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新世界 作者:张玉辉 页数:252 字数:240000
前言
许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时还很叛逆,越说越不听,跟父母对着干。许多父母还抱怨,孩子有了心里话,宁愿去跟小伙伴说、跟玩具说,也不愿意跟父母说。为什么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结果却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如他的伙伴,甚至不如他的玩具呢?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作为父母,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平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当你吩咐或命令孩子做某事,孩子不愿意做或磨磨蹭蹭时,你立刻说道:“我数三个数!”当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的梦想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算了吧!”孩子是个“人来疯”,当家里来客人时,你对孩子是否当场就打骂,还是说“等客人走了再收拾你?”你知道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最佳方式吗?当孩子不听你的话,经常做错事,你是否说道:“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
内容概要
作为父母,你可以反思一下,你平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当你吩咐或命令孩子做某事,孩子不愿意做或磨磨蹭蹭时,你立刻说道:“我数三个数!”
当孩子兴奋地跟你谈起他的梦想时,你嘴一撇,斜着眼睛看了孩子一眼:“就你?算了吧!”
孩子是个“人来疯”,当来客人,你对孩子是否当场就打骂,还是威胁道“等客人走了再收拾你”?你知道这两种方式都很糟糕吗?
当孩子不听你的话,经常做错事,你是否说道:“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
成对孩子的撒泼打滚,你束手无策,只好说道:“好好好!都依你!”
当发现孩子做错了事,你立刻气势汹汹地质问道:“这是谁于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你不胜其烦,吼道:“再闹,再闹大老虎来把你吃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你立刻怒目而视,大加惩罚;当孩子做对事时,你立刻得意忘形,大加称赞,“你真棒”、“你真乖”不离口中,你是否知道你夸错了孩子?
作为父母,你的孩子是否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有心事,很想跟你说一说,可是说着说着,就来一句“不跟你说了”,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跟你说了吗?
孩子满脸忧伤地告诉你,他的心情很不好,你是怎么对待的呢?
你知道孩子在跟你说话时,你该怎么听吗?你应该嘴上怎样说,心里怎么想,姿势该怎么样的吗?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尊重是沟通的基础
第一章 蹲下身子说话——学会尊重孩子
1.放下家长的架子
2.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
3.学会给孩子面子
第二章 我家有个“人来疯”——如何在客人面前管教孩子
1.找出病症好下“药”
2.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打骂孩子
3.如何收拾“人来疯”
第三章 “人家心情不好呢!”——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1.尊重孩子的情绪
2.疏导强于打压
3.有效引导孩子的情绪
第四章 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粉丝”——要赢得孩子的尊重
1.凡出言,信为先
2.要夹对第一口菜
3.当好孩子的榜样
第二篇 与逆反孩子的沟通术
第五章 让孩子体会“自作自受”——惩罚不当会激起孩子的逆反
1.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2.说明比说教更重要
3.“打一顿”解决不了问题
4.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
第六章 你的地盘你做主——归还孩子的“自治权”
1.清晰地划出孩子的“地盘”
2.不要越“雷池”半步
3.教孩子学会“治理”自己
第七章 “逆子”可教——如何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1.你的孩子为什么会逆反
2.逆向思维应对逆反的孩子
3.对待逆反有技巧
第三篇 父母学会倾听,孩子才会倾诉
第八章 孩子为什么对父母守口如瓶——如何“套”出孩子的心里话
1.孩子为什么不对你说心里话
2.不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打压孩子
3.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第九章 家长愿意听,孩子才愿意说——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1.沟通从倾听开始
2.这样倾听最有效
3.允许孩子说“不”
第四篇 沟通的误区
第十章 “我数三个数!”——不要威胁孩子
1.家长数的三个数
2.“三个数”对孩子的影响
3.从“鸣枪示威”到做“甩手掌柜”
第十一章 无理取闹的孩子怎么理——孩子无理取闹时的沟通术
1.以“不理”治“无理”
2.给孩子画个“饼”
3.“借力打力”与“顺藤摸瓜”
第十二章 “就你?算了吧!”——不要打击孩子
1.不要打击孩子
2.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
3.帮孩子树立理想
第十三章 倾诉+倾听——家长应学会倾诉,教孩子学会倾听
1.鼓励孩子倾诉
2.教孩子学会倾听
3.父母要学会倾诉
第五篇 :和孩子说话有技巧
第十四章 慎夸“你真棒”——父母该如何夸奖孩子
1.一片赞赏一片光
2.别这样夸孩子
