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页数:560  字数:860000  译者:陈高华  
Tag标签:无  

前言

《哲学导论》所针对的,是那些初涉哲学且不具特殊天赋的读者。作为一本教科书,它主要供一两个学期的导论性课程用,为的是就广泛多样的问题和视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材料。本教程的要旨在于,就所讨论的问题给学生们提供可选择的路径,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是基于本教程的讨论,也可以基于课堂辩论和朋友或同学间的论证。哲学的目的是鼓励每一个人自己独立思考,没有哪一个单一的论证或信息来源可以取代人们之间对话和讨论。说到底,教科书就是一部资料集,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应看作进一步论证的一个起因,而不应看作结果的最终陈述。本教程并不想要学生偏向任何具体的哲学观点,而是向他们呈现基本的哲学问题和强有力的哲学论证,并由此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哲学导论》源于三十多年来我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讲义。我以为,哲学确实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主题,不仅专家和少数具有天赋的专业研究生可以接触,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本教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而撰写的。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论他或她是否念过哲学课程。我们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同样的基本问题,运用的是同样的基本论证。不同的是,学习过哲学的人比起没有学过哲学的人来有一个优势,就是他见识过更强有力、更多样化的论证。在这本教程中,过去两千五百年的主要哲学家们为学生提供了这些各种各样的论证的来源。因此,《哲学导论》是一本把哲学史与当前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结合在一起的教程,而这两种研究哲学的方式常常是彼此对立的。不过,哲学史是思考哲学问题的历史,而哲学问题就是那些由哲学史所形成和促发的问题。这二者不可或缺。因此,本教程的前面几章遵循一个大致的年代顺序,从古希腊人和早期文化,到中世纪和现代时期,以及规定了这些时期和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的伟大哲学家们。但是,在同样的这几章里,还引入和呈现了关于哲学的核心问题的不同回答,比如实在的本性、上帝的存在和本性、人类知识的可能性、真理的本性,以及自我和人格同一性问题。这种双头并进的做法让初学的学生既直接接触到选自哲学史上重要著作的大量阅读材料,又避免面对那些常常艰涩难懂的大部头著作,它们没有注疏,甚至没有编辑,情形就如我们看到的原书或绝大多数文选那样。不过,本教程并不是一个历史导论,而是一个哲学问题以及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解答方式的导论。因此,哲学史是为阐明这些问题及其回答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哲学的语言常常是专门的,有时还是艰涩难懂的,不过,本教程尽可能地不使用行话和专门术语。必要时,本教程也会小心谨慎地引入最重要的并被广泛使用的哲学术语,这些术语都收集在本教程后面的重要词汇表中,并作了扼要说明。此外,本教程后面还对书中论及的哲学家提供了一个小传。虽然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哲学家的观念而不是他们的生平,但是,让学生对他们在历史上的确切地位有一个了解,也不无裨益。致教师:如何使用这本教程《哲学导论》是为一个完备课程而撰写的教程,章节安排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过,在写的时候,每一章也是独立成篇的,因此,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课程中使用这本教程,也是可以的。同样,在每一章中,可以选用不同的选文用作简短讨论。比如,一些教师可能只想使用第2章(宗教)的前面几个部分,或者第4章(自我)和第6章(自由)的一些关键部分。一些教师可能想要突出多元文化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可能选择忽视这部分内容,而集中于正统的西方哲学。一门完整的课程可能要包括导论和全部八章在内,不过,对于通常的一学期课程来说,这些内容可能就过于繁重了。相反,一门简要的课程(比如,夏季学期的课程,或者每周或一学季只上一次的课程,或者更愿意详细讨论一些重要问题的课程)可能只需用到一半篇幅的内容。下面的大纲是为不同长度、不同种类课程使用本书所提的建议:大课程(完整学期)导论;1至8章小课程(夏季学期,业余课程,学季)导论;1至4章两学期课程第一学期:导论;1至5章第二学期:导论;6至8章一般课程(14-16周学期;括号内的是可选章节)导论;1、2、(3)、4、(5)、6、7、(8)章伦理学和宗教/价值课程导论;2、4、7、8章形而上学与认识论课程导论;1、(2)、3、(4)、5、7章有些课程可能更愿意从第2章(宗教)或第7章(伦理学)开始,并且重排各章的顺序。不过,基本课程——适合于一般学期,即一个学期有14-16周,每周三次课的课程——安排如下:导论;1、2、3、5、6、7、8章剩下各章可根据时间和兴趣而增加。由于一些至关重要的章节(比如知识、自我、自由和伦理学各章)过长,涉及内容过多,许多教师更愿意选定其中一些部分而不是整章。例如,一些教师可能更愿意只讨论三种标准的真理学说,而略去随后的关于欧洲哲学(康德及其后继者)的内容。其他一些教师则可能更愿意略去这些真理学说,而直接从关于休谟的论述进入康德。因此,有些教师可能更愿意讨论上帝存在的论证,而略去恶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想只谈论自由VS决定论的基本问题,而不愿让学生陷入(比较而言)微妙难缠的各种“弱决定论”之中。其他一些教师可能只想讲授伦理学简史(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密尔),而不愿论述诸如伦理相对主义这样的一般主题。一些教师可能强调哲学的全球性和跨文化性质,而另一些教师可能完全不顾多元文化的内容,而只集中于西方哲学的历史。还有一些教师更愿意只集中于当前讨论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历史发展多少有些忽略。我自信这一版能更好地满足以上各种所需。致学生:做哲学对于哲学的任何研究——阅读别人对于哲学的所作所为也好,自己“做”哲学也好——其要旨无非是力图提出自己的思想。与其他任何领域相比,哲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思考方式,人们只要加入进来就能对它有所理解。因此,在阅读本教程时,任何时候都不必犹豫放下书本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比如,当你在阅读形而上学部分时,你可以思考一下你会如何提出自己关于实在的观点,会如何回答古希腊的第一批哲学家或东方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面对一个论点时,想想你会如何加以辩护或反驳。面对一个看似陌生的观念时,试着用自己习惯的术语加以表述,并去理解隐藏在观念背后的视野。面对一个问题时,不仅去看早先哲学家们所提供的答案,也要提出你自己的答案。哲学不同于物理学或生物学,在其中,你自己的答案可能与过去的哲学家们提供的那些答案一样合理,而出自不同传统的答案可能同样值得注意。