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蒋伯潜 注释 页数:5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学界公认权威的四书读本,民国时期的国学出版盛典之一,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曾在台湾地区作为中国文化(国学)基本教材使用,《四书读本》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最权威的四书注释之一。
作者简介
蒋伯潜(1892-1956),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受教于钱玄同、胡适、鲁迅诸名师,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担任过世界书局特约编审、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浙江图书馆研究部主任、浙江文史馆研究员等。蒋伯潜于经学、文献学、文学均有很深造诣。其文思敏捷,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经与经学》、《十三经概论》、《经学纂要》、《诸子通考》、《诸子学纂要》、《中国国文教学法》等。《四书读本》原书名《语译广解四书读本》,是蒋伯潜在朱熹集注的基础上,将各家有争论的注解逐条列出,并从善做出解释,简明易懂,既适合初学,也适合精进。
书籍目录
大学读本大学新解大学章句序大学中庸读本中庸新解中庸章句序中庸论语读本读论语孟子法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孟子读本孟子序说孟子新解梁惠王篇第一公孙丑篇第二滕文公篇第三高娄篇第四万章篇第五告子篇第六尽心篇第七沈知方《粹芬阁四书读本》刊行序唐文治《粹芬阁四书读本》序蒋维乔张寿镛蔡丐因等序蒋伯潜自序吕思勉题字
章节摘录
季氏第十六按此篇“子曰”都称“孔子日”,与以上诸篇不同。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季康子也。颛,音专。臾,音俞。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国,其君风姓,伏羲之后。他的朝贡,不达于天子,而附于鲁侯,所谓“附庸”也。冉有、子路,这时正做季氏的家臣,故以季氏的事来告孔子。有事,指伐颛臾。按季氏伐颛臾事,不见于《春秋》经传,殆因孔子之言而中止也。孔子日:“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之意,对于季氏之伐颛臾,是大不以为然的,所以独呼冉有之名而斥之者,以子路曾因公伯寮之想。为季孙所疑;冉有尝为季氏聚敛,独得信任也。是,实也。见王引之《经传释词》。与,今作欤。夫,音扶。东蒙,山名。颛臾封在东蒙山的地方,是先王叫他主祭祀东蒙山的,故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也。邦域,即国境。为鲁国附庸,故日:“是社稷之臣也。”为,语末助词。朱注云:“社稷,犹云公家。是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取其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又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指季氏。二臣,谓己与子路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求”者,呼冉有之名以告之也。任,平声。《集解》马日:“周任古之良史。”按《左传》隐六年,昭五年,皆引周任之言,不言为史官。杜预注云:“周太史。”《路史》注以为商太史。江永《群经补义》疑即《书·盘庚》之迟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两句,是周任的话,孔子引之。朱注云:“陈,布也,列,位也。”刘氏《正义》云:“止谓去位也。”按“陈力”谓施展贡献其才力;就列,即就职位。言既就其位,当陈其力;不能陈力,便当去位也。焉,平声,安也。相。去声,扶持瞎子的人叫做相。此以相瞽者为喻;言如瞽者遭遇危险颠仆而不扶持,则那个相还有什么用呢?“矣”。用与“乎”字同。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冉有答语,诿为“夫子欲之”,而欲自卸其责,故直斥之曰“且尔言过矣”;“过”,错误也。兕,野牛。柙,是关虎、兕的木栅。虎与兕,应该关在柙里的。龟,玉,古人都视为宝贝。椟,是藏龟、玉的匣子。言季氏之伐颛臾,有如把虎、兕从柙中放出,把匣中的龟、玉毁坏也。季氏伐颛臾一动兵,必要杀人,好像柙中的虎、兕,跑出来伤人也。颛臾,在鲁国境内,好像藏在匣子中的龟、玉;季氏伐而灭之,又像把龟、玉毁坏也。此黄式三说。虎、兕出柙,是管兽禁者之过;龟、玉毁坏,是守龟、掌玉者之过;季氏之伐颛臾,则是为家臣者不谏止之过也。冉有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此冉有又为季氏辨也。夫,音扶。费,此处音秘。固,言颛臾的城郭,很坚固。费,音秘,是季氏的食邑,与颛臾相近。故日“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也。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此孔子听了冉有的话,又呼其名而斥之也。疾,恶也,恨也。夫,音扶。“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者,心里实在贪图这个利益,却舍掉这句话,不肯说,而必另外想出一种话来掩饰也。这种事情,是君子所最恶的。孔子既斥其非,又把治国安家的原理,讲出来给他听,丘,是孔子称自己的名。有国,指诸侯;有家,指卿大夫。此二句疑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盖“贫”与“均”,指财言;“寡”与“和”,指人言。不均,谓贫富相悬,不和,谓上下不协,下言“均无贫,和无寡”,即其证。《春秋繁露·度制篇》,《魏书·张普惠传》引,亦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参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财均人和则安而无倾复之患矣。夫,音扶。如是,指上文所说治国家的原理。因为如此故远地方的人,还有不服者,我惟有修己之德以招来之。文德正对武力而言。远人来归了,则安抚之。相,去声,助也。现在由与求相助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修文德以来之;邦国,分崩离析,有土崩瓦解之虞,而不能固守之;还要在国内打起仗来。
编辑推荐
《四书读本》:中华元典,权威注释,经学大师写给大家的四书读本,学界公认权威的四书读本,民国时期的国学出版盛典之一,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四书读本》为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后最权威的四书注释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