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朱光潜、刘在平、 夏雪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朱光潜,刘在平,夏雪 著  页数:91  

前言

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遗嘱”。它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精神精华,汇集着人类的美好感情和灿烂智慧;传达着人类对人生、对未来的懂憬和思考。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今日读来仍旧新颖如故,熠熠生辉,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亲近名著,阅读名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一次旅行,是我们超越时空、与大师们的一次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更是我们思索人生、完善自我、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一次精神洗礼和锤炼。让名著成为青少年成长中始终相随的伴侣和慰籍,是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书海浩渺,需要在其间做一番披沙拣金的选择,选出能够予人美善的经典名作。本套丛书在参考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精选出世界文学史不同时期的23本传世名作,邀请一批浸润文学已久的专家进行缩写,既忠实原著,又以浅显简洁的形态让青少年读者轻松阅读,快乐品赏。在追求把“厚书做薄”的同时又要把“薄书做厚”。这套丛书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地再现名著;用名家名画作美仑美奂的插图,再现了名蓍鲜活的历史场景。使青少读者如身处世界文学博物馆,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广阔的文化视野、不同寻常的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可以说这套丛书缩短了我们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从名著的大海里捧出了几朵晶莹的浪花,但愿青少年朋友能从这些浪花中认识海洋的魅力。进而扬帆远航。我们真诚希望读者朋友能凭借本书,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轻松自如的姿态踏入名著的海中,感受名著的力量,体验人类思想精髓的永恒魅力。本套丛书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将继续编攥下去,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内容概要

  世界名著有着非同凡响的力量,不仅能改变人生,在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所以,阅读世界名著,体验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思想,并以此了解社会,解读人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本套丛书有以下两个特点:  用名家名画来表现世界名著的故事内涵,是本套丛书的特点之一。插图不仅再现了名著的历史场景,还强化了人物形象和故事冲突。插图使每一个故事情节都鲜活起来,使一个人物形象部栩栩如生;文图交融,诠释名著灵魂。使其更长久、更深刻地留在读者心中。  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勾勒名著故事轮廓,准确地表现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本套丛书的又一特色。浓缩故事精华,突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不仅有利于对名著的理解,也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还便于名著的普及和传承。  名著首页的导读、概述和作家简况、作品影响及对作品的评价,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套丛书在参考教育部推荐阅读书目的基础上,精选出世界文学史不同时期的作品:《论语》、《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呐喊》、《繁星春水》、《谈美书简》、《泰戈尔诗选》、《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童年》、《复活》、《普希金诗选》、《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名入传》、《匹克威克外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23部传世名作。旨在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最快速度地传播普及世界名著,使青少年易于领悟作品内涵,增加阅读兴趣。

书籍目录

一、怎样学习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共同美感、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十三、从“偶然机缘”说开去

章节摘录

插图: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我们如果不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研究美学?在口头上大概没有人会说否。但口头上承认,不等于实际上就认真去做。有人会问:那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等都没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吗?回答是:他们行,我们现在不行。理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社会生活,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凭借的物质基础、思想资料,与他们的已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重大的转折点。我们今天进行任何部门的科学研究,都不能抛开马克思主义;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不是少数有闲阶级和精神贵族;我们的文艺媒介已经发展到电影、电视,而不仅仅是书本、小剧场或小型展览;现在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比过去远为广泛和迅速,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闭关自守”,凡此种种都说明历史在前进。因此,对那些美学大师,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去伪存真,批判继承,为我所用,而绝不能亦步亦趋地走他们的老路,走老路就是古人所说的“刻舟求剑”,就会劳而无功。不肯钻研的人有很多借口,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并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专著,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但写没写过美学专著,与有没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不是一回事。某些人有这种误解,与《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的选本有关。选本对于普及马列文艺思想和帮助初学者入门,还是有一些用处的。但目前流行的几种选本有个共同的毛病:划出一些专题的鸽子笼,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著割裂开来,上下文的顺序也颠倒过来,东一鳞西一爪地放进那些专题鸽子笼里去,搞得支离破碎,使读者见不到一部或一篇文章的整体和前后的内在联系,因而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这类选本比较好的有东德立夫习兹(Lifschitz)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有中译本)和苏联国家出版社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编得最坏的是俄文本《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也有中译本),一开始就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用大量篇幅选些“革命悲剧”、“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黑格尔的美学”等方面的论述,仿佛这些就是文艺理论中的首要问题,而真正的首要问题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而降到次要地位。选目也零碎,如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特别重要的文献,竟未被选入。我国根据这类选本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也有同样的毛病,而且分量更单薄,各大专院校经常讨论的项目就愈加单薄,往往集中到评论具体作者和具体作品的几封信上去。美学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大体系中只是一个小体系,小体系是不能脱离大体系来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认识来自实践的基本观点。实践,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凭着他的“本质力量”或功能,对改造自然和社会所采取的行动,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和社会革命斗争。应用到美学领域里,即文艺也是一种生产劳动,既是一种精神劳动,也不脱离体力劳动;既能动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也对自然和社会起改造和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艺归根到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法的上层建筑发生反作用。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绝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对立面,而是相互斗争又相互推进的。因此,人受到自然的影响,自然也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人的对象化”和“人化的自然”,也就是主客观统一的基本观点。从这个基本的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既揭示了文艺的起源和性质,又追溯了文艺经过不同社会类型的长久演变,还顺便分析了一些文艺作家和作品,从而解决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莎士比亚化与席勒方式,人物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文艺与物质媒介的关系,文艺与批判继承的关系,以及文艺与读者、观众的关系,如此等等。这一切已经足以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了。给我们造成困难的是,这个完整的体系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形成的,而且有关论述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例如从《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剩余价值论》、《资本论》和一系列通信。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过去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奇)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我们要掌握这个完整的体系,就必须亲自钻研上述这一系列完整的经典著作。这是一条曲折而又崎岖的道路,许多马克思主义美学信徒都没有勇气战胜困难,而企图寻找“捷径”,于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这样支离破碎的选本就应运而生。专靠“吃现成饭”的学习方法,不会有好的结果。要弄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完整体系,就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以及美学论著,但我们目前所能得到的资料实在贫乏得可怜,所以要突破外语的难关。最近我再次摸索马克思的《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发现中译本比原文还难懂,不仅对原文有不少误解,而且中文也拖沓生硬。看来除了外语关必须突破,中文也还有研究的必要。我对其中关键的两章摸索着翻译,并且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摸了摸底,才知道近三十年来,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在对这部手稿进行着热烈的争论,西方已出的书刊就有无数种,而我们却一无所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日渐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科学。要学好美学,必须学习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史、艺术史、语言学乃至宗教、神话,还要尽可能增加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学习许多其他知识。马克思在指导工人运动之外,还积累了那么渊博的知识,写出了那么多不朽的著作。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要学习马克思这种认真刻苦、勇猛前进的精神。

编辑推荐

《谈美书简》:读世界名著,品传世经典。《谈美书简》为世界名著,名家绘本,珍藏版,篇篇是美文,幅幅是美图,本本是精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谈美书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