提,去除自我就是涅槃。不再为享受而活、在真理中得到休息的人是幸福的,心灵的真正安宁和寂静是最为快乐的。  让我们在佛陀那里寻求庇护吧,因为他在无常中找到了真理。让我们在万物皆变这一不变那里寻求庇护吧,让我们在真理那里寻求庇护吧,这真理是通过佛陀教导而得以成立的。让我们在寻求真理并尽心生活在真理中的群体那里寻求庇护吧。  世间万物、诸种现象均是易变的,它们乃之前存在的各种因素聚合所生成的。所有活着的众生,它们过去的行为造就了它们的现在。因为因果法则普遍存在,没有例外。  然而,在常变之物中有一连续不断之道,这道被发现之时真理便显现出来。正如永恒存在于常变之中,真理则隐匿在轮回里。  真理愿意显现出来;真理渴望成为有意识的;真理努力去认识它自身。  石头之中有真理,石头就在这里。世上没有任何力量,没有神,没有人,没有魔鬼能摧毁石头的存在。但是石头没有意识。  植物之中有真理,植物的生命可以延伸。植物在成长、开花、结果。植物的美丽让人惊叹不已,但是它没有意识。  动物之中有真理,动物到处跑动并观察周围环境,它能够辨别并学会了选择。它有意识,但并不是对真理的意识。它仅仅只有一种对自我的意识。  对自我的意识使得心灵的眼睛黯淡无光,并将真理隐藏起来。它是谬见之源,幻相之因,罪恶之由。  自我引起自私自利。一切罪恶均由自我而来。一切错误都因坚持自我而生。  自我是所有憎恨、不公、诽谤、无耻下流、偷窃和抢掠、压迫和流血的源头。自我是波旬,是魔鬼、为恶者、灾祸的制造者。  自我以快乐来诱惑人。自我许诺一个仙境似的乐园。自我是空幻境界的面纱,是魔术师。但是自我的快乐是不真实的,它的乐园的曲径是通往痛苦的道路,它那迟暮的美貌点燃了欲望之火,而这欲望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谁能将我们从自我的力量中解放出来?谁能将我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谁能将幸福的生活再归还给我们?  在轮回的世界里有痛苦,有太多的痛苦和伤悲。但比所有的痛苦更伟大的是真理的赐福,真理给渴求的心灵带来和平;它战胜了错误,它熄灭了欲望之火,它通向涅槃。  在涅槃中找到平安的人有福了。他在生活的挣扎和磨难中远离焦虑和痛苦;他超越所有的变动不居;他超越生与死;他不受生活中的罪恶影响,保持自然状态。  已经觉悟的人有福了。他是征服者,尽管他可能受伤;他是荣耀和幸福的,尽管他可能遭受痛苦;他是强壮的,尽管他可能被工作的重任压垮;他是不朽的,尽管他可能死去。他存在的本质是纯洁和善良的。  努力到达神圣成佛状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能胜任去做拯救世人的工作。真理在他的心中停驻。完美的智慧启发了他的理解力,正义给他所有工作的目的赋予灵魂。  对善而言,真理是一种活生生的、不可毁坏、不能征服的力量!在你的心灵中培植真理吧,将它扩展到全人类,因为只有真理才能将我们从罪恶和痛苦中解救出来。佛陀发现了真理,真理被佛陀所宣讲!佛陀是有福的!  至福者在优楼频罗住了一段时间,便前往王舍城。同去的有很多比丘,其中多数是以前的迦提拉丝众人,迦提拉丝首领、之前的拜火者、伟大的迦叶,也一同陪他前往。  当摩竭陀国国王塞尼亚·频婆娑罗听到释迦牟尼来到王舍城的消息,又听到百姓这样议论他:“他是至圣者,是有福的佛陀,他引导人们好像牧人牧养牛群一样,他是所有尊贵者和贫贱者的导师。”国王的谋臣和将军簇拥着他来到至圣者所在的树林里。  当他们看到迦提拉丝伟大的宗教导师迦叶陪在至圣者一侧,都大为吃惊,暗自思量:“是伟大的释迦牟尼将自己置身于迦叶的精神指导之下,还是迦叶成了乔达摩的弟子?”  如来读懂了这些人的想法,对迦叶说道:“迦叶,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什么使你不再崇拜圣火,放弃严格的苦修?”  迦叶说道:“我由崇拜圣火得来的益处仍然保留在个体的车轮中,这车轮还带着个体的一切悲伤和空虚。我抛弃了这种宗教修行仪式,不再苦修和供祭,而代之以寻求最高的涅槃。因为我已经看到了真理之光,放弃了对火的崇拜。”  佛陀注意到众人已经做好接受佛法的准备,便对频婆娑罗王说道:  “懂得自我本质并理解感观如何作为的人,会发现自私自利无立足之地,因而他将得到永恒的平静。