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周希正  

内容概要

《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介绍了地方戏曲作为集民歌、小调、曲艺为音乐基础而成的声腔艺术,是最具民族特点的音乐载体,湖北汉剧以皮黄为声腔,兼南北一体。不仅成为京剧的母体,而且还影响了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等皮黄剧种。它在建立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中,具有课程的开发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作者简介

周希正,生于1962年4月2日,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男高音歌唱家、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其致力于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 第一节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二、音乐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三、不同层次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区别  第二节高师音乐教育概说 一、高师音乐教师的特点和职能 二、高师音乐学习者的素质和特点 三、高师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当前高师音乐课程内容体系评析 一、高师音乐课程范围概览 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欣赏的现状 三、加强高师民族民间音乐的几点措施 第二章地方戏曲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地方戏曲音乐艺术特色与价值 一、戏曲音乐的戏剧性与程式性 二、戏曲音乐的群众性与地方性 三、戏曲音乐的专业性与时代性 第二节地方戏曲的文化意义 一、地方中国的文化名片  二、历史与传统的无字书库 三、俗极而雅的艺术传奇 第三节地方戏曲学习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戏曲音乐是中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戏曲音乐现状与思考  三、高师音乐教育应以中国音乐教育为主导 四、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学审察 第三章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方戏曲——以汉剧为例 第一节汉剧及其音乐简论 一、汉剧发展历程 二、汉剧的声腔 三、汉剧的板眼 四、汉剧音乐唱腔艺术 第二节汉剧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上的应用 一、声腔音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二、板眼弦音在器乐教学中的应用  三、剧目曲目欣赏在人文综合素质培育中的应用  第三节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与反思 一、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启示 二、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反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明清文人评价戏曲作品的优劣,主要着眼点明显地注视在文学表现方面。如《琵琶》、《拜月》优劣之争,何良俊认为《拜月亭》“高出于《琵琶记》远甚”,受到沈德符、徐复柞、凌潆初等人支持,而王世贞则讥其“太谬”,称《拜月亭》当居《琵琶记》之下,王骥德、吕天成、李渔等人赞同此说。他们双方的评论标准,也主要是文辞、情感、意趣。赤裸裸地宣扬“教化”的作品,如《伍伦全备记》,则被人人厌弃、千夫所指,被骂为“陈腐臭烂,令人呕秽”,连道学家也不愿出头为它辩护。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对这类剧本的批评更为尖锐。他对一部宣扬“纯孝感虎”的戏的评语是:“满纸荒秽,令人愤懑欲绝。”一部鼓吹“授徒讲学,终于登仙”的戏,他说:“此必老腐村塾,聊日嘲以自况者,词之秽恶至此,令人字字欲呕。”又称《麒麟记》是“搬尽一部《论语》,乃益其恶俗鄙俚”。厌恶这类剧本,已经成为当时的“雅人深致”。道学家们制作的《五福》、《四德》、《十义》、《百顺》、《跃鲤》、《卧冰》之类,戏班不愿排、演员不会演、观众不愿看。“有关风化”的调子,当然还不得不谈,但又不愿真谈、深谈,常常是名谈而实不谈,虚应故事而已。文人们既要神化它,又要淡化它,所以遇到认真宣传“风化”,搬经书,堆典故的作品,又讥讽它、鄙薄它,实际上是将“风化”架空起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即,有形而无神。像清朝末年人余治那样一生致力于利用劝善戏文“祛邪崇正”编撰《庶几堂今乐》的迂腐卫道士,在封建社会虽然也还不少,但他们的实际社会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人们(包括一些统治阶级人物)表面上要恭维、表彰他,但实际上却冷落他,暗地里讥笑他。他的作品被束之高阁,搬上舞台也很少看客。这都表明,阐道翼教的“风化”宣传在戏剧领域的遭遇,只能使卫道士们丧气,给他们的最大面子也不过是“魏文侯现象”,其结果之悲哀,比“古乐”更加可怜。 尽管如此,文人们所欣赏的“雅”,仍然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戏曲的“俗”,有着明显的对立。明清的许多文学名家,以他们广博的学识、精警的思致、优美的才情,呕心沥血地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戏剧文学精品,人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宝剑记》、《鸣凤记》、《牡丹亭》、《娇红记》、《西楼记》、《燕子笺》、《秣陵春》、《长生殿》、《桃花扇》、《冬青树》等数十部,甚至上百部艺苑奇葩,可以永远纪念作家们在文学史上的功绩。

编辑推荐

《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