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美]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陈美君,陈美如
Tag标签:无
前言
欧洲可能是美国人自认为最熟悉的地区。因为美国有70%以上的公民出身于欧洲,而且美国旅客最常造访的国外地区也是欧洲。美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彷佛就是欧洲的分支,所以美国人对商业、艺术或政治的处理方式,就如欧洲人的翻版一般。虽然与美国人有血统亲谊,但是欧洲人确实生活在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历史比美国渊远流长,他们的过去有着更多的兴衰沉浮。欧洲人对于帝国的短暂,对于人类完善自身以及世界的成果的两面性,比美国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欧洲人继承了比美国人更复杂的社会阶层(social ranks)与阶级(classes)、更规范的知识传统,以及更加分明的意识形态。迟早人们会发现,一个有教养的欧洲人可以很轻易地洞悉那些天真坦率、与自己同种同文的美国人,而美国人却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文化修养,来理解深不可测、复杂的欧洲人。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但和大部分的悖论一样,它或多或少反映了某些真实现象。我深信,提供一些对欧洲人过去经验的见解,可以让美国人准确地评价欧洲。这本2005年再版的《20世纪欧洲史》,主要介绍的是1914年以后的欧洲历史。这九十年来,欧洲大陆不断地上演战争、革命、种族冲突与经济危机的戏码。在这段时期里,社会阶层、文化风气、流行观点以及欧洲人对自己的世界地位的认知,都以极快的速度在改变。当今的历史学家比以前更关注一些知名的战争、外交事件与政治范畴之外的议题。相比于四十年前,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家庭关系、根深蒂固的普世价值,以及一般人的生活,成为现在更普遍的历史研究主题。本书的相当一部分也对此做出了探讨。不过,传统的战争、革命、经济以及自由和权力之间的斗争,依然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在极端的年代刚刚过去的现在,这些问题仍是了解欧洲历史的最佳途径。对于1914年以后欧洲的公众与私人生活,我将只阐述其核心问题,而不就其来龙去脉展开过多的铺叙。如果这本入门教科书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而且更有兴趣地了解欧洲,那么我的努力就不算白费。感谢许多帮助我走过撰写本书的艰辛路程的朋友。下列学者贡献了珍贵无比的意见,帮助并引导我确定本版创作的方向。我竭诚感谢Jerry H. Brookshire(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Albert S. Lindemann(加州大学圣芭芭拉〔Santa Barbara〕分校)、Alexis E. Pogorelskin(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Duluth〕分校)与John D. Treadway(里士满大学〔University of Richmond〕)。当然,最后定稿的教科书若出现任何错误或缺失,都属我的责任。此外,我还要感谢汤森•魏兹渥斯(Thomson Wadsworth)的工作人员:出版者Clark Baxter;助理编辑Paul Massicotte;编辑助理Richard Yoder;出版企划经理Jennifer Klos。有他们的协助才能让本书顺利出版,谢谢您们大家。2011年1月5日
内容概要
纵览欧洲百年盛衰 展望全球未来走向
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本书论述时间为1914—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以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还论及了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 •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
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本书所配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 译者:陈美君 陈美如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美国政治及历史学者,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1932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市。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该校历史系社会科学梅隆讲座荣休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开创性的《维希法国:老卫队和新秩序,1940—1944》(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1940-1944,2001)、《法国农民的法西斯主义思绪》(French Peasant Fascism,1996)、《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2004)。他还是对“法西斯主义”一词做出界定的先驱之一。2009年4月,法国政府授予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书籍目录
序言罗伯特·帕克斯顿1 译者序3 第1章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3 1.1欧洲与世界5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5 帝国主义6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9 1.2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10 城市生活10 东欧的乡村生活12 1.3富人与穷人13 阶级与社会阶层13 穷人14 富人15 中产阶级16 提升社会地位19 1.4妇女与家庭20 控制生育20 妇女的地位21 1.5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23 君主政体24 议会的作用25 社会主义运动26 民族主义28 1.6传承的信念29 自由主义29 保守主义32 有组织的宗教33 1.7迈向新的觉醒34 科学的革命34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35 “文化革命”的反应38 第2章战争来临41 2.11914年的7月危机43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43 德国的“空白支票”48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49 2.2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51 俄国的动员51 法国的意向52 德国宣战52 施里芬计划53 英国参战54 2.3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57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57 帝国主义的动机58 国内纷争59 联盟体系60 战争机器60 行使选择权61 第3章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63 3.1战争热65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66 战争与社会和平67 3.2第一次马恩河战役68 3.3东方战线70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70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71 3.4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72 “攻破壕沟”73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74 新式武器76 3.5不断扩大的战争78 3.6海战80 3.7美国参战81 第4章总体战的影响83 4.1适应消耗战85 4.2战时政府:比较观察86 英国86 法国88 德国89 俄国91 奥匈帝国92 意大利94 4.3社会冲击94 妇女的地位95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96 社会分裂97 4.4经济冲击98 战争获利者98 通货膨胀的影响98 4.5对国内秩序的冲击100 罢工活动100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101 警察的权力103 舆论的控制103 4.6对知识分子的冲击104 第5章革命:1917至1920年109 5.1俄国革命:1917年111 “二月革命”111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112 “十月革命”116 5.2布尔什维克政权118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118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119 