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美]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著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美国人——从国家总统到平民百姓——满心憧憬过去的大繁荣必将持续,帝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的财富必将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时候,10月的华尔街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区区两天,道琼斯指数就跌落30%之多。人们惊讶地发现:帝国居然会衰退,繁荣居然能不再,财富居然像冰雪般地融去……一切的繁华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横行,为了从席卷全球的衰退中摆脱出来,战争机器的螺丝也一点点地拧紧:烽火硝烟,谁会料到十余年之后。竟有6000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而美国——这个最后的战争参与者,居然一步步地走上全球权力的顶峰……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时代,拉开了最终的帷幕。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时期的知名历史学家。曾任《世纪》杂志和《哈珀》杂志主编。 其最为著名的著作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系列:《大繁荣时代》(Only Yesterday)、《大衰退时代》(Since Yesterday)和《大转型时代》(The Big Change )。此外,他还著有《保罗·R.雷诺兹》、《伟大的摩根》、《万物之灵》、《看美国》等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序曲:1929年9月3日第2章 繁荣已经远去第3章 跌跌不休第4章 政府的改变第5章 新政蜜月第6章 气候变了第7章 改革,还是复兴?第8章 当农场被吹走的时候第9章 笑盈盈的声音赢得了胜利第10章 带着钢笔和相机穿越黑暗第11章 摩擦与衰退第12章 战争的阴影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章节摘录
第1章 序曲:1929年9月3日 1 你是否还记得1929年9月3日你在干啥? 多半不记得吧,除非你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让我来勾起你的回忆吧。因为,要想理解美国人的生活在1930年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就必须首先回想一下,在这一时期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那场导致了大萧条的金融恐慌之前——事情是个什么样子。要做这件事情,最方便的办法,大概就是想象自己重新生活在1929年的某一天:瞧瞧事情看上去是个什么样子,听听人们在说些什么,扫一眼报纸、杂志和书籍,留心一下人们头脑里所关注的、设想的、期待的是什么,带着你今天的眼睛、耳朵和知识视角去做所有这些事。 我选择1929年9月3日,作为我们将要重访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一天,大牛市达到了顶点:如此长时间地、如此猛烈地一路狂奔的道琼斯指数,创下了它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如果说有哪个日子,可以代表1920年代的繁荣——还有投机——浪潮在这一天达到了其高高卷起并迅速坠落之前的最高点的话,那么,非1929年9月3日莫属。 好吧,那就让我们回到这一天,打量打量我们周围吧。 2 那是异常闷热的一天,是1929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当然,其他地方并不这样:在远西地区和南方,气候宜人,温度适中。