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体2号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作者:[英] 凯伦·史密斯  译者:白冰  
Tag标签:无  

前言

凯伦•史密斯是中国当代艺术开端最重要的记述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北京,她全面地参与、思考并严谨地记录了一个完整艺术世界的诞生与成长。凯伦•史密斯刚刚到达中国时,正规的当代艺术系统尚未出现,她早先的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复杂的私人及职业关系网的影响。整个90年代,她都在不知疲倦的奔走于展览和行为艺术现场,与艺术家对话并将自己的记忆与理解付诸笔端。在一个事物变化如此迅速而彻底的环境中,凯伦•史密斯的日记或许是现存最详尽、翔实的一手资料。这些笔记中的一部分成为凯伦•史密斯影响深远的著作《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的基石。该书出版于2000年,通过九位艺术家的生平及创作经历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图景。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更多资料将会在她下一部主要作品中得以呈现。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发展繁荣,凯伦•史密斯在其中的位置也不断变化。现在,她不仅是一位作者,更扮演着策展人、仲裁者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中间人角色,无论是意图在中国大陆开展项目的重要西方机构,还是期望确立方向与资历的新兴本土美术馆,都会从她的专业知识中获益。与伴侣刘香成一道,她还对中国摄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版了关于上海摄影史的重要著作。不过,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直接而即时的笔录依然是凯伦•史密斯理解并为读者讲述发生中的中国艺术复杂性的关键途径。“发光体”计划两年前由后浪出版公司发起,该公司曾与凯伦•史密斯合作出版《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等多部著作。计划构思简洁明了:一连五年,每一年由凯伦•史密斯选择50场值得关注的展览,撰写简短评论并配以图片。这一系列将成为艺术世界的编年参考,是对一个持续变形生长的文化领域的可靠记录。本书不以泛滥的机构及市场发展角度梳理当代艺术──事实上,举办展览的画廊或美术馆名号只占相当次要的位置,仅在书末展览列表中出现──由作者亲身经验出发,以时间顺序记述一年中的当代艺术事件,包括与个体艺术家作品的邂逅,以及一系列美学顿悟、启发和认可。我比凯伦•史密斯晚十年来到中国,在我的工作中,她始终是一位良师益友。2002年秋天,我作为她的助手参与了第一届广州三年展的目录编辑工作。我将始终记得那些周二的早晨,我们在她的工作室里讨论我对目录中收入的20世纪90年代编年史的翻译,仿佛古老的牛津导师制度在21世纪初的北京重生:我读着自己对一串展览标题和艺术家姓名的蹩脚翻译,她则以深入的一手知识扩展、补充文章中的全部记载。因此,我个人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都十分高兴能够参与“发光体”系列第二本书的出版工作。本书同时出版中英两个版本,通过中国官方渠道和国际艺术体系两种系统发行,在为国内及海外提供近期中国艺术发展参考框架方面意义重大。田霏宇(Philip Tinari)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内容概要

《发光体》是一部系列丛书,对每年在公共博物馆和画廊中展出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予以回顾。本书或许无法提供最详尽的展讯,但却是对最优秀的展览的最广泛记录。《发光体》重点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就,通过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强调来追踪时代的脉搏,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
继《发光体1号》出版以来,第二本全面回顾当年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展览。《发光体2号》介绍了2012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
《发光体》简直是个完美的向导,凯伦·史密斯将中国每年的当代艺术盛事绘制成了这幅全景图。让我们跟随凯伦·史密斯的脚步,亲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观看未来时代的回忆。
——耶罗默·桑斯,策展人,UCCA前馆长
《发光体》系列将成为艺术世界的编年参考,是对一个持续变形生长的文化领域的可靠记录。
——田霏宇,UCCA馆长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凯伦•史密斯 译者:白冰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在北京工作的英国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她为各种期刊和展览文献撰写了涉及众多主题的文章,著作包括:《艾未未》(Ai Weiwei,斐顿2009年版)和《九条命:新中国先锋艺术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斯卡罗2006年版,八艺区出版社2008年版),她也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一书的合著者。目前她即将完成另一部著作《从撞击到盛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Bang to Boom: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该书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时期内起作用的各种力量。

