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前言
前言2011年10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该标准发布后,教师资格考试打破了以往各地分别组织考试的形式,全国统一组织考试成为定式。为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精心编写了这套“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本套教材共71本图书,包括广受考生欢迎的16本公共科目辅导用书,及55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辅导用书。本套教材涵盖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所规定的所有科目,包括幼儿园系列7本,小学系列7本,中学系列57本。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1.专家编著,权威预测本试卷由多位教育理论专家和具有实战经验的一线教师在深入研究全国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命题趋势的基础上,精心打造而成,是多年辅导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2.契合大纲,真题标准通过全面深入研究最新考试大纲,我们将教师资格考试常考知识点糅合于不同题型中,交叉考查考试的重点、难点,基本覆盖考试的高频考点,达到高度契合考试大纲内容的要求。3.强化考点,查漏补缺在细致地分析了真题对大纲不同模块考查的密度和深度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真题的题型题量,编写了与真题难度保持一致的十套标准预测试卷,真正达到强化考点、查漏补缺的作用。4.精选试题,冲刺提高全套试卷每道题目均为业内专家从题库中精挑细选的典型习题,可以有效帮助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考生避免陷入漫无边际而收效甚微的题海苦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各位考生在本系列图书的帮助下,一定可以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披荆斩棘,圆自己的三尺讲台之梦。2013年1月
内容概要
《中公版•201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适用于改革试点省份)》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权威专家根据教师资格考试的真题进行命制,教材合理安排体例,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考点聚焦、考点梳理几大体系的安排,切实围绕考纲安排复习内容,考题再现贯穿知识内容,让复习重点更加明确,强化训练通过高品质的模拟题,由点及面,助您切实掌握知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信息技术知识与理论(2) 考点梳理(2) 一、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发展趋势(2) (一)信息技术发展史(2) (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3)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3)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相关基本知识(3) 第二节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4) 考点梳理(4) 一、目前面临的信息危机(5) (一)信息安全(5) (二)信息滥用(5) (三)信息污染(5) 二、计算机病毒及防治(5) (一)计算机病毒(5)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5) 三、计算机黑客问题(6) 四、计算机知识产权问题(6) 五、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6) 六、中小学信息伦理道德与网络使用规范(6) 七、信息法律法规(7) 强化训练(8) 第二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0) 考点聚焦(10)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概述(10) 考点梳理(10)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10)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11)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11)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11) 第二节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2) 考点梳理(12)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12) 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12) 三、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及选择的原则(13) 第三节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13) 考点梳理(13) 一、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13) 二、课程内容标准及要求(14) 第四节教育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16) 考点梳理(16) 一、教学内容(16) 二、教材特色(16) 三、信息技术教育内容风格主线(16) 强化训练(17)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 考点聚焦(18)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和策略(18) 考点梳理(18)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18) (一)直观性原则(18) (二)启发性原则(19)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19) (四)巩固性原则(19)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9) (六)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20)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0) (八)因材施教原则(20)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20)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21) (二)情境教学策略(21) (三)动机教学策略(21) (四)启发式教学策略(21) (五)九段教学策略(22) (六)情境—陶冶策略(22) (七)自主学习教学策略(22) (八)支架式教学策略(23) (九)抛锚式教学策略(23) (十)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24) (十一)探究式学习策略(24)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教学过程的规律(25) 