这就是哲学乍看起来难学的原因所在,但是,也正因为此,哲学才如此地具有个人价值、令人享受。绝大多数阅读材料和每一章后面都紧接着要你去回答的问题,你可以与同学大声争论,也可以在课堂或写作中加以讨论,或许还可以班刊的形式或课堂笔记的形式加以记录。绝大多数问题只是要求你清楚地表述一下刚刚读到过的观点,(或多或少)用你自己的话将它们表述出来。我们常常在读到新内容或难懂的内容时,就会“跳过”去读下一部分内容。我们都有阅读长篇文章的经历,甚至为此花上大量的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对于所读内容说不出任何东西。因此,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迫使你去说或写点什么。有些问题是用来激发思想的,不过,绝大多数问题是为了给你提供即时反馈的。因此,我们要求你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且把它们当作整个阅读任务的完整部分。哲学写作只要记住了前述观念,你就会清楚为何与朋友和同学谈论哲学、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反驳以及写下自己的观念会如此重要。表述巩固理解,而对反驳作出回应则扩展了理解。在任何哲学课程中,哲学论文写作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有一些需要记住的一般方针:1.文章开头提出你的主要问题。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思考”很有趣,但也容易迷失方向而显得漫无目的。例如,对“自由”进行思考就涉及太多的不同问题和视角。而探讨如下问题——“行动自由与科学决定论相容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存在自由吗?”——则让你的思考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和展开方式。2.面对所解决的问题时要清楚困难所在。问题所涉的术语全都清楚吗?确实,文章开头并不总是要确定术语。然而,对关键术语加以定义,可能是你能达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结论。依靠词典(哪怕是一部很好的词典)来澄清你的问题,这种做法没有什么思想内涵。词典并非是由哲学家们来编撰的,它们常常反映的是一些流行用法——其中包括的恰恰是你试图要纠正的哲学误解。3.阐明你要论证的观点。不要强迫读者(你的教师)去猜你的观点所在。你一旦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有助于阐明你想要获得的答案,反之亦然。事实上,在写作时,你可能会多次改变想法——无论是关于问题还是关于答案,这对于在进行写作之前只用一个晚上打草稿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实在的危险。4.论证你的观点。对你为何持这一观点加以证明。对于学生论文常见的批评是“这是你的主张:论证在哪呢?”若考题要求你“批判地”论述一个观念或一段引文,这并不是说一定要你抨击它或找它的错,而是说你必须思考它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想想有什么支持它的理由,以及你自己对于它的看法及其理由。5.考虑那些针对你的观点和论证的反驳,并对相反的观点加以抨击。如果你不清楚你所反对的观点,那你无疑也不清楚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无法设想人们可能会怎样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你可能并没有彻底想清楚自己的观点。6.不要为自己幽默、迷人、真诚和个性化担心。那些最有力的哲学作品,那些历经数世纪而不衰的哲学作品,常常反映了作者最深层的关注和生活态度。然而,请记住,没有任何哲学作品能够仅仅是幽默、迷人、真诚和个性化。确保你写的每一个字——包括一个笑话——都与你所处理的主题有关。你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哲学味,在于它包括一般关注,以及为了证明一个重要观点、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所作出的小心谨慎的论证。

内容概要

  本书是罗伯特·所罗门编著的著名哲学教材,它以实在、宗教、知识、自我、心灵与身体、自由、伦理学、正义八个哲学核心议题为经,以历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纬,以作者自己对议题和文献背景的细致评注和解释为引导,使之成为一部以哲学经典文献为核心、以强调通过阅读原典学习哲学为特色的优秀哲学导论。
  书中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约2500年,选取范围包括最古老的哲学残篇至最前沿的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认知科学领域的论著,囊括了从柏拉图、孔子、笛卡尔、康德至艾玛?高曼、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尔科姆?艾克斯等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作品,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哲学既扎根于过去,又活跃于现在。
  在每一个议题的展开中,随着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的作品的展现,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并包的视角——包括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女性主义和非西方的观点等,这种并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之中,对其进行仔细的评估,并通过回答作者给出的超过300个章节提问来检测自己的消化程度。每一章最后还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作者简介

  罗伯特·C·所罗门(Robert
C.Solomon,1942—2007)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教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以及20世纪大陆哲学,特别是萨特和现象学,同时擅长于伦理学和关于情感的理论。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是著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擅长以清晰风趣且不失严谨的文风阐述艰深的哲学问题。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哲学导论》(Introducing
Philosophy)、《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激情》(The
Passions)、《在黑格尔的精神之中》(In the Spirit of Hegel)、《关于爱》(About
Love)、《哲学底线》(Above the Bottom Line)、《伦理学与卓越》(Ethics and
Excellence)以及《哲学的乐趣》(The Joy of Philosophy)等。

书籍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导 言 
哲学的历史 
导 论 
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云》 
柏拉图,《申辩》 
柏拉图,《克力同》 
柏拉图,《斐多》 
柏拉图,《理想国》 
什么是哲学? 
