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祝和军 页数:393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只有具体的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又都是文化的存在。正因如此,人才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通过“遗传基因”而延续物种,而是通过文化传承文明。“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所到之处,春意盎然,绿色一片。没有任何人能够客观地去打量自己的文化,因为他已经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了。文化对于人来说是“日用而不知”的,如何能够抽身而出呢?爱因斯坦说得好:“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人和文化的关系,也许就是“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对“水”一无所知,正如人对自己的文化一所无知。但正是在这种“日用而不知”中,文化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你,或者说支配着你。它对你的支配是无形的,而且你也愿意让它支配,否则你可能就会觉得羞耻、不堪。正如泰勒所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文化无异于捍卫生命。让人加速度地脱离野蛮状态的是文化,而让人感到桎梏和压抑的,估计也是文化。文化就好比黑暗里的一丝光亮,它在照亮了某些地方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部分。“知其白,守其黑”的警告和呐喊在无情的历史面前总是显得如此地苍白和无力。难怪马克思大声疾呼:“我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孔子更是慨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于是,文化开始有了精华和糟粕之分,有了优势和劣势之别。
内容概要
这不是一部推陈出新的书,而是一部向源头回归的书。全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斩断迷茫。 本书共分四卷,共二十六讲,主要内容包括一阴一阳谓之道——透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德配天的阴阳五行说——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运数”;人生不过俯仰进退——“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人生法则;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和合为美的“中庸之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道家文化的“恋母情结”——从“生殖崇拜”到“母性崇拜”;孤独而深刻的叛逆者——道家何以偏激地反文明;逍遥背后的阴谋——“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之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法家思想和一个短命的王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与思想的一场交易等。
作者简介
祝和军,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翻译《心灵的自救——重获内心安宁与自由的生活法则》(与人合译)、《明哲言行录》(与人合译)。以“缘中源”为笔名出版《听哲学家讲故事》、《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等一系列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卷 《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 卷首语 第1讲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 《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无字天书和有字天书——从《易经》说到《易传》 六十四卦中的奥秘 海洋文明VS黄色文明 谁是神奇的造物主? 第2讲 一阴一阳谓之道——透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看不见的,才是最重要的 平行线会不会相交?——“阴阳”思维VS线形思维(之一) 智慧哪里有固定的模式——“阴阳”思维VS线形思维(之二) 没有谁是天下第一”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永远都走不出的圆圈 务“实”不如务“时” 第3讲 以德配天的阴阳五行说——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运数” 循环往复的“五行” “五行”中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邹衍及其“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 “阴阳”和“五行”的会通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何如此封闭 第4讲 表里双解,攻补兼施——从中医看自然领域的“阴阳”思维 思维模式的“霸权”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不知易者不知中医 显微镜下的肉体器官——西医眼中的“肉体” 看不见的经络脉象——中医眼中的“身体” 中医算不算科学——取消中医的背后 第5讲 阴阳不测谓之神——从谋略、兵法看社会领域内的“阴阳”观念 医术和战术——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 《孙子兵法》的冷酷面孔(之一) 《孙子兵法》的冷酷面孔(之二) 诡道大全之《三十六计》 潜谋于无形的《鬼谷子》 朝秦暮楚的“无道之术” 第6讲 中国人为什么不需要上帝——“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信仰 西方人为什么信上帝 敬鬼神而远之 乘物以游心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 第7讲 人生不过俯仰进退——“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人生法则 人生如何不是科学的 “阴阳”思维与太极人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生进退的辩证法 中国人的“相时顺势” 第8讲 迂回与进入——“阴阳”思维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平衡中的平衡术 上善若水,贵柔守雌 两点间最短的不是直线 承担不起的“内耗”第二卷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 卷首语 第9讲 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血缘亲情 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 天命神学的坍塌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血缘和权力的联姻 第10讲 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惟名与器,不可假于人 个个都是假面孔 巫婆是中国第一批思想家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第11讲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从血缘情感到社会秩序 孔子的选择 儒家的崛起 “仁”和“礼”的互动 从礼仪规范到国家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12讲 儒家与《周易》的结缘——《易经》、《易象》和《易传》 孔子和《易》的不解之缘 孔子在《周易》里发现了什么? 《周易》是不是还有一个版本? 孔子的“演德”之路 《易传》是否出自圣人手笔? 《易传》眼中的《易经》 ……第三卷 道家与中国的阴柔文化第四卷 浪沙淘尽的诸子百家
章节摘录
插图:和道家却做了截然不同的发挥。道家崇尚“自然”,强调阴阳之间的对立和转化;而孔子却是关注阴阳之间的平衡和稳定。所谓“中”,在孔子看来是“当为矢着正也”,就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的结果。庸者,用也、常也。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以走极端为非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中正之道”。《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之道,把一切都说完了。大到宇宙演化,小到人伦处世,最精妙的境界就是中庸。如果深刻地领会了其中的精髓,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在孔子眼里,“中庸”为天下之大道,既可修身,也能治国,更能处世。处世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好平衡,做到“执中”、“用中”,使矛盾的双方维持在一种稳定状态,以免剧烈的质变所带来的灾难和失衡。“中庸”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是消除不了、逃避不掉的。而所谓的“中”也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才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宋代朱熹在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集注》)即是说,“中庸”,是因“时”而“中”,因“地”而“中”,而非简单、僵化的“中间地带”。也正因为此,“中庸”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正如《尚书》中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编辑推荐
《读国学用国学(超值金版)》:这不是一本推陈出新的书,而是一部向源头回归的书。我们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斩断迷茫。《易经》与中国人的阴阳思维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道家与中国的阴柔文化浪沙淘尽的诸子百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