考点梳理(25)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25) (一)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5) (二)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25)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25) (四)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26) (五)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26)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26) (一)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27) (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27) (三)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27) (四)检查和巩固知识(27)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27)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7)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28)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28)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28) 第三节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28) 考点梳理(28)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28) (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8)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9) (三)建构主义理论(29) (四)多元智能理论(32) (五)混合学习理论(33)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33) (一)讲授法(33) (二)谈论法(34) (三)演示法(34) (四)练习法(34) (五)读书指导法(34) (六)课堂讨论法(34) (七)WebQuest教学法(34) (八)启发法(35) (九)实习法(35) 第四节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35) 考点梳理(35) 一、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35) 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5) (一)信息技术课程研究(35) (二)师资培养(36) (三)制度建设(36) (四)教育科研(36) 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36) (一)准备阶段(36) (二)实施阶段(36) (三)总结阶段(37) 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37) (一)经验总结法(37) (二)调查法(38) (三)行动研究法(38) (四)实验研究法(40) (五)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41) (六)叙事研究(42) 强化训练(43) 第四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44) 考点聚焦(44) 第一节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4) 考点梳理(44)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44) (一)计算机发展概述(44) (二)计算机分类(45) (三)计算机特点(46) (四)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6) 二、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信息编码(47) (一)数制(47) (二)数制间的转换(48) (三)二进制的运算(50) (四)数据编码和信息编码(50) 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52) (一)计算机硬件系统(52) (二)计算机软件系统(53) 第二节操作系统简介(54) 考点梳理(54) 一、操作系统概述(54) (一)操作系统的概念(54)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54) (三)操作系统的分类(54) 二、WINDOWSXP操作系统的桌面及基本操作(55) (一)WINDOWSXP的桌面(55) (二)WINDOWSXP基本操作(55) 三、WINDOWSXP的文件管理(56) (一)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56) (二)管理文件和文件夹(56) (三)文件、文件夹的操作(57) 四、控制面板(58) (一)外观和主题(58) (二)添加和删除程序(58) (三)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58) 第三节计算机数据处理(58) 考点梳理(58) 一、关于Excel(59) (一)Excel工作界面(59) (二)Excel基础知识(59) 二、Excel的基本操作(59) (一)工作簿的基本操作(59) (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59) (三)单元格的基本操作(61) 三、数据的输入(63) (一)数据的类型(63) (二)数据的编辑(63) (三)数据填充(64) 四、公式与函数的应用(64) (一)公式的应用(64) (二)函数的使用(66) 五、图表(66) (一)创建图表(66) (二)图表的编辑(67) 六、数据的管理与分析(67) (一)数据清单(67) (二)数据排序(67) (三)数据筛选(67) (四)数据分类汇总(68) 七、打印工作表(68) (一)设置打印格式(68) (二)打印工作表(69) 第四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69) 考点梳理(69) 一、关于Word(69) (一)Word的启动(69) (二)Word窗口的组成(69) 二、Word文档基本操作(70) (一)创建文档(70) (二)打开文档(70) (三)保存文档(70) (四)输入文稿(71) (五)文字的选取(71) (六)移动、复制和删除文字(72) (七)查找和替换文本(72) (八)“撤消”和“恢复”操作(73) (九)文档的显示方式(73) 三、设置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73) (一)字符格式(73) (二)段落格式(74) (三)设置边框和底纹(74) (四)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74) (五)首字下沉和分节符(75) 四、图文排版(75) (一)图片的插入和设置(75) (二)插入图形(75) (三)插入艺术字和图表(75) (四)页面设置(76) (五)页眉和页脚设置(76) (六)分栏设置(76) (七)插入页码(76) 五、表格制作的方法(76) (一)建立表格(76) (二)合并和拆分单元格(77) (三)调整单元格大小(77) (四)表格数据排序(77) 第五节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77) 