柏拉图,《申辩》 
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期” 
老子,《道德经》 
哲学探讨的现代路径 
勒内?笛卡尔,《谈谈方法》 
逻辑简介 
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 
类比论证 
充要条件、“逻辑可能性”和反例论证 
归谬法 
最阴险的种种谬误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一部分 世界与彼岸
第1章 实 在 
1.1 “世界真实地存在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2 最初的希腊哲学家 
伊奥尼亚的自然主义者 
一元论、唯物主义和非实质的“基质”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和多元论 
泛灵论 
毕达哥拉斯 
现象/实在的区分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残简》 
智者 
形而上学 
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 
精神作为实在:《奥义书》 
《奥义书》 
实在、善与恶:査拉图斯特拉 
《圣特-阿维斯塔》 
孔子 
孔子,《论语》 
老子,或《道德经》的诗哲 
老子,《道德经》 
佛陀 
佛陀,《燃烧经》 
1.4 两种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柏拉图,《会饮》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美诺》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1.5 现代形而上学 
勒内?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论实体》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 
别涅迪克特?德?斯宾诺莎,《伦理学》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单子论》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菲利普?布里克尔,《大卫?K?刘易斯的〈论世界的多样性〉》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2章 宗 教 
2.1 什么是宗教? 
约翰?威兹德姆,《诸神》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宇宙的设计 
西谷启治,《什么是宗教?》 
2.2 西方宗教 
神的传统概念 
2.3 上帝证明:存在论论证 
圣安瑟伦,论存在论论证 
勒内?笛卡儿,论存在论论证 
伊曼纽尔?康德,驳存在论论证 
查尔斯?哈茨霍恩,论存在论论证 
2.4 作为造物主的上帝:理智与设计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宇宙论论证 
圣托马斯?阿奎那,论“第五种方式” 
大卫?休谟,论一个不完满的宇宙 
保罗?戴维斯,《上帝之心》 
科里?朱尔,论“精确调节”论证 
2.5 宗教、道德和恶 
宗教与“实践理性” 
伊曼纽尔?康德,论上帝和道德 
威廉?詹姆斯,《信仰意志》 
恶的问题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印度教、佛教、业和慈悲 
《薄伽梵歌》 
2.6 超越理性:信仰与非理性 
作为体验的上帝 
穆罕默德?阿尔-加扎里,《从错误中解脱》 
信仰的跳跃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主观真理 
作为终极关怀的上帝 
保罗?蒂利希,论终极关怀 
2.7 对宗教的怀疑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尔?马克思,《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 
弗里德里希?尼采,《善恶之彼岸》 
弗里德里希?尼采,《敌基督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快乐的科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个幻想的未来》 
让-保罗?萨特,《成为上帝的欲望》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3章 知 识 
伯特兰?罗素,《哲学问题》 
柏拉图,《泰阿泰德》 
3.1 理性主义者的信心:笛卡儿 
勒内?笛卡儿,《第一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二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3.2 人类理智的天赋观念: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戈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3.3 经验主义的知识论 
约翰?洛克,《人类理智论》 
3.4 取消常识:贝克莱主教 
乔治?贝克莱主教,《人类知识原理》 
3.5 意气相投的怀疑论者: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人性论》 
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3.6 康德的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纽尔?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3.7 康德之后的欧洲战场: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黑格尔 
G?W?F?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真理 
3.8 现象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1929年巴黎讲演》 
3.9 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再思考 
理查德?罗蒂,《团结还是客观性?》 
永见勇,《文化鸿沟:我们为何会误解?》 
3.10 女性主义认识论 
伊丽莎白?格罗兹,《论女性主义知识》 
邬玛?纳瑞安,《论女性主义认识论》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二部分 认识你自己
第4章 自 我 
4.1 意识与自我:从笛卡儿到康德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约翰?洛克,论人格同一性 
大卫?休谟,论“没有自我” 
伊曼纽尔?康德,反对灵魂 
梅瑞迪斯?迈克尔斯,论“人格同一性” 
4.2 存在主义:自我同一性与选择的责任 
让-保罗?萨特,论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论自欺 
让-保罗?萨特,《禁闭》 
4.3 个人与共同体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交流意识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公众” 
索伦?克尔凯郭尔,论自我与激情 
马丁?海德格尔,论“此在”和“常人” 
大卫?里斯曼,论个人主义 
抗议的声音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作为“非洲人” 
马尔科姆?艾克斯,《在奥杜邦》 
雪莉?奥特娜,《女性之于男性恰如自然之于文化?》 
安?弗格森,论雌雄同体 
G?W?F?黑格尔,论“精神”与个人 
G?W?F?黑格尔,《历史中的理性》 
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驳斥 
卡尔?马克思,论社会自我 
4.4 唯一自我?任一自我?个人“本质”概念的探析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露西?伊利格瑞,《此性非一》 
吉纳维芙?劳埃德,《理性之人》 
《法句经》 
老子,《道德经》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5章 心灵与身体 
5.1 何谓意识? 