3.夸奖孩子有方法
第十五章 “你真乖”的杀伤力——不要用“乖”来要求孩子
1.“你真乖”对孩子的束缚
2.你可以不乖,但不要学坏
3.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十六章 “不关你的事,一边玩去!”——让孩子在参与之中成长
1.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2.我需要你的帮忙
3.适时上演“小鬼当家”
第十七章 “这是谁干的?”——父母追究责任,孩子寻找借口
1.“这是谁干的”带来的负面作用
2.弥补错误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3.培养勇于担当的孩子
第十八章 “你呀,一辈子都这样了!”——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1.贴标签效应
2.家长一定要嘴下留情
3.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章节摘录
2,不要越“雷池"半步一位妈妈,想要和读五年级的女儿莹莹沟通一下。她将从书上学到的跟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都做到了,保持着笑脸,保持着亲切,很真诚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然后说道:“莹莹,妈妈打扰你一下,咱们谈一谈好吗?”莹莹看了妈妈一眼笑了,说道:“妈妈,你咋这么客气了,当然可以呀!”“妈妈是你的港湾,也是你的保护伞,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会帮你出主意、想办法的。”“妈妈真好!”莹莹搂住妈妈的脖子亲了一下。妈妈一看谈话气氛制造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说道:“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在学校也是一个好学生,有些事不能怪你,有些学生故意找你麻烦,比如有男孩子给你写纸条了……”哪知话还没讲完,妈妈眼中的乖女儿一下子站起来,像刺猬一样,大声嚷道:“你竟然偷看我的日记!你为什么乱动我的东西,你知不知道,不能偷看别人的日记!我不愿跟你谈了!”说完气呼呼地走回自己的房间,啪地摔上了门。妈妈一下子缓不过神来,说道:“这孩子,咋这样,看你日记咋的,不是关心你,怕你出啥事吗!”正在妈妈唠叨之时,莹莹从房间里探出头来,严肃地说道:“我郑重地警告你,如果你再看我日记,我就告你侵权!”本来是一场很好的母女沟通谈话,却因为妈妈偷看日记而升级为对抗战争。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些“雷池”是不能越过的,这就是孩子的隐私。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孩子的这些改变让家长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些事背着自己,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自己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他们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父母越过这种“雷池”的结果,就是带来对抗战争,这时孩子不仅仅是消极的逆反,而是直接反抗了。即使遭到女儿的反抗,莹莹妈妈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天以后,趁着莹莹不在家,她又偷偷地溜进莹莹的房间,企图从日记中,察看一下她和那个男孩子的事到底怎么样了。她在书桌上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正想打开抽屉找时,却发现抽屉上不知何时被安了一把锁头。晚上,当莹莹回到家后,发现自己屋的东西被动过了,气呼呼地质问妈妈:“你是不是进我的房间里了?你是不是翻我东西了?我告诉你,以后再也不许进我房间了!”妈妈也不甘示弱:“我是为你好,你说你,多让人操心,这么小就有男生给你传纸条,你告诉我,那事你到底咋办的?”莹莹气愤地说道:“不用你管!”然后回到屋里哭了起来,晚上都没有吃饭,任凭爸爸妈妈敲门道歉也不出来。第二天莹莹去上学时,妈妈担心了一天。晚上回来后,妈妈赶紧给她道歉。莹莹却气呼呼地说:“这是我抽屉上的钥匙,交给你,这回你该满意了吧?”“妈妈不看了,妈妈知道看你的日记不对。”“你想看也没有了,因为我把日记扔了,我发誓我不会再写日记了。”妈妈惊愕地醒悟到:女儿心里有了一把锁。有人这样说道:成长是一个快乐与烦恼交织成的人生之路,其中的快乐与痛楚成为孩子自己的秘密。有些孩子喜欢把秘密藏在心底,可是有时连自己也会忘记。于是开始把自己的感受、心情通过笔涂写在纸上。他们会把自己的秘密写在一个本子上,或大或小,或精致或普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想让别人看到,即便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因为那是一片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天空,或明媚或黑暗,一个人默默的写下成长的历程,哪怕这历程中伴着隐隐的痛。日记是一个孩子内心的流露,是一个孩子的隐私“集装箱”。一幅漫画中有这样四句话:“你翻看了孩子的书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你也锁住了孩子的心,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如果父母为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破坏掉了。孩子不但有自己的隐私,还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所以孩子懂事之后,不再愿意让父母过多地进到自己的房间,他们需要一个私密的、自己完全能掌控的、不被任何人侵犯的地方来面对自己,所以家长不要随便进入孩子的房间,不要帮他们收拾、摆布房间,那有时往往是孩子特意设计或者改造的一个空间,家长不要轻易地变动,以免降低孩子的信任感。
编辑推荐
《这样说孩子才会听,那样听孩子才肯说》介绍了: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方法和技巧的父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