尘世占据着自我思想,由此而来的是错误的理解。  “一些人说自我在死后仍然存在,一些人则认为会毁灭。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是最可悲的。  “因为如果他们说自我是可毁灭的,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成功也是可毁灭的,在某些时候也不会有将来。善与恶是不同的。从自私自利中来的拯救是没有价值的。  “而另一方面,另一些人说自我不会毁灭,那么生死轮回中只有一个本体不生也不死。如果这是他们的自我,那么它是完美的,不能靠行为完善它。永恒的、不可毁灭的自我将永远不会改变。自我将是主人,是统治者,那么使完善者完善将是无用的,道德的目的和拯救是无必要的。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欢喜和悲伤的迹象。哪里有恒久不变?如果没有永恒的自我做出我们的行为,那么就没有自我。我们的动作之后没有行动者,我们的观察之后没有观察者,我们的行为之后没有主人。  “现在来听吧:感观遇到客观物体,在它们的接触中产生了感觉,由此引发了回忆。因此,正如太阳能量穿过一块可以聚焦引起燃烧的镜子便引起火一样,通过感观和物体所产生的认识,产生了思维和自我、自我的思想,一些婆罗门导师将自我称作主人。嫩芽由种子中发出,种子不是嫩芽,二者不是一体也不同一,而是处于不间断成长的连续状态中。充满活力的生命最初就是这样的。  “你们这些人是自我的奴仆,从早到晚为它劳作,你们这些人生活在对生老病死的连续恐惧中,你们残暴的主人是不存在的,接受这好消息吧。  “自我是一个错误,一个幻相,一场梦境。睁开你们的眼睛醒来吧,你们将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你们将会得到安慰。“醒来的人将不再害怕恶梦,绳索看起来像毒蛇一样,但认清了绳索真正本质的人将不再感到恐惧颤栗。  “发现没有自我的人将不再执着于一切欲望和自尊自大的愿望。  “执着外物、贪婪、纵欲都是从之前的存在者( 指自我)而来的,它们是尘世里痛苦和空虚的原因。  “放弃对自私自利的执着吧,这样你将达到心灵的平静状态,这种状态中有最完美的平安、仁善和智慧。  于是佛陀吟诵了这首庄严的偈:  无论在何处,你们彼此间都不要欺骗,不要轻视,  不要发怒,心中不要怀有怨恨。  正如一个母亲不顾危险照看她的孩子,  因此你们对众生要有无边的爱,  要温柔、仁慈、中和。  好吧,去珍爱周围的善意吧,  这善意处处、时时都有,  破除妨碍、毫不吝惜地珍爱善意吧。  无论爱慕自由还是仇恨自由,  当你站立、行走、端坐之时,  无论你心中所像是什么,  常在的生活美好法则便是  仁慈。  “天资是了不起的,寺院的建立是可称赞的,静思和宗教仪式使心灵平静,对真理的理解可以走向涅槃,但是比这些都伟大的是仁慈。正如月光要比星光强六倍,在心灵的解脱中,仁慈的功效是其他所有宗教技艺总和的六倍。  “在尘世里,心灵的这种状态是最好的。一个人,无论他是站着、走着、坐着还是躺着,就让他坚定不移地保持这种状态吧。”  觉悟者说法结束之后,摩竭陀国国王对至福者说道:  “主,以前,当我还是王子时,我有五个愿望。我希望能加冕成为国王。这是我的第一个愿望,它已经实现了。接着,我希望,在我统治国家时,愿神圣的佛陀,那完美者,在世上出现,愿他能到我的国家里来。这是我的第二个愿望,现在它实现了。此外,我还希望:愿我能将自己的敬意献给他。这是我的第三个愿望,现在它实现了。第四个愿望是:愿至福者向我说法,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而最高的愿望是第五个:愿我能理解至福者的佛法,现在这一愿望也实现了。  “荣耀的主啊!如来所宣讲的真理是最高的荣耀!我们的主,佛陀,他将被推翻的竖立起来,他将被掩盖的揭露出来,他给迷路者指明道路,他在黑暗中点燃灯火,由此使一切有眼者都能看到可见之物。  “我在佛陀那里得到了庇护,我在佛法那里得到了庇护,我在僧团那里得到了庇护。”  如来靠着他的美德和智慧,展示了他无限的精神力量。他征服了众人并协调他们。