勒内?笛卡儿,《第六沉思》 
勒内?笛卡儿,《第三沉思》 
5.2 二元论问题 
勒内?笛卡儿,《心灵的激情》 
5.3 对二元论的驳斥 
激进行为主义 
逻辑行为主义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 
同一性理论 
J?J?C?斯马特,《感觉和大脑过程》 
杰罗姆?谢弗,驳同一性理论 
取消唯物主义 
保罗?M?丘奇兰德,论取消唯物主义 
功能主义:心灵与计算机 
大卫?布兰登-米切尔和弗兰克?杰克逊,《心智哲学》 
约翰?R?塞尔,《计算机的神话》 
约翰?R?塞尔,《心灵、大脑与科学》 
联结主义 
5.4 意识问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无意识” 
托马斯?内格尔,《人的问题》 
科林?麦克金,论“意识的奥秘” 
改变我们的心灵:整体论与意识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伽林?斯特劳森,论“认知经验” 
威廉?詹姆斯,《意识存在吗?》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种类的天才”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6章 自 由 
6.1 宿命论与业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西谷启治,论命运 
6.2 先定论 
圣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 
杰奎琳?特里米耶,论约鲁巴人的奥瑞 
乔纳森?爱德华兹,《意志自由》 
6.3 决定论 
强决定论 
保罗?亨利?霍尔巴赫男爵,《自然的体系》 
丹尼尔?丹尼特,《休息室》 
决定论VS非决定论 
罗伯特?凯恩,《论非决定论》 
意识的角色 
弱决定论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因果关系与必然性 
大卫?休谟,论因果关系与性格 
罗伯特?凯恩,论“回旋余地” 
哈里?法兰克福,《意志自由与人的概念》 
6.4 强制与无知 
亚里士多德,论自愿行动 
朱迪丝?奥尔,性、无知与自由 
约翰?霍斯泊斯,《这自由是什么意思?》 
条件作用 
B?F?斯金纳,超越自由 
B?F?斯金纳,《瓦尔登湖二号》 
罗伯特?凯恩,超越斯金纳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 
凯瑟琳?麦金农,论对女人的性胁迫 
6.5 实践中的自由 
哈里?法兰克福,《强迫与道德责任》 
6.6 激进自由: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论“绝对自由”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有利的利益》 
一行禅师,《打开电视》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三部分:善与权利
第7章 伦理学 
7.1 道 德 
圣奥古斯丁,《论自由》 
7.2 道德是相对的吗? 
吉尔伯特?哈曼,《道德相对主义辩护》 
7.3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柏拉图,《理想国》 
7.4 我们是天生自私的吗?一个争论 
孟子,论人性:人性本善 
荀子,《性恶篇》 
约瑟夫?巴特勒,驳利己主义 
一位当代利己主义者:安?兰德
塔拉?史密斯,利己主义的必要性(安?兰德) 
7.5 作为德性的道德: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7.6 道德与情感:休谟和卢梭 
大卫?休谟,论“理性作为激情的奴隶”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 
7.7 道德与实践理性:康德 
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7.8 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7.9 道德的创造:尼采与存在主义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作为群体本能的道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7.10 伦理学与性别 
弗吉尼亚?赫尔德,论女性主义伦理学 
约翰?科维诺,《同一的性:关于同性恋的伦理学、科学和文化争辩》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第8章 正 义 
8.1 正义问题 
8.2 两种古代的正义理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8.3 两种现代的正义理论:休谟和密尔论功利和权利 
大卫?休谟,论“正义与功利”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 
8.4 社会契约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托马斯?杰斐逊 等,《独立宣言》 
8.5 两种当代的正义理论:罗尔斯与诺齐克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8.6 正义还是关怀:一种女性主义视角 
切希尔?卡尔霍恩,《正义、关怀、性别偏见》 
8.7 个人权利与自由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 
马尔科姆?艾克斯,论公民权和人权 
8.8 遵守法律:公民不服从与无政府主义 
亨利?大卫?梭罗,论“公民不服从” 
艾玛?高曼,《无政府主义真正意味着什么》 
8.9 一项被忽视的权利:吃的权利 
阿玛蒂亚?森,《财产与饥饿》 
概要与结论 
本章复习题 
重要词汇 
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材料 
哲学家小传 