内战122 5.3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124 5.4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126 迈向革命127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128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129 5.5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131 王朝忠诚的崩溃132 建立新国家133 库恩政权135 5.6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136 5.7事件的余波与结果139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139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140 第6章巴黎和平解决方案145 6.1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147 战争目的147 “十四点原则”147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148 列强的国家利益150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151 6.2解决方案152 6.3《国际联盟宪章》153 6.4西欧的解决方案155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156 领土变更156 德国的“非军事化”156 赔款157 6.5东欧的解决方案160 领土变更160 边境问题160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164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166 6.6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168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169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172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173 裁军失败177 6.7新外交?179 公众涉入179 共产主义的威胁181 外交机器182 第7章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185 7.1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187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187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188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189 政府的危机190 “进军罗马”191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193 7.2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194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195 希特勒的崛起196 纳粹党197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198 7.3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199 7.4近观法西斯主义201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201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203 第8章“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209 8.1回归“常态”211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211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212 8.2英国213 三党体制214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215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216 8.3法国219 左翼联盟219 彭加勒:回归“常态”221 8.4魏玛德国222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222 “魏玛联盟”223 “大联盟”225 8.5东欧228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229 少数民族的问题231 8.6伊比利亚半岛233 8.7法西斯意大利234 8.8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236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236 “工业化的争论”237 巩固独裁政治238 斯大林的崛起239 8.9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240 第9章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243 9.1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245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245 创造阅听大众246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247 大众媒体的控制248 广告的角色249 9.2新式的休闲活动250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251 体育活动252 旅行253 9.3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254 9.4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257 实验美学的价值258 新的忧虑260 9.5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263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263 寻找大众阅听人264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2267 反对实验艺术269 第10章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273 10.1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277 国内危机277 国际金融危机278 10.2补救经济萧条279 自由主义经济学279 社会主义经济学280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281 “回归土地”的呼声282 10.3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282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282 英国283 法国285 魏玛德国289 10.4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291 纳粹德国291 统合主义意大利293 苏联的“二次革命”295 10.5结论299 第11章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301 11.1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303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303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305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309 11.2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314 葡萄牙:萨拉查315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316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318 11.3东欧的法西斯主义319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319 罗马尼亚320 11.4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322 法国322 英国324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326 11.5法西斯主义的魅力328 第12章人民阵线年代:1934至1939年331 12.1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334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334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336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337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338 12.2法国的人民阵线33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欧洲与世界 无论如何,欧洲之所以能够掌控1914年的世界,并不是因为她的人口数量,而是因为她的活力(dynamism)。