考点梳理(77) 一、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77) (一)创建演示文稿(77) (二)根据内容提示向导(77) (三)根据设计模板(78) (四)选择“空演示文稿”(78) 二、演示文稿的编辑(78) (一)文本输入(78) (二)添加文本框(78) (三)移动和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与位置(78) (四)改变文字格式(78) (五)插入剪贴画或图片(79) (六)插入图表(79) (七)插入艺术字(79) (八)添加超链接(79) 三、幻灯片的视图方式与编辑制作(79) (一)幻灯片的视图方式(79) (二)幻灯片的制作与编辑(79) 四、优化演示文稿(79) (一)外观设计(79) (二)幻灯片应用配色方案(80) (三)应用设计模板(80) (四)幻灯片版式更改(80) 五、插入多媒体元素(80) (一)插入影片(80) (二)插入声音(80) (三)播放CD乐曲(80) (四)插入Flash媒体(80) 六、创建幻灯片动画效果(80) (一)在幻灯片上添加动画效果(80) (二)在幻灯片上添加动作按钮(81) (三)更改幻灯片中动画对象出现的顺序(81) (四)在播放的幻灯片上添加信息(81) (五)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81) 七、幻灯片放映(81) (一)设置自动放映时间(81) (二)设置放映方式(81) 八、幻灯片的打印和打包(81) (一)幻灯片的打印(81) (二)幻灯片的打包(82) 第六节计算机的图像处理(82) 考点梳理(82) 一、图像处理概述(82) (一)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82) (二)工具箱和浮动面板(83) 二、图像的基本编辑(83) 三、图像选取(83) (一)图像选取工具(83) (二)调整选区(83) 四、图像绘制(84) (一)画笔工具(84) (二)颜色取样工具(84) (三)颜色填充(84) 五、图像修复工具(85) (一)修补工具(85) (二)图章工具(85) 六、图像色彩的调整(85) 七、图层的使用(85) (一)关于图层(85) (二)图层的基本操作(86) (三)在图层上创建文字层(86) (四)图层顺序调整(86) (五)图层样式(86) (六)路径的概念及其绘制(87) 八、滤镜的使用(87) (一)关于滤镜(87) (二)Photoshop中滤镜的分类及效果(87) 第七节网页设计与制作(88) 考点梳理(88) 一、网页制作基础知识(88) (一)网页制作相关概念(88) (二)网站分类(88) (三)网站的制作步骤(89) 二、FrontPage2003的基本操作(89) (一)FrontPage2003的视图方式(89) (二)站点的基本操作(89) 三、网页编辑(90) (一)文本编辑(90) (二)图片编辑(90) (三)水平线的插入(90) (四)日期、时间的插入(90) (五)网页过渡效果(90) 四、表格应用(90) (一)表格的创建与编辑(90) (二)布局表格与单元格(91) (三)导航与共享边框(91) 五、超链接应用(91) (一)超链接(91) (二)建立超链接(91) (三)编辑超链接(92) 六、Web组件应用(92) (一)制作横幅广告管理器(92) (二)制作滚动字幕(92) (三)插入音频文件(92) 七、网站的测试、发布、维护(93) (一)网站的测试(93) (二)网站的发布(93) (三)网站的维护(93) 第八节动画制作(94) 考点梳理(94) 一、Flash动画概述(94) (一)Flash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94) (二)Flash动画的制作原理(94) (三)Flash的重要概念(94) 二、Flash工具箱介绍(95) (一)绘图工具(95) (二)颜色工具(96) (三)吸管,墨水瓶工具(96) 三、时间轴面板的应用(96) 四、图层的应用(96) (一)图层的作用和意义(96) (二)图层的基本操作(96) (三)引导层(97) (四)遮罩层(97) 第九节网络基础与应用(98) 考点梳理(98)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98)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98)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98) (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98) (四)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0) 二、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101) (一)IP地址和域名地址的含义(101) (二)DNS域名服务(103) (三)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103) (四)因特网搜索引擎概述(104) 第十节程序设计(104) 考点梳理(104) 一、程序设计基础(104) (一)基本概念及术语(104) (二)基本数据类型(105) (三)变量和常量(105) (四)运算符和表达式(106) (五)数据的输入与输出(109) 二、程序控制结构(110) (一)顺序结构(110) (二)选择结构(110) (三)循环结构(112) 三、过程(114) (一)事件过程(114) (二)Sub过程(114) (三)Function过程(115) 第十一节机器人基础知识(116) 考点梳理(116) 一、机器人概述(116) (一)机器人的定义(116) (二)机器人特征(116) (三)机器人的种类(116) (四)机器人的发展(116) (五)机器人的感官——控制器和传感器(117) 二、机器人教育(117) (一)机器人教育的定义(117) (二)机器人教育的开展状况(117) (三)机器人课程的特点(117) (四)机器人教育意义(118) 三、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118) (一)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流程(118) (二)机器人制作的硬件和软件(118) 强化训练(118)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章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4) 考点聚焦(124) 第一节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124) 考点梳理(124) 一、学生一般特征定义(124) 二、初中生的一般特征分析(124) (一)初中生认知发展特点(125) (二)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125) 第二节学习风格分析(126) 考点梳理(126) 一、学习风格定义(126) 二、学习风格分析(126) (一)生理因素(126) (二)心理因素(126) (三)社会因素(127) (四)环境因素(127) 第三节初始能力分析(127) 考点梳理(127) 一、初始能力定义(127) 二、初始能力分析(127) (一)预备技能(127) (二)目标技能(127) (三)学习态度(128) 强化训练(128) 第二章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9) 考点聚焦(129)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29) 考点梳理(129) 一、分析知识点(129) (一)知识点(129) (二)教学重难点(129) 二、安排内容顺序(130) (一)并列型(130) (二)顺序型(130) (三)综合型(130) 第二节教材内容的分析(131) 