重要词汇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二种关于实体的描述说,实体是事物的一切特性和变化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你与十年前的你是同一个人(即同一个实体),尽管你在许多方面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尽管保持不变,却能够容纳相反的特性”。)结合这两种描述,我们可以说,实体无论是什么,它都如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基质”观念,对于实在而言是最基本的。它就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尽管它变化着,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性,却始终保持着自身的不变。理发前后、穿一套新衣前后,以及佩戴首饰前后,你都是同一个人。 第三种关于实体的描述需要引入另一个新术语,它是这个世纪之前的哲学家们的一个中心关注。实体可以根据什么是本质的来加以定义。本质(或本质的特性)是一个个体确定其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方面。比如,苏格拉底之为苏格拉底的本质构成是,他是一个人,他生活于公元前四世纪,以及他是智慧的。任何不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都不可能是苏格拉底。当然,苏格拉底还有其他的特性,比如,他鼻子上有肉瘤。但这不是一个本质特性。(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一个偶性或一个偶然性质。)没有它,苏格拉底依然会是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不能是一条蜈蚣,因为他的本质构成是人。 实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大致与柏拉图的形式相同,除此之外,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不能脱离具有这一形式的个别事物而存在,它总是充实着某种质料。质料是亚里士多德的发现之一。基本上,质料就是构成事物的东西,是形式赋予其形状和结构的东西。一艘船的质料是木头,它的形式是造船者在木头中实现的设计。(注意,这里的“form【形式】”,的第一个字母是小写,但亚里士多德所使用的是与柏拉图所使用的一样的词,即eidos。他用来表示质料的词是hyle。) 这就使得亚里士多德能够解释变化。他认为,早期的哲学家们只相信依赖于自身的质料会保持同一,而柏拉图只相信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相信,事物以各种不同方式结合了质料和形式。实质性的变化,即一个实体的“形成和消逝”,在质料具有一种新的形式时就会出现。 通过这两个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能够避免前辈们的错误,尤其是巴门尼德的错误,他责备巴门尼德缺乏经验: 上了另一条路。他们说,存在既不生成,也不会消灭,因为生成的东西必然或者从存在,或者从非存在中生成——而从这两者中生成都不可能。因为存在既然已经存在,就无法生成,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在一切变化和生成中】必定有某种载体。 事物的本质是不能变化的(否则它就不再是同一个事物),而偶性的变化几乎不具有形而上学的重要性。那么,变化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和质料无法分开存在,但是它们在自然本性上处处能够区分。人类技艺中就可以找到最好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可以拿一块黏土做成一个不同形状的碗。或者,一个人可以用一块银做成一把刀叉、一把勺子、一只手镯或一对耳环。黏土或银是质料,形状和功能则规定了形式。亚里士多德也说,质料本身也可以根据形式和质料来分析。黏土和银的质料是基本元素——如同土、气、火和水。形式作为形状和比例,是安排黏土或银的元素。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基本元素本身能够根据更为原始的质料——热、冷、干和湿——来分析,正是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元素的形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能够知道和解释的是形式,而不是质料。因此,我们能够分开来讨论形式和质料,并由此来理解变化。他认为,他的前辈误解了我们用以讨论实在存在方式的方式。形式就其自身而言,永远不能变化,质料也是如此,但是,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能够变化。通过改变形式,毛虫变成了蝴蝶,种子变成了果实和花朵。因此,亚里士多德既说明了变化,又说明了稳定。

后记

也许是我们国人的历史意识向来发达,不仅每朝每代的官修史书蔚为大观,民间的野史稗类更是多如牛毛,反映在西哲通识类图书的引进上,百年来主要引进的是各种哲学史,或通史或断代史,已然不少。哲学史如此受欢迎,自然有这种写作体裁的优势。对于尚未得其门而入的初学者来说,哲学史使哲学不再像是云中虚无飘渺的思绪,而是坚实的大地上结出的果实,不过是人间世事之一种。这种“祛魅”作用固然使哲学亲切了不少,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写法有着天然的缺陷。哲学史自然遵循的是历史时间的线性发展,依次介绍各时段重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但是就哲学中各种专门问题的发展来说,却未必与这种时间速率同步。由于各个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不一样,有些哲学大问题甚至隔了千年才有突破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思接千载,才能在湮漫的哲学史长河中看清各大哲学问题的支流走向;稍有脑力不济,或者眼力不够,就很容易只能看到表面浪花的喧哗。