法国诗人兼散文家瓦雷里(PaulValéry)写道:“当世界大部分地区依然恪守传统的时候,这个位于亚洲大陆一隅的小海角……明显地与众不同。” 在任何欧洲精神所及之处,触目可见的是最广泛的需求、最顶峰的成就、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最庞大的野心、最极致的权力、最根本的自然界改观,以及最繁荣的通讯与交易。19世纪时,欧洲人已经成为地球上第一批将自己的自然环境改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的人群。他们以蒸汽驱动的工厂、巨大的城市以及狂热的火车旅行,取代了缓慢推移的农耕、一成不变的乡村和依赖双脚的出行方式。截至1914年,虽然日本和美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但是欧洲在经济上依然保有决定性的领导地位。欧洲不但生产全球56%的煤(虽然美国一国的产量就占38%),而且钢铁的产量也占全世界的60%(美国的产量为32%)。此外,欧洲的出口占全球的62%(而美国只占14%)。做一个欧洲人,意味着你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它不但形成最早,而且依然保持龙头老大的地位。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正逐渐陷入以欧洲为中心的单一世界经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不是用简单的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欧洲人的商业习惯就会发挥作用。因为政府承诺货币与黄金以固定汇率自由兑换的国际金本位制,所以商品可以很容易地以某种货币出售,而以另一种货币付款。世界各国的公司通常会将国际账户设在伦敦。因为自1821年起,就可以自由地以英镑兑换黄金(大部分发达国家在1870年以后,也追随英国人采用金本位制),同时也因为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便宜而且最有经验的票据交换所、保险经纪人,以及货运代理商,所以伦敦事实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稳定、统一的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城市。1914年时,美国公司的国外账户票据兑换业务,有70%是在伦敦处理。英国商号的船舶吨数,占世界船舶吨数的70%。自由的国际贸易是这种“古典自由”(classical—liberal)体系的拱顶石。从1860年到1879年这段短暂的时期内,世界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没有征收外国货物的关税,而且实际上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贸易限制。政府规章很少对国际间人和货物的流动做出规范。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20世纪20年代时,无限眷恋地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伦敦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他回忆道: 伦敦的居民可以一面在床上啜饮早茶,一面打电话向全世界订购符合自己所需数量、质量要求的各种产品,而且理所当然地预期货物可以早早送上门来;他可以在同时,以相同的方式,将他的财富投入自然资源以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新事业,而且不费吹灰之力、毫不费事地分享他们预期的成果与利益;或者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认识,将自己的财富安全,系于任一大陆的任一富裕城市市民的优良信誉上。
后记
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即是“美国眼中的欧洲”。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格局几经变迁,权力重心也数次转移,但其间大致有一个主线:美国从偏安美洲一隅积蓄力量到走向全球舞台展示肌肉。从时间上看来,这几乎等同于美国现代史的全部。较之以往,这个过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崛起国(美国)与霸权国(欧洲)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我们对于美欧的观感也向来是“欧风美雨”,欧美总是合而为一的。美国确实脱胎于欧洲,与欧洲有着深厚的“血统亲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人手持放大镜对欧洲做“他者”式观察和研究。美国人有可能将“自我”(self)之外的所有社会都同等地视为“他者”(the other),但或许正因为美欧之间的“血统亲谊”,欧洲反而成为了所有“他者”当中距离最近却也最感“牴触”的一个——欧洲之于美国或许正如中国之于日本。在冷战结束、“国际共产主义步入低潮”之前,国人大概不会有兴趣对处于美国羽翼之下的欧洲产生研究的兴趣,那时是美苏对决的时代。时过境迁之后,暂且撇开美欧关系不谈,欧洲本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嬗变:《里斯本条约》(Treaty of Lisbon)于2009年正式生效,欧盟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同时,法—德关系、英—法德关系、新—老欧洲关系等各方面依然存在颇多变数。在美国以一“敌”众(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的“修正国”以及俄罗斯)、胜负难分的情形下,并不确定的欧洲走向既是美国的重大关切、同时也是中国的重大关切。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他对欧洲的考察并不局限于某些重大的战争或外交、政治事件,更深入于社会变迁、家庭关系、一般人的生活及其观念等,其所抱持的是社会史观的态度和立场。体现在本书的章节编排当中,即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如“总体战”、“巴黎和平”、“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人民阵线年代”、“冷战之起源”)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此种精心之处,既让读者(教师、学生、历史爱好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我们坚信,本书所呈现的欧洲舞台上的这出生动的“百年演出”将给广大读者带来知识、趣味,以及(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启示。《西洋现代史》中文第四版采用了台湾译文。编辑对台版中的某些不同于大陆习惯的名词、概念和表达方式做了调整,以便利读者阅读。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
编辑推荐
《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版)(第4版)》编辑推荐:社会史观,深度呈现。作者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政治及历史学者之一,专于“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权、纳粹主义及欧洲史。《西洋现代史》初版于1972年,四十余年来多次修订再版、跟进世界形势,已成为当代美国的经典大学教材。书中所呈现的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或外交场景,也有小处着眼的家庭关系、个人生活,细致反映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微妙互动。百年沉浮,经典取景。全书围绕欧洲地域范围内的百年风云,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20世纪欧洲的变迁。从“一战”之前之后的鼎盛凋敝两重天,到血腥异常的“二战”,再到波云诡谲的冷战和东欧剧变,逐一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宏观把握,微观解剖。帝国主义扩张与觉醒的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导致了“一战”浩劫、经济萧条与社会衰退的矫枉过正式补救引发了空前血腥的“二战”、现实政治与意识形态催生险象环生的经久冷战:整体和盘托出,细节披露无遗。史论结合,相得益彰。《西洋现代史(插图修订版)(第4版)》既以惯常的时间次序叙事行文,又将某些重大的历史专题与相应的历史时段并列,史论结合。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读者知悉历史现象,又习得历史方法,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