考点梳理(131)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131) (一)陈述性(131) (二)程序性(131) (三)策略性(131)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31) (一)言语信息(132) (二)智慧技能(132) (三)认知策略(132) (四)动作技能(132) (五)态度(132) 三、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分类(132) (一)事实类(132) (二)概念类(132) (三)技能类(133) (四)原理类(133) (五)问题解决类(133) 第三节教材的分析方法(133) 考点梳理(133) 一、归类分析法(133) 二、图解分析法(133) 三、层级分析法(133) 四、信息加工分析法(134) 五、使用卡片分析法(134) 六、解释结构模型法(134)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5) 考点聚焦(135)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35) 考点梳理(135)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35)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135) (二)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36) (三)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36) 二、三维目标体系(137)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37)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37)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7) 第二节教学目标的设计(138) 考点梳理(138) 一、行为目标的设计(138) (一)行为目标的编写方法(138) (二)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与局限性(139) 二、内外结合的目标设计(139) 三、三维目标的编写(139) (一)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139) (二)三维目标的描述类型(140) (三)三维目标编写常用行为动词(141) 第三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141) 考点梳理(141) 强化训练(142) 第四章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3) 考点聚焦(143)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43) 考点梳理(143)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43) (一)依据教学目标(143)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143) (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143)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144)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144) (六)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144)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144) 第二节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145) 考点梳理(145) 一、信息资源的分类(145) (一)信息资源分类表(145) (二)教学媒体分类表(145)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146) (一)依据教学目标(146) (二)依据教学内容(146) (三)依据教学对象(146) (四)依据教学条件(146) 三、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和方法(146)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146)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147)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设计(149) 考点梳理(149)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149) 二、教学过程设计流程图(150) 三、教学过程设计方案(150) (一)文本叙述式模版(150) (二)表格式模版(152) 四、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152) (一)完整性和规范性(153) (二)可实施性(153) (三)创新性(153) 强化训练(154) 第五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5) 考点聚焦(155) 第一节讲授法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155) 考点梳理(155) 第二节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案例及评价(159) 考点梳理(159) 第三节探究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161) 考点梳理(161) 第四节范例教学法设计案例及评析(166) 考点梳理(166) 强化训练(167)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第一章课堂学习指导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0) 考点聚焦(170) 第一节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170) 考点梳理(170) 一、教学情境创设(170)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170)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170) 二、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73) 第二节有效学习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5) 考点梳理(175)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和实施策略(175)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175) (二)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175) 二、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6) (一)学习方法的定义(176) (二)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77) 第三节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178) 考点梳理(178) 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178) (一)自主学习的过程(178) (二)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179) 