因此,另一种哲学入门书就是必要的。其实在西方,相较于哲学史,更为主流的是以哲学大问题为编著体系的教材。本书作者就是编写这种教材的佼佼者,本书亦是他最经典的教材。本书的改写版《大问题》自中文版自出版以来,广受中国哲学爱好者的喜爱,是以我们选择将作者这本经典教材翻译过来,对于读过《大问题》却觉得不过瘾的读者,或者尚未读过《大问题》想要尝试一下这种哲学入门书的读者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大问题》之所以是本书的改写版,首要之处在于,本书是以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的选文为全书主干的。书中的大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曲折展开,主要就是在这些哲学家的经典阐述所形成的对话中完成的。在这些选文中,我们贴近了原汁原味的哲学,而非作者在《大问题》中的那种转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精彩的逻辑分析与论证,这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重要细节。在这些选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以一种相同的思考韵律与伟大的哲学家们共同呼吸,哲学由此获得了最鲜活的生命。本书作者一以贯之的全球哲学整体视角和多元并包的态度,使得本书能够诠释哲学的独特魅力。我们跟随作者对八个主题的探讨,看到跨越两千五百年、跨越全球各个区域、处于各种历史境遇下的人们在思考着相同的哲学问题,给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这种和而不同的感觉,正是哲学作为人类永恒的追问的魅力所在。我们接下来还会为读者精心挑选优秀的以大问题为核心的编纂导向的哲学教材。对哲学大问题的思考和钻研,不仅是一种走近哲学的方法,更是身体力行“做”哲学的不二法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种教材摆脱哲学教条的刻板印象,亲身体验到爱智慧的快乐。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无疑是最好的哲学教材之一。它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它将材料沿着历史顺序和议题发展天衣无缝地整合起来,它对每一位哲学家的选文的介绍和阐释,以及一种对比的视角完美无瑕地融合在一起。——Christian Coseru,查尔斯顿学院罗伯特·所罗门在当代哲学中拥有最好的写作风格,阅读《哲学导论》的乐趣主要来源于他明晰、风趣、极富激发性的文体。——Jonathan Scott Lee,科罗拉多学院这本书非常迷人,因为它既有深度,又能让一年级新生简明易懂。——Dale J. Pritchard, 杰斐逊学院

编辑推荐

《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第9版)》书中选取的文献时间跨度约2500年,选取范围包括最古老的哲学残篇至最前沿的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认知科学领域的论著,囊括了从柏拉图、孔子、笛卡尔、康德至艾玛·高曼、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尔科姆·艾克斯等历史上最重要哲学家的作品,使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哲学既扎根于过去,又活跃于现在。

名人推荐

这无疑是最好的哲学教材之一。它的覆盖范围极其广阔,它将材料沿着历史顺序和议题发展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一起。它把对每一位哲学家的选文的介绍和阐释与一种对比的视角完美无瑕地融合起来。 ——Christian Coseru,查尔斯顿学院 罗伯特·所罗门在当代哲学家中拥有最好的写作风格,阅读《哲学导论》的乐趣主要来源于他明晰、风趣、极富激发性的文体。 ——Jonathan Scott Lee,科罗拉多学院 这本书非常迷人,因为它既有深度,又能让一年级新生简明易懂。 ——Dale J.Pritchard,杰斐逊学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3条)

 
 

  •   书到“读”(原文为“用”字)时方恨少。“哲学”,足以令人望而生畏,所谓的名著就算哲学家也难以理解透彻;“哲学史”,首先得基于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其次也得需要对哲学有所了解,这就难上加难了。我所说的“少”字,其一是因为在茫茫书海中,存在可以让我们一旦有兴趣激发时可以勉强粗读的书,实在非常有限;其二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当某一名词概念出现的时候,可参考的资料也是有限,就算搜索到,观点是否如原书作者之意,也非常勉强,除非作者可以面授,否则猜测是难免的,验证就更加谈不上了( “哲学”原本也是为了思考)。《哲学导论》(第9版,[美]罗伯特·C·所罗门),按介绍,是作者源于三十多年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不同学校的教学讲义,可以堪称是名著经典之类了。其第2章题目就是“宗教”(全书8章)。这个名词让我兴趣盎然,因为我的怀疑所致:宗教何以如此迷人、如此让人信服、如此让人可以为其奉献所有。读这一章,我“神游”了许多。就是说从开始读这一章到结束,是一边看文字一边异想天开,试图从我的经历、所读过任何书的印象中寻找回忆,试图从作者的文字上能演绎出什么东西来。假如说摘取书中精彩部分,加以论述,好像也无不可。但这个假设就把自己无形中抬高了。本来自己就不是在哲学方面有什么成就,也不是什么宗教中人,何苦呢。玩弄下文字,也许是可行的。说到这里,我得先将前提描述下,尽量让自己少步入“云里雾里”。