他使他们明白并接受真理,美德的种子遍播在这个王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陀实智德圆满之圣者,其所说之法乃千古不灭、一贯东西之真理。呜呼随近年科学之进步,世界真理在其即将大展头角之际,佛法亦出现日渐受到泰西文明邦国欢迎之征候。其由梵语研究始,转而走向东方历史、文学及美术之探究,如今又有比较宗教的新势力如炎炎烈火,终而驱泰西学者投身于我佛法之大熔炉中。盖去年于美国开设的万国宗教大会可谓是证明当时佛法西渐这一事实之一大现象矣。  此后,泰西学这种翻译印度梵本、叙述汉传佛经者,虽不只数十百,然则其译述传播至吾朝者,仅有马克斯·缪勒的《涅槃义》、Henry Steel Olcott之《佛教问答》、亚诺尔特(Edwin Arnold)的《亚洲之光》、史威登堡(Swedenborg Emanuel)之《佛教学》等。盖史威登堡乃由幽玄哲学进入佛教者、亚诺尔特乃由优美的诗情进入佛教者、Henry Steel Olcott乃由雄浑之神奇智慧进入佛教者、马克斯·缪勒乃由高雅梵学进入佛教者,如此看来,虽各恣兰菊之美才,然则至于其佛法之圣谛第一义者,诸家是否真正参透其奥妙之说,姑且付诸疑问。  说起来吾朝自古即有完整的汉译佛经三藏,诸派各立门户,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幸而千余年来所传之物无一有失。其书日渐积累,汗牛充栋,其义高妙深远至极,时有佶屈聱牙之处。所谓古之完整者,今却望而叹其广漠。或因此缘故,国内外学佛之人渴望简洁佛教典籍出世之心情,不啻于大旱之中盼云霓。苟若吾等欲宣扬佛教,必当勤加修行,以尽其能、以塞其责。恰逢老友卡洛斯今日书信云:  近日安好?予近日从事一书之著述,今殆完成。(予以为君必将予以关注)。予将西方人触手可得之一切佛教典籍整理编辑,巴利语、梵文、支那等诸语言翻译之作,大抵都收集于手边。予对是等书籍中种种事态进行比较研究之末,终于全部编成,且名之曰《佛陀之福音》。(并终思及出版准备之事)。拙著一经出版,将直接获批赠送此书。予望君尽量于予发行之前过目,于是将原稿试印版本原封呈到府上,以期蒙君指点云云。  予去年游览美国是曾在芝加哥逗留。一日斯内尔学士来劝吾等,曰:  师等如欲于此地宣扬佛法,首先应去对卡洛斯博士讲谈如来之妙义。他身为德国哲人学者兼比较宗教学者,于此地乃有强大敌国势力之人。如若此人真能通解佛意,则其功劳胜于感化凡夫俗子。  随后吾等与博士亲切握手,于宗教一再处于激烈争论之时,吾等深知斯内尔所言非虚。于是当日博士振聋发聩之言,现已化为《佛陀之福音》从天而至。岂不快哉!盖博士于此篇中引用之经典,含汉译本《佛本行集经》(萨缪尔译)、波利语译本《大品》(译者按:Maha〝vagga)(戴维斯,即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译)、《小品》(Cullavagga)、梵语译本《妙法莲华经》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由此可见其用意出入大小两乘之处。  吾今模仿参学居士铃木大拙之手法,以最平易之国语译述本书,且之所以将其公之于众,一则欲选取西方人之佛教思想介绍于我国民,二则为后进学佛者提供捷径,三则意图在世间普及释尊本行经中通佛教之大意。幸读者谅解。

编辑推荐

  可以像小说一样阅读的佛学经典  日本佛学大师铃木大拙强力推荐  了解佛学知识的最佳读本  自古以来关于佛教大意之书籍虽然汗牛充栋,却往往非佶屈聱牙即奇怪变幻、非高尚深远即平易低俗,唯独没有一本恰好适合普通人群的读物。予居而常憾之。恰逢卡卢斯博士之《佛陀的福音》,正好可以应此之需。(铃木大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陀的福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像传记的,用经典的插图和优美的语言传递爱的一本书,
  •   在道层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各宗教相通。佛力福音相和。
  •   外国人眼中的佛教
  •   用圣经的方式来诠释,不习惯,可能还是更适合西方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