书籍目录

4序言田霏宇,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5发光体2号引言 14张奕满一个“堆叠” 18白双全摆放在家中的海平线(N22°17’400”版) 22骆丹素歌 28李然圣维克多尔山(和其他参照点) 36陈箴同床异梦 44顾德新重要的不是肉 52黄然破坏性的欲望,镇定剂,遗失的清晰 58廖国核大众绘画 63张慧空地 68谢帆景深 72王度中国当代美术馆 76徐冰地书 80无关小组我们为什么要做无用的东西/与行走无关 86马柯杯弓蛇影 92蒋志如果这是一个人/5 98杨福东靠近海/等待蛇的复苏 104姜晓春7 108李姝睿庇护所/一面墙 114张鼎佛跳墙 120胡向前主演 124王思顺空间差 128海波海波个展 134周涛找寻地热 140裴丽P时代 146李大方一种退步——金盏的生掌、语言和他的亲戚们 150王卫墙上的墙地上的地 154耿建翌无知 164陈蔚一只难以忘怀的歌/咸之城 170李松松一个人 176胡昀神秘花园一:里弗斯的雉鸡 182郑国谷只是精神还未离尘 188刘韡奉艺术家之命:无需标题 192乌托邦小组跋涉:乌托邦地理学 200周轶伦我们的房子在海边 206胡晓媛根处无果 210曹斐馆林外传 216展览索引 219鸣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古人要用三年功夫思考的问题,而我们必须在几分钟之内就得做出抉择。” 上面摘录的话,出自中国著名艺术家张晓刚。不过,这并不是近期他针对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不容停歇的生活快节奏所作的描述,而是出自写于30年前——1985年的一篇日记。在那个特定时期,从社会层面来看,经济改革还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而非真正的实践。然而,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艺术世界却日渐形成,其标志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85新浪潮”。不过,即便对这些参与其中,为数不多的艺术家而言,那时的生活步伐也远谈不上显著加快,更何况他们还仅仅是中国庞大人口中极小的一部分。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相较之前的几十年,尤其是毛泽东时代最后那一连串狂热而痛苦的意识形态运动,新浪潮运动要显得更为平静。 所以,对张晓刚来说,如果他在1985年需要以分钟来应对生活的变迁,那么,面对今天的中国——世界上少数几个正在全方位地全力运转的国家之一——鉴于极端的生活需求,留给他的响应速度已降至纳秒,不要说进行反思,甚至连停顿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与此同时,所有涉猎其中的人——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甚至不断上升的公众关注度——也都有着相同的感受。这个结果已完全违背了人们的初衷。并且,对那些艺术从业者来说,这一现象背后的真相就是:他们不得不迎合应接不暇的邀请、任务、展览、讲座、参观和各种琐事。不过,在试图跟上变化步伐的同时,人们依旧将这一切视为通向一个光明未来的途径,并对其到来感到满心欢欣。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中国艺术界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活力,艺术市场的爆发令整个艺术界开始重新洗牌。这种活力源自一种对传统的突破,也正是这种摆脱传统束缚的自由促使了以上所提及的紧迫性的产生。与此同时,由于艺术界缺乏一个充满凝聚力和透明度的系统,紧迫性也得以加剧。其他与之相关的元素还包括:社会媒体出现,成为信息、推广以及宣传的主要来源和意见交流的平台,并需要得到日常关注(即使不是每时每刻),而时间就这么在不经意间消逝不见。 假如说“微博”的存在令艺术界忙个不停,它更是让眼巴巴盼望“下一个大事件”的群体充满了紧迫感、纠结感。艺术家们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偏离“轨道”,但是,从他们作品的内容和完成度上可以看出,在缺乏回应时间的情况下,艺术家们仅仅只能做出立即的反应(应变),而不是给出一种经由时间思考而得出的回应(响应)。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这些作品,也同样会促使评论家、策展人甚或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做出类似的草率反应。从“当代”这个角度来说,敬畏感和冥想沉思一旦和艺术体验产生交集,便会变得更为淡薄无力;而“一个饱经折磨的艺术家充满激情地追寻生活的真谛和永恒”这一想法,如今似乎也正式宣告灭亡。

编辑推荐

《发光体2号: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是继《发光体1号》出版以来,第二本全面回顾当年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展览。

名人推荐

《发光体》简直是个完美的向导,凯伦•史密斯将中国每年的当代艺术盛事绘制成了这幅全景图。让我们跟随凯伦•史密斯的脚步,亲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观看未来时代的回忆。——耶罗默•桑斯,策展人,UCCA前馆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光体2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比预想的还是差了一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