但是,从缅因州的海岸,到内布拉斯加州的麦田,灼热的阳光不依不挠地炙烤着大地。 昨天是劳工节;昨夜,当这个长周末假日结束的时候,通向美国大城市的郊区公路简直是拥挤的噩梦,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满载着晒得黝黑、热得难受的度假者和周末旅行者,一整夜都在朝城里的方向缓慢地爬行,一英寸接一英寸地怒火中烧。在新泽西通向纽约的公路上,交通流彻底停滞了,以至于数以千计的人眼瞅着几个小时也到不了“荷兰隧道”,便只好把他们的汽车停在了纽华克或霍伯肯,改乘地铁完成他们的这趟旅行。火车站里也挤满了人——不光是度假者和周末旅行者,而且还有从露营地集体返回城里的男孩女孩;劳动节的交通从未这样拥挤过,或者说,劳动节旅行的集体不适从未达到过这样的程度。(当然,那会儿还没有空调汽车。) 当你度过一个无风的夜晚之后,在9月3日星期二早晨一觉醒来的时候,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并没有给你带来丝毫的安慰。它是这样说的:“今明两天晴天,气温依然很高。”你注定在劫难逃:纽约的气温是华氏94.2度,芝加哥、底特律和堪萨斯城是90度,圣路易92度,明尼阿波利斯94度,波士顿97度。 吃过早饭,你来到大街上。你见到的那些男人,看上去跟10年之后的男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虽说他们当中衣领笔挺、身着马甲的人比后来那些年里要多一些,而脑袋上不戴帽子的人却远没有后来那么多。然而女人的确有所不同,时髦的体形是直上直下——无胸、无腰、无臀;就算你能看到少数几个女人还算接近理想,但至少,她们显然费了老大的劲儿。 梅·韦斯特的曲线尚未发挥全国性的影响。腰部——如果那也能叫作腰的话——跟臀部一样浑圆。裙子很短,只比膝盖低那么两三英寸:比她们在1939年之前想要一短再短的还要短。 (新款晚礼服无背无袖,有嵌布片、三角布或拖到脚踝的垂饰,但礼服本身还是很短。)每件上衣都有V型领,就连针织套衫几乎也都有。如果这是一个冷天,而不是夏天最热的日子,你就会看到,每个女人都用力地包住自己,缩进她紧紧包裹的外套里。女人的帽子是一个小小的头盔,刚好紧贴着后颈窝,并如此严密地把脸围住,以至于一个女人头部的侧视图除了眼、鼻、口和下巴之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一两缕头发装饰着脸颊——还有头盔。并不是所有女人都剪短发,但被人们认可的样式是:把后面的头发剪短,再把它拽向前面遮住耳朵。 在一座大城市里,你可以在商店购物者当中看到一两个穿裸背装的女人,以及几对穿长袜的大腿,因为晒黑的狂热正以它的新奇而盛行。正如《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所声称的那样:“这是一个太阳崇拜的年头……全世界都在追求晒黑。”然而,你不得不长时间地观察,而很难发现任何带颜色的指甲;这一时尚还是未来的事。 从你身边汹涌而过的汽车都是有棱有角的;它们当中没有流线型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方顶,后上方的角几乎没有丝毫的圆滑;挡风玻璃是垂直的,或者几乎是垂直的;散热器的前方是垂直的、扁平的。没有突起的或圆形的前端,没有倾斜的后背,没有通风设备。 在任何一座大城市的中心区,你走不了多远就能听到打铆机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因为,尽管佛罗里达繁荣已经在1926年崩溃,而且郊区发展的繁荣自1927年之后也有所放缓,但公寓大楼、特别是办公大楼的建设繁荣依然在全速前进。打铆机声最喧闹的并不在穷人区,而是在大商业中心和富人居住区,因为,柯立芝一胡佛繁荣这最后的投机阶段的主要受益者,正是那些有价证券的持有者和操纵者。你看到的那个在大街上高高升起的钢梁网,将成为一幢奢华的公寓大楼;那个人行道被屋顶遮蔽、蒸汽挖土机正狼吞虎咽的地方,是一幢摩天大楼的地基,它将接纳经纪人事务所、信托投资公司的办公室,以及抵押债券的销售商。 在纽约,人们推倒了历史悠久的沃尔多夫一阿斯托里亚酒店,为的是给摩天大楼的终结者——帝国大厦——腾出地方。小约翰·D.洛克菲勒让闷声干活的建筑师们为一个大中心区的开发画出了初步的平面图,他希望有一座新的歌剧院作为它的核心特征(此时,他尚不知道,歌剧未来会衰微,他巨大的投资将会以新的形式化身为一座“无线电之城”)。