1* 名词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名词的使用上确实是与众不同。比如说,“上帝”、“神”、“梵”、“灵魂”,以及“空”、“无”,很多时侯却是意思相近。这里所提到的“上帝”之类,别想象为我们平常里在神话故事中所描述那样,只不过是哲学家们(或者神学家们)想表达他的一种想法的一个代号而已,我想他不可能自己创造一个词组出来,就用了一个一般人觉得是至高无上的叫法。狗可以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了,“狗”其实也是一个代号,只不过是人们习以为常,不需要再进行解释。否则,如果完整描述“狗”这个代号,我估计也得几十万字,“你有养狗吗?”,请试着将其中的“狗”字用几十万字代替,会是怎么样呢,有必要吗?“上帝”也不过如此。2* 猎奇“哇,真的有上帝哦!”,请别大惊小怪。一千年前,就有人证明了“上帝存在”。所采用的方法,我理解为用“2+2=4”来证明“1+1=2”一样,据说那个论证五个世纪里没人推翻过。同样,我们也不必奇怪“哇,真的有鬼哦!”。因为这里的“上帝”与“鬼”,同样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古希腊哲学家塞诺芬尼(约公元前500年)说过:“如果牛、马、狮子有手,或者能像人那样用手画和制作,那么,马所画出的诸神会是马的样子,等等”。我们也不难想象“玉皇大帝”与“如来”不会是同一个。当我听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人称他为“菩萨”,一开始我觉得非常荒谬,现在只不过觉得是个称呼名词而已,或者称为“圣人”、“神仙”又有何不可,孔夫子、李白、杜甫不都是后人给与尊称,只不过是谁先称呼谁的称呼得到大众认可(先入为主),跟称呼为“孔佛祖”、“李菩萨”没任何区别,更何况佛家本来就有“轮回”之说,说不定是谁转世。这些想较真的话,往往最终是“死无对证”。唐代高僧行思有句名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黑格尔(德国,1770~1831年)提出过著名的“正反合理论”。很难说黑格尔正是行思转世?3* 理性按书上观点,宗教本来也有“理性”,很多概念都是采用哲学上严谨的证明方法。比如说老早就证明“上帝存在”,并且不只一种方式。随着辩证思维越来越发达,宗教发现再怎么理性也难以自圆其说的时候,不是绝大部分,是很多部分放弃了“理性”。一句至理名言“信则有,不信则无”,我想应该是这么来的。再加上“神秘主义”的神秘色彩,“天堂与地狱”、“轮回”等等,足以吸引众多的偏感性思维的人。据说佛教禅宗的最高境界是“不可说”和“顿悟”。所以我非常怀疑,古代的、近代的以及现代的很多宗教中的思想家(非神学家),真的是无“理”可言,还是想隐瞒什么,还是此“理”非彼“理”。仅怀疑而已。理性首先需要有怀疑,有怀疑才会有求证。我想这个是“人”的一个基本特点。如果说非“理”可以行的通,我想西方哲学先驱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应该是被批的体无完肤了。4* 取舍既然需要理性思维,就会有权衡取舍。这把有刻度的尺藏在我心中,并非是此刻才形成,只不过是大部分时候衡量取舍错了,也并不表示以后不用。有形的东西,我们很好判断;精神上的东西,很多时候发现身边的一些人是不假思索。这里所说的不假思索,含有一种是“共鸣”。比如说某人经历许多,突然碰到一种学说(暂且说是学说)让他/她深有感触,正是他/她多年来所想的,或者是多年来想不明白的,于是极容易深陷其中。孰不知这类相似的学说还有很多,假如是多种比较后,选择其中某一种而专攻,那我无话可说。“三思而后行”有错吗?难道是大家都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你既然非比较而选择了,排斥其它有意义吗?(请勿对号入座,本人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这样,因为你都可以回复一句“我怎么选择是我的事情,与你有关吗?不可理喻。”)
  •   看到是陈高华翻译的就买回来了,简单的粗读了一下。本书遵循一个大致的年代顺序,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现代时期,介绍了这些时期特点和时代下涌现的伟大哲学家们,并就他们的视角就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值得一读,感觉还是苏菲的世界更适合我这类的菜鸟,呵呵。
  •   罗伯特•所罗门有2本哲学教材,另一本是《大问题》。哲学入门书很多,我唯一推荐的是罗伯特•所罗门的教材。话说是这本书是12月第一版,为啥11月就有人读到评价了?
  •   阅读原典,很好的哲学入门书
  •   学习西方哲学原典的好书,可以帮助理解西方哲学的源流,发展演变
  •   还用说吗?哲学教授领着读者品读和学习哲学家的经典之作
  •   这本书记录了好多文献,对于深入理解当时许多哲人的想法和观念很有帮助,对于想要系统的学习哲学的人很有帮助。。。
  •   外国畅销书,研究哲学就该多看看原典
  •   一直喜欢哲学的书籍,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很多基础知识自己不知道,所以就买了这本导论补充一下自己的基础知识。很喜欢!
  •   很棒的哲学教材,虽然读起来有些费劲,但我敢说,如果你耐下心将它读完并尽力理解,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即得到一种新的理解世界和社会人生的视角!我不是哲学专业,但很喜欢这本书!
  •   主要的流派和人物都有详细涉及,对于通盘把握哲学的历史与全貌大有裨益,作为入门教材或备查工具书都不错。
  •   学习哲学,个人认为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
  •   之前就看上这本书 因为没货 前天有货了 就赶紧收入 对哲学一直很感兴趣 但是总觉得门槛很高 希望这本书能够助我叩开大门
  •   内容很丰富,对哲学、哲学史有兴趣的话相当好用
  •   是很好的哲学入门课程,介绍的较全面,不错。
  •   零零散散的啃了一些哲学书,需要这样的一本书理清头绪,毫无疑问,是本好书。
  •   写的通俗易懂 是一部很好的哲学入门读物
  •   经典的哲学书籍,值得一读!