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学习(180) (一)探究学习的过程(180) (二)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探究(180) 三、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181)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181) (二)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182) 强化训练(183) 第二章课堂组织调控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4) 考点聚焦(184) 第一节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184) 考点梳理(184) 一、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184) (一)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184)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184)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185) 二、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策略(186) (一)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86) (二)重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186)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需拉近学生生活距离(187) (四)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教学过程中(187)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188) (一)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188) (二)应对偶发事件的方法策略(188)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因素的调控方法(190) 考点梳理(190) 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调控的方法(190) (一)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190) (二)协调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关系(191) (三)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191) 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调控的方法(192) (一)教学内容的生成(192) (二)教学内容的预设(192) (三)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软件工具(192)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调控的方法(192) (一)从“教”到“学”方法的过渡(192) (二)方法要有针对性(193) (三)方法应灵活多样(193) 强化训练(193)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5) 考点聚焦(195)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195) 考点梳理(195)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环节(195)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195)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196)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技能(196) (一)导入技能(196) (二)归纳总结技能(197) (三)说明技能(197) (四)提问技能(198) (五)强化技能(199) (六)变化技能(199) (七)教师的认知与决策技能(200) 第二节信息技术实践教学(200) 考点梳理(200) 一、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作用(200) (一)信息技术实践是信息技术理论到应用的桥梁(200) (二)信息技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200) (三)信息技术实践能引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200) (四)信息技术实践可以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201) (五)信息技术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201) 二、信息技术实践的组织实施(201) (一)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要求(201) (二)实践方案的制订(201) (三)信息技术实践的组织实施要求(202) (四)信息技术实践的考核(202) 三、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202) (一)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202) (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般原则(202) (三)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和途径(203) 第三节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203) 考点梳理(203)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原则(203) (一)典型性原则(203) (二)生活性原则(203) (三)多维性原则(203) (四)适应性原则(204) (五)合作性原则(204) (六)动态性原则(204) 二、教学资源的整合内容(204) (一)教材内部资源的整合(204) (二)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204) (三)跨学科资源的整合(204) (四)师生资源的整合(204) (五)校际资源的整合(205) (六)教材内外资源的整合(205) (七)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的整合(205)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途径(205)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205) (二)教学资源整合的途径(205) 强化训练(206) 第四部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第一章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考点聚焦(208) 第一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208) 考点梳理(208) 