克莱斯勒大厦和另外几幢主要的摩天大楼依然耸立。其他大多数美国城市都在竭尽全力效法纽约的疯狂,为的是让钢铁与石头的纪念碑越来越高耸人云,越来越野心勃勃,越来越能表现这个充满自信的投机金融的时代。 正当你继续信步前行的时候,一个家伙吹着口哨打你身边经过,他吹的曲子是《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眼下,这支曲子正跟《异教徒情歌》(The Pagan Love Song)和《流浪爱好者》(Vagabond Lover)在流行程度上一争高低。 这儿是电影院,正在大肆宣传阿尔·乔尔森主演的《以唱代说》(Say It with Songs);街对面的另一家电影院在为《咱们的摩登少女》(OurModern Maidens)做广告,主演是琼·克劳馥(此时的她尚处在轻率冒失的人生阶段)和罗德·拉罗克。再往前走一点,你就会看到《布尔多克·德拉蒙德》(Bulldog Drummond)中的罗纳德·考尔曼。这部电影被宣传为考尔曼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这一事实证明了声音对电影的入侵尚未完成。即使在大城市里,也依然存在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竞争。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制片人们到处搜寻能够差强人意地用声音表现角色的演员,百老汇的舞台名角都纷纷移居好莱坞,但摄影棚依然在笨手笨脚地实验这种新媒介,批评家们依然把“有声电影”看作是一个笨拙的暴发户。当你老家的电影院屈服于时代的趋势,也给自己拉起电线、接上音响的时候,刺耳的噪音有时候确实令人吃惊。演员荒唐可笑地口齿不清;在“无声的连续镜头”之后,突然爆发的歌唱常常荒腔走板;吉尔伯特-塞尔迪斯在本期《哈珀斯》(Harper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评论道:“玻璃的叮当声,手枪的射击声,地板上的脚步声,以及洗牌的哗哗声,听上去全都差不多。” 然而,这种新媒介正在稳定地改进;事实上,在这个工业技术进步神速、商业冒险大胆进取的时代,很多人都不由得怀疑:有声电影会不会很快就被电视所取代。塞尔迪斯先生写道:“至迟在12-18个月之内,有声电影将不得不面对家庭有声电影放映机的竞争。……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们或许就有了简单而且比较便宜的机器(如今正在完善),带有一个小屏幕,摆放在家里收音机的旁边,电影从一家中央电台放映。” 这天夜里如果你正好在纽约的话,舞台多半比电影更对你的口味,《街景》(Street Scene)已经上演了很长一段时间,那部对战争的可怕回忆《旅程的终点》(Journeys End)也是如此,这部戏你没准更喜欢,倘若你喜欢眼下最流行的小说《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的话。埃迪·坎特在主演《狂欢》(Whoopee),你可以在《抓住一切》(Hold Everything)中见到伯特·拉尔。倘若你喜欢首演之夜的热闹,你可以去参加音乐剧《甜蜜的艾德琳》(Sweet Adeline)的首演式,这部戏为一种正在萌芽的趋势提供了例证:乡愁情怀重新向欢乐90年代的情感回归。在这样一个闷热的夜晚,如果你更愿意安静地坐在家里听听广播的话,你可以听菲达交响乐团、纯油乐队、惠特曼的老金乐队,或者弗里德管弦乐队。广播剧的技术尚不完美,你也听不到世界范围的广播,但以鲁迪·瓦利领头的低吟浅唱派歌手正通过无线电波大显身手。一台收音机的平均价格依然高达135美元,价格便宜的小收音机尚未走向市场。然而,在这些繁荣的时期,收音机依然被人们大量购买,也不管它们的尺寸和价格,而且,已经有1,200万美国家庭拥有了收音机。 3 我们来看看报纸吧。它们没准可以帮助我们找着北。明天早晨的通栏标题将会说点今天的啥事昵? 它们大概会同意:1929年9月3日最令人兴奋、最重要的事件——除了翻滚的热浪和纯粹地方性的事件之外——是英国首相的演说,一场高尔夫球比赛,以及两次航空事件。 首相是拉姆齐·麦克唐纳;他的演说是在日内瓦国际联盟大会上发表的。