  •   西方哲学原著的分析和导读很好~
  •   本来还在头疼解读哲学的方式太单一,有此书可以无忧。
  •   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对比国内的哲学教科书,差距不言而喻
  •   按问题分类,引用原典很多
  •   结合原典!
  •   编写教程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水平,那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可以有个质的提高和改进;当然也可以改善教学方式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   在书店看到的,内容非常好,引据东西方经典,因为是一部教学用书,所以更能引入思考,方便阅读!
  •   印刷精美,内容也好,非常值得入门阅读!
  •   結構分明, 分類清晰, 內容廣泛,初接觸哲學的人也方便了解
  •   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很有深度
  •   没看内容了,想是不错的。因为是看了网上的介绍和评论才买的。外表及其包装很好。
  •   比起其他同类书,这本很适合入门,纸张印刷也很棒
  •   坐等下一本《西方哲学史》!!!
  •   大致翻了一下,内容很全面,书比想象的要大些,正版好书
  •   还没仔细看呢,装帧很好
  •   需要多加理解
  •   书内容还好,就是太贵了吧
  •   非常好!很详细。入门必备
  •   这个商品不错,很厚重的一本书。
  •   很好的书,在新华书店看到的,没舍得买,果然在当当有,省了30元。
  •   书不错,很好,物流也快,相当满意!
  •   书不错,建议看一看。
  •   书的质量不错····非常喜欢··具体翻译的怎么样不知道··
  •   但是感觉书质很好!
  •   很正的书 需要细啃的书~
  •   基础性的,读起来容易
  •   包装很精致,内容也很充实,值得入手收藏
  •   很有帮助,很有意思
  •   guangfan
  •   买个关,自己买了看吧。有意思,真的。
  •   很好,谢谢!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   必须好书 不好还会买吗
  •   喜欢的学的人必读
  •   非常喜欢,推荐大家看一看。
  •   挺厚害的,慢慢看
  •   善思者行,多动脑益
  •   果然自学还是需要耐心的
  •   6折买的,网友推荐的,看看肯定会有教益!
  •   物流块,东西不错
  •   正在研读中,文笔不错,思路清晰,原典与评论相结合,既加强了感性认识,有加深了对知名哲学家的学说和哲学观念的理解,并建立相应的一些哲学概念。有趣,可读性强。但系统性差一些。
  •   本书不依时代或流派为分类,而是围绕几个常见的问题为核心,将历史演进同问题结合的较好,材料丰富,引导读者独立思考。翻了几页,通俗易懂,很适合初学哲学的读者。
  •   好说。制作的也不错。哲学就是问答。向自己提问,用心解答。
  •   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看法,挺好
  •   虽然已经买了一本《大问题》,不过对比这本书来看,更有利于我们这些初学者理解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的思想
  •   入门的极佳读物
  •   准备先买回来,然后空闲时间慢慢啃吧!
  •   好书,速度快,春节好好读!!!
  •   书还可以,书封面有折痕损伤
  •   就是内容有点杂。。。
  •   书籍稍有破损,看到很不爽。
  •   很不错,就是有点被压的痕迹,不过问题不大
  •   灰常灰常靠谱的哲学入门书,直接阅读柏拉图、莱布尼茨、海德格尔的原文,一点也不觉得晦涩。。。对照作者的《大问题》一起看,很有意思。
  •   为了考研买的,感觉很不错
  •   分主题,与西方哲学史那些书比起来是另一种思路。
  •   目前读完一半了,哲学命题的翻译原本就比较难,这本翻译虽说没有撼人心魄,却也不至于影响阅读。哲学还是静静地品读,静静地思索比较好,太喧哗的辞藻未必适当。瑕不掩瑜,这本书值得入手。
  •   本书与《哲学的故事》一样,特别好,比其他介绍西方哲学的书好很多。
  •   还没看 感觉还可以的 呢
  •   翻了绪论和第一章,感觉翻译并没有那么糟糕。还是很适合入门的。
  •   看起来不错,翻译也挺好的
  •   並不像某些人說的,翻譯一無是處,個人覺得翻譯得還是可以的。推薦對哲學宗教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   到现在都没看完。。。很好看但是。。。懒得看太重了
  •   学学哲学嘛,当做课余休闲.........
  •   不过,后浪出版的这本书,总能找到好几处校对错误。
  •   在亚马逊买书很多次了,第一次遇到内页有破损的。对于一个爱书的处女座来说,很难受。
  •   它呈现给你古今中外的一些思想大问题,解决你好些年想不明白的问题,像书架一样帮你把知识归类。当然,最主要的,这一个帮助你思想的工具,可以让你更放心、更大胆、更有底气地去思考问题。
  •   教材很有深度,很棒!
  •   主要是对哲学初学者有用
  •   内容还有待研究,不过包装确实很好
  •   简单易懂,很适合我这种入门的
  •   比较浅显的,但是内容非常详尽,能对哲学有大致的了解。
  •   东西没发现问题,问题是不知道这东西有没用
  •   买来收藏的以备不时之需
  •   快递不错,商品也是一样的,不错
  •   强大的教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