一、基本理念(208) 二、终结性评价的指导思想(208) (一)评价目标分析(208) (二)评价内容分析(209) 三、过程性评价的指导思想(209) (一)知识与技能评价(209) (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210) 第二节学习评价的类型与原则(210) 考点梳理(210) 一、学习评价的类型(210) (一)按照基准分类(210) (二)按照目的分类(210) (三)按照表达分类(211) 二、学习评价的原则(211) (一)发展性原则(211) (二)全面性原则(212) (三)多样性原则(212) (四)多主体性原则(212) (五)客观性原则(212) (六)指导性原则(212) 第三节学习评价活动(213) 考点梳理(213) 一、价值标准(213) (一)学习评价标准(213) (二)量规(213) 二、信息收集方法(215) (一)测验法(215) (二)观察法(215) (三)调查法(215) (四)作品分析法(216) (五)自我报告法(217) 三、价值判断方法(217) (一)标准化考试(217) (二)表现性评价(218) (三)档案袋评价(218) (四)学习契约(219) 四、试卷质量的评价(219) 强化训练(221) 第二章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3) 考点聚焦(223) 第一节教学评价及其功能的实现(223) 考点梳理(223)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223) (一)教学评价的标准(223) (二)教学评价的范围(224) (三)教学评价的途径与方法(224)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225) (一)诊断功能(225) (二)反馈功能(226) (三)激励功能(226) 三、教学评价功能的实现(226) (一)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26)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用语(227) (三)注重教学反思(227) 第二节教学反思及其意义(227) 考点梳理(227)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227)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227) (一)教学前反思(227) (二)教学中反思(228) (三)教学后反思(228)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228) (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28) (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229) (三)改进职业生存方式(229)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29) 第三节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策略与方法(229) 考点梳理(229)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229) (一)具体经验阶段(229) (二)观察分析阶段(229) (三)重新概括阶段(230) (四)积极验证阶段(230)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230) (一)反思总结法(230) (二)对话反思法(230) (三)课堂实录反思法(230) (四)教后记反思法(230) (五)行动研究法(231) (六)课后备课法(231) (七)阅读新知法(231) 强化训练(231) 中公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233) 中公教育 全国分校一览表(236)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根据设计模板 在“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口选择“根据设计模板”,在“应用设计模板”列表框内以缩略图形式显示供选用,还可单击其下方“浏览”按钮到模板文件夹直接查找打开模板来建立演示文稿,也可以根据模板的名字进行搜索来建立演示文稿。 (四)选择“空演示文稿” 在“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口选择“空演示文稿”。空演示文稿除幻灯片的标题格式外,没有任何背景图像、配色方案。 选定版式后,输入幻灯片内容即得到一张幻灯片;如果还要继续做下一张,执行“插入/新幻灯片”命令或按CTRL+M键,可插入一张新幻灯片,完成全部幻灯片内容输入后,可单击窗口左下“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效果,最后保存演示文稿。 二、演示文稿的编辑 (一)文本输入 在新建幻灯片时,第一张幻灯片通常包括标题、文本框副标题,如果选择“空演示文稿”以外的其他版式,则每一张幻灯片都将提示用户在什么位置输入文本或者插入图片。 (二)添加文本框 如果在选择新建幻灯片时,选择的是“空演示文稿”中的“空白”版式,则不能直接输入文字。如果需要输入,可执行“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命令,插入文本框,然后再输入文字。 (三)移动和调整文本框的大小与位置 1.调整演示文本框及编辑窗口。演示文稿编辑窗口中间为演示文本框,使用“常用工具栏”的“显示比例”按钮可改变其大小。 2.移动和调整添加文本框。单击鼠标左键,选中添加的文本框,其四周出现8个控制点。可利用鼠标移动文本框和改变文本框的大小。 (四)改变文字格式 不同的文字格式将给幻灯片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需要设置或改变文字的格式。包括设置或改变字体、字形、字号、颜色以及演示效果和设置修改行间距。 (五)插入剪贴画或图片 剪贴图片可以用作幻灯片的背景、某些特定的标志,或者用作幻灯片的装饰与点缀。执行菜单栏中的“插入→图片→剪贴画”命令。还可使用“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将已经存放在某个文件夹中的图片插入到光标所示位置。 (六)插入图表 图表是以图形或表格的方式表达数据的插入时,首先选中要插人图表的幻灯片,执行菜单栏中的“插入→图表”命令,可在弹出窗口中修改其数据。 (七)插入艺术字 艺术字一般用作演示文稿的标题,可以创建出阴影、扭曲或拉伸等形状各异的文字效果。执行菜单栏中的“插入→图片→艺术字”命令,屏幕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从中可选择所需要的艺术字的形式并可以对文字属性进行设置。 (八)添加超链接 超链接功能可以在幻灯片与幻灯片之间、幻灯片与其他外界文件或程序之间以及幻灯片与网络之间自由地转换,要做幻灯片之间的超链接,必须有两张以上的幻灯片才可以,通过点击超链接对象可以在幻灯片之间跳转,超链接只有在幻灯片播放的时候才可以跳转,超链接对象可以做在文字上,也可以做在图片、按钮等内容上面。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适用于改革试点省份)》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最新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教材,从考试大纲出发精心提炼考点,帮您明确复习重心;深入研究具有高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助您准确聚焦考点复习方式;合理安排紧密契合考点的知识梳理,帮您全面掌握相关复习理论;完美结合精彩的考题再现,助你突破思维瓶颈、零距离体验考场;适时搭配强化训练,全面满足您的复习要求。让你真正一书在手,考试无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