(是的,在1929年的国际关系中,国际联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几乎算不上是决定性因素。)麦克唐纳在演说中宣布,英美之间为限制海军军备而举行的谈判进展顺利,而且,全面协议似乎近在眼前。他希望不久之后访问美国,以促成这一协议。(他会来的,就在不久之后,他和胡佛总统将在胡佛的乡村营地附近、拉皮丹河边的一截圆木上坐下来交谈。) 1929年的这些谈判,是为了在一个尚没有希特勒的世界上达成一致——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做出的长期努力中的一系列事件。德国是一个共和国,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向德国收取战争赔款的“道威斯计划”即将被不那么苛刻的“杨计划”所取代;法国——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依然占领着莱茵兰。日本尚没有进入满洲,更别说人侵中国了,意大利也没有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尚没有被内战所撕裂;阿道夫·希特勒是一小撮吵吵闹闹的褐衫党人当中一个不大引人注目的首领,大多数美国人对他的名字一无所知。 诚然,还是有大量的紧张。国民情绪高涨,过去几年来,关注国际事务的学者们一直在断断续续地预言一场大战。就在此时此刻,中俄之间就存在严重的战争威胁。墨索里尼正在做着他的帝国大梦;巴勒斯坦有阿拉伯人的暴乱;甘地让印度的英国人头疼不已。但总的来说,1919年在凡尔赛划定的界线依然被遵守着,民主国家依然傲视群雄。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比拉姆齐·麦克唐纳的演说更加令人兴奋的,是9月3日的另一桩头版事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圆石滩举行的“全国业余高尔夫球锦标赛”。举世无双的博比·琼斯就在那里,在预选赛中与吉恩·霍曼斯一争高低。琼斯会不会顺利地第15次赢得全美业余冠军的头衔呢?(他赢不了;明天他将被约翰尼·古德曼所击败,反过来古德曼又会败在19岁的小将劳森·利特尔的手下。要到下一年,琼斯才能够重振雄风,拿下英国业余赛和公开赛冠军,美国业余赛和公开赛冠军,全都在同一个赛季。)而在眼下,琼斯是否会赢的问题,是全国各地数百万人心中所惦记的问题。因为,高尔夫球作为一项商人的运动,如今正处在它的全盛期。多年来,雄心勃勃的经理人们被培养出了这样一种观念:穿着灯笼裤消磨下午的时光,不仅提供了享乐,而且还提供了有益的商业接触,乡村俱乐部正变得越来越富丽堂皇,越来越花费昂贵,越来越多地抵押会员的债券。 两次头版航空事件中,一件是喜事,一件是灾难。喜事属于伟大的德国飞船“齐柏林伯爵”号。在周游世界之后,它如今正在回家的路上,从雷克赫斯特越过大西洋至腓特烈港;到9月3日早晨,它已经完成了大西洋穿越,西班牙小镇上的一些观察者看到它漂浮在头顶上,在天空的映衬下,它的船舱被照得亮堂堂:齐柏林伯爵号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地证实了轻航空器飞行的可能性,以至于帝国大厦的设计者们打算在这幢摩天大楼的楼顶上建一根系泊杆;他们将在12月11日早晨以一句有点言之过早的预言宣布他们的决定:“帝国公司的董事们相信,在较短的时间内,齐柏林飞艇将会建立跨大西洋、跨大陆和跨太平洋航线,很可能还有一条从纽约港到南美的航线。建筑要着眼于未来,我们决定竖起这杆系泊塔。”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民怀着致富的梦想,怀着平行和民主的希望,怀着国家崛起、成为超越老欧洲的新兴帝国渴盼,体验了经济过山车般的动荡,以及两次大战烽烟如火的冶炼,草根运动前赴后继,制度改革如箭在弦,竟是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偌大全球帝国! ——网络评论人 老枪
编辑推荐
《大衰退时代:绝望蔓延的10年1929-1939》在全美畅销排行榜第2名,销售超过100万册! 痛苦在繁荣后不断蔓延,绝望在萧条中与日俱增,对世界帝国的渴望,难道会随着巨大的衰退彻底消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